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7
[注9]《入菩萨行论讲解》150-201讲记:
辰二(贪执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
这个身体特别低劣,贪执它很不值得。如果它像如意宝或佛像一样珍贵,那去贪执也可以,但若详详细细地观察,这个身体并没有可贪之处。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不应耽著受用,但贪著身体是理所当然的。世间上有这么多人,哪有不保养身体的?天气冷肯定要多穿衣服,想尽办法来养好身体,这应该是需要的。”
下面就对他进行回答:事实并非如此。暂时把身体当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拼命打扮身体、执著身体,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三:
1、“可怖不净身”:前面再三地分析过,这个身体的组成物质令人见而生畏,活着的身体和死后的尸体没什么差别,原来是皮肤、肌肉、骨头、内脏,死完了之后依然是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
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可怕,很可爱,那可爱的是哪个部分呢?你若觉得脸颊很好看,红红的,那把它割一块放在盘子里,你吃一下,或是让你最好的朋友、对你很有信心的人吃一口,看他害不害怕?所以,身体的上上下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没有一处是不可怕的。现在很多人拼命去打扮、整容,主要是不了解身体的成分,不知道它是什么组成的,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因此在这上面一直很迷惑。
2、“不动待他牵”:身体本是无情物,就像石块、木头、牛粪一样不能动,只有靠心的力量来牵引,才能走路、说话、睡觉等。所以身体跟尸陀林里的尸体没有差别,完全是依靠心识和风的因缘暂时显现的“起尸”,不应该去贪著它。
3、“火化终成灰”:身体终将在火化场里变成一堆灰,因此是无常无实的东西。
明白这三点之后,为什么还要贪执身体呢?虚云老和尚以前参的话头是“拖死尸是谁”,确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尸体或小尸体,整天在拖来拖去,但这个到底是谁呢?就是“我”。“我”又在哪里呢?应该在这上面进行观察。
前段时间我去汉地时,有些居士把一首歌改头换面,换成了无常方面的内容,说是:“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最后送到生产队里作化肥。”这种说法非常好,但世间人不知道这一点,觉得身体会永远陪着自己,有一点痛苦就忍受不了,四大稍微调和又特别快乐,根本不知道身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龙猛菩萨说过:“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每个人的身体最终必将化为灰烬,或者终将干枯,身体支分也化为微尘,这样的不净物没有丝毫实质可言,故不应该特别贪执,而要依靠它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认真学习佛法。
[注10]《旅途脚印》,索达吉堪布著,木碗:
蒋扬钦则仁波切在德格的时候,华智仁波切正以乞讨的方式四处云游。他有一个木碗,伴随他同甘共苦,浪迹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华智仁波切也十分喜爱它。
当他去拜见钦则仁波切时,见到上师的周围眷属云集,房间富丽堂皇,宛如宫殿,里面装满了各种金银财宝,心里想着:原来上师也很喜欢财物,这满屋的珍宝他也一定很执著吧!钦则仁波切以神通照见了他的心思,便一语中的地高喝道:“华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对这室内室外财宝的执著,远远不如你对你那木碗的执著!”一句话使华智仁波切心中豁然开朗,他恍然大悟:修行人并不一定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放下执著。
[注11]《解义慧剑讲解》09-12讲记:
念及何用意,秘密意趣八,
依词以量害,必要说亦有。
有人这样想,既然佛陀在转F轮的过程中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的方式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所谓不了义,就是原原本本从字面上去理解,势必有量理的妨害;而这样宣说的意图或用意也很明确;且非常有必要这样宣说。有必要、用意、以理能害三个条件,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不了义。反过来,不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了义。
有人碰到解释不清的法义的时候就说:这个法不了义,那个法不了义……我看到有些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也是一遇到自己稍微理解不了的,就断言:“不能这样理解,这是不了义法。”其实了义与不了义法非常难以区分,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就不一样。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我们还应了知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不过,这里主要从不了义的方面宣讲。
四种秘密是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首先讲令入秘密:通过方便宣说让不信上道上理的人趣入上道上理,这就叫令入秘密。比如佛陀在有些经典中说,色法等外境存在,其实,其用意是指显现分;如果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色法存在,那就有观察无方微尘的正理等的妨害;佛陀这样宣说的必要,是为了让声闻乘者趣入大乘,因为一开始就讲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全部是大空性,他们就会因害怕而不接受。同样的道理,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还讲补特伽罗我存在等。诸如此类的就叫令入秘密。
