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法华1序品3下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 5 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 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那么下面呢,就是叫这个他方的这个六种瑞相啊,就是六种瑞相。那么这个瑞相呢就是,于在这个世界呢就是就可以看得到,就是就那个地方的,就是刚才的那个就是东方的这个遥远世界的,这个地方的六道众生,啊这是一个瑞相就是看六道的那里的众生。
然后第二个呢就是是见到的这个刹土当中的所有的佛陀,还有呢就是闻诸佛经的这个场面,这个是第二个呃瑞相,就是说法的这个,刚才是六道众生,然后呢就是佛陀在那里说法和其他这个四众眷属在听听经的这种状况,呃说法的状况。
然后第三个呢,就是见到那里的比丘和比丘尼,优婆夷和优婆塞,还有这个一些其他的这个修行和得道者的这个状况,就是他那里的修行人,呃这就是第三个。
第四个呢又见到了诸佛菩菩萨呃,啊就是诸大菩萨,大菩萨呢以种种因缘和种种信心,还有种种相貌相貌呢行这个菩萨道,嗯就是这个呃这个是第第四个吧,就是第四个。呃这个呢也可以这么说一下吧,就是其实菩萨呢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就是这个很重要的呃。
很多上师呢也实际上是以种种的这种方法,嗯就有些可能是以比较这个钝根的众生面前呢讲一些就是比较简单的法,有些呢就是讲一些甚深的这个法,有些呢就是显示这种这个行为,有些呢显示那种行为,有些呢可能是用通过比喻来说明,有些是通过这个让别人另一种方式来生起信心。在我们世间当中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的,有些是呃这个喜欢吃呃,呃,什么呃,呃这个呃,月饼啊,有些喜欢呢就是吃呃,呃什么酸辣粉啊,有些喜欢吃麻辣豆腐啊,有些喜欢吃酸菜啊等等就是,所以每个人的这种他的爱好不同,所以菩萨这个弘法的时候呢,也是有种种,种种行为的,因此我们有时候呢就是自已看不惯的时候呢尽量地不要这个呃说别人的过失,如果别人真的有这种过失的时候呢,你也可以可以说出来吧,就是也可以说。就是看到别人呢真的搞世间八法啊,就是这样这样的时候呢,你也可以可以这个说说出来。但是呢一般来讲呢,就是每个菩萨你看这里是说有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我们可能不能一概而论,就是因为这个呃这个相貌对我不适合,所以就是很不好啊,因为这个信、信解呢就是这种信解,他是信大乘的,他是信小乘的,他是信其他这个宗教的,我们也尽量地不要去去去非议或者是诽谤他们,呃就这个很重要的,那么这是第五个吧,就第五个呃就是第四个,第四个已经见到菩萨的种种行为呃在这里也可以看得到的。
还有呢第五个呢,就是见得到就是这个诸佛菩萨就是诸佛这个示现涅槃的这个状况,嗯啊从这个刹土当中。
第六个呢就是涅槃之后呃就是做这个佛的这个舍利宝塔啊,就是七宝塔,就是这个状况呢就是他们去去去供养啊,去顶礼啊,就是后来就是示现涅槃以后的整个状况吧,这是六种瑞相。
当然有其他的一些讲义当中呢,好像第四种瑞相,第三种瑞相呢并不是很清楚的,但是按照我的理解的话呃对照呃,虽然藏文当中没有这样分的,但实际上呢,按照这样解释的话呢应该是可以的,
就所以,按照天台宗的观点呢就是,自方、自、自方的这个六种瑞相和他方的六种瑞相呢,就是以、以上可以这样介绍。
