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法句譬喻经》,大正藏No. 0211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经卷第一/多闻品第三:
昔佛在拘睒尼国美音精舍。与诸四辈广说大法。有一梵志道士。智博通达众经备举无事不贯。贡高自誉天下无比。求敌而行无敢应者。昼日执炬行城市中。人问之曰。何以昼日执炬而行。梵志答曰。世皆愚冥目无所见。是以执炬以照之耳。观察世间无敢言者。佛知梵志宿福应度。而行贡高求胜名誉。不计无常自恃憍。恣如是当堕太山地狱。无央数劫求出甚难。佛即化作一贤者居肆上坐。即呼梵志何为作此。梵志答曰。以众人冥昼夜不见明。故执炬火而照之耳。贤者重问梵志。经中有四明法为知之不。对曰。不审。何谓四明法。一者明于天文地理和调四时。二者明于星宿分别五行。三者明于治国绥化有方。四者明于将兵固而无失。卿为梵志有此四明法以不。梵志惭愧弃炬叉手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还复身。光明炳然晃照天地。便持梵声为梵志说偈言。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佛说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无过于汝。而昼执炬行入大国。如卿所知何如一尘。梵志闻之有惭愧色。即便叩头愿为弟子。佛即受之令作沙门。意解妄止即得应真。
[注2]《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大正藏No. 1856,东晋慧远问.罗什答,卷上:
次问真法身像类并答
远问曰。众经说佛形。皆云身相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披服德式。即是沙门法像。真法身者。可类此乎。若类于此。即有所疑。何者。佛变化之形。托生于人。于人中之上。不过于转轮圣王。是故世尊。表出家之形殊妙之体。以引凡俗。此像类大同。宜以精粗为阶差耳。且如来真法身者。唯十住之所见。与群粗隔绝。十住无师。又非所须。纵使有待于来。足不俟之以进业。将何所引。而有斯形。若以功报。自然不期而后应。即菩萨不应标[打-丁(暇-日)]有位。以立德本。
什答曰。佛法身菩萨法身。名同而实异。菩萨法身虽以微结如先说。佛法身即不然。但以本愿业行因缘。自然施作佛事。如密迹经说。佛身者无方之应。一会之众生。有见佛身金色。或见银色车渠马瑙等种种之色。或有众生见佛身与人无异。或有见丈六之身。或见三。或见千万丈形。或见如须弥山等。或见无量无边身。如以一音。而众生随意所闻。或有闻佛音声。崇濡微妙。如迦陵频伽鸟。白鹄之声。如狮子吼声。如野牛王声。如打大鼓之声。如大雷声。如梵王声等。种种不同。有于音声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禅定智慧解脱大乘等。各各自谓为我说法。是法身神力无所不能。若不尔者。何得一时演布种种音声种种法门耶。当知可皆是法身分也。白净王宫佛身。即是法身分。不得容有像类。何以故。释迦牟尼佛身。能一时于千万国土。皆作佛事。种种名号。种种之身。教化众生。言十住无师者。为下凡夫二乘九住已还。可非于诸佛。言无师也。乃至坐道场菩萨。尚亦有师。何况十住。如十住经中说。菩萨坐道场欲作佛。尔时十方佛口中放光明。来入其顶。是菩萨即时深入无量三昧诸佛三昧陀罗尼解脱等。通达过去未来劫数。无量劫为一劫。一劫为无量劫。一微尘为无量色。无量色为一微尘。分别无量十方三世国土名号。及众生名字行业因缘本末种种解脱道门次第。以一相应慧。通达一切法。得无碍解脱。名之为佛。无碍解脱是佛法之根本。如经说。十住菩萨当知如佛。是佛赞叹十地功德。如赞诵法华者。即为是佛。又言。我以两肩荷负此人。又如放钵经中。文殊师利语弥勒大士。汝可取钵弥勒不能取之。文殊师利。即申其臂。下方取钵。尔时弥勒。语文殊师利。汝今虽有如是之力。我作佛时。如汝之比。