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附录4敦珠宁波切对大圆满的开示《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创建日期:2023-10-24

  附录4敦珠宁波切对大圆满的开示《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藏密大圆满法选集》邱陵

  微信公号:音流瑜伽研究

  附录四敦珠宁波切对大圆满的开示

  原编者按:这里向读者介绍海外藏密宁玛派敦珠宁波切生前对大圆满教法的两次开示。这些都是修持大圆满的宝贵经验。教示与附录五根造上师所著《修习彻却、脱噶的体验》一文,对读者研究和修持大圆满心髓,当有很大的帮助和禅益。

  壹

  (一)大圆满之见

  1 阿字

  在文殊师利菩萨灌顶时,所用之“镜子”代表智慧。而其上有一“阿”字,此阿字代表不生不灭。此意极为重要,诸佛皆由此阿字呈现出来。也就是说,诸佛是不生不灭的,不可执着诸佛是实有的,诸佛只是由空性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幻像而已。

  故佛说: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但为何又要有个“阿”字呢?因为空性本身超出言诠,不可思议,为方便引导,乃以“阿”字来象征。此空性要用直觉的大智慧来体悟,这种大智慧称为“般若”,为诸佛之母,只能由各人修行后去体悟。

  2 佛与众生

  进一步,我们来研究为什么有佛的呈现?众生与佛有什么关系?这有直接的答案:佛由众生而呈现。众生由于在轮回中受着痛苦,佛便呈现出来照顾他们,因此,佛不离开众生。

  但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诸佛与众生,同是本性了不可得,皆由空性所呈现而无实质。佛对此已透彻了解,而众生则执着以为实,因此在世俗谛上,便有佛与众生的差别。

  3 心与明觉

  心性了不可得,众生却执着以为实,而起自他对立之分别。因此,众生之“心”,充满颠倒妄想,造种种恶业而轮回下去,受种种苦。而诸佛则了知内外之一切,不管净与不净,皆如幻如化,对净之追求,亦是如幻如化,不去执着。要将心放在心的本来面目上,离开无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时明空无执的“明觉”自然就呈现出来。就像虚空的云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明的样子。这种离垢之明觉,即是大圆满之核心,也是三世诸佛之心要。

  (二)大圆满之修

  上述为大圆满见之建立,若只停留在此,仍是不够,必须进一步去实修,证悟只能靠自己得来。

  第一步先将三业之身及语不动,安静下来。

  第二步将心松弛下来,不起善恶取舍之分别心,进入没有希冀,没有疑虑之境,坦然而住,当下赤裸明空之明觉自然生起。

  (三)结语

  外界变化万千之现象,本自解脱,本不须刻意去修正。若将心置于明觉之原状,一切现象自然会溶入空性之中。但亦不可执住“无物去执”之心,因为此仍是起一种限制之心态,仍是一种妄想。要超越此境界,呈现出明空无执之明觉。

  以上,把甚深之大圆满,做一简单扼要之开示。

  贰

  大圆满的表示是在空性中有明之存在,由明空双运而生起大悲以度众生。不了知此三阶段便不可能有所觉悟。所谓空,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没有。从般若乘可以了解18空等的意义,这就是大圆满法之第一个重要基础。

  在前说三个阶段中,于修大圆满时,没有造作、希冀、恐惧、定义、观想及努力等的情形,只要将心放在心的本来清净中,不观想身的形态,语若弦线断掉一般,意不造作,不必刻意去消除什么,在大圆满见中,超出净与不净,并没有佛要去解脱,也没有众生须待救度。这种觉醒是自然的、赤裸裸的、鲜明的,不落入任何约束,是不可言诠的,这种觉醒称为“明觉”。此种明觉是心的净化,一般的“心”是充满幻想、错觉。而明觉在轮回中不会不纯,在涅槃中也不会更清净,是超诸解脱。从法、报、化中才能了解佛陀,但这种明觉却是不可说、不可描述成一种固定的形态,它是不变地存在于法界中,在此与光明双运,呈现出慈悲的自然流露。此法的修持,不是致力于修什么,若如此,便落于一般性智力的判断。大圆满的修持方法,超离此种判断,没有能修、所修与修行,为依于胜义谛的修持,而胜义谛永与世俗谛双运。

