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7

创建日期:2023-06-05

  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7

  《金刚经》释之禅师PK法师=涤华禅师PK索达吉堪布 7

  34、实执无相

  经句:45“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13“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114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115“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34、1堪布义:

  34、1、1所有微尘不是真正的微尘,胜义中并非存在,只是名字上假立的微尘。既然微尘是名言假立法,则由微尘组成的世界也就不是真正的世界。所谓的世界,是以迷乱因缘而形成的,胜义中并非存在,没有一个成实的世界。

  如果微尘实有,佛根本不会说微尘很多,正因为佛说微尘无实,微尘的本体都不存在,所以可以说微尘很多。佛说所谓的微尘众根本不是微尘众,只是假名安立为微尘众,只是名言中的一种假象而已。

  佛陀在经中常说一合相不存在,如五蕴的聚合、时间的相续等全部是假法,并非实有。但在名言当中,暂且可称为一合相。一合相本来无有,远离言说,但凡夫人却妄生贪著,将其执为实有。

  34、1、2整个世界的微尘无处不在,所以世人对微尘的常有执著非常严重。为使此执著染污消除,世尊说:从胜义中谛来观察,微尘是名言假立,而非实质性具有微尘,无论无微尘还是有微尘都不成立。

  虽知诸法本空,因尚未灭尽二取故,缘起显现不灭,如果微尘落到眼睛里,还是会感受痛苦,还是不空。因此,二取未消于法界前,微尘还是依名言而存在,是名微尘即是此意。一微尘中有微尘数之多的世界、刹土,若微尘真有本性存在,怎么能容纳如此不可计数的刹土?正因为诸法是空性,空性中才有不可思议的缘起显现。

  不管是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任何一个法在胜义和世俗中都没有自性的缘故,不是常有也不是断灭。所以说“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对器世界有情世界的总合相状执著,皆称为一合相,究竟实相中无一法可立,因此一合相实际不可言说。对由众多支分组成的假法,如瓶子、车、房屋,只是一个总相假象,本来无有任何总体存在,而人们以邪执的缘故,在这些聚合中安立种种假名,并执著其真实存在,不能如实了达此离一切戏论的诸法实相。以胜义智慧观察时,所有因缘聚合之法全部是假立不实的,这些一合相犹如虚妄的影像,并不是真正的一合相。

  34、2禅师义:

  34、2、1佛说不可执著微尘相,凡夫执著心未除,故说是微尘。凡是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见色思色、闻声忆声、以及香味触法,而生分别,识心未了,见微尘是微尘,即是着如是微尘相;所见尘相无有不是真如实相、诸佛之全身、妙用之真常,是名非微尘相,亦名证菩提道;倘若不见诸相兴,亦复不见诸相灭,真心本性如如不动、放大光明,普照大千,无有不见,无有不明,到此境界,是名微尘,即名为彼岸。

  迷见微尘是微尘,悟见微尘非微尘;诸佛见诸尘相,非相、非非相;佛说尘相,向未彻者而言;未彻之人,不可离诸尘相;倘离尘相,寸步难行;犹如周岁儿童,初能行走,非父即母携手耳前进;至十岁时,何劳父母而携儿手而行耶?如来说法亦复如是;至法王所,当甩手摇臂而升堂。未悟之前,当依秀师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悟已即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入室。

  34、2、2世界者,由众生共业与如来愿力而成也,倘无一切有情杂念相,世界亦非真;众生因业而成世,因性为界,是故众生无有不住世界相也;如不作善、不作恶、不作诸业性,其心性识已超越世界相矣,故名为非世界;倘能戒律清,四相净,转业性,化菩提,情欲识归圣谛,所有世界,非有亦非无;万象由我我转,而不被万象迷,故为是名世界。

  34、2、3倘若世界常住而不灭,即是慧命与虚空合而为一也;真性与虚空,本来是无相之体;若言合者,是头上安头,世界是幻也;本心慧命与灵觉识者,无可能见,亦无名字;本性遍虚空,尽法界,无头无尾,无言说,是故名即非。但凡夫执著识心相,不明其道义,以六根贪六尘,为虚旦一合相,而不明本心与虚空、真常一合相;所以佛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即为凡夫,六根贪六尘事。

