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28课2金刚萨埵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八课/第二节】
【起初在修所依对治力的此时,虽然有“把自己身体明观成本尊的头顶或者不执著自身的头顶上”等观修法,】
起初在修所依对治力的时候,虽然有“把自己的身体明观成本尊的头顶上或者是不执著自身的头顶上”等观修法,但这里把自己观想成一个很不清净、业力沉重者,上方观想金刚萨埵。在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当中,是把自己观想成本尊,不执著自身的头顶之上就开始观想这样的皈依境。
【但这里,就是在恶贯满盈、罪业累累自己的平常身体头顶上的毛漩口处插入四指莲花茎的十万瓣白色莲花,压在其红黄花蕊分开的三分之二位置的满月上面,本体是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形象是一寸大小的白色吽字。】
但这里是把自己观想成罪业累累的平常身体,在头顶上毛漩口处插入四指莲花茎的十万瓣白色莲花上,压在其红黄花蕊分开的三分之二位置的满月上面,本体是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形象是一寸大小的白色“吽”字,我们修金刚萨埵时就是这样观想。当时观想的这个“吽”字的本体,和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师的本体无二无别。
【一心专注于它,观想那个吽字也是朝着自己方向,对准自己的胸口。以了知“上师是佛”等五了知(上师瑜伽里有说明)诚心诚意祈祷,结果上师的心里生起强烈的大悲,大乐本体的吽字似乎在动摇,之后以鱼浮出水面的方式从中出现上师金刚萨埵,他身色洁白,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在雪山……内容容易理解。】
一心专注于它,观想那个“吽”字也是朝着自己方向,对准自己的胸口。以了知“上师是佛”等五了知诚心诚意祈祷,结果上师的心里生起强烈的大悲,大乐本体的“吽”字似乎在动摇,之后以鱼浮出水面的方式从中出现上师金刚萨埵,他身色洁白,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在雪山……这个就按照《普贤上师言教》当中所传讲般,内容容易理解。这就是我们金刚萨埵当中的所依对治力,即为所观想的皈依境。
观皈依境时需要具备普遍之信心
在观想皈依境的时候,要具备有普遍之信心。但普遍之信心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行为。当时怎么观想呢?金刚萨埵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当前很多人在修学过程当中总有这样一个疑问,自己以前依止过十个上师,十个上师对自己都非常慈悲,非常具有恩德,所以当前我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不知道要观想哪一个上师的颜面为好,因为这位导师也非常清净,那位导师也非常清净,所以观这位导师时心里会有一种不圆满的感觉,觉得另一位导师我并没有观想,又观想另一个导师,又会形成第二个第三个导师没有观想的分别心。但这上面不需要起什么分别心,所有的一切善知识本体是一致的。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的时候,阿难及信众祈请释迦牟尼佛:殊胜化身佛陀即将要示现涅槃,那末法时代我们以谁作为导师呢?释迦牟尼佛说:不要太伤心阿难及一切信众,末法时代我会呈现不同的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当前所有的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所以不管你依止十个上师、二十个上师乃至一百、一千个导师,他的本体乃至功德方面完全是一致,都是佛陀的化现。针对不同的众生而呈现不同的颜面,这并不意味着导师之间有着什么区别。那么知道这个道理以后,现前站在恩德的角度当中,所有的一切上师对自己的恩德也是非常大的,那么这时候你观想一位导师的面相,其外所有一切导师的本体是一如的。我们祈祷上师的目的不是为了祈祷他的颜面,而是祈祷他的密意而获得密意,不是祈祷颜面而长成上师一样,不是为了这一点,因此要有普遍之信心。
