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5-24

  NO.4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二、求法品=己一、所求之法(185-201)+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202)+己三、寻求之差别+己四、求法之果+己五、摄义偈

  20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

  未行造恶者,惭悔欢喜境,

  厌倦作敌想,安置及诠慧。

  施等圆觉依,非自在天等,

  以无碍解知,二者过与功,

  随念积累喜,及与见大义。

  瑜伽无分别,受持欲值遇,

  断七颠倒执,获得之威力。

  稀有无稀有,各为四种想,

  于有情平等,现见大本性。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49-111         2016年09月14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讲《经庄严论》,现在正在讲五十一种作意。这五十一种作意,都是大乘菩萨的修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需要用这五十一种作意摄持、修行。

  修行是一种内心的方便方式,具有智慧的人,不花很多时间,也可以圆满成就;没有方便的人,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也不一定修得特别成功,智慧和方便很重要。

  五十一种作意里面,前面已经讲了十九种作意,今天继续讲。

  师念藏语传承。

  未行造恶者,惭悔欢喜境,

  厌倦作敌想,安置及诠慧。

  在这个偈颂当中,有第二十“未行造恶者,惭悔”、第二十一“欢喜境”、第二十二“厌倦作敌想”、第二十三“安置”、第二十四“诠慧”,共五个作意。

  第二十个作意“未行造恶者,惭悔”,惭悔作意。

  根本没有行持六波罗蜜多,也就是说,没有做布施、没有持戒、没有安忍、没有禅定、没有精进、没有智慧,有一部分人根本不愿意做这些事情。

  还有一种人,虽然做了,但是做得不好。也就是说,虽然做布施,但是做得不好,特别吝啬;虽然修持戒,但后来破戒了;虽然修安忍,但是忍不好,随时发脾气。发完了以后,又后悔、又忏悔,又开始造恶,这叫做造恶者。

  还有一种人,造恶以后,很后悔、惭愧,自己觉得“我是发菩提心的人,怎么会这样?”有惭愧心、有后悔心,这也是一种作意。

  我经常想,凡夫众生如果所有六波罗蜜多都行持得非常圆满,当然是最好不过的。可是很多人因无始以来的习气,不一定能做得十全十美。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如果真的做不好的话,就尽量忏悔,有惭愧心,这样也是很好的。

  现在有些修行人,刚开始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很完美的人,但后来因为前世的烦恼习气,根本不想做了。比如说有一些闻思修行的人,刚开始想“我到学院来,要好好求学”。结果参加各个班的时候,特别累。早上也不想起来,经常迟到;有时候睡过头了,就不去上课。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去做了,但是因为烦恼很重,把自己的功德抵消了。积累了一点功德,又造了一点罪业。

  大乘菩萨的一种作意,就是有后悔心。

  以前没有皈依、没有发菩提心的时候,连想做的意乐都没有、后悔心都没有。根本没有想“我要做布施、我要持戒、我要安忍、我要禅定、我要修智慧”,没有这样想过。但现在有了做的意乐,这也是很好的。比如说跟别人吵架后,“哇,我无始以来的善根,都已经毁坏了”,自己特别后悔。

  悲观的人,经常看过失的方面,“我没有希望了,我又生嗔恨心了,我又犯了戒律,我又......”对过失方面,进行扩大作意;而乐观的人,不去想过失,“我发菩提心应该是很好的,我供一朵花的功德是那么大,磕一个头的功德是那么大,我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没问题。”这是非常乐观的人的作意。从悲观方面想,我造了恶业,很不好;从乐观方面想,我造这些善业,非常不容易,应该有很大的功德。这样两方面来想,那是最好的。

  对未行六度或者对造恶行为,有惭愧心,这是大乘菩萨的一个作意。

  第二十一个作意“欢喜境”,喜境作意。

  平时行持波罗蜜多的时候,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还是安忍也好,行持任何一个波罗蜜多,都非常欢喜。

