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14品离相寂灭分

创建日期:2023-04-10

  民俗学-金刚经(涤)14品离相寂灭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48-51(14品)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48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48、1注

  48、1、1尔时,须菩提:这时,须菩提。

  48、1、2闻说是经:须菩提闻佛说“至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之时。

  48、1、3深解义趣:菩提深入其义,而非寻常。

  48、1、4涕泪悲泣:由深入而悲感,从悲感而涕泪,人之恒情也。

  48、1、5而白佛言:含泪向佛而言。

  48、1、6希有,世尊:称佛所有言说,世间少有也。

  48、1、7佛说如是:如来所说。

  48、1、8甚深经典:难解脱中,使我等解脱尽。

  48、1、9我从昔来:我从往昔至今。

  48、1、10所得慧眼:所得解悟。

  48、1、11未曾得闻:无始至今、未曾闻此至理。

  48、1、12如是之经:是经之义、无有底止。

  48、2偈云

  菩提因经力,顿悟四句偈,涕泪悲泣相,留于后人参,

  菩提尚不知,金刚微妙诀,已开智慧眼,未闻如是彻,

  此经之妙理,无穷亦无竭,若解菩提心,菩提演话剧,

  若识菩提相,痴极复呆极,观音三十二,菩提六十八,

  能解能彻悟,处处证菩提,不解菩提道,只因业识遮,

  能持金刚者,持至无所处,是名持真经,亦名四句偈,

  真妄两不住,中道亦不停,静河川不息,是名四句偈,

  若著功德相,名利福寿相,以至极乐相,都是魔业相。

  其二

  尔时须菩提,闻佛解脱力,顿开本来慧,义趣无穷竭,

  彻悟真实性,涕泪悲喜集,向佛称希有,如来心第一,

  佛说如是理,甚深难表决,如是真法味,无穷亦无决,

  我从昔时来,未闻少许滴,一时雨法雨,我等无枯竭,

  不解如是义,不识父子密,既解无穷理,慧命无穷极,

  四句本故有,为他妄未绝,为他与自性,无二亦无别,

  无他无道理,真妄二具竭,他我本一体,邪正亦无别,

  倘明此妙理,一尘偏一切,尘亦非尘相,妙用无穷极。

  48、3参学:抄

  经云:世尊欲入涅槃时,文殊请佛再ZAI转ZHUAN法FA轮LUN。世尊言:“咄!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一字!”住世四十九年者,从成道后起。

  偈曰:抄。

  始从成道后,终至拔提河,于是二中间,未曾说一字。

  若问余:果真未曾说耶?

  答:所说如服药,无病服什么?

  其二,说与未说,皆是妄;无说而说,是真常。

  48、4参学:其二,抄。

  须菩提一时宴坐,天雨宝华,菩提问雨华者:谁?

  答:帝释。

  菩提复问:为何?

  帝答:尊者说:“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曰:何曾说?

  帝曰:无说,乃直说也。

  所谓,须菩提全身全心、无有不是般若波罗蜜之处 ……然而,亦无般若波罗蜜相。学者当深参……帝释,即玉皇大帝。

  迦叶是梵王之师;梵王是三界天主、天王;外道所言天主者,是也。

  48、5六祖最后一偈说:

  偈曰:抄,兀兀者,平平也。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解偈

  世间一切相,真谛与俗谛,凡圣二中间,都是四句偈。

  所谓偈

  一灯能解千年暗,一偈能除亿劫愚,能无诸妄偈亦妄,心灯照破世间相。

  48、6再解

  含理性 ,精神即魂魄。

  为他人说者,向本心中众生相而说;其人妄心别性,符合某类众生相者,命根断时,其识与精神即投入于某类;犹如收音机与本台所发之音,符合而无别。

  所谓举心动念,无有不是众生相者,其人命根断时,善则为天人;中则为凡夫与修罗;恶性炽胜者,则入诸地狱也;无恶不作者,当作禽兽之类;仍有无毫发之善之人,命根断时,其精神消散,化为无数草木,以及微细幼虫之类;其如专吃他人血汗者,临命终时,其精神化为无数蚊虻之类,所谓其性,不可改失也;问益虫等类,是何精神?