要获得普遍之信心,前面必须要懂得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上师就是一切诸佛菩萨,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再不能让自己产生分别心。若对诸佛菩萨的教言仍旧还有疑心,那你能成就吗?疑心者面前永远不能成就。即便你已经具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能力,但是由于疑心太重的缘故——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有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因此即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在花蕊当中呆五百年,就是疑心太重的缘故。当时虽然听得见阿弥陀佛传法的声音,但是见不到阿弥陀佛的颜面,在花蕊当中还要呆五百年。
因此们现前在祈祷上师之师,我们必须抛开自己的一切私心,无始时来直到现在还在轮回中漂泊,就是由于自己私心太重的原因。现前自己已经得到众多善知识的教言,若仍旧还站在私心之上,决不可以,今天必须要抛弃这个私心,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成办解脱,必须以不同的方法断绝私心。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在观想皈依境时必须要具备普遍的信心。
在依止导师之上,从内心角度当中时时要修学普遍,从行为当中,根据自己和哪一位导师有缘的角度去依止为妙。所有的一切善知识都是佛的化现一点都不假,但是由于我们是凡夫,有时候由于眼根不净、烦恼沉重,即便是佛的化现,有时候也会觉得哪一位导师亲近不亲近的显现。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该怎么办呢?就依止一位与自己最亲近的导师为妙。这些道理,天天都在解释,现前应该有所了解才对。再比如说,一切导师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都是一如的,那为什么只依止一两个导师,而不去依止多个导师?是站在根机之上。导师本体上的功德完全一致,但是站在自身的根机上不得不这样。根机当中这样依止的导师,并不意味着我们诽谤其他的导师,比如说我们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并非就在诽谤阿弥陀佛,不可能是这样的。要懂得这些道理。
观像不清如何调整
我们在修金刚萨埵乃至上师瑜伽的时候,很多弟子都说观想不是很清楚。该怎么办呢?可能是由于时间太短暂的缘故所致。因为你平常真正修上师皈依境的时间并不长,虽然一天修一座上师瑜伽导修,但真正在内心当中提起正念,真正观想上师皈依境的时间又能占多长时间呢?24个小时当中能不能真正有半个小时啊?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一年两年,那一年中的半个小时又有多长时间呢?都是由于时间太短的缘故所致。所以不要觉得自己观想的不是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等等。要记住,一方面可能就是由于时间太短的缘故,当然有时候是得找一些原因,但现前可能就是时间太短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观想的过程当中可能是过分的紧张,要不是过分的松缓,应该要做到不紧不松状态之中去观想皈依境为妙。因为过于紧张的话,观到一定的时候就再也观不出来;要是过于松缓的话,一开始观的时候好像能观得出来,逐渐开始模糊。因此应当抛弃这些观念,再树立一个正确的方法去修学,如是去做即便时间不是很长,也会观得非常清楚。
【再观想:他以超越人的明目照见、】
下面所说的再观想的内容,指的是一种净相。他以超越人的明目照见,由于具备遍知的缘故,所以在讲上师瑜伽导修皈依境的时候也说过,要具备三种功德——遍知、大悲和救度众生之力量。超越人的明目照见,因为他具备有遍知。他并不是一个我们绘画或雕出来的只是一个面相,是真正的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此他具备有超越人的明目照见。
【以超越人的耳听到、以超越人的遍知心垂念我,面朝向我。通过耳闻、心念,上师金刚萨埵心情不悦,脸色阴沉。】
以超越人的耳听得见,就是具备有遍知的缘故。以超越人的遍知心垂念着我、面朝向我。通过耳闻、心念,上师金刚萨埵心情不悦,脸色阴沉,原因是由于我们自身烦恼沉重。当后面获以清净的时候,金刚萨埵才开始微笑并且给予授记。前面在修的过程当中,要观金刚萨埵心情不悦、脸色阴沉,由于我们业力沉重的缘故。
【此后,生起你无所不知的信心、发殊胜菩提心,这两项最为关键,这仅是就外所依对治力而言,】
