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三、所思维=丁一、思维所证真如(7品)+丁二、思维所修六通威力+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
丁一、思维所证真如=戊一、真如之法相(62)+戊二、抉择真如之二无我(63-65)+戊三、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
戊二、抉择真如之二无我=己一、建立人无我(64)+己二、建立法无我(65)
60、甲三乙二丙三(所思维)分三:
61、甲三乙二丙三丁一(思维所证真如)分三:
62、甲三乙二丙三丁一戊一、真如之法相;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
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63、甲三乙二丙三丁一戊二(抉择真如之二无我)分二:
64、甲三乙二丙三丁一戊二己一、建立人无我:
我见非我相,非恶处相异,
唯二迷乱生,解脱唯迷尽。
65、甲三乙二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建立法无我:
唯依迷乱士,常苦不证悟,
痴明苦无苦,法性非彼性。
现入缘生法,众生依他作,
是因不见有,见无黑暗相。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7-111 2015年07月14日
今天我们讲《经庄严论》的第七品真如品,下面我用藏文来念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我们紧接着讲《经庄严论》的《真如品》,是第七品,这一品主要讲所证悟的法界、所证悟的真如。
前面讲了,依靠发菩提心而修行大乘佛法,那修行大乘佛法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要开悟。要开悟的话,那所证悟的真如到底是什么样呢?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自以为是开悟者,当你真正开悟的时候,所领悟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呢?你应该要明白。
通过前面的修行,下面就讲到了真如。讲思维真如的时候,分为所证悟的真如、所修的六通威力、真如的功德三个方面。
丙三(所思维)分三:一、思维所证真如;二、思维所修六通威力;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
丁一(思维所证真如)分三:一、真如之法相;二、抉择真如之二无我;三、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
戊一、真如之法相: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
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任何一个人要通达胜义谛,或者说,任何一个人要真正开悟的话,对所开悟的真如的法相,必须要了解。
比如说,我们今天要想懂得某个专业的话,那么就要了解这个专业的法相是什么?它的定义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所谓的真如、所谓的胜义谛的法相是什么呢?弥勒菩萨通过五个方面来讲胜义的法相。
第一个法相“非有无”,非有非无,不是有的、不是无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法相非“同异”,不一不异,因为非同异。也就是说,不是一体的,也不是他体的,这是第二个法相。
第三个法相“无生灭”,不生不灭是第三个法相。
第四个法相无“减增”,不增不减。因为真如,没有什么可增的,也没有什么可减的。
第五个法相“无净成清净”,不净不垢的意思。
“彼为胜义相”,这五种相,实际上是胜义谛的法相,也就是真如的法相。
知道胜义的法相之后,也就知道自己到底开悟了没有。以后我们怀疑自已开悟的时候,所开悟的境界具不具足这样的道理,就很容易判断了。
下面稍微讲一下,证悟应该远离一切相,就像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的前面顶礼句里面所讲的一样,“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证悟的法相,其实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第一个法相“非有无”,我们先讲,什么是非有非无呢?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讲,真如不是像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注1]一样的。因为遍计所执和依他起都是假立的、都是虚假的,也就是遍计所执是虚假的,依他起也是虚假的。
这些名词,我们以前都解释过,你们应该懂吧?不懂也没办法了。就像一个老师在讲化学的时候、讲物理的时候,前面把这个名词已经给你讲了,后面每天再讲一遍,是不可能的。
不像遍计所执和依他起一样的,真如不是存在的、不是有的。因为依他起那样的“有”,是假立的,这样的“有”是不合理的。
然后真如也并不是没有,因为圆成实的本体和心的本来面目,还是存在的。
所以,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这是第一个法相非有非无。
第二个法相非“同异”,就是不一不异,为什么不一不异呢?
