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3-10-19

  NO.1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刚才前面讲到的是资粮道、加行道,还有一个见道,那么加行道和见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呢?下面再比较详细地讲一下。

  师念藏语传承。

  (师与弟子对话)你把句号打错了!这是谁打的?你打的?还可以。(众笑)

  慧知心外无,复证心亦无,

  具慧知无二,住无彼法界。

  “慧知心外无”,刚才前面忍位的时候,用智慧来观察,除了心以外,外在所取的相根本不存在。

  “复证心亦无”,再进行观察的时候,自己的心,也不存在。

  “具慧知无二”,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外境,这两者实际上是观待而存在的。如果没有外境,则不可能有内心、执著它的内心就不可能有;如果执著它的内心没有的话,则所执著的外境也就不可能存在。这两个完全是互相观待的,就像“此”和“彼”、“这”和“那”一样,不可能存在的。

  “住无彼法界”,用智慧来抉择的时候,能取所取都没有,然后安住在这样的无能取所取的法界性当中,这就是加行道当中的第四个、最后一个世第一法位无间等持。

  过了以后,马上获得见道。获得见道是非常重要的,能彻底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把贪嗔痴等烦恼障,以及习气和垢染的所知障,都断除了。

  我们现在还没有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对贪嗔痴,有些人可能比较猛厉,有些人可能比较微弱。见道之后,彻底断除这些,就非常容易了。

  师念藏语传承。

  具慧无念智,恒成普平等,

  依彼重罪净,如剧毒除毒。

  这是讲修道。刚才前面讲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现在讲修道,修道是什么样?从二地一直到十地末位之间的整个过程,叫修道。

  “具慧无念智”,具有从二地到十地智慧的菩萨,依靠无分别念的智慧、依靠我们前面讲到无常、苦、空、无我里面的无我智慧。

  “恒成普平等”,一切时候、恒时去修行,恒时通达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一切万法指的是:外法,物质世界所有法是空性的;内法,内心世界所有法也是空性的。

  现象很多科学家,只把外在的一些法,抉择为空性;对真正的内心世界,很多人就不懂了。有些科学家说:“我们虽然发明了很多的世间当中前所未有的理念,但是对内心的疯狂和内心的躁动,我们就没办法认识了”。

  只在唯一的佛教当中,才能反观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是很有必要的。何时何地你想一想:所有的不平安和不平等,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内心;那你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呢?在禅宗当中,这是常参的非常重要的话头。每个人都可以当禅师,你如果真的想认识自心的话,可以参参: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在这种时候,就有可能真正认识它了。

  “依彼重罪净”,在我们的阿赖耶上面,有很多非理作意、染污、贪嗔痴等等的障碍。我们通过修持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些障碍最后全部都会灭尽。

  就像在特别茂密的森林当中,燃烧起熊熊烈火,短短的时间内,全部森林会烧尽无余。同样的道理,在我们内心当中,无始以来的、千年万年所积累的、各种各样的贪嗔痴障碍,通过菩萨行修道,最后全部都会没有的。

  “如剧毒除毒”,我们通过内观的修行,以自心来认识自心,就像以毒攻毒一样。

  我们经常讲,有一种力量非常强烈的剧毒,哪怕是很小的一点、一滴融入其他的毒瓶当中,那么瓶内所有的毒,都变成了妙药。同样的道理,我们认识自心、修持空性,在生活当中运用这些理念的时候,能断除很多烦恼。

  心的平静,是很重要的。你看我们佛学院这么多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性格和习气都不相同。虽然大家居住在一起,在说话、吃饭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一些摩擦,但是从大的方面讲,就像在一些真正的宗教团体,尤其是在佛教、大乘佛教的团体当中,是不会有什么非常严重的矛盾、敌对冲突、甚至流血战争,这些都不会发生的。不会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心能堪忍、心能调伏,这是很重要的。

  菩萨通过三个阿僧祇劫当中的修行,最后获得了什么呢?最后获得了无学地的佛果,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很多人应该去修行,修行极其难得。当然修行的背后,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经常有一些对佛教不是特别明白的人,(师模仿戏语)“啊,知道知道,你们的释迦牟尼佛,实际上原来是个王子,后来他在印度尼连禅河旁边,修行了六年,然后这个王子就成佛了”。

  当然一方面可以这么说,但是另一方面,在我以前翻译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当中讲了,释迦牟尼佛在多生累劫当中,度化众生的不可想象的精神,非常感人。

  有些人可能觉得,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河边苦行了六年之后,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

  (师与弟子对话)“你去过没有?”“去过。”“真的?!什么时候去的?”“几年前。”“我几十年前去的,我是一九九零年去的菩提迦耶。”(众笑)

  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通过六年苦行以后,就获得了解脱。这种想法比较简单,在《众经撰杂譬喻》[注5]中有一个比喻,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我以前看过,这个比喻还是很重要的。

  当时阿难问释迦牟尼佛:“您原来是一个国王的王子,后来舍弃王位,到尼连禅河苦行六年,就成了佛,说明成佛是很容易的”。

  佛陀就告诉阿难:“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讲了什么故事呢?佛陀说:有一个长者,他有很多的金银财宝,但是他没有珍珠,他很想有珍珠,于是他就去大海找珍珠。

