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1-7

创建日期:2022-07-10

  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1-7

  第十九课:总之一切时处中

  (一)信仰佛教的目的

  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和未来解脱,这是我们信仰佛教,行持一切善法的终极目标。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具缘瑜伽士请谛听。”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信仰佛教之缘,无论为你讲解信仰佛教有多少功德,恐怕也很难对它生起信心。

  我相信在座所有信众,在自己认识到佛教的重要性后,都会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能当下趋向佛法。但即便你有这样的愿望,恐怕也很难实现。这也充分地说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句经文所言不虚。

  我们平常也在讲解,有时由于生活所迫,有些信众所作所为可能并不圆满,显现上甚至与佛法不甚相应,但他的内心充满惭愧并时时都在忏悔之中,并且尽量从其他方面圆满从事一切善法。我们会说这是修行者最大的功德,因为对佛教有信心,所以对所依止的导师和所修习的法能生起坚定之信心。我们不是被别人强迫进入佛门的,我们进入佛门是源自内心对佛陀功德的景仰和对究竟解脱的渴望,这样的发心非常清净。因此,即便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令自己不解的烦恼,但由于有了这样坚定的信仰和清净的意乐,就可以排除万难。

  比如我们时时在讲解,现实生活中遇到烦恼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调伏自己的内心。但完全没有信仰的人听说这句话,第一念就会认为“凭什么要端正心态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方?”现在我们都知道,创造幸福主要依赖于自己,所以还是要先从自己做起。

  尤其我们作为信仰佛教者,现前从事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往昔不懂的时候可能会认为,在宇宙的某个据点有一处名叫西方极乐世界的解脱刹土。但现前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与解脱就在清净心之中,而非外在某个具体的地处。一旦内心清净,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不需要任何人去规划、打造。禅宗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就是在讲解唯心净土。

  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也同样一个道理。现前所成办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创造西方极乐世界,而它并不在遥远的他方,就在我们的眼前。但极乐世界能否呈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能否清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时时端正自己的心态,当下就能呈现西方极乐世界。但由于现前业障沉重的缘故,临时不具备这一系列条件而无法呈现,即便如此,也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这就是当前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的真正目的。

  (二)修行即为修心

  有些人认为,所谓修行就应该静下心,口中诵经持咒,或以身要七支坐法打坐禅修,这就是修行的全部,与平常生活中端正心态没有什么关系。要记住,修行有很多方法,除了身口之外,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调伏自心,意义也更为广大。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都阅读过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其中就讲过以根本调伏根本和支分调整根本之区别。所谓根本调伏根本,是指直接调伏自己的内心。细致观待,身口意三门之外,再没有另外的从善从恶者,而三门中一切都是心在支配,如若直接调伏自己的内心,身和语也在调伏之中,这就叫做根本调伏。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说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即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无论当前我们以什么方式修行,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在这一点上,从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之间没有丝毫之差异。虽然在方法上,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有着不同的方便,但根本上没有丝毫差异,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

  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身口意三门中,心支配一切,因此心是身和语的统帅。心若为善,即便所从事的一切行为看似为恶,也称之为善。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往昔呈现为化身船主,为了拯救五百个罗汉而杀了短矛黑人,由此积累四十劫的福报。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杀生的行为,但由于内心清净的缘故,能积累四十劫的福报。当然,这里讲解的“善”,是完全没有一点点自私之心,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他人。

  但心若为恶,即便表面做一些善法,也称之为恶。如同往昔有一个人上供下施做了很多,但后来发了一个恶毒的誓愿,最终投生到旁生道。虽然他当时在行为上已经供养,但由于内心不清净的缘故,最终还是随着不清净的心飘向未来。因此在座弟子们时时都要铭记一点:修行就要修心,而所谓修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三) 端正心态就是修行

  有时候我在看一些微信的时候,里面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讲解自己对法的理解,比如在说到心态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时,说:“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是最好的幸福。”实际上就是这样。