  34、2、4偈云:

  世界非世界,是名为世界,倘无共业相,即出世间网。

  三千大千均是执,无执亦无三大千,是名世界即是限, 若无凡情限亦无。

  世界非有亦非无,非非之中有真如,贪著即是凡夫相 ,无著无贪第一禅。

  凡夫执著一合相 ,非凡无执为解脱,一尘无染何为界,万象如如复如如。

  35、诸相非相

  经句:50“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62“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53“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116“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概括:四相+一切有为相+胜义实相=非相

  35、1堪布义:

  35、1、1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实际上并不存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实相中也不存在;六度中无论是安忍的相,还是布施的相,精进、禅定等相,以胜义智慧来观察,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相,皆为非相;所谓的“相”,只是在虚幻的世俗法中暂时名言假立,在名言中如幻如梦的显现;凡夫之所以无法解脱,是由于执著相状,不是执“有”,就是执“无”,以至于被贪嗔痴一直束缚。

  35、1、2在真实义中观察,任何相状都了不可得;依靠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真实的我相肯定不存在,如果没有我相,其余三相就无法安立。只要通过推理了知我相不存在,人相、众生相也不会存在,四相究竟而言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证悟了实相。因为如果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那就是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

  35、1、3 佛陀在不了义经中针对相应众生的根基,显现上经常说有我和我所、四见和四相,并非究竟实相本义。佛陀最究竟、最甚深的法要,全部可以包括在无我空性中,它能毁坏一切邪见,我见就是如来藏本性实有,人见是诸法本性常有,众生见是众生的烦恼本来清净存在,寿者见是众生在实相上不生不灭。

  35、2禅师义:

  35、2、1是实相者,非有、非无,实相在其中矣;亦是化城也。

  即是非相者,两边不住、中道亦无停也;非有、亦非无也;幻梦泡影,无常、无我,即名非相。

  是故如来者,非来、非非来也;自心如如也。

  说名实相者,实相无相、无不相也;本觉恰在其中。

  世间大地山河,以及万物等相,为一切诸相,诸贪欲心也;四相非坚,真我无相亦非无;当断一切相,如来自性无相而无灭。

  未悟、未证之人为不明道性之人,凡情炽盛故,执著四见也;苟且有四相者,生死因也;四见者,见相住相也;能无四见者,万物如如也;所谓见如无见、闻如无闻;非过量人,莫能及也。

  35、2、2偈云:

  若见诸相非非相,相相之中放相光,相光亦无相光相,是名无相称世尊。

  佛说叠叠无四相,意义差别复差别,上慧无相无差别, 中下声闻差别深。

  若解最上心无相 ,慧心如如性大千,自悟空实本一体, 无是无非说真经。

  解与不解无二性 ,百尺竿头亦不空,当证石头大道滑 ,无见石头滑什么。

  无我无人无众生, 无寿无执亦无想,无丝无毫无挂碍, 无见诸相见世尊。

  无染无住见闻相 ,色声香味亦真如,过量方明过量义,何须只字作分别。

  36、法性无相

  经句:30“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83“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8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10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9“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117“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19“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120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6、1、1:30堪布义:

  30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在名言现相中,释迦牟尼佛在众生面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众生通过积累资粮因缘才得以遇见佛法,这些都如阳焰、水月般存在,实相中无任何所谓的佛法存在,这些法犹如兔角与石女儿,本体空性。

  “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佛陀的圆满功德。从显现上讲,通过布施等积累福德资粮,可现前佛陀的相好色身、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但从胜义来讲,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并不是真正了义的佛法。

  第二种理解是:所谓佛法,就是能息灭痛苦的妙法甘露。从究竟义来讲,这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世俗中的假象,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真正的佛法远离一切戏论,是大无为法。

  36、2、1:30禅师义:

  30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以诸佛所说妙法,譬喻车船,既至觉地,当舍车船。佛法,令人成正觉也;以成正觉已,佛法亦当舍之、去之。喻小儿在娘胎之中,具足十月,而出娘胎;既出娘胎已,不许更入亲娘腹。