那么下面呢就是说我们这个,呃,这个,在这个时候啊,就刚才知道就是这个佛陀当时这个,入定以后就是就发光,就是就现前东方的所有的这个世界啊。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这个时候呢弥勒菩萨是这样想的:啊今天呢,就是世尊现的这个这么就是不可思议的神、神通啊,你看他、他这样一入定之后的话呢,所有的眷属能看到东方世界当中的很多的这个状况。这是什么因缘呢?就是就看到这些瑞相的。那么,今天这个佛陀入了这样的三昧定之后呢,就是有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稀有的瑞相啊就稀有,那么我这个、就这个状况那就是应该问一问,就是为什么是佛陀就是,就是示现这样的这个神变?那么它的是什么意义?就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现?就是到底是这些东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就是很多问题就出来了。
呃就然后就弥勒菩萨呢就是想,呃,想我要这个问,问谁好?就是那么谁就能回答?呃就这个叫做一般天台宗呢就是它叫“三念”,就是三种念头。当时弥勒苦萨,呃,弥勒菩萨呢,他就产生一个三个念头。
第一个呢,就念头是想:啊就今天就是佛陀就是为什么是,出现就是这么好的这种这个神变呢?就瑞相啊,就这些为什么?就是这个是一个念头。
第二个念头呢就是:啊这个瑞相到底象征着什么?就是我要问谁?就是这个是第二个念头。
第三个念头呢,那么问,呃,问谁才能真正对我这个回答,就是满意、满意,让我得到答复是谁?就是这是这是第三个念头。
就当时弥勒菩萨呢就是,他就产生这样的三个这个疑问,啊三个疑问(S清嗓子)。
【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那么那个时候呢,呃就,呃就,在这个时候呢,呃就他就心里面想:噢哇,我们今天这个所有的眷属当中呢,文殊师利菩萨是很厉害的,就是文殊法王子呢,他曾经就是供养过无量无边的,呃供养和承事,啊就供养和承事恭敬过无量无边的这个佛陀。呃他呢应该是有这个经验,就是他这个稀有的瑞相呢,他应该可以回答,就应该问他就是。
他当时心里是这样想的。就是他先,就这个问题跟谁问,后来他一想起来了:哇就是这个是,跟其他人问,跟一个凡夫人问的话,他肯定不知道就没办法的。跟一般的菩萨问的话呢,他也没办法回答的。但是呢,一般就是可能问文殊菩萨好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文殊菩萨是他以前就是无数个如来,这个也是作过承事和作过供养。
所以,我们有些问问题的时候也是,呃,就一般这个,呃,比如稍微有一点经验的人。不然你刚刚这个出家的时候呢,你自己都还不知道什么就是,要跟他问问题呢,就是他不一定能回答就是。你要回答的话呢:“噢这个上师、这个堪布、这个堪姆、这个、这个道友的话呢,就是听说他已经在学院里面呆过多少多少年,就是然后他依止过多少上师,要问他,他应该有智慧。”不然的话呢,到时候就“呃不知、呃不知道,你不要问我这些事情呐,就不能问问题。首先跟你说清楚啊,今天这个场合当中不能任何、不能、不能问问题就是。呃如果你们问问题我要就走了啊。”
呃我听说有些人就开始讲经,就是有点害怕别人提这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就是。“我可以给你们传法,我可以给你们传法,但是呢,唯一的一个要求,唯一的一个条件呢,就、就、不能给我提问题就是,因为我今天、呃、不说了,这个缘起不说了,就有一个缘起”(s笑、众笑)咳(s清嗓),这是一个别人的故事啊。嗯(s笑、众笑、s清嗓)
所以弥勒菩萨呢就是,他就想啊,就是今天这样的瑞相呢就是应该问谁?哦、可能文殊菩萨好,嗯因为他有经验,就是他肯定以前,这个、在很多诸佛菩萨面前这样供养承事的时候呢,肯定其他的佛陀呢就是也会发、发光啊,就是有很多这种瑞相啊。其实,呃、对,就是佛陀说法和有些这个发光的话呢就是这个,现在我们这个呃《法华经》呢就是佛陀的这个白毫间就是发出这个光,就是就变成这个缘起。
然后,呃、《大般若经》的话呢,就是佛陀的这个整个身体啊,就是整个身体,就是从这个脚掌一直到这个头顶的,全身呢就是发光就是,然后就是后来讲这个《大般若经》的,像《大涅槃经》的话呢,佛陀的面部就是发光,呃、就是这个变成这个因缘。然后《华严经》里面呢,就是有些品呢就是从脚掌发光,有些心间发光,好像我也看到就是这个法《华严经》的很多品呢,每一品呢就是都有不同的一些缘起就是。
所以,这个、通过发光而这个示现的、啊这种、这个因缘呢也是是非常这个特殊的。因此呢,当时弥勒菩萨呢就是,发这样的这个光就是到底是什么缘起,就是要问文殊菩萨。(s清嗓)