  平常产生很多矛盾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端正心态。比如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说,组成家庭的夫妻双方若能把自己的身份搞清楚,完全站在共同经营家庭幸福的立场之上,我相信两人之间无论做多做少,永远不会产生矛盾。若没有端正心态,没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导致很大的矛盾,令两人产生极大的烦恼。

  世间生活,难免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世间俗务。夫妻两人一起生活,在一方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另一方多承担一些家务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若没有端正自己的心态,就会在家庭分工上产生极大的烦恼:“为什么每次做饭的都是我?为什么做完饭,还要我洗碗?”“为什么我工作这么忙,家里的这些事还要我去做?你在做什么?!”有这些想法充分说明他们没有把自己的身份搞清楚。如果能正视自己的身份,端正自己的心态,想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无论如何分工,做多做少,都是为了这个家的幸福,相信家里永远不会产生矛盾。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传讲的“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在传递这个道理。

  不要把修行单纯树立在“口里念诵过多少遍心咒、经文,静下心打过多少次坐”等形式上。当然,这些修行方式也非常好,功德不可思议。但对于追求即生解脱的修行者而言,仅仅有一个修行的表象还不够,还要观待自己的三门,是否有修行功德的体现。讲得再通俗、简单一点,就是看我们的性格有没有改善,内心的烦恼有没有减少。性格是否有改善,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还要观待身边亲朋好友和同事的评价。内心的烦恼是否有减轻,主要来自于自己的观察,所以,平常观心要细致、诚实,不能自欺欺人。

  通过观察,如果自己的性格、烦恼等多方面在持续改善,充分说明你所修行的一切法都已进入正轨;若三门如同往昔般与庸俗同道,没有丝毫之改变,即便你自认为自己进入佛门之后行持了多少善事,修了多少善法,也只能说你所从事的一切善法没有得到什么功德。

  我们每次讲法讲得最多的,就是先从自己身边开始做起。尤其是刚开始入门的弟子,如果一味讲解未来的世界,可能总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特别是由于没有处理好眼前的事情而产生极大烦恼时,可能会由于对自己的失望,而失去对佛法的信心,将修行搁置一旁。一个初学者即便自认为对佛法有多么大的信心,由于对解脱的认识还流于表面,内心深处的力求心其实并不很强。

  我们先举个例子。在座弟子,包括如今世上的很多信众,都宣称自己信仰佛教。信仰佛教,意味着你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解脱。反观自心,你现前对解脱的渴求心有多强?比如说,今天你就可以解脱,但你现前必须放弃当前的生活,也就是说,你从今天开始就要从人间消失,你愿意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虽然不能说完全不愿意,但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点疑惑:“能不能到我老的时候再说?”

  当我们没有仔细观待内心的时候,当我们没有真正面对某个对境的时候,我们可以张口“解脱”闭口“信心”,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虚伪的一面,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当真正可以解脱的机会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对现实生活还那么执著。这充分说明,虽然我们承认解脱很重要,未来的快乐也很重要,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当前的世间俗事可能比解脱更重要。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要多多思维共同外前行,以四厌离法端正自己的心态。

  (四) 坚定信仰的前提是深入了解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初转法 轮时,首先讲解苦谛——轮回过患。如果对轮回的痛苦没有认识,就生不起对轮回的厌离心。只要对轮回还有执著与羡慕,就永远不会追求解脱。

  解脱的异名就是和谐、快乐等等。对于刚开始入门的弟子,“解脱”、“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佛教专有名词显得很抽象,离自己也很遥远,这时候如果讲解一些现实生活中必须做的事,他就会觉得更亲切,做起来也更方便,所以我们讲解在家庭生活中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但摆正心态绝不仅仅限于家庭,平常无论你在家里还是在单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摆正心态。只要心态调整好了,你永远不会有烦恼,内心永远充满快乐。这就是佛法的殊胜。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中六年苦行,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放弃世间享乐,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潜修默炼,与鸟兽为邻,以天地为家……用我们现前的标准判断,都会觉得他们过得很苦。但是从这些高僧大德的内心来说,他们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否则他们不会坚持到成办解脱。试想如果换成我们,别说几年,可能一天都无法忍受。这充分告诫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多了解“什么是佛教”、“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道理。