  36、1、2:83堪布义:

  83“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在名言中佛陀为断除众生的贪嗔痴,引导他们趋入菩提道,前后共转了三次法轮,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分为所取之法、所舍之法,杀人放火是所舍之法;但从实相来说,佛所说的法皆非真正实有,无取无舍,因为能言所言都不存在,只是随顺众生的名言习惯,而安立了一切法的名称,

  36、2、2:83禅师义:

  83“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36、2、2、1所以佛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为法与无为法,以及举心动念、洒扫除粪、举手投足,皆是佛法,亦无执。所有诸法,皆不真实,幻梦耳。

  法者,治也,治诸邪妄与诸执也;如百药治百病;如愚来智治;蠢来慧治;六欲无常无我治;淫如毒蛇,能吞慧命,用白骨观、无相执治;若生诸相执,当用无法相治;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若凡夫见一切法,即住一切相,而生一切执著邪见心,即随相而转,随邪而住,所以生死而不停;是故佛见诸法无情无欲、无诸妄执、如如不动;在如如不动之中,转大法轮,雨大法雨,普润一切,亦无法轮法雨相;诸法如扫帚,妄执喻粪秽,既除妄秽已,当放下扫帚,诸法亦如是。

  不可无法,亦不可执著诸法尘相;是故名一切法者,法喻筏也;既过识河已,法亦是尘劳,即当舍之;是故真心本性、智慧之妙力,悟则见,证则彻,而非凡夫俗子所能知见之。

  36、2、2、2偈云:

  梦中三千界,觉来六尺躯,六尺躯亦梦,再觉即真如。

  一切诸佛法,亦是梦所为,当体真如义,而非凡所知。

  知者常自觉,不知恒不知,欲知真法味,无识即成智。

  36、1、3:85堪布义:

  8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一切法的实相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真正有相状的我并不存在,一切法在真实中不存在,因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不存在。

  36、2、3:85禅师义:

  8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36、2、3、1佛说一切法,使诸有情无四相;以无四相已,亦无一切法。举心动念,皆是一切法;能无四相之人,一切法无有用处;所谓无四相,即无业缘;无业缘,即无生死;倘若无相,色身虽存在,其心性慧命已登觉地矣;所以世间与法,是四相业缘所造成;倘无业、无相,即无世间,亦名出世间。

  36、2、3、2偈云:

  一切法治一切业,无业无缘亦无法,世间确是众生造,无业无相世间空,

  无法无相空一切,空中确有大法王,空色皆无名正觉, 正觉处处说正法。

  36、1、4:101堪布义:

  10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是法性真实义。诸法不论是显现、空性,还是佛陀、众生,全部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胜劣之别。什么时候证得这种双运的境界,就叫无上正等正觉。

  诸法平等,不仅指轮涅平等,也指显现和空性平等、世俗和胜义平等。从实相上看,世尊与众生无有差别,地狱和涅槃其性平等。

  36、2、4:101禅师义:

  10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6、2、4、1是法平等者,心平等;无有高下者,心无分别;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非实、非虚。

  36、2、4、2偈解:

  复次复次呼菩提,谁呼谁应谁入谛,谁是菩提谁非是,是是非非作菩提。

  无住善恶法平等,无著四相平等法,无生心时性平等,无著法时是法王。

  无有高下无人我,无得无求心即平,高下皆是妄心造,无妄高下及时平。

  菩提人人无缺余,谁无客尘谁菩提,得菩提已无得相,是名自心得菩提。

  菩提大道无见相,是名三藐三菩提,若求菩提求不得,无求无得见菩提。

  河清海宴无闲事,是则名为妙菩提,若解菩提真实性,非去非来证菩提。

  36、1、5:109堪布义:

  109“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36、1、5、1你若认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说一切法是断灭空性,实相上没有,现相上也没有,这种想法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所有的法不能说为断灭相。