  答:益毒如水,魄力如器,极恶比器破而水散,至善如器完而水盈。《楞严经》十二类众生有如是类;其二,修无想定者,其心性识如玩石,此类众生,无法可度,是故本经,只标九类。

  事解:

  为他人说者,遇有缘人,随宜宣说某偈、某句,使听者种一粒无漏智种;其福甚多者,自参自度,度尽心中九类相也;

  2为世间他人说四句偈等,普度有情之性也;其福甚多者,而非世间幻梦泡影之福耳;

  为他人说者,理解:反闻闻自性,自度度本心;为他人说者,使邪归正,命妄转真也。

  四句偈等者,世间一言、半句,都是四句偈等;四句偈等者,不可说;有说者,妄想也;无说之中,有无量四句偈等。

  不参彻、不悟透者,万偈临前,一偈也不见也;学佛儿,当自参、自得;虽得,亦无所得相,是名为得,其福甚多者。

  48、7以偈解

  妄邪归觉性,自心放光明,性佛无二体,其福多无竭,

  是故须菩提,悲喜双交集,契佛悲涕泪,为度他人急,

  悲即他不悟,喜则金刚彻,悲心度众生, 喜得四句诀,

  菩提落眼泪,恰是镜中涕,菩提启请佛,某甲当启谁,

  谁是菩提者,菩提复是谁, 两边皆不见,中道亦不停,

  迷则千山阻,悟即在目前,迷悟双弃尽,菩提复菩提,

  深解经义趣,不动亦不迁,莫说我深解,一解包大千,

  而白世尊言,希有今已得,得是如是义,莫非须菩提,

  我从昔来者,非去亦非来,本有真智慧,今复放光明。

  49“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50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49、1注

  49、1、1世尊:须菩提启请前言。

  49、1、2若复有人:倘若有其他之人。

  49、1、3得闻是经:有人见闻此经。

  49、1、4信心清净:此人一时生净信心。

  49、1、5即生实相:此时此人彻悟真常,空色不二,无有不是真如。

  49、1、6当知是人:应当知道此人。

  49、1、7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此人即是完成最上、难有之功德。

  50、1、1世尊:复称,是进一步解说。

  50、1、2是实相者:无有不是真如意义。

  50、1、3即是非相:不可执著,已悟真常相。

  50、1、4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常说,一切诸相,皆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故,即姑且;姑且,即暂时。

  49、2偈云

  若见诸相非非相,相相之中放相光,相光亦无相光相,是名无相称世尊。

  49、3解:理性章,化城详《法华经》。

  49、3、1称世尊者,菩提自问本心也;若复有人者,本心觉性之人也;得闻是经者,本觉能解、能悟、能行持也;能行持者,证也;信心清净者,真心无妄、本性无邪也;即生实相者,四相皆无、亦无尽也;当知是人者,当知能见本觉慧命之人也;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无成就相、亦无功德相也。

  50、3、1世尊者,反复自问,本心真性之灵也;是实相者,非有、非无,实相在其中矣;即是非相者,两边不住、中道亦无停也;是故如来者,非来、非非来也;说名实相者,实相无相、无不相也。

  49、3、2复解:若复有人,有因缘故,方可见到、闻到如是之经;信心清净,由多劫见闻是经,而于今劫,方能清净也;清净者,无邪无苟也;即生实相者,能在邪妄之相之中,而生实相也;当知是人,当知生信心清净之人也;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从实相之中,而能成就也,亦复不住成就相也。

  50、3、2复称世尊者,菩提自得菩提心也,亦无得心之相;是实相者,亦是化城也;即是非相者,非有、亦非无也;是故如来,自心如如也;说名实相者,本觉恰在其中,何须论?