  现实生活中,如果夫妻双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我相信无论他做了多少,甚至为这个家庭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他都心甘情愿。同样,如果我们真的对解脱的功德心生定解,就会把修学佛法当做自己今生必做的一件大事,在修行过程中,无论面对多大的阻碍,遭遇多大的痛苦和烦恼,我们都可以超越。这种超胜一切的内在力量,就是源于对佛法的理解,知道修学佛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可能有些人会想,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端正自己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和谐和快乐,当然很好。但如果没有做到,即便生活中有一些烦恼,似乎也不错。如果这个“不错”能一直延续,修不修法似乎都可以。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还要面对人生最大的难关——临终,还要面对丝毫没有把握的未来。可能又会问:我们现在调心,对临终和未来有帮助吗?当然有帮助,而且意义非常广大。这种调心方式不仅能成办现世的和谐和快乐,还能让我们临终时了脱生死、获得自在,未来获得解脱。三世的一切快乐都在调伏内心、端正心态这一件善事中圆满,不需要依靠三种不同的方便法。所以,我们应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我们对佛法不是很了解,多数都是他人怎么说,自己怎么做,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为什么要这么做等一系列道理并不清楚。如今凭借众多高僧大德的恩德,逐渐开始认识佛教,这时候我们应该站在最客观、最真实的立场中去树立佛教,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深入理解佛法的真正精髓,才能让我们坚定信仰,内心充满战胜挫折、障碍的力量。

  (五) 念无常而精进修行

  如今在座的弟子们,平常根据个人的条件,每天都在抽出时间修法,即便一天的修行时间仅仅有几分钟、几十分钟或者一两个小时,总之我们都在修行。要记住,修行,绝不能放松。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谆谆告诫我们:要时时精进,绝不能懈怠、拖延时间,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获得今天这样的人身,并非易事,这是我们多生累劫行善而得的善果,如果今生在我们手中空耗,真的太对不起自己往昔所做的一切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个人身,精进修法,利用这个人身成办更大的利益。诚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说:“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

  由于无始以来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已经形成一种惯性——我今天好像没有时间,明天再说;这个月好像没有时间,下个月再说;今年没有时间,明年再说……日复一日的拖延,让我们至今还漂泊于轮回之中,饱受痛苦。所以当常念无常,时时告诫自己——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进而提起心力,精进修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年龄偏上一点的人,应该常常扪心自问:我的年龄已经到什么地步了?即便站在最长寿的立场上计算,我余下的时间还有多少?

  比如说,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降临人间的时候,人寿平均百岁,那时候一百岁以上甚至两、三百岁的人也比比皆是。但随着众生的烦恼越来越沉重,寿命也越来越缩短,因此每过一百年,众生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年。如今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人寿缩短二十五岁,也就是说,现在的人寿平均七十五岁。如果我们能活到平均寿命,自己还有多长时间?如果我们长寿,有幸可以活到一百岁,自己又有多长时间?若不幸短寿,明天在不在世上,我们有把握决定吗?