  有些人可能因为前世的善缘,所以即生当中,对造善事方面,特别有意乐;而对造恶事方面,没有很多意乐。比如对于听课特别有意乐,“我要上课了,我要闻思修行了,美好的一天又要开始了,多么快乐幸福。”有些人不是这样的,(师模仿戏语)“又要去上课了,不去可不可以?我好累、好困、好苦。”(众笑)

  我们身边的人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遇到大乘佛法之后,对闻思修行的各个方面,放生也好,考试也好,都很有意乐、很欢喜。做善事方面,有几份发心工作重叠,做这个、又做那个,他都愿意。

  佛经《佛说大集法门经》里面讲,“以喜心故,身得轻安”,因为有欢喜心,所以身体也得轻安。因为自己欢喜,即使发心很累,也愿意做;如果心不支持的话,即使很轻松的发心工作,也会觉得特别累。

  人的心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比如说有一些喜欢打扮的人,带着大大的鼻环,或者下巴下面带着重重的颈环,别人以为他很痛苦,但是他觉得,自己很美、很好;在藏地,以前有些老年人,头上戴着一大块一大块的珊瑚、琥珀、松石,头发都要被拨出来了。他洋洋自喜,觉得“我很美,很好看”。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人很辛苦,但是如果他的心乐意的话,那么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做。比如有些内地条件很好的人,发心到艾滋病村工作;藏地有一些地方肝包虫、肺包虫特别多,有一些志愿者,虽然自身吃穿工作都不愁,但是愿意到那里去工作。再怎么痛苦,他乐意接受,这种时候,身体也轻松、轻安、快乐。

  我们修波罗蜜多也是这样的,有些大乘根机的人,特别愿意行持六波罗蜜多,这叫做喜境作意。对六波罗蜜多的对境,特别愿意接受,这是讲到的第二十一个作意。

  第二十二个作意“厌倦作敌想”,厌作敌想作意。

  当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等六度万行,心里产生极大厌倦心的时候,你马上意识到“我现在这样的厌倦心,是无上正等觉的最大障碍、最大敌人,不应该这样”,把厌倦心当做怨敌想。

  “我要退失信心了,我要退班了,我要不学了,我要离开了”,这些都是敌人造作的。所谓的敌人,不一定是拿着一把长长的宝剑,或者是拿着手榴弹来攻击你,有些敌人是无形的。什么样的无形敌人呢?我们在行持大乘菩提心、六度万行的过程当中,生起厌倦心。

  心是一切根源之王,我们要作意,“我对发心已经产生了厌倦心,对世间也已经产生了厌倦心,对周围环境也已经产生了厌倦心。在这个时候,不应该有厌倦之心,这种厌倦心是不合理的,我要坚强起来。”

  一个大乘佛教徒,在修行过程当中、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产生厌倦心是正常的。有些人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厌倦心打败了,真的厌倦了,没办法了,就离开了。

  我们现在总结,有多少人已经坚持十年了。对真的一直不退转的人,前一段时间,给他们做了一些加持品的奖励。十年,对人生来讲,不是很长的;但是对修行者来讲,也是一种考验。看看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住,尽管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厌倦心。

  十年以来,我有时候觉得,佛法这么好,哪怕有一个众生得到利益,坚持也是值得的;但有时候觉得,一个众生的性格都那么难化、难度、很难很难,这样的话,坚持没有什么意义,这个时候容易退失。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倒下去。

  我们在座的各位,以后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或者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经常会产生厌倦心。你要想到,厌倦心是菩提道上的一种怨敌,没必要听它的。偶尔产生一次厌倦心的话,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晚上睡觉的心,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就没有了”,你的厌倦心,通过一场睡梦,让它永远离开这个世界。这样之后,你就可以坚持到底,继续学下去了。

  学院当中有一些堪布堪姆,也有一些没有堪布堪姆位置的道友,十年以来、二十年以来,在默默无闻地很好地闻思修行。这些人可以说,没有被厌倦心的风吹走,应该是有自信的。“莫舍已道,勿扰他心”,没有舍自己的道、没有舍自己的原则,这个可以叫做真正有个性。

