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11-29

  NO.2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总结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106)+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107)+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108-111)+己四、转依之功德+己五、周遍之功德+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

  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庚一、成就自利(109)+庚二、成办他利(110)+庚三、由彼二因证成无比皈处(111)

  108、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分三:

  109、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三庚一、成就自利;

  佛陀恒普救,所有烦恼聚,

  一切罪恶行,及与诸老死。

  110、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三庚二、成办他利;

  救护诸损恼,恶趣非方便,

  坏聚小乘故,为第一皈处。

  111、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三庚三、由彼二因证成无比皈处。

  许佛皈处无比胜,救离众怖坏聚乘,

  恶趣多苦非方便,生死烦恼诸恶途。

  佛法圆满身,妙法化情智,

  悲众至彼岸,许佛胜皈处。

  尽除诸世间,众生之损害,

  富足诸圆满,许佛大皈处。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25-111 2015年09月15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经庄严论》,前面讲了菩提的功德,也就是广说菩提的自性,分十个方面讲功德的差别。其中第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第二个二利圆满的功德,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三个佛陀是第一皈依之处,从这个层面来讲。

  皈依之处,分成就自利和成办他利,还有成就自他二利的理由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其中第一个是讲成就自利。

  师念藏语传遍承。

  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分三:一、成就自利;二、成办他利;三、由彼二因证成无比皈处。

  庚一、成就自利:

  佛陀恒普救,所有烦恼聚,

  一切罪恶行,及与诸老死。

  这个颂词当中,佛陀是什么样呢?

  “佛陀恒普救”,佛陀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这样的皈依处是真实不虚的。

  世间当中的有些人,刚开始你认为他是好人,或者皈依了他,但是后来他并不是你想象得那样好,你依止错了;或者他暂时帮助你、暂时救护你,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不会长期帮助你。

  但是佛陀不是偶然性的,他是恒常救护三界当中的所有众生。

  “所有烦恼聚”,佛陀救护的方法,第一个是拔除所有众生相续当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是很重要的。

  世间当中的救护是,比如贫穷当中的救护,或者生命遇到危险时的救护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救护是,把众生从轮回的烦恼当中彻底拔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救护。

  “佛法”当中所谓的“法”字,汉语当中叫“法”,藏语当中叫“秋”(音),印度语当中是“达玛”(音),它的引申意义就是“能救护者”。“法”是怎么样救护呢?让众生从烦恼当中得以救护。

  汉语所谓的“法”,还稍微好懂一点。如果是西方的话,用英语直译印度的梵语,翻译成“Power of Buddha”。这样翻译的话,不一定能译出它的意思。

  实际上,“佛法”名词当中所谓的“法”,直接讲就是救护的意思。怎么样救护呢?通过讲经说法,让众生的相续得以转变,不被烦恼染污,最后彻底享受大乐,这就是佛法。

  佛陀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救护呢?是通过转FA轮来救护,而不是通过显示神通,或者通过其他的威力来救护,不是这样的。

  这是从烦恼当中救护,众生有贪、嗔、痴、无明等等,非常多的烦恼,从中得到救护。

  “一切罪恶行”,佛陀救护的方法,第二个是从众生所有的罪恶行为当中救护,也就是说,从十不善业,或者五无间罪等等罪业中救护。

  “及与诸老死”,佛陀救护的方法,第三个是让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不生不老,让他们获得不生不老的果位。

  转生在世间,一定会有病、有老、有死,尽管每一个众生都不愿意接受这些,但是都不得不感受这些痛苦。世间的人们,遇到危难和恐怖的时候,会寻找一些山洞、天神、具有威望的人等等,把这些作为皈依处。轮回当中,真正的救护者是谁呢?真正有智慧的大乘佛子会发现,是佛陀。世间当中其他的一些救护者,确实是难以担当的。

  佛陀在《大宝积经》里面讲了,“佛能救世间,余无可依者,世雄甚希有,大慈难思量”,只有佛陀能救世间,其他的救护者没有能力。佛陀是真正的大英雄,在世间当中是非常稀有的。依靠佛陀的大慈大悲,能救护无量无边的众生。

  汉传佛教的很多寺院里面,都有大雄宝殿,为什么叫大雄宝殿呢?世间当中最英雄的人物的塑像,是什么意思呢?