【尔时,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 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在这个时候呢就是不仅仅是文殊菩萨有、呃什么弥勒菩萨产生这个怀疑、怀疑,还有其他的这个当场的这个眷属当中的,比丘啊比丘尼啊,优婆夷啊、优婆塞啊,还有这个天呐、龙啊、鬼啊、神呐,就是他们也在这个想啊。
啊其实这个,我们人还是有很多问题,就是有些是,呃、这个很多刚开始学佛的人、人的话呢,都、都问问题,就是路上都是一般的、就我都不能、不能过路就是,啊就是一过路的时候就是一大堆问题就是路上挡着就是,“你等一等,我要请教一个事情,你要等”、就、就、走路的时候的背后都大声喊:“哎堪布等等啊,我要给你问个问题啊”。(s笑、众笑)
所以、所以有时候我都一般那个就是,就提问题的时候可以、就是在我们有机会。不然、路上要提问题的话就很麻烦的,就虽然、路、路上都都在过路,就是走、走、嗯、哪有就是路上一边就是问问题,就是这样、这样还是不行的。就是可能呃文殊菩萨当时,嗯什么弥勒菩萨问那个文殊菩萨的时候,也是大家都在坐在这里就是就问的就,不是这个在背后或者是路上看到的时候,“你、你坐着我要给你提个问题。你站着你站着,给我、我、我要给你提个问题”。(众笑、s清嗓)嗯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多、很多有问题,就是然后慢慢慢慢就是时间长了以后呢什么问题都没有就是。然后我们现在学院里面就是呆了十年以后、十年以上的人呢,就基本上都是问题全部已经解决完了就是,就、(众笑),就、就没有了,就还是比较可以的。所以可能是那个天龙夜叉他们也是这样的,就是刚新来的一些天龙夜叉的话呢(众笑),他们有很多的这个问题就是,然后比较久的就像我们这个、呃、什么、呃,叫什么那个香格拉姆就是这个什么木木什么天,就是那个,我们龙泉的那个,龙泉湖这边有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一个龙啊,就是,就以前“敦珠法王”那个时代的时候龙。还有我们这个西山就是有个护法神就是,他们的话呢,以前就是在那个,你看像那个敦珠第一世法王啊、法王如意宝,很多大德面前都是听过法就是,他们肯定就是不想问问题的,(s清嗓、众笑),嗯、这些人可能没什么问、问题(s笑、众笑),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所以,呃、当时你、你看,比丘比丘尼,和还有优婆夷和优婆塞,他们呢也开始心里也是想就是,这个佛陀的发光身体,他们这个发出这样的这种非常的瑞相啊,就有有这个发光的这样的瑞相呢,也还是很稀有的就是,他们并没有怎么详细地说,但藏文里面稍微广一点。
就是说这个到底是跟谁问好就是,你看他们天龙、夜叉和比丘、比丘尼的话呢,他知道是问但是不知道这个到底跟谁问就是。弥勒菩萨知道说这个是只有文殊菩萨才回答,然后其他的天龙、夜叉和比丘、比丘尼的话呢,这是个问题但是不知道跟谁,谁问好呢?就是他们可能很有可能就是天龙、夜叉都互相问啊就是这样,但互相问的话不一定能回答得很好。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然后在这个时候呃就这个时候呢,弥勒菩萨就是一方面就是解决自己的一个疑惑;另一方面呢就是他就了知这个四众弟子的心态。藏文里面说是了知就是,汉文里面说是这个又观这个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夷和优婆塞还有这个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他观这个所有的心,也就是说他知道这个所有的,他自己呢一方面也想想解决,另一方面的话呢,他也看到就是好像也有很多这个天龙、鬼神啊,优婆夷、优婆塞当中呢,呃这个呃有很多的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大家的心之后呢,他开始这个确、确定就是问那个文殊菩萨了啊就是,然后弥勒菩萨呢就开始问文殊菩萨,(S清嗓)
