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5-06

  NO.4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第二种差别是从解脱道的侧面宣说,用修道的侧面分析解脱的本体。

  我们今天是讲寻求解脱,刚才前面是讲,解脱的本体,或者说从转依的角度讲解脱的本体,下面我们从修道的侧面来讲解脱。解脱的差别,从道方面可以分析,道方面怎么分析呢?

  具慧证诸有,亦知二无我,

  彼知平等已,持彼入真如。

  复意住彼故,彼彼亦不现,

  彼者乃解脱,殊胜离所缘。

  “具慧证诸有”,具有智慧的菩萨,对整个三界轮回的一切万法都有证悟,有什么样的证悟呢?

  “亦知二无我”,在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方面,这些具慧菩萨是有所证悟的。

  “彼知平等已”,不仅证悟空性,还能证悟如梦如幻的现象跟空性完全是平等的。

  “持彼入真如”,持着这样境界的具慧菩萨,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讲,可以说是懂得真如。

  刚才讲到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是断除了增益和有的边;懂得了如梦如幻,或者平等的道理,遣除了什么呢?损减的断边。因此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不是有,为什么?因为没有二我,断除了二我,二我是遍计法。也不是没有,因为如梦如幻的显现,还是存在的;二我空的圆成实,是存在的,这就是中观道。

  这里的中观道,跟中观应成派的中观道,有点差别。唯识宗的中观,唯一承认的是,圆成实心识的本体是存在的;而大乘中观者,对这一点也需要破掉。

  我们学的《辨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里面,有这些道理。《经庄严论》也是以大乘唯识宗的观点为主,在不同的阶段,会说出唯识宗特有的观点。

  这是以唯识作意真如,在暖位至忍位间。

  “复意住彼故”,之后,意安住于唯心明觉中的缘故。我们这个意识,住在这样境界当中的时候。

  “彼彼亦不现”,能取也好,所取也好,或者说空性的见解和如幻显现的见解,这两者都不见。首先抉择,外在的得不到、所取得不到;所取得不到的话,依靠它的能取也是得不到的,进而获得胜法位等持。

  “彼者乃解脱”,唯识宗暂时承认外境不存在,心识存在;到最后的时候,连心识也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殊胜离所缘”,真正的大乘菩萨和圣者,他的智慧远离了所有的所缘,远离了所有的执著,这就是所谓真正无误的圆成实。

  圆成实,我们前面也已经解释了,从道的层面来讲,最后所有的能取所取都没有了,这叫做道当中的解脱。我们要知道,真正的涅槃,是去除了一切的虚妄。

  《入楞伽经》当中讲了,“我不取涅槃,亦不舍作相,转灭虚妄心,故言得涅槃”,幻灭一切虚妄的心和虚妄的相,这就是所谓的涅槃。

  小乘也讲涅槃,大乘也讲涅槃。但大乘涅槃,并不像声闻缘觉一样趋入寂灭,不是这样的。在我们现在的心性上,能取所取的虚妄分别念,去完了以后,自然而然就获得了涅槃,或者自然而然就获得了无我的圆成实,圆成实就是这样的。

  前面讲的转依,并不是,原来是不清净的东西,现在通过像洗衣服一样的,最后变成清净了,不是这样的。转依的意思是,它本有的东西,现前而已。

  我们讲过的《维摩诘所说经》[注2]第一品当中,佛陀说:心净国土净。

  当时舍利弗产生一个怀疑,佛说心净国土净,那么释迦牟尼佛的世界不清净,应该是他在因地的时候,心不净,所以现前这样的世界。

  佛知其念,对舍利弗说:其实国土净,不一定所有的人都看得到。比如说盲人虽然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他见不到日月。虽然天空当中存在日月,但是盲人见不到。

  这个时候,梵天有个螺髻梵王,他说:他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的世界,是非常清净的。

  舍利弗说:我见到的世界,是不清净的。

  他们开始辩论,佛陀就用脚指压着大地,让舍利弗看到了清净的世界。佛陀说:我现在很郑重地告诉你们,我的这个世界完全是清净的,只不过有障碍的众生,见不到而已。

  我们等会儿分析的时候,也会知道,这个世界应该是清净的,我们的内心应该是清净的,只不过还没有悟入,这一点是最关键的。

  一个人如果真正去内观、真正去安住、真正认识本性的话,就会知道,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拥有、没有离开过,只不过自己没有发现而已。就像《宝性论》[注3]里面讲的,一个贫穷的人,他的房子下面有宝藏,但是他没有发现、没有去挖。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解脱差别,从解脱道的侧面宣说。