  51“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51、1注

  51、1、1世尊:菩提白佛前言。

  51、1、2我今得闻:菩提说,我方见闻。

  51、1、3如是经典:此经意义。

  51、1、4信解受持:我能信、能解、能受、能持。

  51、1、5不足为难:我不怕艰难。

  51、1、6若当来世:倘若后来之人。

  51、1、7后五百岁:经过五百年之后。

  51、1、8其有众生:那时有情者。

  51、1、9得闻是经:倘能领会《金刚经》中意义。

  51、1、10信解受持:能一信、二解、三受、四持。

  51、1、11是人即为:能信解受持之人。

  51、1、12第一希有:此人在天上、人间之中,当称为第一希有、难有之人。

  51、2解

  51、2、1菩提久证大道,至今方得深解耶,的确是指受持人。

  51、2、2如是经典,信解受持,句句真理,菩提如宝镜,信解受持恰是镜中人。

  51、2、3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当知前五百、后五百、以及至今,有何区别?区别者,二乘也;二乘尝说,去佛时遥,正法难遇;听此二句,生执著心,是二乘也;心有尘相,即去佛时遥;心相不无,即正法难遇;本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见如来,有何区别?故知二乘仍然是二乘。

  51、2、4得闻WEN是经者,二乘闻,二乘义;三乘闻,三乘义;大乘闻,大乘义;最上大乘闻,无闻义、亦非无义;如大圆宝镜,谁来现谁。

  51、2、5第一,无第一,是名为第一,希有之人也。

  51、3偈云

  如是甚深典,难言难受持,不足为难者,善根非一劫,

  当知菩提心,前顾后复盼,若无菩提相,即是真菩提,

  经过五百岁,即是当前人,迟早与远近,是度二乘人,

  三世诸众生,莫须多分别,得闻WEN如是经,是名为第一,

  如是第一相,万法皆虚妄,若无一切相,法法是真常,

  报汝学佛人,切莫求第一,若有分别相,无期出世间,

  菩提说妙法,以妄治诸妄,无妄无第一,是名为第一,

  菩提演话剧,当觉剧中诀,会者会诀趣,不会妄分别。

  52“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53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54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52、1注

  52、1、1何以故:菩提自问、自释前节意。

  52、1、2此人无我相:是信解受持人,无我相。

  52、1、3无人相:能无我相,即无人相。

  52、1、4无众生相:能无人相,即无众生相。

  52、1、5无寿者相:能无众生相,即无寿者相。

  53、1、1所以者何:怎么讲。

  53、1、2我相即是非相:色身,无常、无我,故名非相。

  53、1、3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诸相是幻梦泡影。

  53、1、4即是非相:幻梦泡影,无常、无我,即名非相。

  54、1、1何以故:怎么讲。

  54、1、2离一切诸相:诸相临前,无染住心。

  54、1、3即名诸佛:能无染住一切形相心者,即名诸佛。

  52、2解

  此节经文,是菩提续解,能信解受持之人;信者,信色身无我;解者,解诸相无常;受者,受必有终;持者,持必有相;当知信解受持者,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者何哉?四相非坚,真我无相亦非无;故菩提说:即是非相;何以故?即佛经常言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可惜诸佛子,有口无性,更无心得;即言是,而心非;倘能言符其实,即名诸佛,速登觉地矣。

  52、3偈云

  菩提能演佛妙法,某甲非是路边人,非理勿理理法味,非言勿言言真诠,

  非行勿行行觉道,非住勿住住太虚,非离非即清凉地,谛观世法玄中玄,

  色相之中含妙有,无住妙有亦勿迁,实无妙法为四句,全心全性包大千,

  三世信解受持人,过去现未性绵绵,绵绵之中无绵相,心包性裹诸大千,

  倘能无见我人相,万相庄严性无边,我嘱我等无我相,真我性包诸大千。

  55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55、1注

  55、1、1佛告须菩提:佛对须菩提答复前言意。

  55、1、2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

  55、1、3若复有人:倘若复有其他之人。

  55、1、4得闻是经:得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至要之法门。

  55、1、5不惊、不怖、不畏:不惊慌,难担能担金刚至要之法;不恐怖,难放能放金刚至要之法;不畏缩,担无担相、放无放执金刚至要之法。

  55、1、6当知是人:当知不惊、不怖、不畏之人。

  55、1、7甚为希有:其人在天上、人间,甚为希有、难见之人。

  55、2解

  55、2、1佛告须菩提,是阿难见闻记录语。

  55、2、2如是,如是,即佛答复须菩提所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义;如是,如是者,过去诸佛,如是而证涅槃;现在诸佛,与未来诸佛,亦复如是而成佛,汝如是当作佛。过去菩提,以此而证菩提;现在与未来,亦复如是;一时祗树法会上,诸弟子等,亦复如是;会外诸弟子,亦复如是;现在当前之人,开卷阅读金刚宝训之时,应如是信受奉行;未来诸佛子等,亦当如是;我当如是,汝当如是,而证其道。