他就这样说的就是,以什么样的因缘呢就是出现这样的这个瑞相啊?放大光芒照耀于东方的这个一万八千的这个国土啊,然后都照、照见了这个佛陀的呃庄严的这种这个世界,呃就是然后呢就弥勒菩萨呢就是把这个问题呢就是重申得就是比较广,呃广呃就是比较广的这个在这个在宣说,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说,啊就是因为这个问题。
下面是弥勒菩萨问那个文殊菩萨,大家要知道这个情节是怎么来的啊,就是这个是弥勒菩萨呢就是问这个文殊菩萨的这个,那么他的问的问题呢基本上是上面的一些疑义,啊就是上面的一些疑义。
但是下面呢,他还是进一步地就是每一个问题呢他代表就是,代表谁呢就是,代表菩萨众、代表所有的阿罗汉、代表所代表就是所有的呃这个所有的这些鬼神啊,所有的这个天龙八部啊,所有的众生来问的。啊就“我今代表那个”(S有表情的语言)(S清嗓,众笑)(S清嗓)下面就呃就文殊菩萨呢啊就,弥勒菩萨呢就是、就问那个,以偈颂的方式来问。
那么呃我在这里呢也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有时有些这个长行文就是下面呢,在作这个《妙法莲华经》当中是比较多的就是作这个偈颂啊。呃这个偈颂的时候呢,有时候跟长行文和偈颂的意义是比较相同的,啊就比较相同的,那为什么这样呢就是?这个原因呢,呃应该呃是龙猛菩萨、龙猛菩萨在毗住呃什么这个《毗婆十住论》啊就《毗婆十住论》当中呢,有有这个《毗婆沙论》,我们简简略呢说是《毗婆沙论》当中有有有这个原因就是,这个很重要的。可能我们有时候看经文的时候为什么是把这个长行文说一遍,你看《普门品》啊,就《普贤行愿品》啊很多都是,就用长行文当中又讲一次,然后下面又偈颂的方式也讲一次,那为什么就是就反反复复地这样讲就是,难道没有重复的过失吗就是,为什么这样?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这种想法。那么这个呢龙猛菩萨就是在《毗婆沙论》当中就是说过四个四个理由就是。第一个理由呢就是叫做是什么,呃就是“散华贯华”,就是这个“散华贯华”,“散”是散文的“散”。它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散华”是指的是散文就是,长行文的意思,“贯华”呢就是是偈颂的意思。按照这个印度的这种传统的话呢,一般这个作者,作者就是作什么论典的话呢就是既有长行文也有这个偈颂的方式,而且这个内容呢就是也有这个相等的这种相同的。
那么这个后来的好像有些这个,智者大师的《文句》里面也说了,就是说是汉地的这个呃,汉地的一些这个文章的话呢,前面有个前言,后面有个后序吧就是,前面有个序就是,后面有个后记,就是这、这样的,这是一般汉地的这个传统。那么印度的话呢,就是它一般那个造论的风格,造造这个经典的风格的话呢,它整个风格呢就是也有长行文也有偈颂就,这是一个传统就是,这个我们要知道。就是这是第一个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的话呢就是,它是这个因为众生的这个意乐不同而这个这样的。呃就有些呢就是喜欢偈颂,有些呢就是喜欢那个长行文的,所以我们前面的用偈颂、偈颂的方式倒有些一看这个偈颂呢就很有意思的,就他欢喜;有些是长行文很欢喜。所以第二个原因是众生的意乐不同。
第三个原因呢就是,获得的定解不同。就是说呃有些是依靠长行文呢,就是他就真正能懂得了其中的意义,有些是依靠偈颂就是才明白这个其其中的意义。所以说这个胜解胜解不同就是产生的这个定解不同就是而已的。
然后第四个呢就是,钝嗯什么这个利钝不同,就是众生的利根和钝根不同。如果是利根者的话呢,就是要么讲一个长行文、要么讲一个颂词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钝根者的话呢,先讲一个长长行文,然后讲一个颂词的话呢,这样的这个反复呢,就是就最后就是钝根者呢确实是比较明白的就是。所以说这是有这么四种原因呢,就是佛佛经当中经常有偈颂和这个长行文呢就是互相有一点这个重复啊,或者说是有有这个这样的这个原因呐就是在这里。那天我们讲《药师经》的时候也有一些吧,就是大家都知道。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那么下面呢,就我们就是以那个偈颂的方式来就是这个佛陀,呃弥勒菩萨问那个文殊菩萨的内容啊,就是我用这个,我就不不念吧,就是为了节省时间,我大概的意义给大家讲讲一下就是。
