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瑜伽无分别,受持欲值遇,
断七颠倒执,获得之威力。
第二十九个作意“瑜伽”,瑜伽作意。
为圆满六波罗蜜多而修行寂止和胜观。
现在经常讲的印度瑜伽,到处都开着的瑜伽馆,是为了锻炼身体、健身的。实际上印度真正的瑜伽,是有寂止和胜观的。当然大乘的瑜伽,还与六波罗蜜多相关。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寂止和胜观的瑜伽,也值得作意。心要安住,光安住还不行,还要认识心的本性。把寂止和胜观提升到大圆满当中讲的话,认识心的安住部分和认识心的光明的部分,有更高的、更深的境界。
在生活佛教当中,希望大家能修瑜伽禅。瑜伽禅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说世间一般的瑜伽禅,就是什么都不想,光是坐着。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健身的方法。现在国内外的、东西方的一些学校、企业、医院、监狱等等的团体当中,特别流行这种禅修方法。很多学校开设了禅课,这是很简单的瑜伽禅层次。
显宗、密宗当中有瑜伽禅高层次的修法,也可以叫修行。希望学院的一些法师、居士,要学会禅修。修一段时间坐禅以后,就习惯了。早上起来的时候,你不得不坐禅;出门、出差的时候,即使没有时间,你也想稍微安住一下。这样的禅修,对你各方面的修行,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自己没有修行,那么教别人肯定是有困难的;如果自己稍微有点修行的话,那任何场合都可以教别人。在家庭当中也好,在学校里面也好,在不同的场合当中,都可以观修。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是瑜伽作意。
第三十个作意“无分别”,无分别作意。
无分别就是不加任何的分别,这是成佛的基本因,任何六波罗蜜多,都有无分别的一部分。
布施、持戒,这是分别的一部分;三轮体空的修行方法,这是无分别的做法。或者刚开始修加行的时候,发愿好好修布施;在真正布施的时候,以无缘大悲布施,也以此做回向,这是无分别的作意。
第三十一个作意“受持”,受持作意。
就是不妄失、不忘陀罗尼。六波罗蜜多的法义也好,六波罗蜜多的词句也好,不要忘失。
有些人的记性是很好的,学院当中的有些道友,十年前、二十年前听的课,基本上都能记得很好。比如说二零零三年讲的什么法?二零零四年讲的什么法?讲的时候,有多少人听?当时是怎么讲的?辅导的时候,辅导员是怎么说的?法师是怎么说的?堪布是怎么说的?全部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些人不是这样的,讲的时候,比较专注;讲完了以后,就忘完了。讲的时候,好像完全明白了,“不讲也可以,讲这么啰嗦干嘛?不如我好好睡觉。哎呦,这些不讲,我也懂。其实如果我上法座的话,会讲得更好。”有些人可能是这样的;但法师讲完过后,再让他讲的话,那他就无言了、不说话了,这样也不太好。
不忘作意,就是受持作意。我经常这样想,如果能得到不忘陀罗尼的话,是最好的;如果得不到的话,还是做一些记录为好。在自己人生当中,对重要的一些事情,有一些记忆的话,也是很好的。比如说二零一六年的时候,我听了什么法?听这个法,用了多少天?第一天我有什么收获?如果把专门的收获,或者情绪好的部分、不好的部分全部记录下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翻开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八五年的时候,来到学院,当时听了《入菩萨行论》。方便的时候,把我的笔记本给你们看一看,还是比较多的。我看,什么时候给你们看啊?人多一点的时候,讲《妙法莲花经》的时候看吧。笔记本是比较多的,我是比较执著的,到时候我给你们参观一下。喜欢记录的话,也许是因为记性不好。不知道,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记的。
第三十二个作意“欲值遇”,遇缘作意。
不管生于什么地方,自己要发愿,愿我一定要遇到六波罗蜜多好的助缘,或者好的因缘。
这是很重要的,要经常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遇到正法;愿我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愿我生生世世,遇到好友。不然,如果即生当中遇到不好的朋友,我的很多境界可能就毁于一旦。