  我在汉地看病期间,平常见到最多的就是打卦、念经,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无论见到谁,都要打打卦;即便没什么病,也要定期到医院去看看;甚至稍微感觉有点不舒服,就产生一些恐惧等。这些充分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内心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孤独和恐惧。虽然我们都希望依靠医学和念经等一系列方法,让自己长命百岁,但当今世上的百岁老人又有几个?心愿虽好,现实中可能很难做到。所以,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去寻找能让我们坦然面对无常、获得永恒快乐的方法。

  由于历代传承祖师和大恩上师的恩德,我们今生已经值遇了能让我们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的殊胜妙法,所以,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一般,远离世间名利,看破苦乐得失,全身心投入修行,才是我们当前该做的事。

  (六) 以智慧面对暂时的修行条件不圆满

  作为欲界众生,希望自己今生快乐,是非常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临终也要快乐,未来更要快乐。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能成办这样广大利益的人身,那也无话可说,只能随波逐流地被业力所转,忍痛受苦。但如今我们已经获得能成办这样广大事业的殊胜人身,所以应该从今天开始修行,再不能懈怠,更不能拖延时间。

  即便我们每天的修行时间可能很少,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我们不间断地修行,这个功德就大了。比如我们现在一天只能念诵108遍心咒,但积累十天,这个数量就多了;坚持下去,一年、两年乃至十年、二十年……数量就更多了。如《贤愚经》曰:“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所以,绝不要因为每天修法时间短暂而放弃修行。当然,如果每天能抽出更多的时间修行,当然多多益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弟子们,都能尽可能多修修法。

  很多居士一再认为,自己对共同外前行有很好的认识,念及轮回过患、无常迅猛,更要珍惜暇满人身,精进修法,所以想放下自己一切世间琐事,离事专修。

  有这样的想法非常好,说明你已经对佛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解脱有了一定的渴求。但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还是建议大家要深思熟虑——如果你在决定之后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它会不会飘动你的情绪?如果会影响你的情绪,那充分说明你并不具备这个福报,还是应该量力而行。

  可能有些人会说:“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当时父亲也在身边,希望他继承王位,但是他舍弃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独自一人进入幽静山林修法。释迦牟尼佛可以,为什么我不行呢?”是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的行为确实受到他的父王以及很多大臣、亲属的指责,但这些指责丝毫没有影响释迦牟尼佛的情绪!要记住,如果烦恼不会飘动你的情绪,当然可以不顾一切地放下世间琐事,专心修行;但若烦恼会飘动你的情绪,那么你的这种冲动行为,可能会成为以后更不能修行的恶缘。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要谨慎观察后,稳重地做出选择。

  作为在家居士,需要承担社会、家庭责任,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一些世间俗事,但若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追求世间成就上,就得考虑考虑是否值得。我们现在付出那么多,真的有一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享受今天付出所获得的回报吗?可能我们心里有这样美好的愿望,但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福报浅薄,世上有几人能心想事成?不是很多人在付出一切之后,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吗?虽然很多人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后一代”,但这些都是一种没办法的说辞。仔细想想,如果我们可以把生前拥有的一切带走,我想我们可能连一根针都不会留下。因此,在适当从事世间事业的同时,还是尽可能多抽出一些时间修法。

  总之,在尚不具备远离一切世事专心修行的条件时,既不要因此而气馁,放弃修行;也不要意气行事,逞一时之勇;更不能因此而放纵自己,成为完全追求世间名利的庸俗。要知道,这种境遇是对我们道心和智慧的考验,所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时间,挤出更多的时间修行,为创造更好的修行条件而不懈努力,才能体现出一个真正修行者的智慧和品格。

  (七) 修行的要点

  很多人在闻及无常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排斥,不是因为无常不会在我们身边呈现,而是觉得现前提及似乎早了一些。理由是什么呢?我还年轻,也没有身患绝症,所以无常不会这么早呈现。但细致想想,这一点都不成立啊!在我们身边,多少比我们更年轻的人,不是已经走了吗?多少比我们还健康的人,不是已经离开了吗?死缘众多,不是只有衰老和疾病才能让无常呈现。多少年轻鲜活的生命在交通事故中变成一具具尸体,多少跳动有力的心脏在战火纷飞中停止了跳动,多少清澈明亮的眼睛在灾难意外中永远不再睁开……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把握因为自己年轻、健康而排斥无常的显现?无常迅猛,我们不能再拖延时间,必须从今天开始修行。修多修少,根据各人情况,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自欺欺人地打折。