其次讲相秘密:佛陀在相关经典中说万法唯识、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其用意是指名言万法皆是心的幻变、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以及安立三法相的方式。当然,以大乘究竟了义的观点来衡量,万法唯心、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等说法都不成立,它们都有正理的妨害。其必要则为,让唯识宗的所化众生通过这种方式趣入佛法,然后逐渐趣入中观正道。这是相秘密。
第三是对治秘密: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很殊胜,因此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我那时转成拘留孙佛。如果现在还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的缘故,他在所有的佛当中最低劣,那就可依这种方式来对治。或者,有人轻视正法,佛陀则说如果对恒河沙数佛陀恭敬承事供养,则生起大乘的证悟。诸如此类都叫对治秘密。
最后是转变秘密:简单说,就是还有言外之意,比如《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表面上看父母应该杀掉,国王、婆罗门、沙门、眷属都应该摧毁,只有这样此人才能获得清净的果位。其实,“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的戒禁取见;“境”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指可以成佛。意思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将爱、取、阿赖耶和八识聚等全部摧毁,那这个人将获得最高的解脱果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秘密,不然你一看到“父母为所杀”,就提着刀把父母杀了,那就造了五无间罪。不但世间有言外之意的说法,佛陀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也会用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应该这样理解,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所谓的意义有外意、内意、密意、极秘密之意等诸多分类,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这种表达方式。
下面讲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所谓平等意趣,指诸如世尊立足于法身平等或一切万法在法界中平等的用意,而说我尔时成为拘留孙佛;其必要则为断除轻蔑佛陀;但并非建立一个相续,否则就有正理的违害。其实,从法界平等的角度来讲,不仅释迦牟尼佛与拘留孙佛无别,就是所有众生与佛陀也无二无别。这是平等意趣。
别义意趣与前面讲的相秘密相同。
所谓别时意趣,比如念一句咒语或佛号当下就能成佛,其实并不是真正当下就能成佛,而是指过了一段时间或因缘成熟后才能成佛。有些人可能这样想:“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也是别时意趣?很可能这是不了义的说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经的时候,嘎多堪布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能是不了义的说法,这应该属于别时意趣当中。”后来法王狠狠地批评,还讲了很多道理,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别时意趣当中的不了义法。前辈大德中,如竹庆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等,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言,以前学《净土教言》的时候我也讲过这方面道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念佛往生是别时意趣,今生根本不能往生成佛——所有事情都用“不了义”来乱套的话,那就非常麻烦,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区分的智慧。
第四个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说,有些人觉得世间当中布施最殊胜,他对布施有特别强烈的执著,针对这样的毛病,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就说:布施是下等的,持戒更殊胜。有些人觉得唯一持戒最殊胜,其他善根都下劣,于是佛陀就在有关经典中或赞叹忍辱或赞叹精进。这些都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的不了义法。
在阅读佛经论典的时候,尤其是显宗的经论,如果我们能把了不了义完全区分开来,那对经论学习就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否则就会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样,虽然大多数人研究经论的时间没有、兴趣也没有,但有时间、有兴趣的个别人却一直在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因为他们根本不具有这方面的辨别能力和智慧。以前我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时候,就多次要求大家对这一部分一定要弄清楚,如果没有懂得,那就会歪曲佛陀真正的教义,所以大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庚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分三:一、不怯懦趋入大乘;二、生大福德故欢喜趋入;三、以说三功德趋入而结尾。
辛一、不怯懦趋入大乘:
因已转为人,无量每刹那,
获正等菩提,故莫甘怯懦。
有人会想:大乘道位需要布施头颅肢体等,不畏轮回痛苦,甘受苦行,如此而行,能成就殊胜功德佛果,但那是个别大士夫的行境,像我一样普通的人岂能获得?