无量无数。不能知我举足下足之事。而此大菩萨。皆是十住。施佛法不可思议。皆不能及。又文殊弥勒等。于佛法中。处处多有所问。或为利益众生故。或复自为利益。使得甚深佛法故。若然者。云何言十住无师耶。又诸大菩萨。不分别是粗是细。能观一切法皆细。能观一切法皆粗。如般若波罗蜜经中说。须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罗蜜甚深。佛言。菩萨观般若波罗蜜。观浅亦失。是故不得说。如眼所见为粗。心所见为细。大菩萨闻已。离于眼等诸根。但以法界。从佛闻法。如不可思议解脱经中说。文殊师利。与十方菩萨。在佛会中。共坐听法。而能有身南国游行。又大菩萨。常在定中。而能见佛听法。声所不能及。如思益中说。普华菩萨。问舍利弗。汝入灭尽定。能听法不。答言不能。菩萨即能。如是法身菩萨所能行。无量不可思议。若有果报生身三根者。可有此难。精粗不同。然体平等者。身心无复差别之相。复有人言。法身菩萨。利益众生故。以眼等见佛闻法施立供养。而有所闻。所以者何。欲为开引新发意菩萨故。
[注3]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大正藏No. 1450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卷第十三:
尔时世尊。从王舍城往室罗筏城。至誓多林中住。具寿阿难陀。著衣持钵入室罗筏城乞食。时有一婆罗门。于中路逢阿难陀。作是念云。我先闻此沙门乔答摩弟子善能占相。今应试之。为解不解。便问阿难陀曰。今此路傍胜叶波林。凡有几叶。阿难陀报曰。有如许百如许千如许万如许拘胝。报已便去。时彼婆罗门。即于林中取一把叶数之。知有七百七十七叶。弃之林外默然而住。时阿难陀乞食已。复还归来由于旧路。彼婆罗门问曰。圣者。今此林中凡有几叶。报曰。前者有如许百千万拘胝。今者欠七百七十七叶。时婆罗门闻此报已。叹甚希有善解算数。时诸苾刍闻已生疑白佛言。世尊。此具寿阿难陀。先种何业善能占相算数。佛告诸苾刍。昔种福业广说如前。乃至说伽他曰。
假令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佛告诸苾刍。往昔世时。波罗痆斯城中有一婆罗门。取得一妻生得一子。生至二十一日。会诸亲族设诸饮食。因为此儿立名号。曰大白。年渐长大游行人间。学六万颂算数之法。善得明了。复教他人算数之法。由此因故。五百生世明了。亦教他人。今最后身得此通达。时具寿阿难陀。
2、《佛本行集经》,大正藏No. 0190,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第六十/阿难因缘品:
长老阿难比丘。又时日在东方。著衣持钵。往入舍婆提城乞食。去彼祇树给孤独园。犹未至于舍婆提城。于其中间。有一大树。名尸奢波。其树阴下。多有一切诸波罗门止息。其下诸婆罗门。遥见阿难来欲到边。各相告言。汝辈当知。此是沙门瞿昙弟子。于诸聪明。多闻之中。最第一者。作是语已。阿难便至。白言。仁者。今请观此尸奢波树。合有几叶尔时阿难。观其树已。而报彼言。东枝合有若干百叶若干千叶。如是南枝。西枝北枝。皆言合有若干百叶若干千叶。作是语已。遂即舍去。
尔时彼诸婆罗门辈。阿难去后。取百数叶。隐藏一边。阿难回已。诸婆罗门。于是复问。仁者阿难。汝复来也。乞更观此尸奢波树。有几多叶。
尔时阿难。仰观树已。即知如是婆罗门等所擿藏叶若干百数。便即报彼婆罗门言。东枝合有若干百叶若干千叶。如是南枝西枝北枝。亦言合有若干百叶若干千叶。作是语已。便即过去。
尔时彼等婆罗门辈。生希有心未曾有心。各相谓言。此之沙门。甚大聪明。有大智慧。诸婆罗门。以此因缘。心得正信。得正信已。其后不久。悉各出家。成罗汉果。
[注4]《百业经》,索达吉堪布口译,来源:mingguang.im,(2)小眼沙弥——詈骂圣者 多生为狗:
众比丘听后,即去请问佛陀:“世尊,以何因缘,小眼沙弥转为狗身?以何因缘,若没遇到舍利子还将转狗身五百世?以何因缘,今得人身并具大福报?以何因缘,虽得人身眼睛甚小?又以何因缘,他对如来生欢喜心并证得罗汉果位?”
