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到佛陀甚深难测的功德。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现在正在讲佛陀的事业不间断,前面是用天鼓的比喻、摩尼宝的比喻,虚空的两个比喻来说明,佛陀的事业和佛陀的化身无有间断。
下面讲佛陀是非常甚深的。
对其他宗教徒来说,你们的教主是什么样的?比如说,上帝是什么样的?作为上帝的教徒,应该会解释。我们作为佛教徒,“你们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也要会说。
一方面,在大多数人的面前,所显现的佛陀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后来示现涅槃,离现在应该是两千五百五十九年,按佛历今年应该是这么多年。我们给世人,可以这么讲。
另一方面,真正的佛佗是什么呢?他有很多甚深的地方。
这里讲甚深,有法相甚深,处甚深、事业甚深三个方面。法相甚深有四个方面,首先是清净之法相。
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分三:一、法相甚深;二、处甚深;三、事业甚深。
庚一(法相甚深)分四:一、清净之法相;二、胜我之法相;三、非应授记法之法相;四、解脱之法相。
辛一、清净之法相:
前后虽无别,无有诸障垢,
真如许佛陀,非净非不净。
佛陀在清净和不清净方面,是很甚深的。
对于一般的凡夫人、对于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可能什么都听不懂。今天网络上的听众好像多了一些,可能你们什么都听不懂,下一堂课不来也可以。我看,你们来了以后,“不知道这个和尚在讲什么呀?一会儿甚深,一会不甚深。”可能什么都听不懂。如果你什么都听不懂的话,那一边玩手机一边听吧。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不如法地听法。
我们学院道友们的时间观念还是比较不错,虽然比我在学院讲课时,好像有一点点差别,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可以的。而网上听众的时间观念比较差一点,后面来的人越来越多,那个时候基本上都快下课了,很多人都这样迟到。
今天讲什么呀?今天讲清净之法相,这是很甚深的。我们的佛陀,可以说是清净的,也可以说是不清净的,你们觉得“难道不矛盾吗?”有点矛盾,但实际上是不矛盾的。从清净和不清净角度分析的时候,什么是佛陀呢?
佛陀是通过修行,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了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最后成就佛果,这是从现相上面来讲的,佛陀有清净障碍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非不净,不是不清净的。
从实相角度来讲,佛在当凡夫时候的心性光明空性,与在现前佛果那个位置的心性光明空性,没有任何的差别。以前是怎么样的,后来也是这么样的,没有任何差别。所以非净,没有什么可清净的,也没有什么原来不清净的东西,后来得清净了,没有这样的。
“前后虽无别,无有诸障垢”,在这里说,从实相角度来讲,佛陀以前是凡夫,后来当佛陀,整个过程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无有任何的垢染得以清净。
“真如许佛陀”,这样的真如,从实相上面讲,没有什么改变;从现相上面讲,以前有垢障,后来经过五道十地,最后圆满佛果,得以清净,这个叫佛陀。
“非净”,不是清净的,因为在实相当中,本体没有改变过的。从自性清净佛的角度来讲,自性都是清净的,没有什么后来可净除的垢染。
“非不净”,也不是不净的,因为在现相当中,从离垢清净佛的角度来讲,暂时有垢染,通过忏悔和修行后,得到了清净。
有些福报浅薄的人认为,如果佛陀是本来清净的,那就不应该有凡夫众生的阶段;如果佛陀是通过忏悔罪障而清净的,那本来清净就不合理。不懂实相与现相、胜义和世俗道理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实际上通过专业的学习和修行,最后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佛陀的本性,不能说是清净的,说完全清净的话,是不合理的;也不能说是不清净,说不清净的话,也是不合理的。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清净、不清净也可以这么讲。关于这些方面,在有些经典当中也有说明。
比如说在《大方等如来藏经》里面说,“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虽然一切众生的诸趣是在烦恼当中的,但是如来藏是不垢不染、功德相圆满具足的,在《大方等如来藏经》当中是这样讲的。
这个道理在《宝性论》里面,有明确的解释。我想从今年开始,研究《宝性论》,以后可能会对里面的一些注释做翻译。因为一些第三转FA轮的道理,很多道友可能没有接触过,所以我有这个打算、计划。我的这些计划,能不能实现呢?我也不知道。
华智仁波切说过,世间的计划,如果实在完成不了,就越少越好;出世间的计划,尤其是讲经说法这方面的计划,还是多一点为好,即使没有成功,也应该这样计划。