  36、1、5、2在抉择诸法时,若认为一切显现皆无,单单是一个空性(单空),这就是一种断灭。假如说诸法实相只“灭”而不“生”,就会堕入断灭的边。诸法的真正实相是显空不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法性。因此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不说诸法断灭,若有此断灭之见,也不会是真正大乘发菩提心者。

  36、2、5:109禅师义:

  109“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36、2、5、1对初发菩提心之人,切不可说:诸法无见、无念、亦无相。

  36、2、5、2凡未见性者,不可言无;见性者,悟而能证也;能证者,当言无;悟、证双彻时,有无并迁,中道亦不停,其名为补处,亦名为大觉。

  36、2、5、3偈云:

  初学菩提心,不明有无义,不见空即色,不明色即空。

  妄说有无相,狂识说断灭,倘若无识相,光明在目前。

  真法无说相,亦无无相说,为度初发心,假说诸和合。

  无法断灭相,有法即生灭,不说有无中,其中有真谛。

  36、1、6:117堪布义:

  117“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36、1、6、1凡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一切法应以般若空慧摄持,如是了知、如是照见、如是信解,这样才能获得不生法相、远离戏论的境界。如来在诸多经典中所说的法相,胜义中并不是法相,名言中可以说为法相,只是假名而已。

  36、1、6、2本经的教言主要是破相执,故有些禅宗大德又称《金刚经》为“破相论”。对《金刚经》来讲,这一段教言是最深的,如同传大圆满时上师为弟子直指心性一样!

  36、1、6、2、1如是知:指闻所生慧。发了菩提心的人,首先要在上师面前如理听闻而了知。

  36、1、6、2、2如是见:指思所生慧。听闻后反反复复在心里思维,基本能通达诸法的本性。

  36、1、6、2、3如是信解:指修所生慧。因为所通达的意义一会儿就消失了,故而需要再三修持,以此获得不退转的信解。

  36、1、6、2、4首先了知、然后通达、最后信解,通过闻思修这三方面,得到的结果是——了了分明、现而无自性的般若空性自然显现。

  36、1、6、3佛陀在《华严经》中讲了六种相,《解深密经》中讲了三种相,《金刚经》中讲了四种相,《大智度论》中也讲了三种相……但不论相有多少,这一切在胜义中全没有,都是虚妄的,无相之相,方为最究竟的相。世间任何相都不是真实,必须予以遮破,破斥一切相才能现前自然本智。

  36、2、6:117禅师义:

  117“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36、2、6 、1自心自问自性,发菩提心之人,于世出世间万行之法,应知诸法非空、非色,亦非有无;当见无见相,法无法执;信生死即是菩提,解生死中有大涅槃;未生法相时,法法真常。真法无相,亦无言说;真心向本性说一切法,亦无一切说法相;如智渡识,度已即无无。

  36、2、6 、2于一切法,于世、出世之法,与有为、无为,及诸法尘相,以及一举一动行止之间,甚至诸尘影类,皆名为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应了了知,分明知,亦无了了分明相。

  如是见者,若六根见六尘于诸识中,无分别心,无染住相;于五蕴中,不住亦不迁。

  如是信解,当信本觉慧命与诸如来,无二无别;若以诸识相,分别人我是非,即堕入于三世九类之中矣;应当无识别相,无人、我是非之执,即为证菩提。

  不生法相者,不生如是知相,不生如是见相,不生如是识别相,不生一切有无相,于不生相中,真心如如,本性湛湛,于一切法,如长河水流而不住,亦无流住相,是名不生法相。

  36、2、6 、3佛说三藏十二部,有三乘无四相、有无诸法相;以法身义,凡是有相、有执之法,皆是虚妄;所谓虚妄之症,必用虚妄之药,是故以妄治妄,妄心即灭;所以无妄真心,不需服药;法相不真亦不假;喻到彼岸之舟,未到不可舍,已到不可不舍,是故是名法相者。

  36、1、7:119堪布义:

  119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世尊为度化各种根基不同的众生而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意义都是引导有情趋入般若空慧之道。怎么样为人演说呢?不执著任何一种相,安住于空性中如如不动。一切法的实相是菩萨根本慧定的所境,即入定时不缘取任何相,在远离戏论的空性中如如不动,不起丝毫分别念犹如虚空。这种境界不增不减、不破不立,与三世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若能安住于此境界中,则可现见法界实相。因此,为他人宣说空性法门,令其稍微在此境界中安住,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36、2、7:119禅师义:

