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3-11-01

  NO.2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大正藏No. 0844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其名大意。于众会中即从座起。严整衣服合掌恭敬。顶礼佛足前白佛言。世尊。诸修菩萨行者。于五欲境作何方便取而不著。虽复常行无所障碍。

  尔时佛告大意菩萨言。善哉善哉。大意。汝名最上。见最上义。能于众中问如是事。诸修菩萨行者。未来世中于诸佛所。深种善根。如是名为善巧方便。即得诸佛共所建立。

  是时大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修菩萨行者。未来世中云何于诸佛所。深种善根。唯愿世尊。利乐一切众生广为宣说。

  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若有人行少分施能起增上。广为一切众生最胜善心。所获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如是善利无有穷尽。譬如天雨降霔大海。一一水滴数不可知。相续流注无有穷尽。行布施者。善巧回向一切众生所有功德。亦复如是。资诸善法展转增胜。亦复无尽。乃至成佛众善圆满。

  。。。。。。

  尔时大意菩萨闻说是法生大欢喜。复白佛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能令一切修菩萨行者。所有身语意业如善所作。常得诸佛共所摄受。所有恶趣一切众生得佛救度。世尊。于后末世修菩萨行者。如佛所说善巧方便。应如是行。是即名为修菩萨行。

  佛言大意。如是如是。诸修菩萨行者。若如是学即得信心坚固不复退转。种子具足出生现行。大意当知。此即名为菩萨胜相。复为最上善巧方便。汝等于此正法。当勤修习为人演说。尔时大意菩萨摩诃萨。闻佛说是法已。欢喜称赞。礼世尊足。退住一面。

  [注2]《水木格言》,作者珍巴滚秋丹毕准美(贡塘·丹白准美),译者索达吉:

  水格言

  智慧深不可测,大悲珠宝遍布,

  事业浪花飞溅,顶礼如海佛陀。

  犹如澄清水流,可遣有情热恼,

  善说纯新甘露,能赐智者安慰。

  芳香所熏净水,供水沐足水等,

  所作皆成善妙,格言众人喜欢。

  了知二规取舍,暂时究竟利成,

  犹如善巧商主,入海获得珍宝。

  [注3]《俱舍问答》,mingguang.im,第八品分别定品问答题:

  745、八种解脱是指哪些?什么是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

  答:八种解脱:

  (1)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2)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3)净色解脱;     (4)空无边处解脱;

  (5)识无边处解脱;   (6)无所有处解脱;

  (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8)灭尽解脱。

  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于自内身有色想之贪,为了对治去除此贪,即行观察外色是不净,如青瘀等相,令内身色想贪欲不起,名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于自内身已无色想之贪,虽然已除贪,为了令其坚牢之故,观察外色不净青瘀等相,令内身色想贪不起,名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净色解脱:外观清净可爱色法,令内身色想贪不起,名净色解脱。

  746、什么是八胜处?为什么叫胜处?

  答:八胜处:

  (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 (2)内有色想观外色多;

  (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 (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

  (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 (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

  (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 (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

  胜处:是指获得自在。发起胜知、胜见的禅定之处,于禅定中修习观想,现见所缘形色、显色净妙,胜过其他,心不外散。

  747、八解脱所依、本体是什么?修持的必要是什么?初二解脱为什么第三禅以上不具足?

  答:

  初二解脱于初二禅正行中具有,于三禅中无有,因为彼等只是色贪的对治,而三禅中无有根识,故不存在色贪,所以色贪之对治也不存在。

  748、八胜处的本体、地、对治和所缘等如何安立?

  答:

  八解脱与八胜处不同:解脱是背离所缘,而不胜过,此胜处是随心所欲信解所缘,以不生烦恼的方式胜过(其他)。

  749、什么是十种遍处?它们的本体、所依和行境是什么?

  答:遍处:指能令观想所缘境的地大等行相不间断周遍之义。

  十种遍处: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

  750、解脱、胜处、遍处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答:解脱、胜处、遍处三,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解脱:唯能于境背离贪心,不能自在胜伏;

  胜处:于所缘境能够获得自在而胜伏之;

  遍处:于所缘境作无边行相。

  (《大毗婆沙论》八十五:此中解脱唯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遍处非唯分别青黄赤白,而亦能作无边行相。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所依,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知由虚空故,次起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广识故。次复起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故更不立上为遍处。)

  751、八解脱等二十六种功德是如何而获得的?他们所依的身份是什么?

  答:二十六种功德中灭尽解脱,即灭尽定,佛离贪染自然而得;而声缘罗汉或三果圣者等皆以加行而得。

  所依身份是圣者,初起唯在人中。

  余二十五种功德有两种方式获得:

  (1)若是曾经修习熟练,则唯是以离贪而得;

  (2)若未修习熟练,则通过加行勤作而得。

  余二十五种功德获得的所依身份:

  (1)四无色解脱与二无色遍处所依身份是三界有情;

  (2)余十九种是唯在人中生起,因为必须依靠决定正教而生。

  [注4]菩萨十种自在

  1、《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释——白莲花之璎珞》,麦彭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果法身品第八:

  无诤与愿智神通无碍解

  四一切清净十自在十力

  下面即将宣说的:(七)无染三摩地【无诤三摩地】与(八)愿智;

  (九)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十)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十一)四一切清净:(所依)身清净、所缘(受用)清净、心(三摩地)清净、智清净;

  (十二)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信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十三)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异熟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死生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漏尽智力;

  2、《中观四百论广释》,第五品明菩萨行品:

  壬五、能得殊胜身之理由:

  问曰:菩萨获得胜义菩提心后,为什么能自在圆满一切事业呢?