现在有些道友经常跟我讲,“堪布,给我加持加持,愿我找到一个很好的法友。我到学会来主要为学习佛法,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很好的善知识,我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找善知识。”发愿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遇到善友、遇到好的环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凡夫人毕竟是受环境影响的,如果接触的人,没有正见、没有正念的话,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被环境或者身边人的见解所左右。
经常发愿作意,最后所愿必定能够成就,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十三个作意“断七颠倒执,获得之威力”,断除倒执作意。
对修行波罗蜜多,有七种颠倒执著,断除它的威力即是获得作意,以三等持及四法印能断除七种颠倒。
这是什么样的七种颠倒作意?我们在行持六波罗蜜多当中,要修三种等持,还要修四种法印。
三种等持分别是,第一法本来是没有的,凡夫人如果执著为有的话,就用空性等持来遣除它;第二轮回当中本来是有过患的东西,凡夫人如果执著为常有的、功德的东西的话,就用无缘等持来灭除、断掉它;第三在世间当中本来是有功德的涅槃,凡夫人如果执著为断灭的话,就用无相等持来修成寂灭,涅槃就是寂灭。
这是经常讲的三解脱门,即本性空性、因无缘和果无相,用三个等持来断除三种颠倒执著,这是前面的三个作意。
同样的,四法印分别是,第一本来是没有常有的东西,如果执著为常有的话,就用无常来对治;第二本来是痛苦的东西,如果执著为快乐的话,就用苦来对治;第三如果诸法执为我的话,就用诸法空性无我对治;第四如果涅槃执为不寂灭的话,就用涅槃寂灭对治。也就是说四种颠倒用四种法印进行对治,这就是一种威力。
六波罗蜜多的作意,在前面的《信解品》、《求法品》,还有后面的《修法品》、《教授随教品》等各品中,都有对应,我在这里不广说。
今天还要讲几个颂词呢?再讲一个颂词就完成了。讲完这个颂词,我们就可以入各自的每天不间断的禅定了。
师念藏语传承。
稀有无稀有,各为四种想,
于有情平等,现见大本性。
下面讲第三十四个作意,稀有作意;第三十五个作意,无稀有作意。稀有或无稀有,每一个都有四种想。
我以前在其他的大乘经论当中讲过,菩萨的六度万行,有时候看来是非常稀有的,菩萨做布施、持戒等等,我们谁都做不到,非常稀有;有时候看来,也没有什么稀有的,这是菩萨的专业、这是菩萨的特长,有什么稀有的?在行持六波罗蜜多的过程当中,从两个方面作意,会增长我们的善根。
第三十四个作意“稀有”为四种想,稀有作意。
稀有的作意,分别有四种,第一个稀有是什么呢?
在前面的有些品当中讲过,大乘菩萨所行持的,持戒也好、布施也好,都是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一般人是根本没办法做到这样的。你看,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别人;长期持戒;别人把菩萨的身体割成一段一段的,他能忍受[注3];有些菩萨禅定时,不吃不喝很长时间,一直安住如如不动。这些都是世间人根本没办法做到的,从布施到智慧之间的每一度,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安忍也好、禅定也好,都非常非常稀有。
学院里面有很多人持过午不食,而世间人,除了为美容或者减肥以外,不要说多年过午不食,就连一次过午不食都很难的。
菩萨有了真正的定解、智慧,他完全能受持凡夫人很难做到的一些事情。大乘佛子以心的力量,能够做到这些,这是一个稀有。
第二个稀有,菩萨的发心时间是很长的,于三大阿僧祇劫间行广大波罗蜜多想也是稀有。
我们不说三个阿僧祇劫吧,有些人到学校里面当志愿者,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一做就做了五年、十年,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学校里面有一些老师,刚开始我们要求他们做两年,但是后来,十年过去了,真有利他心的这些老师,还在帮助孩子,这是很稀有的。一般常人在那里工作,没有一分钱工资的话,恐怕是没办法坚持下来的。有些法师讲经说法,已经十几年、二十几年,非常难得,这也是很稀有的。
这是从时间上面讲,长久很稀有。
第三个稀有,菩萨在行持六度的过程当中,不求今生的回报,很稀有。
很多人都是要求回报的,我做这件事情,你给我发多少工资,“如果你给两千三百块钱的话,我可以做;如果你只给两千两百块钱的话,那绝对不行;你给我提高一百块钱的话,我勉强可以做。”
菩萨不会这样的,今生当中根本不会想要回报,这也是非常稀有的,是世间人做不到的。
现在有些人放生,从来没有行持过大乘佛法的人,觉得很稀有,“啊?这样放生,化几万块钱买的鱼,全部扔到河里面,把钱丢到河里面,好可惜。”他们没办法理解,认为放生很稀有。(众笑)
第四个稀有,菩萨不求后世的异熟果,也很稀有。