此后,生起你无所不知的信心、发殊胜菩提心。生起你无所不知的信心和发殊胜菩提心,这两项最为关键。也就是说,修学这些过程当中信心和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当不具备菩提心时,即便后面具备有修行之一切过程,也不能清净业障。第二 、若要是不具备信心的话,不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不仅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要具备这两项要义,平常在奉行一切善法当中,都要具备这两项要义。之上是从外所依对治力而言。
内所依对治力
【内所依对治力中信心、皈依、发心居于首位,因此必须努力增生这些心。】
内所依对治力中信心、皈依、发心居于首位,因此必须努力增上这些心。我们不管修持什么善法,时时都要修学信心、修学皈依、修学发心,站在首要的立场之中已经含了所有的法义。
厌患对治力
【接着,是厌患对治力,所净的是罪业六门:】
接着讲厌患对治力,所净罪业六门。
罪业六门
【第一时间之门,从无始轮回以来迄今为止所积累的罪业,今生当中犯下的自性罪和佛制罪,自己心里能回想起来,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我自己造了这样的罪业,唆使别人造,随喜他人造的这所有罪业,心里不藏,身体不覆,口里“发露忏悔”。】
第一时间之门,这些都是所净的一切罪障,站在六个不同的门当中传讲。从无始轮回以来迄今为止所积累的一切罪业,今生当中犯下的自性罪和佛制罪,自己心里能想起来,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我自己造了这样的罪业,唆使别人造,随喜他人造的这所有罪业,心里不藏,身体不覆,口里“发露忏悔”。
昨天我们在讲解四障的过程当中,先要认识到所净之障,若连什么是罪障都认识不到,那么忏悔的时候就只是走了个过程。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什么罪业呢?善事叫罪业吗?像吃饭、睡觉叫罪业吗?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想圆满获得清净是很困难的。我们必须先认识到什么叫做业及烦恼。站在四障的立场之中观待什么是业障,什么是烦恼障,什么是所知障,什么是习气障?遮止本来面目的一切污点都在四障当中,若要是认识到四障,都必须要挖掘出来,不能覆藏。今天在金刚萨埵乃至诸佛菩萨面前忏悔的时候藏着不说,这样对消尽罪业会是极大的违缘障碍,因此必须把往昔所造过的一切罪业都挖掘出来、发露出来,能回忆到的,不能回忆到的都在金刚萨埵面前一一忏悔,非常重要。我们天天念诵21遍百字明和108遍金刚萨埵心咒,若仅仅走一个过程是远远不圆满的。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造罪,谁也不曾见到,佛菩萨也看不见。其实并不是这样。如云:“未见之中造罪业,如服毒药岂安乐?天尊具通之仙人,以清净眼定现见。”】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造的罪,谁也没有见过,佛菩萨也看不见。其实并不是这样。如云:未见之中造的一切罪业,如同服了毒药一般,岂能得到安乐?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最终要遭受痛苦,现前时时藏覆着,怎么会有安乐呢?如同一个人服下毒时谁都没有看见,但最终后果是什么?就要有剧痛乃至上瘾,怎么还可能有安乐呢?尤其是诸佛菩萨都具备有他心通,以清净眼定能看见你所做的一切,即便你在上师与金刚萨埵面前藏覆不说,因果也不会虚耗,当因缘成熟的时候,还是要遭受痛苦。
【华智仁波切说过:“恶分别毒隐腹内,命终之前必现前。”】
华智仁波切说:你现前所造恶的一切,临终之前必定会显现你的原形。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一个烦恼沉重的人什么都在人们面前藏覆着,完全不泄露自己是一个罪业沉重的人,天天觉得自己是非常高尚的人,但这个人在临终之前决定会露出他的原形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离开他的寺院想去桑耶寺的山洞中闭关,路上遇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为了得到报酬,平常就造了很多罪业。他在杀生的时候会说:“没有一个所杀的对境,也没有个能杀者,也没有杀生的工具,一切都是空性的。”当地的人都说,在空性当中可以超度一切众生,所以即便杀生也是一种功德。