所以我有将来讲《宝性论》[注4]的想法,从今年开始,大概明年、后年,不知道,如果有时间,会讲的。(实际20190516-20210901讲解了42课)
如果我身体不太好,那讲经说法的机会就多一点;如果身体好,会到处乱跑,讲经说法可能会少一点。所以对于想安心闻思的道友,身体不好也是个好事。不然的话,会到处乱跑。
本来我想今年去一些国家,好几个国家已经安排好了,后来觉得暂时取消很多国家的行程,安心讲课,这样讲经说法可能会多一点。也不好说,到时候看吧。
什么都在变化当中,变化是不变的法相。
刚才讲的是清净之法相,下面第二个是胜我之法相。
辛二、胜我之法相:
空性即清净,无我得胜我,
佛得净我故,成大本性我。
真正的我是什么呢?凡夫人认为的“我”,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因为“我”确实是不存在的。
众生认为的“我”有两种,一个是人我,一个是法我。人我是指“我”的五蕴;法我,就是“我”的房子、“我”的电视机、“我”的茶杯、“我”的水果、“我”的家人、“我”的亲人等等,这些都是“我”所执的东西。
“我”和“我”所执的东西,以究竟智慧来观察的时候,都经不起考察、经不起观察,真正不是“我”的了。比如你认为,“我”的身体,但是“我”都不存在,那“我”的身体怎么存在呢?所谓的身体,从大至微尘之间区分观察的时候,也是没有的,所以没有真实的“我”。
真正的我是什么呢?不管是佛陀也好、众生也好,本性拥有的光明空性,就是真正的我。这一点,佛陀已经现前了,他已经得到了我,真正的我已经在他面前现前了;而凡夫人该执著的这个我,已经丢失了;不该执著的这种“我”,一直紧紧抓着。这在佛陀与众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空性即清净”,这里讲空性是光明的,也是清净的,心性本来是自性空性、光明清净的。
“无我得胜我”,这个无“我”,也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无“我”是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性、真正的自相、真正的法相、真正的实相,这一点可以称为我,可以叫做大我。
“佛得净我故”如果获得了这样的无“我”境界,叫做获得了本来清净。
在讲义《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里面,有一句“执著二我的耽著境是我”,基中的“是我”,应该改为“并不是我”。意思就是说,我们耽著的二“我”实际上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在实法当中,二“我”根本不存在的缘故。
“成大本性我”,佛陀已经清净二“我”的缘故,他现前了本性大我、本性我。
佛教当中,是不是完全放弃我呢?不一定。佛教当中,对所谓的小我是破斥的,所谓的小我就是人我和法我。这是凡夫人才执著的,凡夫人的哭,是为小我而哭;为众生而哭,是很少的;对佛陀产生信心而哭,也是很少的。凡夫人只是为了自己,你对我不好、他对我不好、今天欺负我、明天对我不公平、我今天身体痛、我心脏不舒服、我吃的不好、我开车堵车......
那天有一个佛教徒说,他没有学佛的时候,遇到城市里面的堵车,就特别烦恼、很生气,很想砸前面的车;学佛以后,每次堵车的时候,他心情很放松、很开心,拿出念珠“堵车很好,我要多念一点咒语”,这也是一种修炼。
我们为了小我而烦恼,而为了大我,可能谁都没有烦恼过。
佛陀现前的是大我,这叫做胜我,这也是实相。这个道理,很多人可能以前没有听过,也是一个新鲜的东西吧。
佛教当中提倡无我,这种无我,是指人无我和法无我。还有一种我,凡夫人还没有发现,而佛陀已经发现了,这是真正的我。为什么呢?每个众生都拥有光明空性的本性,把它当我,是最真实的、不会改变的、是永远的实相。只要你现前它以后,它会一直给你带来快乐,这就是真正的胜我。这一点,很多佛教徒可能以前没有想象过。
师念藏语传承。
我一边念藏文的传承,一边讲解,很好啊。
下面讲非应授记之法相,这里的授记,是宣说或者明说的意思。
辛三、非应授记之法相:
是故佛非有,亦不说无有,
问佛如是语,许为无记理。
前面已经讲了,所谓的佛陀,是很甚深的。
有一个人跟我讲,“你们那个释迦牟尼佛......”不说了吧,如果说得太明显,他可能在听课。
“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样呢?
“是故佛非有”,通过前面的分析,大家都知道,佛陀的法身是空性的,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无漏法。
“亦不说无有”,这种佛陀,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不能说没有呢?因为在众生面前,他能以各式各样的色身显现,从圆成实的角度来讲,是圆满具足存在的。
真正的佛陀,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相好庄严的色身,在显现上,可以这么说;还有报身和法身,它们的本体,都是空性光明的。诸佛如来的法身无二无别,显示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化身,这是真正的佛陀。
不能说是有的,因为从遍计法的层面来讲,是没有的、是离四边八戏的;也不能说是没有的,因为从圆成实的层面来讲,是存在的。
“问佛如是语,许为无记理”,世间人们问佛陀灭度以后,到底再生不再生?有还是无?
世间人认为佛陀是一个人、把佛陀作为一个世间人来理解,那么佛陀圆寂了以后,有还是没有?就像一个人,死了以后,有还是没有呢?