世尊告诸比丘:“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即说偈曰: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注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藏No. 1442,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卷第六/断人命学处第三:
时诸苾刍咸皆有疑。白言世尊。唯愿断我疑念。今欲请问。小军苾刍曾作何业由彼业力。而于今身生大富家多饶财宝。复作何业由彼业力。于世尊所而为出家。断诸烦恼得阿罗汉果。复作何业由彼业力。虽得圣果被毒蛇螫。逼恼身心而入涅槃。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此小军苾刍曾所作业必须自受。而彼小军自所作业增长时熟。缘变现前如影随形。必定感报无余代受。汝诸苾刍若人所作善恶之业。不于外界地水火风令其受报。皆于自身蕴界处中而招异熟。即说颂曰。
假令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注6]《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大正藏No. 0446a ,失译,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宋疆良耶舍译: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如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其中千人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佛。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人者。日光佛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佛告宝积。十方现在诸佛善德如来等。亦曾得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面各皆成佛。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恶。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勤礼敬五十三佛名号。
[注7]《观虚空藏菩萨经》,大正藏No. 0409 ,刘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三十五佛名
释迦牟尼佛 金刚不坏身佛 宝光佛 龙尊王佛 精进军佛 精进喜佛 宝力佛 宝月光明佛 现无愚佛 宝月佛 无垢佛 离垢佛 勇施佛 清净佛 清净施佛 婆留那佛 水天佛 坚德佛 栴檀德佛 无量光佛 光德佛 无量气光佛 那罗延佛 功德华佛 莲华游戏神通佛 才功德佛 念功德佛 善名称佛 洪炎幢王佛 善游步功德佛 斗战胜佛 善游步佛 周匝庄严功德佛 宝莲华游步功德佛 莲华光善住娑罗树王佛
过去三十五佛名
虚空藏菩萨陀罗尼
多掷哆 阿弥阇 迦留尼迦 遮罗遮罗毗遮罗 迦留尼迦 茂罗罗啰茂罗毗迦陀罗 摩摩劫呿 复奢摩那 迦留尼迦真多摩尼 富罗栘 迦留尼迦 萨埵舍摩 哆婆蛇 阿若陀梨 婆破穷穷留提 毗脾伽穷 持栗履毗脾加穷 迦留尼迦 富梨蛇[自/兒](音兜)摩摩阿舍 萨埵波利波遮 阿输迦竭提 莎呵
若有众生。种种诸病逼切其身。其心散乱。聋盲喑哑诸根不具。肢节各异。时有死相如是等事。一向称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除诸病故。欲无病故。烧沉水黑坚沉水若多竭流香。礼虚空大善丈夫。是善丈夫于夜梦中。作婆罗门像。在其人前。即现释像功德天像妙音天像。或罗刹之像。或大臣之像。或兵吏之像。良药之像。或父母之像。于夜梦中在病人前。如实说种种随病汤药等者一服除差无余。复有如是取营求事。欲多问义。若寂静处欲行禅定。欲智慧。欲得名称。欲求巧。欲求自在。欲得妙色。欲封欲得势力。欲财能欲得妙声。欲得子息。欲得眷属。欲得功德。欲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欲得义语。欲得人恭敬。欲脱诸恶灾止于施乃至住慧。欲得长命。欲得种种所须之具得以能用。是人礼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若阿练若在林中若在路地。烧于沉水黑坚沉水若多竭流香。至心合掌。五体投地。遍礼十方。说陀罗尼句。即得所愿。