  第三种差别是从生起解脱的次第方面,就是讲道的次第。

  师念藏语传承。

  《经庄严论》不是很好懂,这品不好懂,后面还有一品也不太好懂,其他品就比较好懂了。在比较难懂的时候,你们不要退失信心。“哎,我没有希望了,听不懂,似懂非懂的”,不能这么想。应该问题不大,是吧?比《俱舍论》好一点吧?好懂吗?应该好懂。

  以前我学的时候,觉得特别好懂;但这次翻译和传讲的时候,有时候还是要考虑很长时间,才知道其中的意思。

  资粮基有生,得见唯名称,

  见唯名见彼,后亦不见彼。

  下面这个道次第,怎么样令我们解脱呢?解脱有资粮道的解脱、加行道的解脱、一地的解脱、十地的解脱,这是按照唯识宗的观念来解释的,这些解脱是怎么得的呢?有一定的次第。

  “资粮基有生”,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解脱,需要积累一个阿僧祇劫的资粮,还需要今生当中闻思修行大乘佛法的基础。

  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讲了三种条件;这里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讲了两种条件,是把积累资粮跟闻思修行这两者一起讲的。

  第一个条件是,成佛需要三个阿僧祇劫,其中一地之前需要一个阿僧祇劫。在这个阿僧祇劫积累的二资粮,是前世积累的资粮,再加上即生当中,对大乘佛法闻思修行的资粮基础,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在信解行地,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如理如法地思维无常、苦、空、无我。

  这样就具足了资粮基础和如理思维这两个因缘,有了能生的这两者。

  “得见唯名称”,到了加行道暖位和顶位的时候,见到一切万法,除了名称以外,没有什么的。

  柱子也好、瓶子也好,外境仅仅是分别念。我们昨天观察的时候就知道了,比如说这个茶杯,用智慧观察的时候,只有一个名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在暖位和顶位的时候发现,一切诸法都是,除了名称以外不存在的,这是一个解脱的阶段。

  “见唯名见彼”,再不断观察,到了加行道忍位的时候,了知名称也是不存在的,除了一个心识、唯识的名词以外。外境的名称,最后变成一个唯识,除了意识的名称、心上面浮现的概念以外,根本不存在。

  “后亦不见彼”,再继续观察,到了加行道最后胜法位的时候,哇,原来,心也是不存在的。

  刚开始是外境不存在,只有外境的名称;再观察的时候,只有心识明清的名称;再观察的时候,连心识的名称也是不存在的。一切诸法、能取所取都没有、心和外境都没有,胜法位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境界。

  逐渐逐渐就获得了第一地的解脱,逐渐逐渐就获得了十地的解脱。所谓的解脱,不是一个虚无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我们说的解脱,就是这样的。

  众生真的是很迷乱的,固执地去执著一切万法。前世有一个阿僧祇劫积累的闻思修行的资粮,今世再有对无常、苦、空、无我的如理作意,这样当然是最好的。即使没有这样,也可以用总相的方式,通达万法是假立的名称,或者是虚伪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这也是一种解脱。我们求法的时候,就要求到这样的解脱。

  “我要甘露,哇,好甜,再给我来一点”,现在很多求佛法的人,到寺院里面去,很喜欢得到一些吃的会供品“好甜啊,好吃啊”,这不是真正的解脱。如果这个是解脱,那就不需要依止善知识了,到超市去买一些糖,自己给自己解脱就可以了。虽然会供品是一种加持品、一种缘起物,但是最根本的,我们要通达万法的实相。

  第四种差别是解不解脱依于心,解脱实际上依赖于自己的心。

  师念藏语传承。

  心即彼堕罪,我见之索缚,

  极其而流转,内住许还灭。

  我们的心有一些堕罪、有一些束缚,因为心有了束缚和罪恶,众生就会流转。如果心内观安住,那能承许什么呢?不会堕落、会还归寂灭、会获得解脱。

  “心即彼堕罪”,所谓心是指阿赖耶识等心与心所的诸法。

  这个“即”是“即使”的“即”,也有解释成“以及”的“及”。按照印度讲义的意思,“即”是“就是”的意思。

  阿赖耶和心所,是众生的根本心,这样的心,染上了很多罪恶。比如说我们身体上有杀盗淫妄等等,语言上有绮语等等,这些是依靠身体而产生的罪恶;我们的内心有贪嗔痴,或者我们的心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二种习气罪恶,有很多分类。

  “我见之索缚”,正因为我们的心有这些罪恶,有我和我所这些见的束缚。

  “极其而流转”,这两个因缘具足的时候,众生一直不断地在轮回当中被困扰着。

  “内住许还灭”,如果反过来,断除了这些习气,安住于内观,也就是说以心观察自己,所有的能取也好、所取也好,安住下来,安住于寂止、安住于认识心的本来面目的胜观。依靠这两者,能断除一切习气和轮回的根本,从而获得解脱。