如果没有的话,像灯灭一样的,再也没有了;如果有的话,那佛陀跟其他人一样,还要一直不断地在轮回当中流转。如果我们这样来回答别人,就不圆满。
佛陀示现从降生到涅槃,在他涅槃之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实际上,不能以凡夫的眼光来判断像这样的甚深道理。
佛陀的十四种无记法[注5],以前我在其他课程当中已经讲过了,所以在这里我就不说了,大家应该是明白的。
佛陀圆寂以后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道理,佛陀当时没有回答。没有回答的原因是,对方是世间人,把佛陀当做是色身的人。对像凡夫人一样的身体,如果我们说,佛陀死了以后有的话,那世间人就认为,佛陀还有业和烦恼现前,跟凡夫众生一样,还要不断地转世,其实佛陀不是这样的,他不是因业力而转世的;如果我们说,佛陀死了以后没有的话,那就跟顺世外道所讲的一样,佛陀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任何的了。
如果别人问佛陀的化生有没有呢?我们可以回答,只要时间、地点、所化众生因缘具足的时候,佛陀的事业,在世俗显现当中,会不断地出现。但是佛陀在本性当中,是无生无灭的。
我们对佛陀,要了解这些,但是现在各个地方的佛教徒,并不是特别了解这些。
我们提倡、要求大家,不是为了听法而听法,或者在学会当中,为了打考勤不被开除而听法,其实不应该这样的。你既然这辈子当佛教徒,那佛教的道理,你真的应该了解一下。
有些人不想当佛教徒,但是他们也想了解,佛教真正的说法是什么?现在很多国外的教授,他们不是佛教徒,但是他们对佛教里面所说的甚深道理特别感兴趣。二千五百多年前人类的很多思想,还没有发芽和成熟,佛教在那个时候就能抉择出这么甚深的道理,他们很惊讶的。他们以一种好奇心,或者以其他目的,也来听课,我觉得这样也是很好的。
佛陀不可能现前世间人所讲的那样的生死,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佛陀到底是什么?
我们作为佛教徒,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对别人回答的时候,要看看这个人的基础是怎么样的。如果这个人的基础比较不错,可以给他讲佛教的有些道理;如果这个人完全是外行,什么都不懂,把佛陀与印度的甘地、西方的一些学者相提并论,这样来认识佛陀的话,那我们也可以不回答他,因为没办法回答。
就像我们外行人,向一个量子力学的专家,问一些特别甚深的专业道理,他不一定很真实、很深入地回答,也许笑着给我讲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应付我。因为即使他再怎么说,我也不一定能接受。我要接受这个道理的话,就需要花一定时间去专业培训,之后才能接受这个道理。
我们作为佛教徒,自己在这方面稍微有一点基础,或者把握的时候,要看对方的智慧、对方的接受能力是什么样的。否则,如果对方什么基础都没有的话,却给他讲胜义谛、甚深空性;如果对方有非常高深的智慧的话,只给他讲一个特别浅显的道理,这些都不合适。
佛陀在佛经当中讲,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要测知对方的根机,这个很重要。因此我们的法师、辅导员,要根据对方的根机传法。
麦彭仁波切在讲义当中,解释今天第一个颂词的最后讲,“普遍传出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佛陀虽然没有分别和勤作,但是他可以“普遍传出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这个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虽然不是佛陀,但是作为一个给别人传授者、给别人讲经说法者,与别人互相交流的时候,要“传出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这句话,是麦彭仁波切的一个金刚语。
我们每天讲课的时候,对个别的内容,希望大家要记住。否则,每天听课都像上幼儿园一样,下了课就背着包乒乒嘣嘣地走了,这样不一定有利。对这些甚深的道理,我们要去思考。
我们以后要弘扬佛法,即使即身当中,实在没有机会弘扬佛法,也要发愿,将来一定要“随应各自意乐”地宣说“种种正法善说”,这个很重要。哪怕我们坐车的时候,在旁边有陌生人的话,先看看这个人是什么根机的、看看这个人的态度,如果觉得这个人对甚深大乘有一些兴趣,就给他讲大乘法;如果觉得这个人对世间的国学有一点兴趣,我也可以跟他讲一些国学。不然,有些人拼命地给跟对方讲甚深的法,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
九一年我去五台山的时候,带着一个老和尚一起去,这个老和尚刚刚学了《入中论》。有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个特别愚笨的居士,他连字都不认识,但是那个老和尚,(师模仿戏语)“你知道吧,你要好好地学中观应成派啊,中观应成派非常了不起,你知道了不?”老居士非常愚钝,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中观?什么叫应成派?
“你要学中观应成派啊”,这个老和尚的精神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他刚刚学了中观的《入中论》,当时我在课堂上说了,中观应成派如何如何好。他自己也觉得中观应成派是很好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要让他们学中观应成派。
老和尚虽然有意乐,但这样弘法是不成功的、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传出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这是很重要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