据说当地已形成一种习惯,谁家要杀猪、牛这些旁生时都会去请这位“导师”,在杀的过程当中,他都会说“没有一个所杀的对境,没有能杀者,也没有实体的刀,在空性当中行持这些,实际上一点罪过都没有”等等。大家以为真是这样的,如是行持了很长时间,他也得到了不少回报。当昌根阿瑞到了这个地方的时候,这个人得了不治之症快要死了,当地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说“治好是不可能的,你具有这么高尚的智慧,现前面对死亡应该没有丝毫之恐惧吧?”这时候这个人怕得不得了,说他以前完全是骗人的,就是为了得到回报。现前他该怎么办?旁边人说“若要是这样的话,你以前造了这么多罪业,最好还是念《无垢忏悔文》吧!”当大家正在找《无垢忏悔文》的时候,这个人就断气了。
就如同华智仁波切所传讲般:自己掩藏的一切罪过,在临终之前决定会呈现出他的原形。就像一个修行者,本不具有功德,时时掩盖自己的一些罪业,却天天说自己有功德。现前可以欺骗一切众生,临终之前决定会呈现他的原形,当面对死亡这一时刻他的话可能会多。
我们现前可不能这样,应该时时忆念自己的罪业,尤其忏悔的时候应该把一切罪业都挖掘出来。一个喝下毒药的患者,在医王面前绝不能再藏覆,否则就会导致成剧痛乃至死亡。我们现前在金刚萨埵乃至在上师面前,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过决不能藏覆。喝下毒药最多也就是断绝今世的命根,但现前若要是隐藏自己的业障不做忏悔,会断我们解脱之命根,永远不能获得解脱,遭受极大之痛苦啊!这些道理都得精通。
我们这次讲解已经有一个月了吧,可能还要几天的时间才能讲完。这次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传讲《前行备忘录》,平常我们虽然行持的法是成熟口诀法,但是平常听授的教言乃至细节方面的讲解太少,今年选择讲这部法的原因就在此上。在讲的过程当中应该要通达这些理论,因为它是我们从今乃至菩提间不能间断的一种方便道,就像一个人去割草,若要是没有一个弯刀的话永远割不了草,我们现前所行持的善法就如同这个弯刀。砍柴的人手里若是丢失了斧头的话,是砍不到柴的,现前我们所成办的一切修行之方便,如同砍柴人手中的斧头一般,绝不能轻视。不能觉得这些都是一种理论,然后搁置一旁,现前自己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修学。那你这种修法可能太单调的缘故,很难迅速成办解脱。因为解脱是总括性,现前我们站在教理的立场之中去通达它,在证法修持过程当中一样行持进去,那迅速可以成办解脱。要铭记这些道理。
【佛菩萨不可能不见不睹,如同一个盲人周围有一百个有眼者团团包围着一样。凡是自己心里能回忆起来的一切罪业,直接说出,怀着惭愧、畏惧、后悔之心进行忏悔,加上所有想不起来而成为佛菩萨遍知智慧所见对境的一切罪业通通忏悔。】
佛菩萨不可能看不到我们所造的罪业,如同一个盲人周围有一百个明眼者团团包围着一样。凡是自己能回忆起来的罪业,应该怀着惭愧、畏惧和后悔之心进行忏悔,想不起来的,成为佛菩萨遍知智慧所见对境的一切罪业也要通通忏悔。这些都非常重要。我们现前所传讲的是厌患对治力,必须要忆念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业及烦恼。这是罪业六门当中的第一门——时间之门。
【第二动机之门,是指由贪嗔痴引发的一切罪业。】
第二动机之门,指的是由贪嗔痴引发的一切罪业。比如渔民和猎人去打鱼或捕捉猎物,目的就是贪图它身上的肉和皮毛等,这是以贪心而做的杀生。以嗔恨心而做的杀生,是因为内心当中被嗔恨心束缚,把对境当成一个怨敌而去杀生。痴心做的杀生,既没有善也没有恶,不小心当中破了杀生戒,像我们平常在外面行走的时候,尤其夏天无意中可能脚下会踩到蚂蚁,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叫做痴心所造的杀生。这里头动机之门指的是什么?以贪嗔痴为动机,而所做的一切不善业、一切罪业,为第二门。这些是所清净的对境。
【第三通过之门或积累之门,身语意的一切不善罪业。】
第三通过之门或积累之门,指身口意一切不善罪业,身口意所造的一切不善之业为通过之门,通过身口意造业。平常所造的一切罪业,身口意三门之外没有一个作者,身口意三门称之为通过之门。
【第四本体之门,自性罪的十不善和无间罪等,与佛制罪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持明密乘戒相违的一切罪业。】
第四本体之门,自性罪十不善业和无间罪,与佛制罪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相违的一切罪业,称之为本体之门。前面所传讲的四障当中已经包含了罪业六门,必须要认清罪业六门啊!