  大家应该清楚,世间的英雄跟佛法当中的英雄有一点不同。世间英雄的话,可能打仗很厉害,或者吵架很厉害。比如说一群人当中,有些人骂人的口才很不错,叫做“英雄”,因为他在争吵的过程当中,获胜了。他自己也认为很骄傲,“我今天把别人骂得非常不错。”但实际上,真正的英雄,是能对付、制止相续当中的所有烦恼,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佛陀的《大般涅槃经》(在《大般涅槃经》未检索到该公案,在《增壹阿含经》[注1]、《贤愚经》[注2]里面有此公案)中说,当时指鬘王准备杀母亲,母亲就说:“你这个不肖之子,不应该杀害我。”这个时候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缘已经成熟,就在很远的地方显现,指鬘王放弃了杀害母亲的念头,去追佛陀,准备杀佛陀。他在佛陀的后面一直追着,好像怎么跑也跟不上佛陀。他就要求佛陀:“不要跑了!”佛陀说:“我从来没有跑,我是无来无去的。”通过这些教言,指鬘王后来获得了圣果。

  即使佛陀在世间当中已经示现涅槃了,但是他救护众生的事业、救护众生的慈悲心,永远也不会离开的。

  (师背诵藏语)好像有不同的翻译版本,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里面说了,“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大海是不可能离开浪潮、波浪的,但是这里用了假设句,即使大海到一定的时候,离开了浪潮、离开了波浪的话,佛陀在所化众生当中,救度的事业也永远不会过时。

  这个教证是很出名的,大家应该知道。这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里面讲的,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引用它。

  请求世间人的时候,对有钱的人、有势力的人,他会关注的;对没有能力的人,他从来也不理睬。但是对于佛陀,只要我们经常一心祈祷、一心恭敬供养,他的加持一定会让我们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得。我们在座的各位,也许以前你的信仰是半信半疑的,但是现在知道了信仰佛教的力量,这种信心千万不要退失。

  我在这一点上要好一点,比如说不管到哪里去,在城市里面、在学院当中,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好像从来没有退失过,而且越来越增长。我一方面有坚定不移的智慧和决心,另一方面有自然而然的信心。不管是早上也好、晚上也好,随时当中,见到佛像的时候,就有无比的恭敬心;看到佛经的时候,就有无比的欢喜心。这不是假装的,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有时候有些人的信心,会有退失和变化的现象,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方面稍微好一点。今天我跟一个堪布聊天的时候,我也说了,我好像不管到哪里去,不敢说有境界,但是对三宝的信心,一直很强烈。从出家一直到现在,法王在世的时候也好,这几年以来也好,我对三宝的信心,一直很强烈。比如说本来很强烈,然后一下子退下去了,我从来没有这样起伏的现象。

  我希望我们很多人对佛教的信仰,是有智慧前提下的一种信仰。否则,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人的修行,只是表面上的。

  比如说有些上师,从小受过非常传统的上师级别的一种教育,或者说是有次第的佛教教育,只要灌个顶就可以了、只要念个咒语就可以了。这个对于具有信仰的藏传佛教来讲,在没有遇到什么时代灾难的情况下,也许是可以的、也许是靠得住的。

  但是对于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来讲,仅仅依靠信心是不够的。你应该要知道,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佛陀所宣讲的大悲智慧的教育和教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你应该通过自身的智慧和观察来剖析,最终获得不被他夺的定解,这个时候,你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佛陀就是救护者;但是内心当中,你知不知道佛陀是救护者?这一点很关键。

  这是第一个成就自利,第二个是成办他利。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二、成办他利:

  救护诸损恼,恶趣非方便,

  坏聚小乘故,为第一皈处。

  佛陀成办他利,通过五个方面来宣说。

  第一个方面“救护诸损恼”,佛陀是一切众生的救护者。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在《百业经》和《贤愚经》,还有《百喻经》里面讲了,比如说看不见色法的盲人,通过祈祷之后,很多人复明了;听不到声音的一些聋人,通过祈祷之后,能够听到声音了;有一些精神癫狂者,通过佛的加持,得到了利益;还有一些特别严重的病人,通过祈祷佛陀之后,灭除了一切灾难。

  现在也有这种现象,有些得癌症的患者,被医院已经判了死刑,后来皈依了佛门,奇迹般地健康了,这种现象也是非常多的。

  我们应该要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秘密,世间当中的人是很难了知的。

  佛经里面有一部经叫做《福盖正行所集经》,这里面说,“牟尼大牛王,世间无与等,能救诸众生,或病或忧恼”,牟尼,就是释迦牟尼的意思,他在世间当中就像牛王一样。印度有一种犏牛,非常优秀,是整个牛群当中的牛王。释迦牟尼佛是无与伦比的,他能救一切众生,包括生疾病的众生,或者盲人、或者聋人、或者残疾人、或者是心情特别烦躁的烦恼者。

