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小结 (2019-12-21 08:52:05 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1、缘起
第三轮看经论需要《金刚经》的释本精读,选择了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一是基于涤华禅师与《金刚经》不可思议的缘分;二是基于对上师已生成不退转的信心。
无需深思,即列入第三轮看经论计划,并得以实施。
2、法本
为般若禅林官网下载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2015第八次印刷版,其中的金刚经注解部分。
3、涤华禅师与《金刚经》不可思议的缘分
3、1济公活佛叫涤华禅师常阅《金刚经》
予在梦中至某处,参济颠师,予问大德云:“何为最上乘?”济师言:“超出三乘以上者,亦名为佛乘也。佛乘者,无生亦无灭也,即与佛为一体者,姑且名为最上乘之法也。”复问:“以何法门能乘此乘耶?”济师言:“常阅《金刚经》,日久即能见也。”予于是常阅《金刚经》。
我之分别念,师是最上乘法之大法器,所以开口只求最上乘;济公活佛必已得了最上乘法,所以传法给师《金刚经》;而《金刚经》也确实使师得了最上乘法,如此,济公活佛可以称为是师的根本上师。真正的师徒,时空无碍,以法相应。
3、2释迦如来为涤华禅师开了金刚智慧
予夜梦中,到一宝所,见正殿当中,端坐释迦牟尼如来,别无其他弟子等。予下拜,起身抬头观佛时,见韦陀尊者立于如来之前。予言:“老韦,余不拜汝,予拜的是释迦如来。”是时尊者起身举步,绕于佛后。一时予见如来起身离坐,举步下阶。予跟从佛后,到殿外阶下,如来顺手拔草一茎给予,予执草而醒,即明金刚之义,而能开笔。
我之分别念,索达吉堪布在传讲《楞严经》时说到,惟悫法师在他清净的梦境显现中,文殊菩萨骑着狮子入于他口中,此后便获得了注释《楞严经》的能力,所以惟悫法师所注《楞严经疏》是清净显现中的法,应该属于净现类的法,具有不共的加持力。我想,与此类似,师所注《金刚经注解》亦属这类法,同样具有不共的加持力。
我窃思维,在这个境界中,师一定把韦陀尊者得罪了,所以,师在弘传《金刚经注解》的时期,几乎都是“流离失寺,寄寺篱下”的境遇。韦陀尊者还未成佛,不可以“予言老韦,余不拜汝”对待,还是应该按世俗谛的规则,礼敬恭拜以接善缘。
3、3定境显现老人要涤华禅师入海取珠,逐写《注解》
余思禅息,方入座而坐之。见一老人,以手抚余之肩,而言曰:“汝能入海取珠耶?”
余答:“能。”即悟其义,随开目而视钟,其时中夜一时许。
我之分别念,这老人相,很可能是如来或六祖或济公活佛的示现,至少也是三位一体派来的使者,是催促师担如来大业。
时师长期安单禅寺,自律自证而自住于常乐我净,有大把的“闲功夫”,并没发愿写《金刚经注解》或其他法宝。后“方丈叫余住海会塔,为养病待死处”, 师显现上老病交煎,乐住塔林。我窃思维,这时如来或六祖或济公活佛实在看不下去了,证悟者极为稀有,即已证悟,理当担如来大业,不能就这么潇潇洒洒、自在无碍地自顾自走了。
“汝能入海取珠耶?”,师有大彻大悟之智,“能。”即悟其义。佛法中最了义之法,就是释迦牟尼才成佛时,也没有热情讲法,师可能也有此意吧。
既已答应担如来大业,师不辞劳苦,坚忍不拔,写下《金刚经注解》、弘传《金刚经注解》,乃至开示般若法门、无相法门,弘法近十年。
3、4弘传《金刚经注解》破逆缘,亦与如来有关
我之分别念,《金刚经注解》写了三年,远远超过“住海会塔”的住世预算。
弘传时,凡遇山穷水尽机,总现柳暗花明缘,“是如来指使,命彼而来者,余不信也。所谓,金刚威神之力,无穷、无极、而无尽也;所谓如来光明、无有暗处者,无有不到之处也。无有不到者,其光明使其医生来女儿家也”, “我当替您澄清!”
