民俗学-楞严2卷27中1笔记
卷二
14、1、3五蕴虚妄,想蕴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思蹋悬崖,与说相类。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7场中部
1、想蕴的意思,用意识去执着:这是白色的,这是红色的;有形象性的去执着,这个是想蕴的相。
2、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酢梅是一个酸酸的又甜的水果,听到别人说酢梅的声音,听者会流出口水;想到万丈悬崖的时候,脚心都是有点酸涩,这种害怕的感觉。
3、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那么所有的想蕴亦复如是。
4、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你刚才感觉流口水的话,那这个来源是怎么来的?是从这个梅当中产生的,还是从口里面产生的?因为只有两个途径,除此之外也没有。
只是听到的这个声音,声音也没有这个作用。就是这样的。其实真正去观察它的时候,它不是从梅产生的,也不是从口当中入的。
5、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如果口水是梅当中产生的话,那梅它自己说话就可以:“现在我开始要出现了,你们谁想吃啊?”,为什么是听别人、观待别人的说呢?这也没有必要的。
梅是无情法,无酸不酸、产不产口水之分别,必观待别人的说梅才能产生口水,所以口水不可能是从梅当中产生的。
6、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
如果口水是自己的口当中产生的话,应该口自己要听到这个声音,为什么是非要耳朵来传达?耳根,跟口完全没有什么关系的。
7、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果你说是这个并不是口它听到的,应该是耳朵里面听到的。那耳朵里面听到的话,那为什么这个水从耳朵里面不出来,为什么偏偏从口里面出来?
如果口水是口中产生的,那口中一直在生产口水,与梅没关系。实际上,口必观待耳听梅后才能产生口水,所以口水不可能是从口当中产生的。
这个比喻从文字上讲很费劲,望梅止渴因缘线:梅→→说梅→→听梅→→想梅→→口→→水,因缘具足才能生产水,不会只是梅或口单独一个因就能生产水的,这个比喻义是口水是无生的,所以是虛妄无实的。
8、思蹋悬崖,与说相类。
脚底发酸的这种感觉,是从悬崖当中产生,还是从脚底产生?
如果从悬崖当中产生的话,那为什么悬崖它自己思不到这种恐惧的状况,为什么非要有一个人来思?因为它是悬崖产生的,与悬崖它自己有关系的;
如果不是悬崖的,而是它是脚产生,那脚产生的话,应该是脚底能发现悬崖的恐怖,为什么是非要先想到悬崖,然后开始有发酸的感觉?这个也是不合理的。
悬崖→→想悬崖→→脚恐惧=悬崖为无情法,不生;脚,单独一个因也不生,必须观待想悬崖,才能生;比喻义是恐惧是无生的,所以是虛妄无实的。
9、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通过以上的这种观察,实际上是这个想蕴也是虚妄的,确实是不成立的,也并不是真正的因缘而产生的,也并不是是自然而产生的。这个想蕴,确实它的本体是了不可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