  第二十三个作意“安置”,安置作意。

  做六波罗蜜多利益众生,把我们所化的众生,安置在六波罗蜜多经论的境界当中,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大乘佛法的甘露妙法。

  以前他不学《入菩萨行论》,后来你让他学了;以前你的亲戚朋友,没有学过《大圆满前行》、《经庄严论》,你通过各种方式多少次劝说他,后来他慢慢学了。

  有些人是被朋友介绍后学佛的,有个人以前不想学,后来他的朋友口才比较好,各方面的能力、威力都不错,(师模仿戏语)“本来我不想学的,但是我的那个朋友天天劝我,我没办法,将就在学。学得不是很好,惭愧得很。”(众笑)

  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学,这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有时候,特别过于给他们推荐,好像也不是很好的,还是需要以善巧方便来给他们讲。

  我的希望,对初学者,不要给他讲很多的戒律,戒律到后面再讲。刚才我过来的时候,有几个男游客问:“可不可坐在女众这边?”,我说:“可以,没问题。”我觉得这种方法是很好的。

  学院的有些人吓唬新来的居士,或者完全不是居士的游客:“不能到那边去,不能跟他一起走。”没有学过佛的人,根本不懂戒律,也不知道跟他一起走会怎么的。有时候一个女游客从男众的门进来了,所有的男众“哎,你不要到这边来,不能,往那边去。”女众这边来一个男游客的话,也是这样吓唬。其实没事的,虽然我们是出家人的群体,但是作为出家人,自己有守戒律的意识,不可能有个男游客坐在那,马上站沾上了。(众笑)

  我希望,很多人刚开始不要给别人讲很多的戒律,这个不要、那个不行。这样的话,别人就害怕了,可能就没有学佛的缘分了。刚开始的时候,让别人做除了杀生以外的、他习惯性的活动,慢慢引导他进入佛门,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叫做安置。我们安置众生的时候,刚开始不要讲很多的纪律,不然安置会不成功的。如果刚开始讲得比较方便,再慢慢约束的话,以后还是有办法的,这也是大乘佛法的一种方便方法。

  第二十四个作意“诠慧”,诠慧作意。

  每个众生的根器,的确是不同的。有些人喜欢讲深的,有些人喜欢讲浅的,根据不同的众生,给他们讲不同的法门,要有这种智慧,我们前面也说过了。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中观四百论》里面讲的,或者是显现上做他的弟子,或者是显现上做他的师长,以各种各样的方法,让他真正精通一切真理。

  佛教里面,有时候先用世俗谛讲述,然后慢慢引入胜义谛。有些根机比较不错的人,先给他讲空性,再慢慢讲因果的一些道理,要学会看众生的根机。

  当然有时候听的人比较多,有些人喜欢听浅的,有些人喜欢听深的,在一个场合当中,特别难讲。我觉得最困难的是,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特别难讲;有时候小孩、老人、中年人,聚集在一起,也特别难讲。有一次我去一个地方讲课,听众里面有幼儿园的孩子,有十几岁的孩子,也有老师,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讲什么好呢?让全部听众都能接受,很难讲的,众口难调,不好讲。我跟听众,在年龄上有差别、文化上有差别、宗教背景有差别,这个时候,我要看他们关注的是什么。不管是小孩,还是老年人,大家都喜欢快乐、都喜欢健康、都希望漂亮,我会讲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点。

  最近我听了法师们在网上的讲课,有些地方还是比以前有进步的,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我们还要更了解一些世间人的心态,把佛法的甚深道理,用世间的语言讲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也许在佛教专业的人看来“他讲的是什么?没有深度。”但是如果你的听众群体是大众,很多人愿意听,那么你的讲座就是成功的。

  诠慧作意,就是在不同的众生根机面前,我们要讲出、推出与他相应的智慧和悲心,这样对他才是有利的,否则他根本不懂佛教,而给他讲特别生疏的名词,的确他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观察别人的心态、观察别人的表情、观察别人的态度,这是很重要的。

