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5]《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大正藏No. 0279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卷第七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
尔时,太子即为妙德而说颂言:
『哀愍众生故,我发菩提心,当于无量劫,习行一切智。无量大劫中,净修诸愿海,入地及治障,悉经无量劫。三世诸佛所,学六波罗蜜,具足方便行,成就菩提道。十方垢秽刹,我当悉严净;一切恶道难,我当令永出。我当以方便,广度诸群生,令灭愚痴暗,住于佛智道。当供一切佛,当净一切地,起大慈悲心,悉舍内外物。汝见来乞者,或生悭吝心;我心常乐施,汝勿违于我。若见我施头,慎勿生忧恼;我今先语汝,令汝心坚固。乃至截手足,汝勿嫌乞者;汝今闻我语,应可谛思惟。男女所爱物,一切我皆舍;汝能顺我心,我当成汝意。』
[注6]《恒常念诵愿文》,作者:无垢光尊者,来源网络:
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愿我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
愿我能令上师生欢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
愿我悟法后修精华义,彼生越过三有之大海;
愿我能为众生传妙法,成办他利无有厌倦心;
愿我能以无偏大事业,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
恒时持诵此六发愿王,福德功德无量等虚空!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十一、寻求五明:
若未勤五明,大圣不成佛,
故为折摄他,自遍知精进。
大乘菩萨,对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所知断除增益而通达,能获得遍智,因此需要认真研学一切所知。声闻求寂灭安乐,以证悟斩断轮回根本之道的一偈意义也能获得自果,因此不学广大所知。世间出世间所有所知的意义归纳起来,就包括在此五明中。首先,吠陀派等一切也需要依于能诠词句而知义。宣说名、句、字自性的语言以名称、词句、连接词等组合无误安立的语言学或声明论典;宣说能真实无误辨别所说义的因明或现量比量之理的论典;依世间工巧身技、书写绘画等手工艺,依靠语言的歌音七品,佛法世法寓言,以心了知世规与非规,以八种观察等为例世间种种工巧的论典;精通病因与病本体、袪病的对治、不生病四支而总说一切众生身体自性存在风胆涎界,能平衡依靠食行等外缘增长、灭尽、紊乱的种种病患,养生之道,分别治愈儿童、妇女特殊病,治疗毒、兵刃、邪魔等外缘骤起导致的所有病,治愈精液增长领受欲乐的阳亢。为得身体无病之安乐而以摄生术等方便仪轨延年益寿,医方明或养生学的八支论典;无误了知尽所有、如所有所知自性并指示永乐解脱与遍知之道的内明真实妙法的论典。这五明中,包括小五明等所有论典。因此,如果没有精勤通达这样的五明,则超胜小乘圣者的大乘大圣者,也永远不会成为遍知,为什么呢?因为遍知是了知一切所知,一切所知以五明所摄,不知五明的遍知不可能有。为此,大乘种姓者自性利根,意乐与智慧广大,所以于信解行地也要精进研学五明所摄的一切所知,并回向成为获得遍知之智的因,由此等流果经多生累世串习。得地后,以等持、智慧不费力就能通达尽所有的所知,于无量生世中自然串习。需要懂得,大乘圣者更应该精勤通达五明,而不可能是愚昧不知,不应误解为“成了殊胜圣者后还要从头新学五明”。