  为什么现在的佛教徒越来越多啊?因为很多众生有烦恼,学了佛之后,心情能够得以平静。原来浮躁的话,现在快乐了;原来特别盲目的话,后来有了非常明清的智慧等等。

  我们应该知道,佛陀能救护世间当中的一切损恼者。我们以后在生活当中,遇到不顺利、心情不好,或者身体产生各种疾病,就可以依靠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我以前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东南西北跑了很多医院,后来实在没有什么希望了,就一心祈祷、念一些咒语,奇迹般的当下很多病就好了。没有信仰的人,不一定相信。你不信,是你的事。

  昨天在堪布堪姆会议上,讲未来管理的问题时,有一个堪姆讲无常很重要,另外有个堪姆讲应该给大家讲积极向上,不应该讲无常,后来她说:你信我不信,我信你不信......

  不管怎么样,信不信是你们的事,我觉得是佛陀的加持。

  当然有时候念经,也起不到作用;有时候祈祷佛陀,也起不到作用。这种情况,应该是前世造了非常严重的业。比如说杀人的罪业,想用很小的善行就把它平息下来的话,有一定的困难。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我们要知道。

  我祈祷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没有什么感应,我也不会灰心、我也不会伤心。“哦,我前世当中,肯定造了更严重的罪业,看来这一点,还是要以自己的身体来代受。”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救护“恶趣”,佛陀依靠身体的光芒,或者智慧的光芒,让地狱、饿鬼、旁生等很多的众生,能够离开痛苦,获得善趣的各种快乐。

  我们念“嗡嘛呢巴美吽”,或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等等佛号的声音,对恶趣众生来讲,很多都可以获得解脱和释放。

  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救护“非方便”,依靠佛的加持,让行持非解脱方便的众生得到解脱。

  本来不是解脱的因,有些外道认为是解脱的因。比如说外道认为,在河水里面洗澡,罪业得以清净;爬在荆棘树里面,罪业得以清净;或者在五火当中焚烧,能清净罪障等等,有各种邪门说法。依靠佛的智慧,这些外道也可以得到解脱。

  第四个方面救护“坏聚”,佛宣说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依靠佛的见解和智慧,可以遣除众生相续当中我和我所的坏聚见,从而得到救护。

  第五个方面救护“小乘”,依靠佛陀讲到的大乘不共的教言,有一些不定种姓的、小乘种姓的众生得到救护。

  “故,为第一皈处”,总而言之,依靠上述的种种分析,我们知道,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佛陀是唯一的真正的救护者,也是祜主。

  对于真正通往解脱的大道,有些人是依靠智慧寻找而得到的,有些人也许会放弃的。

  《出曜经》[注3]里面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商人跟其他的商人一起到海里面去,得到了很多的宝珠,回来的时候,可能他觉得跟很多人一起分享的话,不太愿意,到了中间的时候,他把其他商人全部抛弃了,自己从一条小路跑了。在小路上,车坏了,他非常痛苦,很伤心地待在那里。

  佛陀发现了他,在他的面前显现出人的形象,给他讲了很多道理。指出他的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他放弃整个大道,寻找一种小道;放弃跟别人合作的理念,独自一人用自私的心去寻找另一种方法。

  佛陀通过这种比喻来说明,在世间当中,行持真正大解脱的道叫做正法;寻找一些非解脱的道,叫做非法。这种寻找非法者,就像刚才痛苦的商人一样。

  寻找解脱道,大多数人都很认真地去修行真正有加持和传承的法,但是有个别的人,他们特意放弃正法,也许是业力现前、也许是智慧不够、也许是其他的一些因缘。

  成千上万的人行持一个很好的解脱道的时候,有个别的人业力现前,邪知邪见成熟之后,去寻找另一条小路,最后这种人,世间和出世间都一无所成。

  我们看到有些人,在真正的解脱道当中,真的生不起正知正见;反而在一些邪道当中,非常有兴趣、兴致勃勃,最后即生和来世都处于被烦恼束缚的状态当中,不能获得解脱,非常可怜。但是也没办法,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佛陀的妙手有时候也不可救拔,这也是一种现象。

  我们还是很希望,只要稍微有一点机遇的时候,对旁边接近趣入邪道和误入歧途者,应该去帮助他们、开导他们。这样的话,好比有些人正在悬崖边的时候,被旁边一些善良的人发现了,“哇,你不要往前跑,前面很危险,是万丈悬崖。”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把他转变过来,有这个可能性的。

  有些修行人和有些做善事的人,一直等着机会,机会没有上门的时候,也不去争取;有些人就知道,自己去争取机会。这一点,表面上看,好像是相同的;但实际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解脱的机会、利益众生的机会,我们要寻找、力争、争取,这一点也很重要。

上一篇:NO.2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