  师念藏语传承。

  施等圆觉依,非自在天等,

  以无碍解知,二者过与功,

  随念积累喜,及与见大义。

  就是讲第二十五个作意、第二十六个作意、第二十七个作意、第二十八个作意,这个颂词当中有四个作意。

  第二十五个作意“施等圆觉依,非自在天等”,所依作意。

  六波罗蜜多是真正成佛的因。

  在《经庄严论》的第十七品当中,六波罗蜜多讲得比较广,将六波罗蜜多的概念、六波罗蜜多的次第,每个波罗蜜多的助缘、违品讲得很详细。到时候,我看明年应该能学到吧,如果我们都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话,明年我们学十七品,十七品当中讲的六波罗蜜多非常广。

  菩提主要的所依、菩提的因是什么?大乘讲的是六波罗蜜多,而不是自在天、梵天、上帝、真主、造物主等等,这些都不是获得菩提的因。

  众生的菩提果位,真正依靠六波罗蜜多,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众生以六度,成熟于菩提”,在《大方等大集经》里面讲,众生是依靠六度来成熟菩提的。

  不是依靠什么非人、天人,也不是依靠戒取见等等其他的见和其他的戒律,依靠什么呢?布施等六度是圆觉的依、圆满正觉的因。

  不是现在人们所倡导的自在天和帝释天,大乘佛教徒应该做好思想准备。不然有些人在这里学了很多年,后来跑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跟其他宗教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另一种定解。如果没有扎实学习,只在表面上、字面上闻思,就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第二十六个作意“以无碍解知,二者过与功”,思择作意。

  布施的话,违品是吝啬;持戒的话,违品是破戒;安忍的话,违品是嗔恨等,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有过失的一部分,也有正面的持戒、正知正念等智慧对治的一部分。对这两部分,我们无有任何障碍地完全知道。对每一个波罗蜜多的违品部分和每一个波罗蜜多的功德部分,也就是过失和功德,我们经常去作意,这是最好的修行。

  比如说禅定,不好的方面就是散乱;好的方面是身心健康,有很多功德。知道它的违品和功德,即生当中行持就很容易了。

  再比如说布施,不好的方面、违品是吝啬;好的方面,按照《大宝积经》里面讲的,“若见有乞者,心生于佛想,念是人今来,施遗我佛道”,如果见到乞丐过来,心里面就想:佛过来了。看到乞丐的时候,把他作佛想,佛躺在那里;看到乞丐来的时候,心里面想:今天让我成办布施的助缘来了,让我成佛的因缘来了。

  我们经常不是这样的,在饭店里面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个乞丐“嗡嘛呢巴美吽......”。有个人拿一毛钱给他:“走,这是我们三个人给的。多的不给了,我们这三个人只给一毛钱。”这是现在很多人的布施方法,“我们四个人出一毛钱,这是我们共同的布施。”

  不过也可以,乞丐每天有很多的一毛钱,收入是不断的。这里得一毛钱,那里得一毛钱,也不用上班,没有其他工作。好像香港等很多地方的有些乞丐,比较富裕。不过有些乞丐真的很可怜,如果没有这样的痛苦,他也不会乞讨的。

  作为大乘佛子,至少不能歧视、蔑视、威胁他们,这些是不应该的。

  持戒也是这样的,安忍也是这样的,精进、禅定、智慧也是这样的,要懂得功过两方面。这叫做思择作意,用智慧来抉择。

  第二十七个作意“随念积累喜”,随念欢喜积资作意。

  布施、持戒、安忍的时候,知道它会积累福德资粮;禅定和智慧的时候,知道它会积累智慧资粮;精进的时候,知道它是积累两种资粮的助缘,所以我们要经常想六波罗蜜多。

  第二十八个作意“及与见大义”,见大义作意。

  无分别是菩提的因,菩提要依靠布施波罗蜜多等因缘。现在做布施波罗蜜多等六度万行,最后能获得无分别的菩提果位,利益众生是我们要见到的最大意义。

  有些人觉得,升官是大义,在选举的过程当中,排名提升了,非常欢喜;有些人在做生意的过程当中,赚大钱了,非常欢喜。世间的人们认为,这些是见到大义,很有意义,“我这次做事情很顺利、很不错;我这几天还不错,我什么都很好”。