  无论哪一位高僧大德,现前口中说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告诫弟子们“要多多行善”,所以很多弟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导师,但实际上是为自己,因为轮回太苦了。如果没有佛法的指引而取舍善恶,调伏内心,生活的失意、事业的挫败、临终的孤独烦恼、未来的三途恶趣,所受之苦难以言喻。如果对轮回过患有真实的体验,必定生起厌离痛苦而寻求解脱之心,所以这方面应该多修修。

  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觉受,此时万不可把它当做真正的功德。如果执著觉受,觉受就会成为违缘和障碍。因此修行中无论显现什么外相、什么感觉,都绝不能执著。我们反复强调,判断修行功德是否增上,要依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作为标准。只要三大功德越来越增上,即便你平常修行的时间很短暂,也充分说明你的功德已经赤裸了,你的见解在逐渐增上。若平常修法时间很多,身口意三门也尽可能在从事善法,但三种功德却没有明显增上,这时候就要观待一下自己的修行,是否还有偏袒、不圆满的地方。只要三大功德没有增长,即便你得到多少高僧大德的授记,恐怕也是密意。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所以只要观察自己的内心,就知道离解脱还有多远。

  在座的大部分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如果在汇报修行的时候,你还在用“大概、可能、应该是这样”等一系列模棱两可的词来描述自己的修法,就充分说明你的修行决定达不到预期效果——即生成办解脱,因为你在修行方便之上已经打了折扣。我们常说“依教奉行”,圆满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地奉行,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建议修上师瑜伽的弟子多阅读《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多看看《上师瑜伽导修》的光碟,反观自己平常修行过程中是否有漏洞,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也要观待是否做得很圆满。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过:“倘未护持诸细行,切勿空谈胜见解。”在修行过程中,最细节的部分没有做好,口中空谈“一切都是空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要从最细节的地方去观察、去抉择。如果能做到细致,见解逐步增上是决定性的。

  修行的精要,如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等一系列教言,尤其从认识智慧——禅定的角度,先从什么禅定入手,逐渐会达到什么境界,只要细细阅读上师瑜伽的相关法本,都能理解。但是仅凭理解而不做修行,见解永远不会呈现。要让法纳入自己的心相续,和自己融为一体,必须依靠实修这个桥梁。

  说到修行,可能我们平常修行的时间是短了一些,除了周末,每天都要早起上班,所以每天真正座上修行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一个半小时、两小时左右。但即便如此,只要不间断地修行,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注疏文》中所说:“即便是下品根机者,只要得到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教言,具备了知之见解,平常能把恶缘转为善用,并且守持清净之戒律,即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绝无疑惑。”我相信只要去修,在座每一位弟子都能做到。

  修行太重要了!只要能如法修行,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指日可待!那么今生我们获得人身,无论寿命长短,都是一种快乐。如果没有精进修法而虚度人生,在面对死亡时还像凡夫一般,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那真是失败者。即便生前拥有多少财富,在那一刻,你都是世上最贫穷、最失败的人。

  可以永远陪伴自己的,只有佛法。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无论是顺缘还是逆境,能让我们看破得失,看淡起伏,在坎坷的人生路上扎实行走,能给我们带来内在的淡定、从容、强大和快乐,在五味杂陈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真谛的,唯有佛法;在临终的时候,能让我们坦然面对,没有孤独、恐惧、痛苦和烦恼,了脱生死而达到自在的,唯有佛法;未来的时候,能让我们不随业风飘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自由选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的,也唯有佛法。

  只要我们能如理如法修行,法融于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永远会陪伴着我们,我们永远也不会孤独。这样的人是最富有、最自在的,这样的人生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现前我们正在创造这样的条件,所以希望大家能依教奉行,多修修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8课10-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8-1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