  55、2、3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即是得闻“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之经。

  55、2、4不惊、不怖、不畏者,既离诸相,惊、怖、畏者,从何而来?所谓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者,确是须菩提自悟、自得、自证道性也。

  佛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者,确是向初、二、三果之人所说也;是故如来大慈,普度三世三乘之人;而非须菩提,单表得道性之人;惊、怖、畏者,初果不惊,见惑难断;二果不怖,闻惑难断;三果不畏,思惑难断。

  55、2、5当知是人,初、二、三果之人也。

  55、2、6甚为希有者,非是凡夫,执著肉身,当本性;得果之人,知肉身如幻梦,然而仍依赖幻梦而得果、证其道性也。

  55、3偈云

  初二三果世间希,惊怖畏中有妙谛,当知是人无我相,那有识别与心惊,

  倘能捐去诸情识,稳步踏破三界天,菩提证得离诸相,即是补处候补人。

  56“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56、1注

  56、1、1何以故:解于下。

  56、1、2须菩提:是如来连续唤醒、唤起,本心须菩提。

  56、1、3如来说:是佛自称语。

  56、1、4第一波罗蜜:第一者,诸波罗蜜之首;波罗蜜者,到觉地竟也。

  56、1、5即非第一波罗蜜:真心中,不可存在着第一波罗蜜相。

  56、1、6是名第一波罗蜜:本性中,纯净是慈、悲、喜、舍,而无慈、悲、喜、舍想,即名为第一波罗蜜。

  56、2解

  56、2、1何以故?如来解其意也。

  56、2、2唤须菩提,唤当前须菩提,唤法会内外须菩提,唤过、未、现在须菩提;唤者,唤起沉迷不悟之人也;唤起正在妄想九类相中、绵绵作诸众生业者,唤醒我等当作菩提心也。

  56、2、3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如来说,是自心向本性说也;如来说者,是真心向妄心说也;第一者,是诸波罗蜜之首也;第一者,布施也;波罗蜜者,是到觉地竟;第二,持戒也,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也,是名为六波罗蜜也;复有十波罗蜜,加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转;更有十二者,愿与力也;仍有无量波罗蜜,不悟,不见也;悟后修证时,见诸尘相,无有不是波罗蜜者。

  是故住、止行动,在无相之中,见诸尘相放大光明;虽放光明,而无放光明之相。何以故?心无住,亦无染也。

  有人说:“才竖起眉毛,便犯了祖师规则。”这两句是对未悟、未证之人而言之,未悟证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非污即染;倘生染住时,即是犯了祖师规则。

  悟后修证者,眼见、耳闻,无凡情而生觉性;鼻、舌、身、意,以及识别,亦复如是;悟与未悟、证与未证,所见、所闻,有天地之悬殊;且悟,而不证,仍然是九类;且证,而不悟,必入三界天;悟证且彻,亦无悟证之相,即名出世间。

  56、2、4即非第一波罗蜜者,行波罗蜜行,而无行行相,是名即为第一波罗蜜者。“行”读“形”;“ 行”读“恒”。

  56、2偈云:六句。

  既到故乡归觉地,何须再提往是非,无相布施超诸有,波罗蜜中最第一,

  第一亦无第一相,是则名为证菩提。

  57“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57、1注

  57、1、1须菩提:持续向须菩提解说。

  57、1、2忍辱波罗蜜:能忍一切污辱,一忍到底。

  57、1、3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法性无形亦无相,故名为非忍辱波罗蜜。

  57、1、4是名忍辱波罗蜜:法性虽然无形、无相、无言说,不可言其无性,是故,是名忍辱波罗蜜。

  57、2解

  忍辱波罗蜜者,忍者,受也;辱者,污也;波罗蜜者,到极端之处也;如无罪假其罪、无非冒其非,甚至于刑身而夺命,亦如是忍,能如是忍,是名忍辱波罗蜜;译中文,名为忍辱到彼岸。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肉体形身,如水上沤、火中苗,转瞬之间,犹如用刀割水、以口吹光,刀起水即合、口住光则止也;所谓色身无常,如电梦泡影,是名忍辱波罗蜜者;