承认来世的很多人会想,“虽然我即生当中得不到什么,但是我来世可以获得人天福报或者往生极乐世界”。而大乘菩萨对来世不会这么想,“即使我来世可能堕地狱或者很痛苦,但是只要今生对众生有利的话,我还是愿意做的”。就像大悲商主杀人一样的[注4],他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杀人会积累资粮,不会堕落。他想的是,“我一个人下地狱就下地狱吧,只要那么多人不痛苦就可以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样的发心,就是不求来世的异熟果。
这是四种非常稀有,大乘佛子有很多这样的稀有。
第三十五个作意“无稀有,各为四种想”,无稀有作意。
无稀有的作意,就是没有什么稀有的作意。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讲的,稀有与无稀有是不矛盾的。
第一个无稀有,比如说种庄稼的话,得到果实是自然规律,没有什么稀有的。同样的道理,通过行持布施等六波罗蜜多,而获得佛果,这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稀有的。
比如有些成就者出现虹光身,很多人觉得“好稀有啊”;那天看到德巴堪布的舍利和当时的彩虹,很多人都是“多么好看啊,为什么会这样?”对于修学大乘佛教的人来讲,这些现象没有什么稀有的。行持善法的人出现舍利和各种各样的瑞相,是因果规律,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也不是什么非常稀有的。对不理解的人来讲,觉得很稀有;对理解的人来讲,不算什么稀有,这是因果规律。
有些人说,“这个人原来的脾气很不好,学了三年以后,现在完全变了,我觉得很稀有、很稀奇,你们给他灌的什么教育啊?在我们单位里面,以前这个人拍桌子很厉害的。这次出来,他好像菩萨一样,很慈悲的。”(众笑)
没有什么稀有,修行肯定有它的证果,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无稀有,一般人不修自他平等,觉得把众生当做自己,很稀有。而大乘佛子修自他平等,把众生当做自己,没有什么稀有的。
受大乘佛教的教育以后,大乘佛子长期修利他心,断除了我执,修成了很好的自他平等心,把别人当作自己一样看待,完全用平等心来一视同仁,没有什么稀有的。经过长期训练,成熟了这样的境界,所以没什么稀有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无稀有,不求回报并不稀有。菩萨利益众生,跟普通人是完全不同的,菩萨能做到什么呢?比如说菩萨帮助梵天、帝释天的话,他们能回报给菩萨一些天界的果位、好的待遇。这些回报,菩萨都不求,何况是世间当中一些小快乐的回报,菩萨更不求。
受到梵天等供养恭敬,这些都像唾液一样,根本不在乎的话,那更何况即生当中其他的人间地位、人间财富、人间荣华富贵,菩萨怎么会求呢?根本不要的。大的地位和财富都不要,何况是人间有漏的不值得羡慕和欣赏的东西。菩萨不会要这些回报,这没有什么稀有的。
菩萨完全知道三界犹如火宅,他的利他心是无条件的,也是不求回报的。因为我今天帮助你,所以过一段时间你要给我回报;我今天给你投资,过一段时间,你要回报我利息、或投资收益。菩萨的利他心不是这样的。
第四个无稀有,不求异熟果也不稀有。菩萨求的是什么呢?是依靠法报化三身来利益无量的众生,而不是来世我能获得什么有漏的人天果位,不是这样的,所以没有什么稀有的。
今生来世,菩萨没有什么自私自利的心,因此利他心对发菩提心的菩萨来讲,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说,“这个菩萨是很不错的、很无私的,好稀有。”因为菩萨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所以利他心没有什么稀有的,这是他的本分、他的工作。
第三十六个作意“于有情平等”,修行作意。
把众生以平等心安置在波罗蜜多当中,菩萨对所有众生都不偏袒,不可能只把自己的亲戚、自己的朋友安置到六波罗蜜多当中,不会这样的。
第三十七个作意“现见大本性”,缘大本性作意。
菩萨见到唯一的利益众生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缘大本性作意。
缘大本性作意与刚才第二十八个见大义作意的意思,是比较相同的。在行持六波罗蜜多的时候,唯一的利益众生,是世间所有行为中最好的。通过六度饶益众生,是最有意义的。
“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入菩萨行论》里面是讲的,(师背诵藏语)除了利益有情的想法以外,千万不要想其他的什么。
这次学《经庄严论》,看我们能不能想到,愿所有的众生得到利益。每个人在人生当中,哪怕今天就要离开世间,当下也要想着尽量帮助众生,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这样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