  我刚才已经讲了,前面讲了四种解脱,第一种解脱,从转依侧面讲解脱的本体;第二种解脱,从修道侧面讲的;第三种解脱,从次第侧面讲的;第四种解脱,是靠自心。

  为什么说靠心呢?大乘佛教的观点是,如果心束缚了,那众生就束缚了,无法解脱;如果认识到心的本性,那众生就获得解脱了。

  外道也有各自的解脱观点,比如说自在天的解脱,他高兴的时候,让你解脱,他不高兴的时候,你就不能解脱;现在的上帝,众生解脱也好、快乐也好,由他来控制。什么主、安拉,有很多的说法。

  佛教里面的解脱,虽然讲极乐世界,但只是暂时的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清净刹土。实际上真正的解脱是得到佛果,在那个时候,所有的障碍和烦恼和束缚和结,全部都没有了。这样的解脱,是佛教不共的特点。

  什么时候认识自己的心,那个时候在轮回当中就获得解脱了。没有认识自己的心,行为再怎么样、口头说得再漂亮、修行再怎么精进,实际上都没有得到解脱,所以解脱依赖于自己的心。

  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心能包容、能放开的话,就可以获得人生世俗的快乐;如果心特别拘束、特别执著、特别内收的话,整个世界好像天崩地裂、全都垮了一样的。比如经堂的柱子本来是很坚硬的,但是在他的感觉上,好像要倒了、成为世界末日一样的。

  心的确很重要,当心坚强的时候,即使外面发生再重大的事情,对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有丝毫的影响;如果心很脆弱的话,即使外在世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他也可能会选择绝路。世界上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自杀?这些人都有自身内在的束缚,自己没办法解开。

  成功的修行人,在人生当中,我那天也讲过,一般世间人没办法面对的事情,他们能面对,这才叫做修行人。相反,世间人很容易面对的事情、非常容易越过超越的问题,有些修行人却没办法过关、很纠结,说明他们修行很差。

  下面还有两个颂词。前面讲的是希求解脱,现在是寻求无本性,没有自性的空性的道理。我们求法过程当中,现在讲的是求什么呢?寻求无自性。

  师念藏语传承。

  辛八、寻求无本性:

  自与自性无,自本体不住,

  如执无有故,承许无本性。

  佛陀在佛经当中说过,诸法无有本性,自性即是涅槃,为什么宣说这个意义呢?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无本性有三个内容,归纳起来,一个是遍计法,一个是依他起,还有一个是圆成实。其中的依他起,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法,基本上承认是所有的有为法。有为法的法相是什么呢?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所有的有为法都具有生、住、灭三个法相。这三个法相,实际上是没有本性的。在这个颂词当中,对应没有产生、没有毁灭、没有安住,没有能取所取。

  “自”,是无生的意思,自己的本体没有;“自性无”,是无有毁灭的意思;“自本体不住”,是无有安住。

  这两句是没有依他起,依他起怎么没有呢?诸法的法相没有;诸法的法相怎么没有呢?生、住、灭没有;生住灭怎么没有呢?我们可以观察。

  第一个观察“自”,自性没有产生。

  一切万法,首先我们说没有产生,怎么没有产生呢?过去的法,没有产生,为什么?现在已经灭了,所以没有产生;未来的法,没有产生,为什么?因为现在还没有产生,怎么会有产生;当下现在的这些法,也不可能有产生,为什么?因为产生的一刹那,不可能停住的。

  在我们迷乱的眼识面前,显现这个人从降生,一直活了一百岁,最后死了,这个期间是安住。但这是很粗大的分别念,实际上每一个法,刹那产生的当下就灭完了,不可能安住的。如果有安住的话,按照《中观庄严论释》[注4]里面讲的,第一刹那和最后一刹那相同的观察方法,是没办法成立的。这种观察方法,连有部宗也会承认的。

  所以首先是自无有,自性没有产生。自性没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以这种方法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三时都是没有的。

  为什么要说这个道理呢?因为数论外道认为,自性的产生是有的,因为主物已经存在了,在主物的本体当中,有些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不是自性没有的。为了破这个观点,这里说自性无有生。

  第二个观察“自性无”,就是没有毁灭的意思。

  既然自性没有产生,那就不可能有灭的,因为生和灭是观待的。既然石女的儿子从来没有产生过,那怎么会有死呢?不可能的,这个很容易懂。

  为什么要说这个道理呢?因为数论外道说,灭完了以后,灭法是存在的,一直隐没在主物的本体当中,一旦需要的时候,原来的灭法,又开始生长出来了。为了破这个观点,这里说自性无有灭。