很多人认为,我所证悟的法界和依他起是一体的。实际上不能说是一体的,因为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假立的。遍计法是世俗的、假的东西,而圆成实是胜义谛、是真的东西,这两个不能说是一体的。如果是一体的话,那真的和假的就变成一体了。
也不能说是他体的、异体的,为什么不能说呢?因为如果是他体的话,那么除了依他起以外,还有一个圆成实;或者除了圆成实的本体以外,还有一个依他体,这样就不合理了。它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是法性和有法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是他体的。
所以不一不异,是非同异的意思,这是第二个法相。
第三个法相“无生灭”,所证悟的真正胜义谛的境界,从来都没有产生过,因为它的本体不成立;由于没有产生过,所以这种法不可能有住和灭。
无生灭,不会有生和灭,这是第三个法相。
第四个法相无“减增”,就是说不增不减。当你从轮回到达涅槃的过程当中,不可能增加成佛的功德,也不可能减少轮回的染污,本体上面既没有增,也没有减,是不增不减的。就像虚空的本体一样,不管怎么样,从来都没有增和减。
这叫做不增不减,这是第四个法相。
第五个法相“无净成清净”,在真正的本体当中,没有什么清净的和不清净的。真正所证悟的法相,就像虚空一样的、就像镜子一样的、就像水一样的,非常清净。
在本体上没有什么不清净的东西,但是从暂时来讲,或者从有法的角度来讲、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有烦恼障和所知障。就像虚空是不增不减、非常清净的,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云雾会有的、也会消除的。所以本来是清净的,没有什么不清净的;从有法和世俗的角度来讲,也会有垢染,最后变成清净。
如果真正证悟了,就是非有非无、不一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还有不垢不净,就像《心经》、还有其他经论当中所讲到的那样,这就是真正的胜义谛。
现在世间当中,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如果你的分别念认为“一切都是没有的”,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是分别念的范围,不是真正的圆成实,或者不是中观和唯识宗所共同承认的境界。
在讲义当中,麦彭仁波切分析了中观和唯识宗的一些差别,还分析了在所证悟的最究竟的意义上面,它们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中观道,实际上远离一切有无是非、远离一切戏论。弥勒菩萨在其他的论中,比如《辨中边论》当中也说过,(师背诵藏语)“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即契中道”,真正的中观道,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存在和不存在、远离一切边,这就是真正的中观。密宗当中的大圆满和密法的一些境界,实际上也是中道;中观里面大乘所证悟的意义,也是中道。
在这里,讲到了什么呢?真如的法相。我们通过修行,到一定的时候,要懂得这样的道理。这种道理通过因明和中观的辩论和推理方法可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一些上师和一些高僧大德的窍诀来领悟。真正心的本来面目,就像这里所讲的一样,非有非无、不增不减,其他经论里面还会讲,不来不去,或者不常不断、不垢不净等等。真如具有这些特点,并不是别人这样说,我们非要听他的不可,不是这样的。
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对它真正开悟者,叫做觉悟者,也叫做佛陀。世间上所有万法的本质,只是一个,对它的本体,谁能领悟、谁能证悟,他就是觉悟者。
有些人认为,我是佛教徒,你是非佛教徒,但是万法的本质并不需要教与教之间的辩论。世间上万法的本体、我们自性的本体,有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道理。这种不可思议的道理,永远都经得起任何观察。
整个万法的本体,如果你说“有”的活,实际上是不成立的,怎么会是“有”呢?“实有”的“有”,怎么能成立呢?
如果你说诸法的本体是“没有”的,实际上这个“没有”也是不成立的。
如果你说清净也不成立,不清净也不成立,那是不是第三品物体呢?实际上也不是,不是有法与法性空性二者的第三品物体,无有能立的量,这样的第三品物体在名言诸法的自性或法性中也不可能有。
在离一切戏论当中有一个微妙的境界,这就是诸法的实相。这里讲的证悟的法相,就是这样的。
下面讲证悟的方式,通过人无我和法无我,用这两种无我的方式去证悟法相。
戊二(抉择真如之二无我)分二:一、建立人无我:二、建立法无我:
今天的课、每天的课,都很重要,希望你们认真听讲。如果我们每天只讲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比较简单的开示,还是不行的。作为佛教徒,有时候应该领悟一些比较深的道理。如果自己沉浸在这种境界当中,完全可以通达这种甚深的道理。
以闻思的途径来领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这里的抉择方式,跟《中观宝鬘论》、《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智慧品》中的很多方式,稍微有些不同。每个大德和每部经论,都有不同的窍诀。有些众生,可能依靠《入中论》的方式,会开悟;有些众生是依靠《经庄严论》的这种证悟人无我的方式,会开悟,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窍诀和相应法。
己一、建立人无我:
我见非我相,非恶处相异,
唯二迷乱生,解脱唯迷尽。
这是决择人无我,所谓的人我、所谓的我,大家都知道,实际上是没有经过观察的、众生以颠倒分别念而假立的;如果真正用中观、用大乘佛法的智慧来抉择,所谓的我确实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不成立,那么我所也就不成立了。
有些人会想:我怎么不成立呢?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一切的一切,怎么不成立呢?实际上这些都是众生的迷乱分别念。怎么不成立呢?我们可以观察。
“我见”,一般来讲,众生执我的时候,有一个我见。我见,也叫做坏聚见,也叫做萨迦耶见。学过《入中论》的人应该知道,所谓的我见,是对自己的五蕴总和产生一种“我”的分别念,这样的见解,叫做我见,也叫做萨迦耶见。
“非我相”,其实我见并不是我,为什么?
因为一般众生的我见,是无常的、不周遍的、有为法的,经常称为我执。而外道很多人的我见,并不是有为法的,而是无为法的,是周遍一切的、是常有的,是不会造业的。所以说,不同的众生,执著我的相是不同的。用这样的观察方式,是可以抉择的。
或者用另外一种观察方法,也可以抉择。在众生根深蒂固的意念中,所谓的我是无常的、也是不周遍的,这种我的法相,与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的法相,不相同。这两个法相不相同的话,那么他的“我”不可能是我的“我”。
所以我见不是我,原因是法相不同,这是第一句。
“非恶处相异”,第二句我刚才也讲了,萨迦耶见,是执著自己的五蕴。五蕴是一切萨迦耶见的依处,所以叫做“恶处”,“恶处”实际上是五蕴;“非恶处”,不是五蕴;“相异”,我不是五蕴,五蕴也不是我。
为什么五蕴也不是我呢?因为一般众生承认的五蕴的法相,跟外道承认的我的法相,也跟前面讲的一样,是完全不相同的。大家都知道,一般众生所谓的五蕴是无常的、是有为法、不是周遍的、可以造业等等,但是外道所承认的我,完全与此相反。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抉择,我见不是我、五蕴也不是我。
通过另一种方式也可以观察,怎么观察呢?从色、声、香、味、触五境来观察,看看色法是不是我?或者从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来观察,每一个蕴是不是我?这样观察的时候,境和蕴都不是我,那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呢?