  他到大海上,经过三年的时间,千辛万苦找到了特别珍贵的珍珠,就带回来了。

  他的伙伴们看上了他的珍珠,觉得这个特别珍贵,都想要。一次这个长者到井边提水的时候,众人为了贪财,就把这个水井口盖住了,不让他出来,准备让他死在井里。

  长者也觉得死路一条,没有什么希望了。但后来发现井壁有一个洞,他就好不容易出来了。

  他出来之后,很想跟伙伴拼命。他说:“如果把我的珍珠还给我,那我就饶你一命、就算了;如果你不给的话,我会把你的所作所为说出去”。这个时候伙伴很害怕,就把珍珠还给了他,他就把珍珠拿回家了。

  总之,长者为了珍珠,遇到了很多的麻烦和困难。

  在家里,他有两个孩子。有一次两个孩子正在玩珍珠,这个时候妻子回来了,问他们:“这个珍珠是从哪里来的?”

  一个孩子说:“是从衣服的兜里面出来的”;另一个孩子说:“是从箱子里面出来的”。

  这个时候,长者父亲笑了。妻子问:“你为什么笑呢?孩子们说的是对的”。

  长者说:“实际上这两个孩子很幼稚,他们根本不知道珍珠的真正来源。其实这个珍珠,是我这么多年以来千辛万苦,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得到的。当然在孩子的眼前,一个觉得是兜兜里面出来的,一个觉得是箱子里面出来的,很简单。他们只看到这一点,没有看到珍珠背后所有的经历”。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实际上我也是这样的,六年苦行,只不过是对众生显现这样成佛的。在这之前,我为了寻求真理,多生累劫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经历过无数的苦行”。

  我们很多人对佛陀的认识,可能跟这两个小孩的见解比较相同吧。很多人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呢?(师模仿戏语)“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印度净饭王的王子,我看过佛传呐,其实你们的佛陀是很了不起的,他有过六年苦行,不过我也有过六天苦行呐”,好像认为自己跟佛陀是比较相同的人。(众笑)

  实际上,你看这里,佛陀从积累资粮,到最后获得了佛果,是非常漫长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畏惧、因此而退缩,这也是不能的。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都说,表面上看来,积累这么长时间的资粮,好像是非常困难的,但实际上,只要有善巧方便,在短短的时间当中,积累多生累劫的资粮也是非常容易的。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

  师念藏语传承。

  佛说妙法善安立,慧住根本法界中,

  念相续知唯分别,坚稳速至德海岸。

  这里讲到,藏文当中“特巴”(音),是能仁的意思,也是佛的意思。

  佛的身口意三门都护持得很好,不像我们一样的。我们的身口意三门,一会儿也没办法安住,在短短的听课时间当中,也要摸摸手机等等。佛陀不像这样的,佛陀是什么样呢?

  “佛说妙法善安立”,佛陀宣说的妙法,转的八万四千法门、转的三转FA轮,全是善妙的。初善妙、中善妙、后善妙;发心也是善妙的、词句也是善妙的、意义也是善妙的、结果也是善妙的。

  这并不是我们自己赞叹的,而是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把佛教的这些精神,跟世间的文明,包括东方的文明、西方的文明、阿拉伯的文明,比较起来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比较,可能不知道;但一比较的时候,确实佛教初善、中善、末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这些善妙,完全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体现出来。这并不是我们自赞毁他,应该是无数智者和无数具有修行体验的人,在亲身当中有这种感受和成果,所以佛陀的初、中、后都是善妙安立的。

  “慧住根本法界中”,佛教是智慧安住于根本法界。

  我们现在的很多理念是什么呢?分别念安住于,要么钱财当中、要么物质当中。很多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知道,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佛教的真正教义,是非常究竟的智慧、是跟随法界的理念和智慧。

  这种一切万法真正实相的法界,并不是实际上接触不到、口头上说说而已的,不是这样的。我们通过修行,就可能感受到所谓的法界。比如说每天念诵后,上师瑜伽最后安住的几秒钟,你的心可以安住于与法界无二无别的本来面目中。如果你长期习惯禅修的话,让心安住下来,并不是那么的困难。只不过众生的心,经常随着分别念的风,流动而已。

  我们的智慧,是可以安住于根本法界、根本实相、根本万法本体的。

  “念相续知唯分别”,安住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入于根本慧定,安住于一念的相续。也就是说,安住于如如不动的、或者是不生不灭的、或者是非有非无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当中,这是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在后得、出定的时候,了知仅仅是自心分别念外无有他法存在——唯心,并且心也无有自性,用正知正念维护自己的心。我们有些人根本没有正知正念,每天分别念想着什么就随着什么,像疯狂者一样的。

  “坚稳速至德海岸”,菩萨平时入定的时候,心可以安住下来;从安住当中出定的时候,做什么事情也是很容易的。这样的坚稳菩萨,在很快的时间当中,会到达解脱的彼岸。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在座的人,今生当中遇到了佛法如意宝,是我们的幸运、非常幸运。