不应有这样的怯懦心,为什么呢?因为:“已转成人,是成就菩提的所依,人比天人更殊胜。人获得佛果也不是仅仅有些个别人或少数人而是无量众多人获得佛果。他们也不仅仅是偶尔时间,而是现在的每一刹那中十方无边世界有无量菩萨获得无上圆满菩提。为此,我不应该甘心‘我不能获得菩提’的怯懦。要想到,我也已转生为人,别人也同样转生为人,他们从大乘道信解行次第修学,具足智悲的强力,了知轮回苦如幻,不舍一切众生的大悲力不仅无有菩提行困难之想而且极其欢喜无有烦乱,世间的任何安乐也不能与之相比,通过行持而获得大利佛果,如是我为何不能获得?那些菩萨最初是像我一样的普通众生,也是因为趋入了大乘法才变成这样的。”
辛二、生大福德故欢喜趋入:
犹如施他食,福德得增长,
自食非如是,利他所依法,
传讲则获得,经说大福德,
自利所依法,宣说非获得。
对于大乘法最初仅仅信解也是无量功德之源,更何况说如理实修?为什么呢?因为是宣说利他之法的缘故,如同施予其他众生食物的福德增长一样,而自己吃食物并非获得福德,同样,具有利益他众之所依的大乘法为他众传讲,与自己生信解相比,经中说能生更大福德,比如与无量佛土遍满七宝供养一切如来相比,宣说一偈大乘法功德更为超胜,而宣说自利所依小乘法虽有善妙功德,但并非获得宣说大乘那样的功德。
辛三、此品总结偈:
如是大圣广大法,具慧恒生大信解,
广大福德不断增,无量功德大本性。
对于如是大圣者的大乘道甚深广大法,具慧菩萨恒常生起大信解,则不间断产生广大福德,那种信解越来越向上增至十地之间,究竟成为无量功德之无上大菩提本性。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一信解品释终
第十二求法品
如此宣说完信解品,而仅有信解尚不足够,必须要以闻思修慧寻求所信解的大乘深广法,积累多闻,对其义获得定解,因此宣说求法品。
戊二(求法品)分五:一、所求之法;二、以如何作意寻求;三、寻求之差别;四、求法之果;五、摄义偈。
己一(所求之法)分二:一、寻求所说教法;二、寻求所证义法。
庚一(寻求所说教法)分三:一、寻求所缘经典;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三、寻求能求作意。
辛一、寻求所缘经典:
说明三慧缘于什么对境:
三藏二亦可,摄故因许九。
种习了悟寂,彻证令解脱。
所缘是佛经藏法,梵语“毗支迦”,译为藏,因为其中包含众多所知义而取名,印度中部的大斗也用其名称,如大斗中包含、容纳众多小升。此处也因为藏中包含众多所诠所知义。法藏之分类,经藏、律藏与论藏三藏,或者也可归摄为大乘菩萨藏与小乘声闻藏两种。藏之定义:如上所说,其中含摄众多义的缘故。经典广分有十二部,如云:“契经应颂记别及讽诵,自说因缘譬喻与本事,本生方广希法与论义。”其中,方广与本生是菩萨藏,剩余基本上是声闻与大乘共同有的,也有大部分属于声闻藏,这十二部也归集于三藏中。
安立三藏之因,承许有九种,即观待所断安立三种、观待所学安立三种、观待所知安立三种,首先从遣除三烦恼的角度宣说了对蕴界处等一切法能遣除怀疑之烦恼的对治——经藏,由于不知蕴界处缘起真谛、(十)地、(十)波罗蜜多等自相与共相之义是如何而怀疑,对此宣说它们是如此这般,从而无疑了知真实义后无有怀疑。
律藏,是能遣除随行于纵情享乐边与苦行折磨边之随烦恼的对治,遮止如在家人的行为一样贪爱妙欲而恣意受用种种有过患的资具,由此对产生为世间恶行所击败的他胜、僧残、堕罪、恶作等的行为均不开许,予以遮止。钵盂、法衣等自己维生的无罪资具是开许的,它成为外道那样严重苦行以睡在灰荆棘丛里、赤身裸体、绝食及狗牛等苦行折磨自己的身体的对治,维生之缘的无罪资具对出家人共同开许,对具戒与具功德的比丘,享用百味食品、价值百千的衣服、庄严多格局美宅也开许。如果拥有那些善妙受用也无有贪爱与骄矜,那他就无有罪行,即使吃粗茶淡饭、穿粪扫衣等,但如果有贪恋与骄矜,那也是有罪行,因此断除罪过的资具而使用无罪资具,是遣除二边的对治。
论藏:是我见傲慢的对治,仅以少许听闻而贡高我慢,执著破戒而不于善知识前寻求多闻,称为见慢。无误抉择对法的自相共相,听闻它能断除颠倒执著见与戒的种种慢与种种见。
再就三学而言,增上戒学是指共同别解脱圆满戒,或者大乘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增上定学,指共同四禅四无色定——八定,菩萨不共的首楞严三昧等等持。增上慧学,是指共同四圣谛、不共大乘的无分别智慧,也就是经藏宣说三学,律藏宣说戒学与定学,因为如果按照律藏中所说而行,则戒律无过,具足戒律则无悔等,次第获得禅定。论藏,抉择诸法的自相与共相,从而生起真实了知诸法法相的智慧。
再者,观待所知而言,所谓“经说法与义”,法是指宣说名义所诠,或者宣说蕴界处等是法,四种意趣四种秘密谓义。再者,能获得善趣的十善名为法,能获得涅槃三十七菩提分法等名为义,这些是经藏所说。所谓“律修法与义”,精进调伏烦恼而现行或实修法与义,即是修。论藏能无误宣说并了达法与义。
若问:寻求三藏法有何必要呢?以三慧寻求并实行,通过以听闻在自相续播下解脱道的习气、以思维对其意义获得定解的方式了悟,以修行依靠寂止寂灭散动分别念,依靠胜观完全证悟真如,而令自相续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