研学时,对五明的智慧不愚昧的智慧圆满,比如,凡所需要的药齐全就说“所有的药都全了”、要聚集的人都来了就说“所有人都齐了”,同样,可安立遍知明处的因达到究竟的佛地现量了知五明所摄的所有意义,就获得圆满遍知的名称。菩萨精勤利他,如果通达五明则能成办他利,成为遍知。因此,为了以句义折服其他颠倒引导的外道等而学习声明、因明,为了总的分别摄受众生学习工巧明、医方明,为了自己真实了知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法,应学习内明或妙法。菩萨要极为精进于如此所应学的五明,《报恩经》中分别宣说了需要学妙法十二契经、因明或逻辑、声明、医方明、世间工巧明,之后又云:“假设未学五明,则菩萨何时亦不得无上真实圆满菩提遍知之智,是故为得无上菩提当学五明。”
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
得因欢喜作意、随念所依作意、欲求共果作意、信解菩提作意、究竟欢喜作意、不厌倦作意,断违品作意、修对治作意七种,极净作意等直至执我胜作意之间,思维这些作意后使自相续的波罗蜜多界增长。
得因而欢喜,所依随念彼,
欲求共同果,信解依菩提。
1、得因欢喜作意:“得因而欢喜”是指,安住种姓的菩萨一开始观察我有没有佛的种姓能修六度的种姓或种子,之后得到具有想成佛及行六度之因,便想到我有成佛的缘分而数数欢喜,以这种作意能使阿赖耶上具有的波罗蜜多种子增长。
2、随念所依作意:“所依随念彼”是指,安住于种姓者随后发无上菩提心,即是波罗蜜多之依处或所依,心想我发心将圆满波罗蜜多,不忘失欢喜与所依发心的正念及以智慧随念作意也能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3、欲求共果作意:“欲求共同果”是指,行持六波罗蜜多,成熟波罗蜜多之果并不只是专为自己而欲求与他众共同拥有,如此回向的作意也能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4、信解菩提作意:“信解依菩提”是指,依如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行六度后现前无上菩提一样,愿我也以行持六度而真实成佛,这种信解也将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如是得因之欢喜、随念发心行波罗蜜多、欲求与众生共有果位、信解获得无上果这四种作意能使自己阿赖耶识界中具有的六波罗蜜多种子越来越增长。下面一切作意也能使六波罗蜜多增长,需要了知上下顺序也依次出现。于此简要讲了论句。
是以四威力,喜悦定不厌,
违品及对治,修行有四种。
“是以四威力,喜悦”是指下面要讲的那样,以见到自己具有四种威力后欢喜愉悦作意。“定不厌”是指,如果具有威力,那么就会作意自己圆满佛陀之法与成熟众生必定无有厌倦。“违品及对治”是指,依靠不厌倦,为成就无上菩提,断除波罗蜜多的违品悭吝等及修行对治的布施等,有四种。
5、喜悦作意:四种威力是指,具有断除波罗蜜多违品的威力或能力;以波罗蜜多对治法成熟的威力;饶益自他的威力;未来时以异熟与等流果能成就波罗蜜多的威力。
若问:断违品的威力是怎样的?见到以布施能遣除悭吝等,其余波罗蜜多能断除各自违品——破戒、嗔恨、懈怠、散乱、邪慧。
资粮成熟是指见到积累并成熟六度的福慧资粮,布施、持戒、安忍三者是福德资粮,慧定二者是智慧资粮,精进属于福慧两部分。
如何饶益自他呢?乐于布施不悔,现今及未来饶益自己,以施授饶益他众。同样,以持戒、安忍不害他众,以精进成办他利,以禅定力遣除他人的疾病、灾难等,以智慧说法饶益他众并利于自己,这无需说明。