【第五对境之门,依靠三有轮回、寂灭涅槃所积累的一切罪业。】
第五对境之门,依靠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和寂静涅槃所积累的一切罪业叫对境之门。
【第六作用之门,即生当中短命多病、财物贫乏、受到怨敌威胁等;】
第六作用之门,即生当中像短命多病、财物贫乏、受到怨敌威胁等,称之为作用之门。我们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所忏悔的这些都是无始时来的一种果,它是由无始时来所造的恶因而产生。前两天不是已经讲过了吗?做恶业带来痛苦,做善事享受快乐,所以无论是因还是果都必须在忏悔的对境之中。
【后世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恶趣中,成为诸如此类之因的一切堕罪,要像服了剧毒一样,怀着痛心疾首的强烈懊悔心观想,在上师金刚萨埵您耳闻目睹,垂念于我,我今天对您无有好的呈禀,我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所积累的一切罪业在您面前不覆不藏发露忏悔,深感内疚,追悔不已,进行忏悔。祈求您垂念,令我的此罪,速在当下就在此地此坐垫上得以清净。我们必须要急不可耐地忏悔。比如,一个人要给我半个铜钱一类的微薄之物,我都会急不可耐地催他,那么要清净罪业,为什么不需要迫不及待地忏悔呢?】
令后世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恶趣之中的一切堕罪,要像服了剧毒一样,以痛心疾首的方式强烈地懊悔心观想,在上师金刚萨埵您耳闻目睹,垂念于我,我今天对您无有好的呈禀,没有什么好的话告诉您,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业及烦恼,在您面前做忏悔。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所积累的一切罪业,在您面前不覆不藏、深感内疚、追悔不已、进行发露忏悔,祈求您垂念,令我此罪速在当下此座垫之上得以清净。我们必须要急不可耐地忏悔,比如别人要给我半个铜钱一类的微薄之物,我都急不可耐地催他,那么要清净我们的罪业,为什么不需要迫不及待地忏悔呢?还等待着明天或者后天再说,这些都是业力沉重的一种表现,一种魔障。所谓的魔并非是一种长得很难看很恐惧的相,时时站在你的身旁乃至附在你的身上,永远不会有这样的魔,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行为都称之为魔障。要记住的是,当我们把忏悔搁置于明天、后天、明年、后年一直往下拖延的这种现象,从自身的立场当中就是业力沉重的表现,从他显的立场之中就是已经着魔的一种表现。为了遣除这样的魔障,应该要多观待、阅读些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还要知道,若不忏悔业障本身是一种过失,若能迅速忏悔,则业障也具有功德,站在两个角度当中去观待遣除一切魔障。以上所讲即为厌患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如同院子的篱笆以前破损后来恢复一样,破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后来通过忏悔得以恢复,发誓从今以后纵遇命难也不再犯。】
第三返回对治力,如同院子里的篱笆以前破损后来恢复一样,破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后来通过忏悔得以恢复,发誓从今以后纵遇命难也不再犯,要立下誓。这个立誓不像口念“嗡班扎萨埵吽”走个过程一般,先犯了戒,后面口中念个“嗡班扎萨埵吽”就完事了,后面紧接着再犯,这种就没有什么意义。前面犯戒,可能是习气烦恼沉重的表现,立誓的目的就是要时时提起正念,再也不像以前一般犯戒。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都要时时立个誓言,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显现都要当下立个誓言,从此以后提起正念再不犯这样的戒,做这样的罪业。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要不现前很多人的忏悔都形成一种口头禅、一个过程,作了一件不好的事情时就“嗡班扎萨埵吽”,好像把金刚萨埵当作借口一般,说得再不好听点的话,“嗡班扎萨埵吽”完全成了趋向恶业的一盏绿灯一般。因为口中有“嗡班扎萨埵吽”的缘故,所以什么都不要紧,念个“嗡班扎萨埵吽”就完事大吉了。