“唯二迷乱生”,通过现量和比量来观察的时候,要么萨迦耶见是我,要么五蕴是我,除了这两个以外,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呢?找不到的,这样的我以现量比量都不可得。
我们可以讲,唯萨迦耶见和五蕴这二者,或者对我见和五蕴的执著、或者对我和我所的执著,是迷乱当中产生的、是错误观念产生的。本来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但是你认为它存在,它就以这样的方式而假立了。
我们都知道,通过智慧来观察的时候,所谓的这种我和我所执,是迷乱当中产生的。那么这样的迷乱、这样的我执,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遣除呢?
“解脱唯迷尽”,所谓的解脱,就是认识这样的迷乱和错误的见解。
原来你认为,我就是对五蕴假合的执著;现在通过学习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之后,你知道,对五蕴假合的执著并不是我,这是一个错误的执著。当你认识这是错误执著的时候,那所有的迷乱都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就真正解脱了,解脱就是这样的。
在座的人,应该要知道,所谓的解脱并不是说,原来烦恼是真实存在的,最后烦恼慢慢就没有了,不是这样的。我原来的认识,是错误的观念、是一种我执。这样的我执,给我带来了很多痛苦。一旦我认识到它是错误观念的时候,就从痛苦中解脱了。就像我原来把一条绳子看做毒蛇,后来我知道这只是一条绳索,根本不是毒蛇,从此之后,我就根本不会害怕它了。
(师背诵藏语)“解脱唯迷尽”,这句话是非常著名的,很多大德用此作为教证。从密法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开悟呢?原来你的心有迷乱的东西,你一直不知道,一旦通过上师的窍诀,你认识了心性,这就是开悟的时候。所谓的解脱,仅仅是灭尽原来的迷惑而已了,没有什么其他的。
以前讲《六祖坛经》的时候讲过,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两个只有一点点的隔阂,易如反掌。你不认识的时候,就是轮回;你认识的时候,就是解脱。很容易的,你的身体都不用变化。
比如说有个精神病的人,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什么坏东西,非常执著,一直哭;一旦他的精神恢复了正常,会觉得:我原来哭得根本没有意义,本来就没有什么坏东西,这完全是自己的颠倒错误。
禅宗第四祖道信禅师,十四岁很年轻的时候去依止第三祖僧璨禅师[注2]。道信说:“我要求解脱法!”僧璨禅师问:“谁束缚了你?”道信答:“谁也没有束缚我!”,他当下一观察自己的心,就开悟了。这是禅宗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公案,跟这里的“解脱唯迷尽”很相同。
道信说:“我要求一个解脱法门!”
然后僧璨禅师问:“你要解脱什么?谁束缚了你?”因为要解脱、要解开、要脱离的话,如果没有束缚,就不可能有的。当时僧璨禅师问:“谁束缚了你?”
当僧璨禅师一问谁束缚你的时候,道信反观自心:心的本来面目被谁束缚了?谁束缚我了?他当下就有了一种认识:谁也没有束缚过心的本性。这个时候,他以这么一个简单的禅机,就开悟了。
开悟之后,道信禅师继续依止了九年。因为有时候刚开悟的话,就像云间的日出一样,很容易一下子又被乌云盖住了,所以光有一个开悟还不行,一定要不断地维护,要一直依止上师。禅宗是这样讲的,密宗也是这样讲的。像四祖依止了九年,最后在他的境界稳固了以后,上师就把衣钵传给了他。
(师背诵藏语,不确定是“解脱唯迷尽”)上师如意宝当时给我们讲《经庄严论》的时候,发挥了很多窍诀。当时的词句,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好像在自己的感觉上,应该是有一些体悟的。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知道,而且在修行上真的是有了一些认识,只不过修得可能不是很合格。二十多年前,我得这部法的时候,对大乘佛教甚深的教义、利他和空性的意义、有些颂词,包括这句话,自己感受很深。很多大德也经常引用这句话,包括无垢光尊者把这句话用在一些大圆满直指本性的时候。
所谓的解脱,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把迷乱的心、错误的心灭尽;所谓的灭尽,就是认识罢了;认识它的时候,就知道原来也没有什么的。
比如一个人特别痛苦,其实是,他对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存在,非常纠结。如果你稍微有点开悟的话,你可能会笑他,他的心就像被云雾完全捆绑一样的,没有必要这样痛苦。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窍诀,也需要一些理论,也涉及到一些修行,希望大家多多反思。人无我已经通了没有?有些人可能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变成阿罗汉了。原来有些人说:上课的时候,觉得证得不错了;但是下课之后,还是照样生嗔恨心。(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