首先呢就是也跟那个六瑞相有关系的就是,说是文殊菩萨啊就是这个导师,佛陀这个导师呢就是应该问这个,呃就什么原因呃就是这个导师佛陀为什么呢,就是这个眉间白毫呢就是发出这个大的这个光芒普照这个世界。当时呢就是降下了这个曼陀罗雨,还有这个呃曼殊沙花啊,呃那么这些花呢与这个檀香的风啊,就是檀香的这个风呢就是结合起来就是,让人们众生呢就是心里非常地这种欢喜、悦意、就是开心。那么以这个因缘呢,就是整个这个国土啊,就是当时我们所在的这个国土呢全部清净庄严,而且在这个世界呢就是也出现了六种震动,然后所有的四众呃这个比丘尼和比丘尼、呃比丘和比丘尼等就是四众眷属呢都皆大欢喜。并且他的身心呢就是呃这个舒,就是快然、就是畅然。就是怎么说呢?畅然、畅快,就是非常欢喜啊就未曾有的这样的这个欢喜。就是我们跟这个是、是自方的这个六种瑞相有有关系的。
然后这个、呃这个呃什么呃就白毫这个发出这个光芒之后照耀于东方的一万八千个世界,国土就变成呢就是全部是金色的,并且从阿鼻地狱到上上面的有顶之间所有的世界六道众生呢就是全部都就是看得这个清清楚楚。而且这些众生呢就是有些在死、有些在在这个呃降生,呃而且他们的善和恶的这些因缘啊,就是好报和恶报就是全部呢看得这个清清楚楚就是。这是也是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他问的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是这个他土的这个一些因缘吧。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还有问的什么呢?就是又是当时那个看到就是这些佛陀就是师子,就就像野兽当中的狮子一样的,就是这个佛陀,人人人中之师的这个佛陀呢就为他们就是讲述就是微妙、非常这个微妙的这个最殊胜的这个法要。而且他是用特别清净的声音,用柔软的这个声音,那么教这个呃无数这个无边的这个菩萨呢就是宣讲甚深和用什么梵音呢就是讲深,用梵音呢甚深,他这里“深妙”是藏文当中是“深广”,啊就是用梵音呢甚深和广大的方式来就是跟这个宣讲,让这些众生呢就是闻、闻到以后就是获得这个快乐。
于所有的这些世界当中就是在这个说法,啊就佛陀呢就是在说法。而且说的方式呢,就是以种种的因缘,无量的比喻,还有呢。呃就、就种种的因缘呢,藏文当中是种种的推理,就是我们这个呃就是可能佛陀在讲、讲这个法的时候呢,有些是以比喻来说明,有时候呢就是用一些逻辑啊,哲学啊,用一些推理啊,就是用这样的因缘呢就是给他们这个呃宣说这个佛法啊,呃让这些众生呢获得这个开悟。就这是,呃,也是这是为什么就是,实际上这些都是是在在问,问这个文殊菩萨,啊就问文殊菩萨。
然后他下面讲了也是,这个世界当中呢,就是他一个是世界当中就是他宣讲的状况,一个是间接呢就是也问一些问题。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然后下面就是讲到这个三乘法。如果有些人呢就是遭受痛苦就是,厌烦这个生老死病,那么为他们呢就是宣说涅槃就是,就最后痛苦都尽了,就这叫做是这个、这个声闻乘,啊就声闻乘。
有些人呢就是有了福报以后,曾经就是供养诸佛并且呢就是希求这个正法,十二缘起法,最后呢给他这个宣说了这个十、缘、什么缘觉乘,然后获得了这个缘觉的这种果位就是,这是缘觉乘。然后有些人呢就是有了这个福报以后呢,啊就是呃有些人呢就是就成为这个佛的这个佛子,那么修这个智慧资粮和福徳资粮的种种菩萨行,那么求这个无上的智慧呢,为他这个宣说这个大乘的这个菩萨道。啊就这叫做三乘,宣说了三乘。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然后文殊师利菩萨呢就是,呃,这个呃他说,嗯,这个弥勒菩萨就是告诉文殊师利菩萨,我住在这个地方有听到有看到这个世界啊,就还有呢呃就是有非常多的这些事情呢,就是今天呢就是在这里可以这个略说。啊就下面就是略说,他说我见到这个刹土呢就是有恒河沙数的菩萨呢就有各种各样的因缘而求佛道,这个是一个略说,啊就这是一个略说。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诸佛所叹。】