以前有一个弟子说过:有一天他们很多居士在一个饭店吃饭,当时旁边有个出家人就点了一盘用活虾做的菜。旁边的居士们怎么都想不通,一个出家人怎么会点这样的一个菜呢?明明知道大饭店当中的海鲜都是活的,怎么还会点这个菜呢?后面有一个居士实在忍不住,就对这位和尚说:“你不应该这样做的!”那个出家人说:“不要紧,念些金刚萨埵就能忏悔。"就完全把金刚萨埵当作一个借口,好像由于有了它就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一般,不是这样的。修学金刚萨埵不仅仅要有厌患对治力,还要有返回对治力,就是戒后心,立下誓言“从此以后,纵遇命难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不是当一个借口,为了开脱做恶业一般,不是这样的,要记住。
【我们这些人,都已经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对此本不该有什么区别,可是单单口里大唱高调说“今后不犯”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的上师僧人们,一边口头上念诵“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今此止,永不再犯”一边所行似乎都是不善业。】
我们这些人,已经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宗的誓言,对此本不该有什么区别,单单口里高调地说“今后不犯”是没有什么用的,内心当中若没有返回对治力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上师僧人们,一边口头上念诵“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今此止,永不再犯”一边所行似乎都是不善业。这样不行,就像鹦鹉说话一般“我从不杀生”,但鹦鹉口中吃的都是虫,这种行为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行持善法时,口里说出来的并不等于内心当中具足,我们现前要的是在内心根本上用功,才是最主要的,口里说好与坏都是次要的,主要是在内心当中具备四种对治力。
【诸如拿杀生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立誓“我不杀所有杀不了的众生”,那么就具备了不杀生的戒律,并且获得功德利益。】
诸如拿杀生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立誓“我不杀所有杀不了的众生”,那么就具备了不杀生的戒律,并且获得功德利益。就是说平常在立誓的时候,即便是你杀不了的众生,比如天上的龙、雪山上的狮子、恐龙等,即便恐龙现在在世上找不到,但由于你立誓的缘故,就具有这样的戒体,从此以后不杀恐龙的行为,都称之为善法。所以这种立誓非常重要。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候,有一个小孩子总是说“给我一点东西,给我一点东西,我要,我要”,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带了很多好吃的的东西,这个小孩子还是像往昔一般扑到释迦牟尼佛的面前,说“我要,我要”,释迦牟尼佛说“你现前要是说一句‘不要’我就给你,你说‘要’我就不给你”。这时候旁边的弟子们都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小孩子说不‘要’时给他?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反正能给他就好。