  第三个观察“自本体不住”,如果生也没有、灭也没有的话,本体就不可能安住。

  心无有生、心无有灭、心无有安住,修大圆满的时候,就这样观察心的来龙去脉。

  一切万法没有产生,为什么没有产生呢?因为未来、现在、过去三个时间当中,没有产生。既然万法没有产生,那就不可能有灭的。因为有产生才可以有灭,从来没有产生过,怎么会灭呢?既然两端的生也没有、灭也没有,那中间的安住有没有呢?不可能有的。

  这是很尖锐的观察方法,大家要好好去观察。说不定,一不小心,今天就开悟了。进来的时候是凡夫人,对一切万法都很执著;等一会出去的时候,过了这道门,就觉得“哇,一切诸法都没有产生过”。怎么有产生呢?观察未来、现在、过去三个时间当中,都不可能有产生的。既然没有产生,就没有灭了;既然生和灭都没有,那中间有没有一个安住?不可能有的。

  有些外道说,产生以后,中间有一个刹那、两个刹那、三个刹那、多少多少的刹那安住,最后才灭。这是没有学过宗派的人、没有听过课的人、在山上随便拍个照片旅游的人、不信佛的人的观点。

  生、住、灭三法没有,这主要是观察依他起不存在。

  “如执无有故”,无有能取所取,无有遍计法的意思。所取的外境、能取的心,全部就像把花色的绳子看作为毒蛇一样的,是一种迷乱的现象,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遍计法完全是假的。

  “承许无本性”,既然这样,最后抉择圆成实,也很容易的。生住灭没有、能取所取也没有的,那世界当中有什么?什么都没有。

  懂得这一点,是很好的。米拉日巴[注5]在一次闭关的时候,有一次出洞捡柴薪,回来的时候,刚进洞门,就看见五个魔王在洞里面,眼睛骨碌碌地转。

  米拉日巴很害怕,马上祈祷上师,但不起作用;祈祷本尊,也不起作用;他就念一些猛咒、恶咒,希望降伏它们。但是那些魔王更厉害,一个个眼睛大大地盯着他。

  这个时候米拉日巴把心静下来,想到,我的上师玛尔巴给我直指心性的时候说,一切外境都是自己的心,且心也是空性和光明的。如果把心安住在空性光明当中的话,这些魔众可能会消失。然后他就不念咒语,也不祈祷了,马上安住在心性光明当中。这个时候,那些魔众全部都消失了。

  有些时候“我害怕,我晚上不敢走路,楼道太黑了,我害怕中间有......”那你就安住在心性光明当中。本性没有,确实没有,能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多好啊。

  最后一个颂词。

  师念藏语传承。

  前乃后所依,无性无生灭,

  本来即寂灭,自性涅槃成。

  这个比较容易,我们前面观察的时候,无生;既然无生的话,那无灭;既然无生无灭的话,那无有安住;既然无有安住的话,那这个法的本性是没有的。

  “前乃后所依”,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它的依靠处、所依。

  “无性无生灭”,一切万法不生不灭,是可以成立的。没有产生过、没有灭过,那就不可能有重新的造作。

  “本来即寂灭”,这样的话,一切诸法本来都是寂灭的。

  我们说诸法本来寂灭,有些人可能不懂,这个道理很殊胜啊。刚才说诸法没有产生;没有产生的话,那不可能有灭;灭没有的话,那安住也没有;既然生住灭没有的话,那一切有为法的法相都没有了;一切有为法没有的话,那这些法本来都是寂灭的。

  我们认为,(师指水杯)它有生、它有灭、它有住,但是这只是我的分别念、错误的观念。其实它本来没有产生过、也没有灭过、也没有安住过。既然这样的话,那这个法,实际上是本来寂灭的。本来寂灭并不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实际上是真正的本体。

  “自性涅槃成”,原本寂灭不可能有苦集,由此成立自性涅槃。既然本来寂灭是一切法的本体,那它的自性就自然而然会涅槃的。

  《不退转法轮经》中说,“如众生涅槃,无生无出处,若法无生相,是名为涅槃”,众生就像本来涅槃一样的,没有产生过,诸法没有产生的缘故,可以称为涅槃。

  我们经常说,一切诸法是涅槃的、一切诸法是寂灭的、一切诸法是本来清净的,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诸法没有产生过、没有灭过、没有住过,所以不可能有自性;既然没有自性,那就从来都是寂灭的。本来寂灭,这叫做涅槃。烦恼、众生,其实都是这样的本来寂灭。这个道理,即使讲大圆满,也没有更深的道理了。

  希望你们学《经庄严论》的时候,要懂得,众生真的很可怜,以迷乱分别念,去执著从来没有产生过的法。从理论上讲、以尖锐智慧观察的时候,诸法确实是靠不住的,都经不起观察。

  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4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