那么下面呢就是实际上是有六波罗蜜多的这个广说。六波罗蜜多广说当中呢,我今天只是把这个布施波罗蜜多就是说完就算是我们今天的这个课完成啊。
就是所以首先呢就是第一个就是讲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呢,就是有些行持这个布施,那么布施的财物是什么呢?就是金子啊、银子啊、珊瑚啊、珍珠啊、摩尼宝珠啊、还有砗磲和玛瑙以及呢就是金刚等各种各样的这个珍宝,还有呢就是奴婢啊、车乘、乘车啊、呃装饰的就是各种这个舆辇,就是什么宝石舆辇,辇舆。辇舆的话呢就是就好像很多人拉的那个车就叫做是这个辇舆吧就是。
就是这些呢喜欢布施啊,啊就是,(S清嗓)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嗯,四四匹马就是就是拉着的这个车啊,是吧,很快,就也有这个说法是吧,就孔子时候,春秋战国时候,怎么讲的啊。意思就是就这是古代、古代的这样讲的吧,就是因为现在的话呢可能用其它的这个车乘啊,就是也这样,呃那么就是这是这个供养布施,就欢喜的就是布施。
还有这个布施的目的呢就是向这个佛道啊,就是自己愿获得了这个最上乘。那么三界当中的第一乘呢就是是大乘就是,那么呃大乘的话呢实际上诸佛菩萨所赞叹过的,所以布施这样的这个财物的过程当中呢,就是藏文当中这个有好像六、七个句子,嗯,这里比较略就是,好像藏文当中的比较、比较好懂一点,就是意思就是说,这个布施者呢就是通过这样的布施呢就是回向这个让一切众生就是获得了这个最上乘,而且呢就是三界、三界当中的最好的乘,呃诸佛菩萨呢就是所赞叹、所赞叹的乘呢就是这个大乘,就胜乘。那么愿众生呢就是获得了这样的胜乘的这个妙位,就是妙果位,就这样的意思,那么就这是有、有一些。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那么有些菩萨呢,就是他会布、布施啊,就是什么这个呃宝车啊,就是然后这个驷马啊,就还有呃这个栏楯,栏楯的话呢就栏杆,就是就宝盖,就是一般我们这个古代的这些车啊,就是都有这样的,还有这个轩饰,就是装饰的就这些,这些装饰品的话呢,就是都一一的供、供养。
有些菩萨呢,就是就见到有些菩萨呢,就将自己的这个身体啊,肉啊,手脚啊,还有这个妻子儿女等等,也是为了获得了无上妙道而布施;有些菩萨的话呢,就是也见到了就是自己的这个头目脑髓、身体啊,当然这个每个菩萨的状况不同,实际上前面也是一个身体布施,这边也是一个身体布施。
但是我们看到传记的时候呢,每个菩萨的这种布施的方法都不、不相同的,呃就还有呢就是有一些其它的这个所有的这些财物呢,就是为了获得,呃为了获得什么呢?就是佛陀的这个智慧呢就是而做这个进行布施啊,就是布施。
所以这个呢,我们就,(S清嗓)怎么讲啊?就这个《妙法莲华经》呢就是我就字面上简单这样解释的话呢,可能你们也应该可能打开一些这个思路吧,就是我希望这次学习以后呢,至少也是字面上和整个这个,字面上知道这个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然后同时呢也知道啊这个每一个情节呢就是到底是什么样?就是这个佛和菩萨之间的对话就是是什么样的?就这一点呢,以后你们弘扬的时候呢,就是也很、很需要的,就是,那么这次呢大家也好好的这个做好这个将来的这个弘法的准备,同时呢自己也以欢喜心来接受这个佛陀的这样的这种这个过程啊,就是接受的这样的过程也是非常的这个圆满,好,今天呢就是讲到这里。(S清嗓)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嗡阿吽 班则格热班玛斯德吽
嗡阿吽 班则格热班玛斯德吽
嗡阿吽 班则格热班玛斯德吽
来源:非官网,“终校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