过去五十三佛名
普光佛 普明佛 普静佛 多摩罗跋栴檀香佛 栴檀光佛 摩尼幢佛 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摩尼幢灯光佛 慧炬照佛 海德明光佛 金刚牢疆普散金光佛 大强精进勇猛佛 大悲光佛 慈力王佛 慈藏佛 栴檀窟庄严胜佛 贤善首佛 善意佛 广庄严佛 金华光佛 宝盖照空自在王佛 虚空宝华光佛 琉璃庄严王佛 普现色身光佛 不动智光佛 降伏诸魔王佛 才光明佛 智慧胜佛 弥勒仙光佛 世静光佛 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龙种上尊王佛 日月光佛 日月珠光佛 慧幡胜王佛 师子吼自在力王佛 妙音胜佛 常光幢佛 观世灯佛 慧威灯王佛 法胜王佛 须弥光佛 须蔓那华光佛 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 大慧力王佛 阿閦毗欢喜光佛 无量音声王佛 才光佛 金海光佛 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大通光佛 一切法常满王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名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者,所知恒无碍,
唯是如等持,总持之宝藏。
于诸眷属中,示现诸自在,
斩断诸怀疑,普降大法雨。
妙观察智是对一切所知的所有自相与共相恒时无碍了知的智慧。唯有它如同无量等持与无量陀罗尼门的宝藏一般。其作用,于佛陀的眷属坛城中,示现外妙欲圆满、大地由珍宝所成的净土、如意树、甘露河流、无量宫布局庄严,无漏色声香味触聚合的云层密布等一切圆满自在。内法圆满,无误真实宣说深广一切法自相共相,斩断一切眷属众的所有怀疑,普降大乘大法雨。
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者,诸界以种种,
无量无边化,成办众生利。
佛陀彼幻化,恒行成作别,
数刹于诸时,当知不可思。
成所作智于无边一切世间界,以身语意不同种种幻化——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幻化成办一切有情之利。刚刚所讲佛陀的幻化是种种无量、不可思议的理由:由恒时行持不同界性、根基、信解的众生之利或成办所作的差别而显现各种各样,于佛陀能调化者前幻化为佛陀相,如是幻化成声闻缘觉菩萨等一切众生而利益有情等,总之示现千差万别的无量幻化,所以为种种。幻化也超越了百千等计数,所以称无量。所谓刹土,调化的刹土不是一个百个等相似刹土,而是示现幻化超越恒河沙数的十方浩瀚无边刹土的游舞,应当了知佛陀的幻化一切时处均不可思议。
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分二:一、异熟之因;二、清净能得之因。
壬一(异熟之因)分二:一、真实;二、引申义。
癸一、真实:
受持平等心,尽宣真实法,
成办所作故,真实生四智。
异生位,依止善知识以闻思修行而受持大乘法等,是获得大圆镜智之因,因为依靠此因次第使阿赖耶转依成大圆镜智,应当了知由受持正法的缘故生起大圆镜智,其余三智也依此类推。异生位修炼对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慈爱之心,由修习平等心的缘故生起平等性智。信解行位,依照所听真实法无误为其他众生宣说的缘故生起妙观察智。如是自己成办众生之所作的缘故生起成所作智。由这四因真实产生四智。为此,在异生位,为获得此无上四智,发殊胜菩提心尽力修行四因并为获得彼等而回向,则以因果无欺的缘起必定成为终有一日获得彼智之因。
癸二、引申义:
若想:如此不同众生获得这样的无上智时,如果成了多种不同自性的多位佛陀,那么佛陀就成了自相的补特伽罗,他的蕴界处成了多种自相的法,由此就成了有为无常的法,这样一来,说圣者以无为而安立、不是以有为而安立如何合理?假设成佛时无有不同,那么各个有情修道得果难道不成了无义吗?