  如果你中了彩票,或者今天赚了几百万、几千万的话,“哇,我特别幸运”,开心得不得了;但是过了一会儿,无常来了的时候,对你来讲,就不一定有利了;即使对你即生当中有利,但对你后来的生生世世,也不一定有利。

  而我们现在懂得了解脱的道理,在这么多的人当中,应该是精神的富裕者。如果我们的精神很富裕,即使外面的物质比较贫穷,也会很快乐的;如果我们的精神很贫穷的话,即使有各种金银财宝、万贯家财、很多财富,也不一定快乐。我遇到过精神特别贫穷、财富相当多的人,他一个人占有那么多的财富,由于没有正知正念,还是很痛苦的、很无聊的。

  有福报的人,内心的境界很不错,外在的财富也很具足。我们学习的时候,要真诚,内在的提升是很重要的,内在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

  在《华严经》里面讲,“若修习正念,明了见正觉,无相无分别,是名法王子”,修行正念之后,得到了寂止、胜观的真正智慧,这个时候就达到了没有相、没有分别的境界。那么这种智慧在谁的相续当中产生,他就叫做法王的佛子。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我是大法王、我是大上师、我是大仁波切、我是大格西、大堪布、大活佛、大大大......如果他的心里面,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没有空性的境界,对世间当中的钱财也好、地位也好,不是看成如梦如幻的,而是每天都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名闻利养,那么他名称上虽然叫什么法王、大上师等等的,但实际上也是非常可悲的。

  如果你相续当中真正具有出世间的一些理念,虽然名称没有什么,甚至有无数的人谩骂你、挖苦你、诽谤你,但实际上你就是真正的大佛子、真正的大修行人。

  世间的人们,是比较愚蠢的,不一定看得很准。把根本没有任何功德的人,当做是有功德的人。成千上万的人,经常去顶戴、供奉、赞颂这样的人;而对有出世间不可思议证悟智慧的人、有崇高精神的人,人们却看不出来,就像地下的金矿、宝藏,人们没有发现一样。

  我们身边的一些菩萨,一直隐藏着内在的智慧,我们不一定知道。我们要擦亮自己的慧眼,正面地观察身边的人。如果身边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搞各种各样的宣传,希望大家一定要斟酌、谨慎。

  现在藏传佛教,在汉地、在很多地方,一方面来讲,是很开心的,为什么开心呢?各个城市里面,如理如实修行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另一方面来讲,也很悲哀,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把佛法跟金钱进行交易,好像金钱跟佛教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样。

  你只要做一点供养,那所有的解脱都让上师承包了、签订合同了。“我已经供养五十块钱了,我的上师已经答应我:供养五十三块钱的话,解脱应该没有问题的;供养五十五块钱的话,我就可以获得无余涅槃了。”这样的话,可能有点困难。(众笑)

  以清净心上供下施,是佛教徒修行善法的一种形式。但是很多人自己不修行,把所有的解脱,全部依赖于,给上师请个客、跟上师一起聊天、跟上师说个话。

  其实,跟上师说话、聊天、做各种结缘,我觉得,不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真正的上师都不缺这些。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上师所懂得的法的意义,你通过不同途径来得到这些,比如说你遇到上师的时候听个传承,这才是重要的。除此之外,吃吃喝喝,这是佛教徒的一种愚笨。

  当然上师也是人,弟子也是人,稍微有一些人情的沟通和交往,我们也不反对。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呢?佛法兴盛的同时,很多人打着佛法的一些招牌,以非法的一些形象,来污染正法的本来面目。其实,正法是没有过失的,但是行持正法的人,各种各样,有些人行持得如理如法,而有些人行持得非常糟糕。

  佛教徒在没有闻思修行基础的时候,可能会盲目地去寻找、盲目地去依止、盲目地去修行。在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大家一定要如理如法地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不但对佛教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反而害了很多人,这不是很好的。对任何人结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现在藏传佛教在汉地比较兴盛,希望在座的佛教徒,一定要正面地去取舍。依止上师是很好的,你要有信心、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能力的话,就像善财童子,对五十三个上师,一个一个地去依止。《华严经》的教证,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方法,但都是获得真正解脱的一种因缘。

  但是如果不好好依止,依止一个,诽谤一个,舍弃一个,然后又去寻找一个,这样的话,不是很好的,依止上师是非常关键的。

  依止上师之后,自己要修行,这个也是很关键的。解脱依赖你自己,佛陀已经告诉了解脱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今天在这里讲的,对很多人来讲,佛教确实是非常甚深的,可能什么都听不懂;但对有些人来讲,通过佛教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改变了身边一些人的人生。有些人哪怕只听一节课,就对整个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概念。

  我在法会期间,本来每天都讲课,但是事情比较多,所以明天、后天这两天就不讲课了。六月初四那一天,会做一个简单的开示。

  今天可能比较晚了,我看还没有到十点钟,也可以吧。这个月是非常特殊的,今天很多道友念了好几遍《普贤行愿品》,我们现在共同发愿,也念《普贤行愿品》来回向善根。

上一篇:NO.1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