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二、求法品=己一、所求之法(185-201)+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202)+己三、寻求之差别(203)+己四、求法之果(204-206)+己五、摄义偈(207)
己四、求法之果=庚一、成就功德(205)+庚二、断除所断(206)
20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
求他功德报,愿三及相续,
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
彼于衰兴众,不喜极欢喜。
于修伪与真,不信及起信,
不纳受作意,授记喜决定。
现见后世故,入心观平等,
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
十度因所生,此等善作意,
是为能恒常,增长菩萨界。
203、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三、寻求之差别;
增胜意乐大,许坚稳求法,
有断无所断,如是得自在。
菩萨之寻求,无身有得身,
圆身多我慢,细慢无我慢。
20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四(求法之果)分二:
20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四庚一、成就功德;
坚稳法有色,无色相无疾,
神通之财富,无尽法为因。
20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四庚二、断除所断。
有无与增损,一多自差别,
如名如义执,佛子真应断。
20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五、摄义偈。
慧善依勇勤,如实求二法,
恒成众生师,如海满功德。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0-111 2016年09月15日
昨天的网络好像不是很好,听说有些人没有得到传承,我再念一遍。
师念藏语传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经庄严论》。
《经庄严论》是弥勒菩萨所造的《弥勒五论》之一,这里面主要讲,大乘六波罗蜜多甚深和广大的道理。哪怕听一节课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每天晚上在我们的课堂上,都有一些新来的人。即使听不懂,也希望你们把一节课听完,不懂也听完。包括在网上听课,即使没有从头到尾全部听,如果中间愿意进来听一节课、两节课的话,也可以,这是我开许的。因为哪怕听一堂课中的四个偈颂,功德是也非常大的。
我经常看到,有些新来的、不是很有信仰的、以好奇心来听课的人,听了大概十分钟、十五分钟以后,可能听不懂、脚也痛、坐也坐不住,就出去了,这样有点可惜。也许这是你在一辈子当中第一次听佛法,也是最后一次听佛法,如果一节课也听不完美、不圆满的话,这样的缘起不太好。所以我建议,即使听不懂,还是要听圆满。我可能只讲五十多分钟,最多是六十一分钟吧。(众笑)
接下来讲大乘佛教里面的求法,前面讲了,所求的证法有十一种法,以什么方式来求呢?用作意。
平时我们在行为上要求法,也要有求法的作意,作意很重要。比如说一个做生意的人,他经常作意赚钱,到时候他可能会如愿以偿的;一个人想要学科学的话,他每时每刻作意,也会有梦想成真的时候。所以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该经常作意大乘佛教的内容。
前面已经讲完了三十七个作意,今天开始讲后面的部分。
求他功德报,愿三及相续,
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
第三十八个作意“求他功德报”,求报作意。
将别人安置到波罗蜜多以后,这个人得到的利益是非常多的。如果是世间人,我帮助了他,他可能会给我回馈、给我回报。而菩萨有点不同,他帮助众生所求的利益,并不是自己得到什么,他的目标是让众生不断寻求真理,和让众生帮助其他众生,这是菩萨的求报。菩萨有没有求回报呢?有求回报,但是所求的回报,不是让众生对菩萨自己好。
我们以前做慈善,经常帮助一些贫困学生。后来很多学生找到工作、有钱了,他们想给我们回报。我们经常跟他们讲,我们想学菩萨的求报作意。我们当年帮助你们,并不希求到一定的时候你们回报我们,我们没有这种想法。你们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能帮助其他的众生,这是菩萨所求的回报。
以前美国有一个人开车的时候,撞到路边上了,有人帮他解了困。当那个人离开他的时候,他说:“你的名字叫什么?以后我怎么报答你?”那个人说:“你以后帮别人,就是对我的报答、对我的回报。”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最好不求回报。讨价还价,或者我给你什么的话,当你成熟的时候,要给我回报,这些是世间人的做法。求报,不是大乘佛教最好的作意。
我们可能一下子很难做到,但的确需要这样的修行和作意,这是讲的第三十八个作意。
第三十九个作意“愿三”,希求作意。
有一些希求和发愿,发愿什么呢?愿一切众生获得菩萨的果位,希求的是让众生获得菩萨的果位;愿一切众生获得佛的果位;愿一切众生有能力的话,想帮助别人。