  若谁一切时,从心自在生,

  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间主。

  如果谁获得了登地果位,就能于一切时中随心自在而显现,那么他有什么原因不能成为一切世间主呢?

  菩萨生起了胜义菩提心后,由心得自在故,获得了十种自在,即寿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一地至七地之间是相似的十种自在,八地至十地之间是真实的十种自在,最后获得佛果时,是圆满的十种自在。菩萨获得了十种自在后,即能随意显化于世间,旋转不可思议的度生F轮。以具备了如是的大自在威力故,菩萨还有什么原因不成为圆满利益一切众生的世间主呢?一切世间主指如来果位,或者也可释为世间转轮圣王等尊主。菩萨有随意受生自在等功德,在强烈大悲心催动下,他必然会以最有力的方式利益广大众生。对人天有情而言,有时菩萨以普通凡夫众生的形象无法度化,或者无法广大饶益引导他们,因而已得十力自在的菩萨,他自己虽无勤作分别,然而在有福缘的众生前,会经常显化为大法王、转轮圣王或欲界色界的天王等,以殊胜身相引导有情。

  3、《全知麦彭仁波切略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著,索达吉堪布译,(三)、彻底摧毁四魔之力、获寿命投生自在:

  摧毁烦恼魔之象征:他本人实际早已获得涅槃、投生之自在,当他最终显现圆寂相时,曾亲口说道:“我虽为一特意来此世间弘法利生之大菩萨,怎奈五浊恶世之环境太过恶劣,故自己之行持并未达到预期目的,所有愿望实非一一获得圆满。不过我尽此一生已完成了所能行持之弘法事业,因此我现在欲舍弃此幻化之躯。汝等应告之顶果等地欲拜见我之人,言我死后当转生东方极喜刹土,乃至虚空有尽之前,将永无间断地无勤利益众生。未来时轮金刚大军降临人间后,将毁灭邪魔统领之军队,彼时我将为时轮金刚大军中名为森剋布之一将领。那时我将聚集起所有传承我教法之人,并使其均能享受到时轮金刚吉祥妙法之味。为促成圆满此殊胜缘起,我已嘱三藏大师堪布根华为众眷属传讲《时轮金刚大疏》。本人所造之《大疏》中虽有少许错别字,但因我确已获取十种自在(十自在,凡夫常有十种损害,不得自在;菩萨位中得十自在,正相对治不受如是十种损害: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故此等谬误之处将来皆会自行逐渐消失。我所造之论典均为智慧伏藏所显发,凡文殊菩萨未开许者,连一四句偈都未曾写过。任何人若能传讲、听闻、修持,其所获之加持力则特别殊胜,并超胜其它法门,且迅疾就能降临;不类某些法门那样传承遥远,加持缓慢。尤其是在七世以内,我所传留之法要,其加持力定会代代增上、日渐强大。现今我将所有法要一并交予格萨尔护法神守护,一切修持此等法门者,风马吉利及福德定会增上,种种违缘与魔众均无有任何乘虚而入之机缘。沃萨侍者多年来一直一心一意承侍我,以此因缘,他将会获取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之成就。我今日所言者皆非安慰之虚词,实乃真实不虚。过去未曾如是明示,只因俗语皆云‘说实话者无人信,言妄语者众人听。’如今之时代可谓愚痴之众遍满整个国土大地,多有女人侵夺僧众戒律,令其失坏戒体,而佛法也渐趋隐没。当此之时,若毫无保留地广述自己生平,只能成为引诱众人妄加诽谤之因,除此之外并无些许实际利益,故我才一直缄口不语。此时面临寿终之际,一见汝等便不由令我心生悲悯,况我此时亦不可能再妄称自己获得上人法,因此才向诸位稍稍透露一线天机。”

  [注5]《大智度论》,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三十二/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四缘义第四十九:

  如三十三天品经说。佛在三十三天安居自恣时。至四众久不见佛愁思不乐。遣目连白佛言。世尊。云何舍此众生住彼天上。时佛告目连。汝观三千世界。目连以佛力故观。或见诸佛为大众说法。或见坐禅或见乞食。如是种种施作佛事。目连即时五体投地。是时须弥山王跛[跳-兆+我]大动。诸天皆大惊怖。目连涕泣稽首白佛。佛有大悲不舍一切作如是种种化度众生。佛告目连。汝所见甚少。过汝所见东方有国纯以黄金为地。彼佛弟子皆是阿罗汉六通无碍。复过是东方有国纯以白银为地。彼佛弟子皆学辟支佛道。复过是东方有国纯以七宝为地。其地常有无量光明。彼佛所化弟子纯诸菩萨。皆得陀罗尼诸三昧门。住阿毗跋致地。目连当知。彼诸佛者皆是我身。如是等东方恒河沙等无量世界。有庄严者不庄严者。皆是我身而作佛事。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以是故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阿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文佛国。诸佛大悲彻于骨髓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子虽没在厕溷。勤求拯拔不以为恶。

上一篇:NO.2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