  觉性真常,无是无非、无形无相,如水中盐、树稍风,肉眼虽不可见,而不能言其无;道性之道,亦复如是;所谓无形无相之中,真如之性,遍十方而裹三世,无有不周,亦无竭止。

  58“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59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60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58、1注

  58、1、1何以故:连前语接后意。

  58、1、2须菩提:佛呼菩提,是向会内、会外、过、未、现在、当前受持是经之人,而呼之。

  58、1、3如我昔为歌利王:佛向我等说明,往昔进修道义事迹;歌利,翻“恶性”。

  58、1、4割截身体:此王用刀,割截我色身形体。

  58、1、5我于尔时:我在那时。

  58、1、6无我相:我没有执著肉体是我相。

  58、1、7无人相:我没嗔恨彼王割截我身相。

  58、1、8无众生相:我色身虽遭割截,而无一切分别相。

  58、1、9无寿者相:甚至断我生命,我亦复无瞋恨相。

  59、1、1何以故:这样道理怎么讲。

  59、1、2我于往昔:我在那时。

  59、1、3节节支解时:那时此王用刀截我耳、鼻,复割手、足,所截节节、处处忍着,任他解割。

  59、1、4若有我相:倘若将色身当作是我相。

  59、1、5人相:倘若被截割时,怨恨此王相。

  59、1、6众生相:倘若遇截之时,心中生诸妄相。

  59、1、7寿者相:倘若有贪生怕死相。

  59、1、8应生嗔恨:倘若四相不无,何能不生嗔恨心耶。

  60、1、1须菩提:如来连续使唤,使听之。

  60、1、2又念过去:如来复忆,我遇歌利王之前之世。

  60、1、3于五百世:即如来本世成道之前,大若有五百世之间;五百世者,即生死经过五百次也。

  60、1、4作忍辱仙人:如来那时精修忍辱行之时;仙人者,弃俗入山修持也。

  60、1、5于尔所世:如来在那时期。

  60、1、6无我相:如来已证得无我相。

  60、1、7无人相:如来已证得无人相。

  60、1、8无众生相:如来已证得无众生相。

  60、1、9无寿者相:如来已证得无寿者相。

  问:已证无四相,仍要五百世耶?

  答:此证者,权证,及分证,而非实证与圆证;倘若圆证后,权实皆非非。

  58、2略说如来事迹,抄写于下:

  佛说: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国,富单那城,波罗蜜家。是时有王,其性暴恶,骄慢自在。我于尔时,为众生故,在彼城外,寂然禅思。

  尔时彼王,春木花敷,与其宫人彩女,出城游观。在林树下,五欲自娱。其诸彩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为欲断彼贪故,而为说法。

  时王见我,便生恶心,问言:“汝得阿罗汉果耶?”

  我言:“未得”。

  复言:“汝得不还果耶?”

  我言:“未得”。

  王言:“汝既少年未得圣果,则为具有贪欲烦恼,云何恣情观我女人?”

  我言:“大王当知,我虽未断贪欲,然其内心实无贪着。”

  王言:“痴人,世有仙人服气食果,见色尚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何见色不贪?”

  我言:“大王,见色不贪,实不由服气食果,当由系念无常、不净。”

  王言:“若有轻他而生诽谤,何得名为修持净、戒?”

  我言:“我无嗔妒,云何言谤?”

  王言:“云何名戒?”

  答言:“忍名为戒。”

  王言:“若忍为戒,我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

  我时被截,容颜不变。

  王臣见已,谏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

  王言:“汝等,云何知是大士?”

  诸臣曰:“见受苦时,容颜不变。”

  王言:“我当更试。”

  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我于无量无边世中,修习慈悲,愍念众生,心无嗔恨。时四天王,心怀嗔忿,雨沙砾石。王见大怖,复至我所,长跪白言:“惟愿哀愍,听我忏悔。” “劓”音“逸”。

  我曰:“大王,我心无嗔,亦复无贪。”

  王言:“大德,云何得知?”

  我即立誓:“我若真实无贪恨者,此身平复如故。”发是愿已,身即平复;更愿:“我于来世,得成菩提,先度大王”,是故我今成佛,先度乔陈如也。

  终!此节,详于《涅槃经》。

  问:前解,阿罗汉为道不为果,《涅槃》言果何也?