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小孩子从无始时来一直都是‘我要,我要’,所以至今仍漂泊在轮回当中还在当乞丐,今天他要是测说一句‘不要’,在之后的一个时代就会投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当中,就是靠这个‘不要’词的力量。”所以立下誓言功德不可思议。以后我们在从事一切善法当中,比如说有些老年人也行持不了很多善法,那么懂得这些教法的儿女可以带着父母到寺院、佛像或者是一位导师面前立誓:“再也不杀生、不去打猎、不去偷东西。”实际当中让她去偷也偷不了,即便是这样,若要是立这样一个誓的话,以后她从事的一切都具有善法功德,因为已经具备有这个戒体的缘故,功德不可思议。
之前我给你们举过例子,我刚到亚青寺的时候什么都不懂,那些老和尚发誓说“我从此再不杀龙”,当时我想:“这些老和尚这么狂,让你去杀龙你也杀不了。不要说杀龙,叫你去打个兔子可能也打不到,还杀什么龙呢?”实际上已经具备戒体的缘故,功德不可思议。
【如果没有这样立下誓言,那只是自性无罪,而不会得到戒杀的福德。】
如果没有这样立下誓言,那只是自性无罪,就是说没有罪过。你不去杀龙,也杀不了龙,所以杀龙的罪过你没有,但也没有什么持这个戒律的功德,因为你没有这个戒体,没有立誓的缘故。立誓是非常重要的。但还要知道的是,立了誓以后再犯的话,罪过加倍啊!所以有时候说“我立誓从此再不杀蚂蚁,不打蚊子”,若要是无意当中杀了蚂蚁或者打了蚊子的话,罪过是加倍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立誓,时时护持自己的心相续不去造这样的恶业。若只是自性无罪,则不能获得戒杀的福报,要知道这些。
【因此,在家人,不管是男是女,假设能发誓“我不杀狮子、龙、大象等杀不了的众生”,那就得到福德。】
因此,在家人,不管是男是女,假设能发誓“我不杀狮子、龙、大象等杀不了的众生”,那就得到福德。因为已经具备戒体的缘故。
【身为出家人,最初也要发誓“纵然我生命遭难,也绝不杀狮子”,再加上“纵然遇到生命危难也绝不舍此誓言”,一定要用这两个誓言的铁钩钩住。再者,从一一众生做起,这样用戒杀的两种誓言铁钩钩住。】
身为出家人也要发誓“纵遇命难也绝不杀狮子”,出家人若要是真的狮子跑到我们的面前,我们都快吓死了,谁敢去杀狮子?即便用铁笼关着的狮子,我们也不敢靠近。再加上“纵然遇到生命危难也绝不舍此誓言”,一定用这两个誓言的铁钩钩住。再者,从一一众生做起,这样用戒杀的两种誓言铁钩钩住。所以不管是站在十不善业的哪一个戒体当中,前面都应该立这样一个誓言,后面纵然遇到生命危难也绝不舍弃这样的誓言,用两个誓言铁钩钩住。这样的话,从此以后不做这样的一切行为,都称之为功德。
我们在座的弟子,平常不管行持什么善法,比如说我们受三皈依戒后,现前已经具有了戒杀的誓言,像一个完全没有这样戒体的人平常他也可能不杀生,两者表面行为当中是一致的。不具有这样戒体的人,他只是一个自性无罪之外并不具备福报,已经立下这样誓的人,从此以后不管白天还是在晚上,不杀生的一切行为都在积累资粮。功德不可思议啊!持戒的功德就在于此上。即便在一天的一个小时当中,比如我们比丘守持的戒律比一般的戒律还更多一些,那么在不犯戒的情况下,因为比丘具备有这个戒体的缘故,上面所立下的一切誓他都在积累福报。但是我们没有立誓,只是听闻有功德,之外在戒体上面就没有什么功德,只是一个自性无罪。 要懂得这些道理。从功德的角度当中戒体越多越好,但若要是犯的话,过失也就越大啊!
【同样,不予取等剩余的九种不善,都一一发誓不犯;即便是我的肉被揪成一块一块而死,也绝不舍弃此誓言。每一个都应该用这两个誓言铁钩钩住。】
同样,不予取等剩余的九种不善,都一样发誓不犯。上面只是站在杀生的立场之中如实宣讲,其外的一切不善业当中都应该要一一发誓不犯。即便是我的肉被揪成一块一块而死,也决不舍弃此誓言。每一个都应该用这两个誓言铁钩钩住。
【同样,发誓不造五无间罪,共有五种誓言,发誓不造近五无间罪,有五种誓愿。】
同样,发誓不造五无间罪,共有五种誓言,发誓不造近五无间罪,有五种誓愿。
四重罪
【发誓不造四重罪,有四种誓愿。所谓的四重罪,1.居智者之首位;】