上师三宝还为师找来了宿世的弟子,使师法宝得以留世流传。“如来咐嘱到高旻,暗合道貌示意深,缘遇经注满本愿,师徒重逢宿缘来。”
不管是如来神力,还是金刚威力,让我在师寂后二十多年,得见法宝,生成不退转的信心,恭为上师。真正的师徒,时空无碍,以法相应。
4、读《金刚经注解》之意乐
我对师之《金刚经注解》报以极大的信心,不辞劳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抄成白话版。尽管高深莫测,似懂非懂,但读起来意乐满满。反正也不要考试,师是心到哪,写到哪;我效仿师之自在,心到哪,读到哪,一时想入非非,一时呆头呆脑,跷蹊有趣又有意。
师之《金刚经注解》可以粗粗归类于禅宗大师论述禅宗密意的法宝,这个群体,从不把自己当“非佛”,都当自家“佛”,抢着当家作主:“然灯授记与释迦,释迦授记与弥勒,弥勒授记与受持读诵人,是三世绵绵”,“在在处处,皆是如来授记之处;行者,能无相执,即授菩提记已”;更不要说当 “人中最为第一”的须菩提了:“佛告菩提莫推他,菩提确是咱自家”, “ 过、未、现在诸佛子,无有不是须菩提”。
师与虚云禅师渊源深厚,虚云禅师在自遭逆缘的非常历史时期,果断接引已四十八岁的师出家,必定有着不可思议的密意。在虚云禅师主持的道场数月,师偈六句“呈于虚公,虚公复加两字,印可” 。现将师之法宝与虚云禅师之法宝意乐PK一下:
虚云禅师在禅宗界+汉传佛界+朝廷及国家的名气都是如雷贯耳、皓月当空,所以为了众生的根本利益,他的法宝都经历了“和稀泥”的程序;而师是最广大、最低层僧众中的一员,身份无非是扫地僧+退休僧+行脚僧之类,极品轻飘飘之禅和子,所以,师可以且确是,心无挂碍,悟到笔到,锋芒毕露。
虚云禅师的法宝基本是口耳面对大量四众弟子,且在公开道场而做的开示,除了回信,很少为写而写;而师是阿兰那“写者”,所有法宝都是安住于寂静处、真我对虚空的境界中所著,心心明明,清清亮亮。
虚云禅师接受过正规的科班教育,是“有文化”之知识分子,其法宝语言书面性强;师没上过私塾或小学,“予不耻下问,数年之间,妻识字块三千,予亦如是等耳”,师“没文化”,其法宝语言口头性强,侃侃娓娓,亲亲切切。
但师的偈言堪称一绝,仅依经句之小小范围,就创作出大量的偈言,乃至后著《心经感•般若觉合刊》中,更有大量偈言,真谓大证悟者之 “不加勤作任运自成”。感觉,虚云禅师的证悟偈言,有阳春白雪之高雅;赵文竹(20181101释悟证)的证悟偈言,多数近打油诗之下里巴气;而师之证悟偈言,兼而有之。不仅《金刚经》中的“四句偈等”可以“参”至明心见性,师之证悟偈言,选“四句偈等”亦能“参”至明心见性耶。
5、“懂”耶
本轮精读《金刚经》,通过师+堪布对《金刚经》的释义,好象是“懂”了《金刚经》真实义。真“懂”了耶?疑疑惑惑不敢承担。
“如来顺手拔草一茎给予,予执草而醒,即明金刚之义”,这时点,师“懂”了金刚之义。
这时点前,“那时,我对《金刚经》一窍也不通,况且注解之中之道义,余更不知其端”。那时的师已得过“虚公印可”,且闻思行大乘几十年,佛法的修养肯定远远高于当下我对佛法的认知水平,师既然评估“对金刚经一窍也不通”,那我对《金刚经》焉敢说“懂”耶?
哪一天,师也给我一把草,让我也“即明金刚之义”,那就太好了!不过找禅宗师讨根草是不可得的,师回“自参自解自悟道”。但我相信,师会一直护念着我,待我慢慢修成法器,临千钧一发机,必一把拽我登堂入室。
师说:“已悟者,沥沥分明;未悟者,沉沉烦闷”、“ 未悟证时,不可说;已悟证时,不需说”;我肯定没有“悟”的感觉,以此评估,当下,对《金刚经》精准的认知意见应当是:思路似乎有点清楚了。
6、留“参”题
师说:当知大般若中,偈义无穷,得其一者,无所不得也;倘能深明一偈义者,不须阅读通本注也,亦不需深参话头更入禅堂也。阅读本经之注,倘能得其一偈、或一义者,能彻而用之,其人受用永无穷尽也。
不参彻、不悟透者,万偈临前,一偈也不见也;而机缘成熟时 ,一透透一切。
依师教,留五个“参”题,时不时“参”一“参”,不指望“透一切”,找点乐趣而已。
参1、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就是证悟般若空性吗?“参”!
参2、感者:真心无相,其感无穷;觉者:本性秉洁,所觉无方
“感者”与“觉者”PK “般若空性”与“如来藏”如何对应?“参”!
参3、所谓身相可见,是非常;觉性虽不可见,而是常;犹如树梢风相,当知真风,非是树梢;所谓树梢风,尘相也;当知尘相,非真风、非不真风;所以真风,虽不可见,亦不可言其无。觉性者,亦如是也;觉性者,如来也。
觉性真常,无是无非、无形无相,如水中盐、树稍风,肉眼虽不可见,而不能言其无;道性之道,亦复如是;所谓无形无相之中,真如之性,遍十方而裹三世,无有不周,亦无竭止。
觉性是“般若空性”还是“如来藏”?“参”!
参4、常住虚空,非死木槁灰;而是大用无穷,常乐我净也;真空能含妙有者,不悟不可见,不证不能用。倘若勉强、勉力,求见、求用者,邪也。
真空+虚空=“空性”?常乐我净=“如来藏”?非死木槁灰+大用无穷+妙有=是“名言显现”?“参”!
参5、
1、欲无四相者,必须八风不动也。八风不动者,不被八识妄念所转也。
2、非相者,其心不被八识所转也;八风临于耳目之前,其心不动亦不转者,为八风不能动其心、更其性、迷其识也。
3、问予:修何行?答:见诸色声,无纠缠心,别无所能,何足道哉?
4、无染无住色声相,无贪无求见世尊。
5、六根无入于六尘也;眼、耳、鼻、舌、身、意无入于色、声、香、味、触、识也;即见即舍、即住即迁、即迷即觉也;见色、声、香、味、触、意识时,其心无染亦无住。
6、不是不见、不闻;所见、所闻,心无污染,意不动摇,仍然是真常,即名见觉,亦名觉照,复名见佛。
禅宗修行方法, 无染无住+八风不动,PK “般若空性”与“如来藏”与“心性”如何对应?“参”!
7、法供养
很用心闻思了《金刚经注解》,应当可以挣点功德积分。
以此做为向上师涤华禅师的法供养!
顶礼上师涤华禅师!
8、回向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般若禅林,愿法灯永明,道场长存!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与法宝有缘的众生,愿众生心里没有痛苦,身体没有病苦,生活安乐!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同我一起离苦得乐都获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