  答:《涅槃》权也,《金刚》实也;我解,当按本经句义而发挥。

  如初、二、三果,亦有道性,初果见道;二果闻道;三果思道;阿罗汉证道;释迦观明星而成道;牟尼涅槃时为了道;须菩提说:“我得阿罗汉道”,即名得道。

  其二略说,佛言:我于往昔,为王太子,弃国出家,投入深山,修忍辱行。尔时我见,一只母虎生七子,我以慧眼观之,其母虎七日未得其食,其时欲死。我以色身投入虎口,使虎得其生。

  其三略说,佛言:我于过去在山宴坐,见一鹰追鸽,其鸽被追,而投入我之怀。我以衣遮之,其鹰追至而寻鸽;我将自身之肉,割一片而饲其鹰,我使鸽得其生,鹰亦得其食矣。其鸽即梵王,其鹰即帝释,变化而来,试我之心也。

  其四,余四十年前阅事迹,略忆其大概,仿写于下:

  佛说:我在旷劫时,我身为鲸鱼,其时我姓甚暴,其心甚恶,一食之间,需食海中无量群鱼。日久年深,我心与性,渐转慈和而生净信心,此时发愿闭口,即投入海边深沙污泥之中,隐修慈悲,犹如动物冬眠之相。复经无量、无数之年,其海远移,其处即为海岸之陆,一时我全身埋没于沙土之内,唯头顶少许露出地面。

  其时有五木工人,经常经过此处,一日工人议曰:“我等五人,用五柄利斧,劈开此鱼之顶,取脑而食之,不亦乐乎?”于是五人用斧劈我之顶,我忍痛就死,我不愿施威而逃脱,何以故?我若施威,大地必然震烈;震烈之时,必伤无量、无数众生之类;我复念曰:“他日我作菩提,首先度此五人。”故我今作佛,先度乔陈如等五人。

  此四则事迹,皆属权乘,希读者参!

  61“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此节经文,是由权而归实;实亦无归处,是名证菩提。

  61、1注

  61、1、1是故须菩提:所谓持经人,须要发菩提心者。

  61、1、2菩萨应离一切相:菩萨是指当前持经之人,当离一切诸相。

  61、1、3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发菩提心,亦无住发菩提心之相。

  61、1、4不应住色生心:不当见色生心。

  61、1、5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当见声、香、味、触、意、识生心。

  61、1、6应生无所住心:甚至生菩提心,亦不可住在真心之中。

  61、1、7若心有住:甚至住于菩提相心,亦是住于法尘相。

  61、1、8即为非住:甚至发起菩提心,亦不可住于发心相;相者,想也;应当心若虚空,寸丝无挂,是故有住即非,无住即住。

  61、2解

  61、2、1所谓发菩提心者,当离一切相;若生一尘相心,即被魔罗牵着;如生一丝色、声、香、味、触、意、识心者,即被一丝魔罗牵去;倘生一发染住心者,魔罗即生堂而入室已;若心无住,诸天、梵、释不离左右;梵、释与魔、罗,是一母所生。深悟修证时,方知是意识尔,希于参之。

  61、2、2应生无所住心者,不住于法、不住于非法、亦不住于中道,是名三轮体空;亦名常住虚空,亦无住虚空之相,即是应无所住,住心之处也。

  61、2、3若心有住者,若心住于菩提,亦是法尘,何况其他九类相心耶?

  61、2、4即为非住者,若心有尘相者,即为非住,而非住于虚空也。是故经云:如法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耶?

  61、3偈云

  菩提心当发,生死永断绝,已发菩提心,当入菩提道,

  即入菩提道,前进弗生疑,弗可停中道,当进菩提门,

  更入菩提室,复至菩提座,当坐弗生疑,是名得菩提,

  色声香味触,法法放光明,五蕴十八界,色色皆菩提,

  菩提本无相,相相尽菩提,相相非非非,是名证菩提。

  62“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62、1注

  62、1、1是故佛说菩萨心:所以佛说,发菩萨心之人。

  62、1、2不应住色布施:不应该住于色相行于布施。

  62、1、3须菩提:唤醒本心意。

  62、1、4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行菩萨行之人,应将方便施诸众生,把困难留给自己。