  在此,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心”?对此问题,不是只凭佛经之叙述,而要更进一步去思考、研究。例如身、语、意(心)中何者重要?从心看来,若没有身体,便无从表现;没有心,语也无从讲起;身体若无心的作用,便形同一具死尸。但心在身之何处呢?在心脏中?在发尖?何种颜色?人的全身都有感受,那种心是遍在全身各处吗?如此地用心去思考。如果说心重要,在无始以来,这个心却在轮回中存在着,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在那里?如果追寻下去,一定会发现寻不到心在那里,虽然追寻不到,无法将心具体化,但不能说没有心!因为你活着,你就有心存在着。而心,表现在我们每天的动作中。比方说,有人说你坏话,你便会生气。这种坏话,只不过是一种声音而已,并不能直接伤害你,但你却不能忍受,起了反应。又如吃饭、睡觉等动作,事实上所有这些都是心的表现。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常感到不快乐,因此我们要观察心的性质是什么,这点很重要。复由于心的不具体,使我们很难接近自己的心。但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松弛。比如水,要使其清净,就不要去搅动,让其自然清净。同样,若要观察自己的心,就要使心松弛下来,把心放下来,如此便能看见自己的心,这是明觉。我们的心常收入一些外在现象,而生起分别心,这是五根与五尘(境)接触后的反应,是境捉住心,还是心捉住境呢?这也是要考察的。

  “止”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大圆满之止。止者,就是以静虑的方法修心,使心静止下来,否则,我们反将受到外界现象的吸引。此有三种基本修持法,约须三周来训练。

  一是外观的方法,以观察佛像为例,如初看佛像之刹那间,若想分别这是什么,会觉得佛像很明显。如果再继续看下去,就会觉得不那么明显了。如若再专心,佛像就又明显了。这就是心的表现,也证明了是你内心在控制着外境,而非外境在控制你的内心。

  二是内观的方法。比如观察在己心中有黄色的一点,或是在双眉间有白色的一点。这种集中精神观想有一点在心中,或在眉间,称为内观想,因观想之点在身体内。如集中精神继续观想下去,有的人会感到发热,有的会感到轻飘飘的,或是感到心在放大等。这些都是心理上的感受,是自己制造出来,自己感到快乐而已,而不是心的自性本质。

  三是将上面所说外、内观两种情形予以祛除,再来观察心的性质。进一步看看窗外蓝色的天空,只是看看,不要有分别心。看久了,会忽然地觉得,外面的天空并不在外而是在内。再向内看,内也不在,就会看到一个秘密的天空,称之为“秘密的明觉”。此便是大圆满的一种修法,此修法使这三种空间变成一个。此种方法要自己亲自观察修持,在实修之后,甚深的智慧才会显出来。

  上述为大圆满修止方法的简介,然后再进一步来观察心的本身。

  现讲观心,修持时坐在一个寂静而舒适的位置上,思维一起即观察其性质,要认识它;在观察注意时,也许思维就消失了,有如将文字写在水面上一般。但是另一种思想(或是心)又将随之兴起,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甚细,此种连续不断生灭起伏的现象,就是心性所呈现的状态。这虽然不是前面所说的明觉,但却是第一阶段,借此可以观察心在生、住、异、灭等种种变化中的情形。第二阶段,在认知心的思维有粗有细的不同现象后,例如前面所说观察佛像的例子中,初看佛像时便是粗的心,随着便想到其他事情,这是细的心。对于心,我们不要有所希冀,让其停留在没有希冀的状态中,将心停留在本来面目上,那么心自己就会自行解脱。这便是进入大圆满修持的初步,此为大圆满第二个重要基础。

  在初步的三种止中,只有三种觉受,就是乐、明、无念(无分别心)。明在觉受的时候,不会因日夜的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别。乐是超越言语、文字无法形容的。此两者是好的现象,而无念发生后,容易落入毫无思虑的状态,即所谓顽空,因此在修持上无所进展,这是要避免的,但若留恋于乐、明,就不能进入大圆满。越过乐、明、无念时,便是大圆满的起步了。若只想将乐、明的境界加以延长,就不是好现象,必须加以逾越,才能进入大圆满法的境界。但若不经此境界,也不能进入大圆满,须经此阶段但不停留。

  前面谈及明觉,那是直接的觉醒,此需要突破语言或文字的条件限制。例如一所房子,如将此房子一件件的拆分,最后再也看不见房子。所以“房子”的说法,只是一般知识性的概念而已,因此,语言亦只外界一种现象的投影。如“房子”只是厨房、客厅、卧室、书房等一整体的代表而已,所以必须越出语言、想像与观念等的限制,否则,就将落入这些限制条件所形成的对立之中。所有的名词和语言都是心制造出来的,若不了解心,而只了解其所制造的事物,就会迷失。又如历史上的国王、建筑物及今日所有珍贵的东西,均将消失无余,消失在五大之中。语言的运用,只是心的一种幻觉。

上一篇:附录3《四法宝鬘》论消除大圆满道障《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