发誓不造四重罪,有四种誓愿。四重罪指的是什么?第一是居智者之首位,比如说有很多智慧者乃至修行非常好的人,坐的时候跑到他的上面坐都有罪过。小乘别解脱戒当中,他也分这样的一种次序,前面是已经得过戒的老者坐在上峰,后面的称之为小卒。这个不仅仅是别解脱戒,平常的一切也是这样的,比如即便一个家庭,长辈坐在上面,晚辈坐在后面,这都很正常。若要是不是这样的,晚辈坐在前辈上面,这个前辈指的是什么?不是世间的概念性,是出世间的,具有出世间功德者,坐在他的首位,过失非常大啊!四重罪之一。我们为什么让出家人坐在上峰,居士们坐在下面,原因就在此上。所以居士们也不要想自己平常修行也不错,为什么还坐在下面呢。从戒体当中,出家人是我们所皈依的对境,所以应该坐在上峰。这里头讲解的是智者、具有功德者,戒体也是一方面的功德。居智者之首位,是四重罪之一。
【2.享用密咒师的财产;】
第二、享受密咒师的财产。这个享受修行人或密咒师的财产,下面也有一些解释。
【3.不居比丘顶礼之前;】
第三、不居比丘顶礼之前。像比丘在顶礼的时候,你要是坐在前方受比丘的顶礼罪过非常重,四重罪之一。这一点往昔藏族人决定做得到,只要下面一个出家人谁在磕头,在家乃至不具备功德的人决定会站起来。现前我们的汉族弟子也越来越好,像出家人乃至其他人磕头的时候,前面的人会自觉站起来乃至退到一边。必须得这样,因为它是四重罪之一。
【4.享用修行人的食物。当然,享用修行人的食物并不是指所有修行人的食品,但如果某个修行人心里决定期限“依靠此食品我在这个月里修行”,假设享用了他那寥寥无几的食品中的一点儿,那么在他所想的期限里,饮食就不足了。】
受用修行者的食物。当然,受用修行者的食物并不是指所有修行人的食品,不然我们可谁家都不敢去,谁给个东西我们都不敢接,也不是这个。但如果某个修行者的心里已经决定期限“依靠此食品我在这个月里头修行”,像以前很多修行者先到外面去乞讨化缘,得到了一口袋吃的后,会根据平常自己的饭量,算出这些食物可以支撑自己修十天的法,这时候他就立下誓言“十天之内我要在此处精进修法”,已经立下誓了。这时候你若要是跑到这个修行者身边帮他一些忙,他也决定会让你一起吃饭,你要是吃了他一顿的话,他就只剩下九天的饭,有一天他就得饿肚子。因为已经立下誓的缘故,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决不会违背自己的誓言,所以他就会有一天要饿肚子。不去吃修行者的食物,指的是这种决定了期限的修行者。
第一次我到亚青寺来的时候,我们就在那边山头上。那时候也没有多少人,当时牧区有个老和尚对我非常好,由于他居于牧区的缘故,所以平常也会有些肉,但肉也不是很多。他平常吃饭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节约的人,很少的一点肉他都会分为几次吃。每天就在一个比碗稍微大一点的锅里做饭吃,平常就这么吃的。平常他自己吃东西也基本上按量做,比如一斤肉可以吃五天,他出门时就买一斤回来吃五天,但这个也不是决定期限。有一天,我在他家的时候来了一个和尚,那个和尚平常到他家来的时候也少,因为他是个木匠,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让这个木匠给我们做些什么,但做得也是非常小的东西,像做一些板凳等,不会做什么大的东西。这个人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肉全都放在他面前,他本想可能不会吃得太多吧。这个人一看到肉,天哪,把所有的肉都吃光了。后面这个人走了以后,他说“天哪!这个人怎么这么能吃?”他这种还不算什么。一个真正修行者会决定他食品的期限,和平常人会过生活的人的吃法是两个概念。比如说有什么东西都分成几天的时间把它吃完,决不会像藏族人说汉族人的不好习惯般,有吃的时候站着吃,就没吃的时候蹲着喝稀饭。以前我初次在亚青寺的时候,有几个汉族人在建寺院,平常要是买些肉,买个牛大腿的时候,两三天内就不劳动了,开始大吃大喝,当把这些吃完以后真的是蹲着喝稀饭。要是把之前的好吃的分几次的话,就不至于后面喝稀饭了。但这个是规律性的吃饭,和我们刚刚所说的决定期限是两个概念啊!假设享用了他那寥寥无几的食品中的一点儿,那么在他所想的期限里饮食就不足够了,这也是一个重罪。这上面的四重罪,一个一个都应该要发两种誓,用两种誓言铁钩钩住。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