若问:未来产生什么异熟与等流果?布施感得大受用,持戒获得天、人身,安忍感得庄严、眷属圆满,精进感得成办一切事业,以禅定感得身无病、心堪能,以智慧感得通达一切明处,这是异熟果。等流果,无论转到任何生世,都欢喜成办布施等并行持,以此能行自利并成熟他众。这是四种威力。
6、不厌作意:以四摄事成熟众生无有厌倦;依止善知识后听闻妙法等,能成熟或圆满自己的佛法,对此不厌倦;自己安住波罗蜜多后,将他众安置于此,尔时,不管遭受任何众生的倒行逆施、寒热饥渴疲惫等痛苦,都不生厌烦而不厌足法行。
7、断违品修对治作意:有四种差别,即忏悔、随喜、祈请、回向。波罗蜜多的违品悭吝至邪慧之间是不善罪品,一旦出现这些,就要分别忏悔;随喜自他所行布施等六度对治;祈请如来转深广波罗蜜多法轮;忏悔、随喜、祈请这三者为例自他的一切善根为无上菩提回向。如经中也说:“忏悔一切罪,一切善根悉随喜,劝请一切佛陀,愿自他获得无上殊妙智慧。”
净信真得受,乐于布施他,
披甲及发愿,爱乐所为意,
布施等六种,得力与成熟,
供养及依止,真实胜踊慈。
8、净信作意:思维所说这些作意的差别可使波罗蜜多界增长,所谓“净信”,是指对波罗蜜多法与义生起极其清净的信心,就是净信作意。“法与义”,是指能诠波罗蜜多之法与义波罗蜜多,或者因波罗蜜多是法,它的果称为义,总之,诚信作意六度成为一切圆满、成熟、清净之基及无量功德果。
9、得受作意:“真得受”,如是寻求并真实得受所宣说的从信心至波罗蜜多法,就是真实得受作意。
10、乐施作意:“乐于布施他”是指,欢喜或乐于将法布施给他众。
这三种作意是指讲法时。
11、披甲作意:“披甲”是指披上盔甲修行无量波罗蜜多。
12、发愿作意:“发愿”是指,祈愿生生世世中完全具足能圆满六度的助缘善知识及亲友、身体、受用等而不间断广泛传讲波罗蜜多。
13、爱乐作意:“爱乐”是指,生生世世修行成为获得无上菩提之因——波罗蜜多,十分欢喜乐求。
这三种是依照波罗蜜多教授及随教而趋入之义。
14、方便作意:“所为意”是指,不仅唯是自己真实修行波罗蜜多,而且对他所作,心里随喜、欢喜、品味的方式是圆满波罗蜜多的所为作意。
踊跃作意有四种,以“布施等六种”至“真实胜踊”之间宣说,何为四种?获得六度之威力踊跃作意、成熟众生踊跃作意、供养如来踊跃作意、依止善知识踊跃作意。
15、威力踊跃作意:布施等每一度也有布施之布施至布施之智慧间的六种,共三十六,以此获得能趋入波罗蜜多的威力,是第一踊跃作意。布施等六度一一都有六种,各自布施之布施等,当时以利他而布施,从严禁恶行、行持善法、饶益有情的方面是持戒,从安忍作害的侧面是安忍,精勤于它的部分是精进,不被违品所夺、心一缘的侧面是禅定,名言中无误了知波罗蜜多之因与果,胜义中以三轮无缘摄持,为智慧。
16、成熟踊跃作意:“成熟”是指,以四摄事的方式行持六度成熟有情,是第二踊跃作意。
17、供养踊跃作意:“供养”是指,六度中,布施度以利养、恭敬供养如来,其余五度以修行而供养如来,即是第三踊跃作意。
18、依止踊跃作意:“依止”是指,依止无误宣说波罗蜜多法的善知识,即是第四踊跃作意。“真实胜踊”是指,如此对波罗蜜多、摄事、供养、依止四种,真实殊胜踊跃作意,可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19、慈悲作意:“慈”是指慈悲作意,它也有慈悲喜舍四种,依照下文讲四无量时所说,悲心,是对住于六度的违品或以其因而痛苦者生起悲悯,不仅只是悲悯而且尽可能遣除他们的痛苦,并将他们安置于不受苦之因断除悭吝等波罗蜜多中。慈心,是欲求一切众生安乐,不仅只是仁慈,而且将他们安置于安乐之因波罗蜜多中。喜心,是对具足布施等安乐因或安乐果的众生,诚心欢喜他们具有安乐,并将他们安置于不离安乐之因波罗蜜多善法中。舍心,是无有贪嗔,愿具安乐者不生贪心,愿受用被他人所夺具痛苦者不生嗔心,为令远离贪嗔而宣说波罗蜜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