  62、1、5应如是布施:应当这样布施。

  62、1、6如来说一切诸相:如来者,自性无相而无灭;世间大地山河,以及万物等相,为一切诸相。

  62、1、7即是非相:凡是有相,皆是虚妄,故名非相。

  62、1、8又说一切众生:凡是有情皆为众生。

  62、1、9即非众生:凡是众生,皆是妄心自造;所造诸类,皆是虚妄,而非真常;倘能全盘放下,其人即非众生。

  62、2解

  62、2、1是故佛说菩萨心,所谓持经人,当发菩萨心;发起菩萨心,当断一切相;一切相者,诸贪欲心也。

  62、2、2不应住色布施,不住以自己财宝施于众生财宝相;不住以自己利益施于众生利益相;不住以自己方便施于众生方便相。

  62、2、3所谓与众生一切利益,不顾虑自己一切利益相,即为菩萨心能利益一切众生。

  62、2、4持经人应如是布施。

  62、2、5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菩萨布施众生时,无见众生受施相,无见自己施于众生相,以及色身与生命,亦复如是施,即名为施无施相。

  62、2、6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者,倘能无一切相而施于众生者,即不见一切众生相;众生者,妄心造也;倘能无见诸相兴,亦复不见诸相灭,即名无见众生相,是故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62、3偈云

  菩萨心为利众生,不住色施无相施,利益众生无著相,应如是施无我施,

  若见诸相非非相,无见众生相亦然,施相受相财宝相,三相皆无三轮空,

  三轮相空大施主,十方如来在其中,无相心包虚空量,其性常住诸大千。

  63“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64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63、1注

  63、1、1须菩提:佛向须菩提说。

  63、1、2如来是真语者:如来者,自谓也;是真语者,是真实不虚之语也。

  63、1、3实语者:无假冒之语也。

  63、1、4如语者:譬喻其义,其性如如不动之语也。

  63、1、5不诳语者:不欺骗、不哄诈也。

  63、1、6不异语者:不异常、不离奇也。

  64、1、1须菩提:佛含转折语者。

  64、1、2如来所得法:佛自谓,我所得之法。

  64、1、3此法无实无虚:如来所得之法,无有真实,亦无虚假;无真实者,无形无相也;无虚假者,其道义而无穷无尽也。

  63、2解

  如来经常呼须菩提者,是叮咛我等,需要发菩提心也;如来是真语者,而非世间凡夫梦幻泡影之语也;实语者,而非世间争名夺利、图妄易灭之语也;如语者,而非世间口是心非、虚伪之语也;不诳语者,而非世间欺诳讹诈之语也;不异语者,而非世间妄想奇怪、两舌之语也。

  64、2

  须菩提者,发菩提心之人,应当深谛;如来所得法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此法无实无虚;无实者,法身无形无相;无虚者,如来真心本性常乐我净也;

  而非凡夫逐妄追贪,寻求色、声、香、味、触、法,以六欲为究竟;修菩提法者,当知凡夫见色追寻不舍;二乘见色,如见毒蛇猛兽;大乘见色,无污染心;最上乘见一切色,非色、非非色,在非色、非非色中,能转一切诸色相,而不被诸色相所转;转者,用也;佛眼见色者,无见无不见,见无见相,声、香、味、触、法者,亦复如是见也;

  如来所得法者,得此法也;此法无实无虚者,一眼五观也;凡、贤、圣、道,以至如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得其义,而不可得其相也。

  63、3偈云

  凡夫见色追逐相,初果见色鹤顶红,(鹤顶红是鸩毒)