  119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云何为人演说者,内说无相,外说无执,无人、无我、无演说相;无取无舍,无是无非,无得失相,无染一尘相也;诸相莫能动其心,诸妄不可夺其性也,犹如海底,若是山峰,无动摇相,亦喻真空本不动摇;所动摇者,皆是妄识中尘相也。

  36、1、8:120堪布义:

  1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的本体,犹如梦境、幻象、水泡、影子、露珠、闪电,虽有显现但虚妄无实,应作如是观想。凡是因缘所摄生灭法,皆是有为法,而有为法全部是迷乱意识安立的,虽有能取所取之法,其本性丝毫不能成立。

  出定的时候,应当观一切如梦如幻,下面从诸法无自性与无常两方面作六种比喻进行说明:这六种比喻,一方面说明一切有为法无有自性,一方面说明无常。

  36、1、8、1梦,由迷乱意识现前的,当时虽有能取所取,但本性丝毫不成立。

  36、1、8、2幻:幻化师通过幻术变出来的事物,其实体根本不存在。

  36、1、8、3泡:无常似水面的水泡,依靠因缘而产生,一会儿就消失了。

  36、1、8、4影:如同镜子里种种影像,因缘积聚而显现,因缘毁灭时又消失;因缘具足才出现,似有而实无。

  36、1、8、5露:犹如早晨的露水,虽然放射璀璨的光芒,但顷刻后马上消失。

  36、1、8、6电:诸显现好像闪电一样,瞬息刹那生灭;前一刹那显现,后一刹那灭尽。

  36、2、8:120禅师义:

  120“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6、2、8、1何以故?若非真心向本性所说,是谁向谁说耶?所谓凡有言说,皆是虚妄;无得无说,而是真说者。

  36、2、8、2一切有为法,凡是有相有执者,皆是也;即八万四千诸法门相也,以及自想、自执、自行、自作诸法尘相,皆名一切有为法;倘若有求、有得、有取、有舍、有染、有住诸无为法,亦名有为;见一切法,无求、无得、无取、无舍、无染、无住诸有为法,亦名无为;法者,心也。

  36、2、8、3如梦幻泡影,譬喻生灭无常,诸相无我;喻变易无常、生灭迅速之急;以此之喻,而唤醒、唤起无始至今,迷醉真心之人之义;是故真法无名、无字,亦无头尾、无形容、无言说、无相貌,其意义是,以此唤醒某等本性妙识之真心;某等若不醒悟之及,即为辜负如来深恩之厚德;某等切不可,认妄为子,认有为父,当深参之。

  36、2、8、4如露亦如电,比如荣辱得失,如风吹光;喻诸执相,生灭无常而无我,变易迅速之道义;露电之功能与其德性,莫大无穷;如是功能与德性,露电亦无莫大功能与德性之想相;人为万物之灵,以此无常生灭之观,能成就无为道性之功德;如是道性与功德,亦无道性功德之相执,当明其义而观之。

  36、2、8、5应作如是观,常觉、常照本偈之道义,是名为正观;

  应观三业转三昧,云何转?

  应观四相、五蕴、六欲、七情、八识、九类、十善恶,云何彻?云何证真常?

  应观《心经》中道义,云何解?

  应观九类心相,与本甲心性识,有合处?无合处?

  应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参某善知识;其善知识端坐烈火中,时善财入此烈火中,其身心而得清凉,获诸安乐,当得其义,非得其相也;

  应观华严会上,觉林尊者得闻:“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半偈之意,下半偈,复经寻求无量无数劫,最后方得闻说;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义,当参造什么?

  应观法华会上,佛说三界犹如火宅,宅外有三车,羊、鹿非真,白牛云何义?

  应观八岁龙女,出海献珠,谁献?谁得?谁证法身?

  所谓千喻莫如得一,得一者难,亦无得难二相;是名证菩提,亦无证得菩提相。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