乃至有人执与法执之想,期间不同相续的人与其蕴界等法就现为不同多种,而胜义中法与人体性不存在,是二无我自性空性光明,因此现前真如时,远离执著人、法自性,于佛地诸佛法界自性智慧身是不可思议一切种相,因此也无有任何以平庸的心所执取自相的法、人这样的相状,所以说诸佛胜义无别,名言安立有不同。
种姓别有义,圆满无始故,
佛非一净住,无异故非多。
有些人说:于一个世界一位佛陀现前成佛,当时十方其余世界中其他佛陀不生不现,因此一切世界只有一位佛陀,他于其他世间以幻化行利益。
有些人说:从无始时以来只有一位佛陀,这一位佛陀于一切佛刹利益有情而行佛陀的种种事业。
有些人说:获得究竟地的佛陀也不是一位,断除分别我与我所远离二障的法身也有多种不同。
实际一概而承许佛陀是一是多这两种情况都不正确,原因是什么呢?世间界中有可成佛之种姓的无边有情,由于种姓有差别的缘故果不应该唯有一尊佛,比如一大堆粮食中不应该唯有一粒可生苗芽而其它不生苗芽。如同烹调好的食物谁吃饱谁有利一样,谁积累二资粮都有获得佛果的意义,假设只有一位佛,那么许多人为获得佛果而积资粮就成了无义,但那是不合理的,因此佛陀非并只有一位。诸佛最初发无上菩提心时立誓“我得大菩提而将一切有情安置于菩提”至佛地圆满。如果唯有一位佛陀而无有其他众生成佛,那么那位佛陀就连一个有情也没有安置于佛地,因此最初立誓就成了未圆满,但那是不合理的,因为诸佛利益有情的誓言已经圆满的缘故,佛陀并非仅有一位。
这以上遮破了声称世间界只有一位佛陀而其余世间无有其余佛陀的说法。
所说转轮王与佛陀二者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世界,那是指一个四洲世界,诸如殊胜化身释迦王,他一位佛在具有百俱胝四洲世界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同时于尽其所有的世界中幻化尽其所有数一一示现入胎等化身佛,这是《摄乘论》中宣讲的。那是就时间而言,遮破声称从无始时以来只有一位佛陀的说法。
没有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能成佛,那二种资粮也是无有其他传教的佛陀而不会随便产生,因此在前前佛陀之前,有其他佛陀,如同轮回无始一样佛陀也是无始的缘故,从无始以来只有一位佛陀的说法不合理,成立接连不断相继有许多佛陀出世。
以刚刚所讲的理由,说明佛陀不是仅有一位,佛陀有众多无量。
然而,由于获得法界无有二障之垢最极清净无漏的微妙界时,安住那种境界中也丝毫无有异体的缘故,佛陀是以具二清净真如的无为法而分或安立的,为此佛陀也不是众多,因为一切于法界真如无相自性光明中一味,如前文也已宣说。
壬二、清净能得之因:
是无真如者,许为有之最,
不缘一切相,许为缘之最。
修行不观相,许为修之最,
无见获得中,亦许得之最。
能获得具无二法相的大菩提自然本智一切种智之因是,五度尤其是能清净其余波罗蜜多最主要的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说能获得究竟大智慧的因是般若波罗蜜多。无有所取能取等遍计二法相所缘的它就是胜义圆成实或真如谛,承许为真实实相中有之最,这是从对境侧面讲的。一切时处不缘任何戏论相,无分别智慧承许是缘之最,因为是如实抉择真实际的智慧,真正的无缘智慧在一地时获得。无缘远离一切戏论相,就是大乘的清净见,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中不见任何所缘即是见之最的意义。修行不观所取能取相的缘故承许为修之最,随同实相与真如而修行的缘故,真正不缘修者、所修与修行三轮,从二地至十地间生起,随同的修在信解行地也有。因为果位佛陀之诸法也是自性无缘,所以不见以真正成实相获得的得也承许是得之最,乃至没有断除执著所得法的耽著期间不得佛果,由了悟无得的法相才得成佛。《般若经》中也说:不住是第一住,无得是第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