  见如未见二三果,能转诸色道性成,

  如来无见无不见,一眼五观色别差,声香味触法如是,不须问佛当自参。

  65“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65、1附志铭

  今日一餐方清净,直至尽形寿亦然,无去无来本面目,凡圣无别亦无参。

  其寿八二,其时中伏,其愿无相 ,其年九0。

  65、2注

  65、2、1须菩提:如来复向须菩提言。

  65、2、2若菩萨心:内施欲望、外施财法。

  65、2、3住于法而行布施:倘若住于财、法二施相,行于布施者,其或使他众生住于财、法二相者。

  65、2、4如人入暗:住相布施之人,如入暗室无光之处。

  65、2、5即无所见:其人毫无所见,犹如瞽目。

  65、2、6若菩萨心:倘若发菩萨心、行菩萨行者。

  65、2、7不住法而行布施:内不住功、福二德相,外不住财、法二施相。

  65、2、8如人有目:犹如有目之人,心明而眼亮。

  65、2、9日光明照:如在阳光之中,无有不亮。

  65、2、10见种种色:无所不见、无所不明;内施欲望者,本觉心中,无有欲望之心也;外施财法者,以财物与经中妙义,向诸众生施而说之。

  行菩萨行者,“行”字,上读“形”,下读“恒”。

  65、3解

  65、3、1呼须菩提者,反复叮咛受持之人也。

  65、3、2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者,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之人,不可住于一尘法、一尘相而行布施;当内施诸相、外施二法;内施诸相者,无四相也;外施二法者,以财物施于他人、与向他人演说《金刚经》中妙义也。

  65、3、3然而施七宝如须弥,而不可逃脱福罪二相也,所谓福大罪大;不若老庞,将七宝投入于江心之中;所以佛说,求福者,如人入暗,即无所见也。

  65、3、4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者,当不住一尘相行于布施,即不可生执著心、哀佛、求佛、希佛赐给福德果报相而行布施;当以慈悲心、无我性而行于布施,此布施名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

  65、3、5如人有目者,得智慧眼也。

  65、3、6日光明照者,明心见性也。

  65、3、7见种种色者,见如来境界也。

  65、4偈云

  彭祖八百住寿相,子仪七八子亦空,六朝五代人王相,付于笑谈话柄中,

  世出世间都放尽,大慈平等无相施,无求诸相果报相,心同如来性同天,

  无住功德无住相,世出世间希中希,无求福报无求得,智明慧朗出世间。

  66“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66、1注

  66、1、1须菩提:如来继续发言。

  66、1、2当来之世:指现代时间。

  66、1、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若此时,有善心男同志与女同志们。

  66、1、4能于此经:能奉持《金刚经》者。

  66、1、5受持读诵:受持者,能受持经中道义;读诵者,能读诵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

  66、1、6即为如来:即是我佛。

  66、1、7以佛智慧:如佛智慧。

  66、1、8悉知是人:我佛彻底悉知受持读诵之人。

  66、1、9悉见是人:我佛彻底悉见此人。

  66、1、10皆得成就:成就受持读诵之人。

  66、1、11无量无边功德:凡是受持读诵者,悉皆成就不可思议、无漏之功德。

  66、2解:含理性

  66、2、1所谓每一环节呼一次须菩提者,是呼起本觉慧命正在迷梦未醒之中之人也;菩提者,须要发菩提心也。

  66、2、2当来之世者,本师指某甲一时来于此世也。

  66、2、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指天上人间至善也;他类众生,无福德性能闻是经者。

  66、2、4能于此经者,必须在无量劫中,种诸善根之人,方能得知、得见、得闻是经之义也,何况能受持读诵乎?

  66、2、5能受持读诵者,是天上人间希有之人也:1受者,弗能定而无邪、直心受义,弗可为受也;2持者,弗能弃诸妄想、慈心持意,弗可为持也;3读者,弗能六欲无染、称性读义,弗可为读也;4诵者,弗能心无四相、诵无诵执,弗可为诵也。

  66、2、6倘能如是受持而读诵者,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者,如来智慧也;如来者,非来、非不来也;非来者,喻凡夫其心性识,如处深山茂林之中,其人犹如是污沟浊水之相,外感云、雾、风、尘、砾、石之遮,内心尘相不无,其心水不清,故名为非来;非不来者,喻受持读诵之人也,其心性识,犹如高山之顶清净宝潭,潭中之静水,上无云、雾、风、砾,边无障碍,以佛智慧,犹如皓月当空而无障碍,宝潭之中清净之静水,印虚空之皓月。

  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犹如清潭之水印虚空之月,无二无别;所谓如来悉知、悉见受持读诵之人之心,与如来心印之智慧,无分别相。

  66、2、7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得者,是受持读诵之人,真心之功德也;所谓真心与功德,皆无形相;倘若生执著心,即非功德,亦非真心。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13品如法受持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