  我们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呢?行持六波罗蜜多,是人生当中最有意义的。

  当然世间的大多数人,不一定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大义不在六波罗蜜多上面。他们的价值观,一般在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上面。比如说本来是无常的东西,认为是常有的,这就是他们的最高境界。其实这是很可怜的,也是一个颠倒的作意。

  佛经里面讲了,不顾一切地行持善法和行持菩提,叫做专义力,有这个名词。不顾一切地想利益众生或自己修行,在人生当中,应该是最有意义的。不管你是居士的身份,还是出家人的身份,仅仅有饭吃、有地位,这些并不是生存的价值;能长久行持六波罗蜜多,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还有在周围的环境当中,能做对众生有利的事,也是很关键的。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价值观上面,的确是有一些进步的。很多人发愿、修行利他心,觉得利他心很重要,这就是《经庄严论》的主要思想。我以前跟有些人讲过:你如果把《经庄严论》听完的话,你的利他心肯定比以前有进步;你对大乘佛教总体思想的认识,一定会提高的。

  我是这样认为的,以前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学了《经庄严论》以后,虽然记不住每一个词和每一个作意,但是里面讲的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逐渐逐渐、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思想。听了很长时间以后、学了很长时间以后,人的思想会变化的。有些变化很明显,有些变化不是很明显,自己感觉不到,但实际上是有进步的。

  这次听课的人,我看了一下,总体上比较稳定,跟刚开始有点不同。刚开始学《经庄严论》的时候,一会儿人多、一会儿人少。从我生病以后,听课人员都比较稳定,这一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觉得,生病是值得的,因为多一半的人来听课了,很有意义。现有听课的人,除了极少数人以外,是真诚在听的。不然的话,听课的人员不会这么稳定。

  在学院,来也好、不来也好,除了极个别研究班的人以外,其他的人,我都看不到。但是大多数的人,因缘具足的时候,都会来听课的。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自己都要安心闻思,这是很重要的。在有生之年当中,会遇到世间这样、那样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应该在各方面都想开一点。如果想得不开的话,即使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你也可能没办法生存;即使发生了很微小的事情,你也觉得好像天崩地裂、非常痛苦。调整心态,对我们来讲,的确特别重要。作为凡夫人,心里不舒服、不快乐、恐惧、紧张、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会产生的,如果有了大乘佛法的智慧和境界,那很多事情马上就有了解决的方法。

  前面讲的是什么?见大义。比如说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喂老虎[注1],或者为了救鸽子,把自己的股肉布施给老鹰[注2],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故事。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与佛陀相比较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依靠自私而行持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足挂齿的,利益众生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哪怕是帮助一个人、安慰一下他,也是好的。比如有个人心情不好,坐在那儿,不想吃饭,也不想做什么事情,一直“唉,今天怎么办呢?”我们在旁边对他说:“哎,你怎么了?过来,我给你开导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众笑)

  一个人心灵有疙瘩、心灵有痛苦、觉得自己特别难受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人帮助他,那么过两天他的心情就可能好了,就像天气好了一样“今天整个世界都是很美丽的”,那个时候,他就不容易崩溃倒下去。否则,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旁边再没有人帮助他,他就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最后变成什么样,很难说的。

  世间上很多名人、富贵的人,包括一些修行人,在他们痛苦的时候,我们也有必要提供帮助。有些修行人,虽然今生修行得很不错,但是前世的业力没有消,所以即生当中有很多痛苦。包括一些阿罗汉、一些圣者,在他们的传记当中,也有生烦恼的情况。

上一篇:NO.4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