也就是说,有三个发愿、三个希求,第一愿众生得到从一地到十地末尾的菩萨果位,愿他们能做菩萨;第二愿众生得到最究竟的佛果;第三愿众生经常帮助其他众生,得菩萨果以后、得佛果以后,并不是自己享受快乐,而是恒常利益众生。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发愿,念经也好、磕头也好、平时的发心中,都要这样发愿。我们藏地很多不认识字的人,在转经轮、转神山,或者在什么地方磕头的时候,都经常口口声声地讲“愿我将来力量成熟的时候,能利益众生”,这是非常好的发愿。
在汉地的有些寺院当中,烧香拜佛的人比较多。有一部分人就是为了“我健康,我家里平安”,这样当然也可以,只不过是比较小的发心。
我们以后朝神山也好,拜寺院也好,或者见到高僧大德,或者见到非常著名的佛像,在这样的三宝所依面前,要这样发愿:愿众生得到菩萨和佛的果位,愿所有众生得到佛的加持和甘露等等。
这部《经庄严论》是非常好的论典,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它是非常全面的、很深入的、很细致的,从方方面面讲的。如果把《经庄严论》编入教程,对它反反复复地闻思,学得特别透的话,我们的行为应该不会离开大乘佛教的规则。
第四十个作意“相续”,相续作意。
行波罗蜜多,并不是开心的时候、天气好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安心的时候、因缘具足的时候、各方面没有违缘的时候,行持六波罗蜜多;而心里痛苦的时候、天气不好的时候、身体不好的时候、遇到灾难性的大的违缘的时候,完全放弃六波罗蜜多,这不叫相续作意。
所谓的相续作意,是从你加入大乘佛教的团体之后,乃至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在你的相续当中,不断让波罗蜜多越来越增上,这叫做相续作意。
我们在座的人都知道,大乘菩提心并不像别解脱戒一样的,死了以后,马上就破了这个戒,不是这样的。我们发了愿,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这个时间是没有什么界限的,乃至佛果之间。就像买保险一样,可以买三年的、四年的或者终生的保险,有这样的时间节点和时间限制。大乘发菩提心,只要我有生命,乃至得到三轮体空的、佛最高智慧境界之前,我都要饶益一切众生。
而且对饶益的众生,也没有分别。因为他对我好,所以我要帮助他;因为他对我不好,所以我不帮助他,不是这样的。所有的旁生也好、人也好,都无分别饶益。
对大乘菩提心的内容,大家应该深深地思维。不要认为“我现在只学了一点点,没有什么功德的”,我们发菩提心的功德,即使短暂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增长。
《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的颂词,“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乃至佛果之前,我们的功德一直有增上的机会;得佛果之前,我们的功德可以越来越增上。这个之前,不要懈怠、不要懒惰、不要犹豫,应该不断修行。
这个叫做相续作意。
第四十一个作意“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加行作意。
我们依靠佛陀所说修行波罗蜜多,从发菩提心开始,一直不断闻思修行。不散乱、不舍弃、不懈怠地精进修行波罗蜜多,这个就是加行作意。
佛法的基础和核心是什么呢?六波罗蜜多。菩萨很认真地去做,既不求轮回的果报,也不求寂灭的果报,在不住二边的境界当中,一直不断努力。
我们希求解脱的法,在生活当中,要不断地去修。在《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当中,有一个偈颂,是怎么说的呢?“若知佛法寿,将尽已至喉,是惑力盛时,求脱勿放逸”,佛法已经处于寿尽的时候,烦恼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我们应该希求解脱,不要放逸与不要散乱。
解脱的佛法,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求,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违缘越来越大。比如说在藏传佛教,以前有几百个僧众的寺院,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行持善法的人,以前在民间非常多的,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反而对一些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各种心灵垃圾,人们越来越重视。低头族每天刷屏,从手机里面得到什么呢?很多都是跟分别念相应的、跟解脱无关的内容。
在特别浮躁的时代当中,希求解脱很重要。但是真正希求解脱的人,不要说在家人当中,就连出家人里面,也是越来越罕见、越来越稀少。有些人不懂什么是解脱道;有些人虽然懂,也愿意求,但是因为烦恼和业力现前、各种违缘,所以与解脱道背道而驰。我们获得人身的时候,应该希求解脱,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刚才讲到的第四十一个作意。
师念藏语传承。
彼于衰兴众,不喜极欢喜。
于修伪与真,不信及起信,
不纳受作意,授记喜决定。
下面讲,“彼于衰兴众,不喜”,是第四十二个作意;然后“极欢喜”是第四十三个作意;“于修伪与真,不信”,是第四十四个作意;“起信”,是第四十五个作意;“不纳受作意”,是第四十六个作意;“授记”和“喜决定”是第四十七个作意和第四十八个作意,在这里总共,从第四十二到第四十八,有七个作意。
第四十二个作意“彼于衰兴众,不喜”,不喜作意。
不喜作意,就是不欢喜的作意,什么不欢喜作意呢?见到退失波罗蜜多的下劣众生,比如说不愿意布施、不愿意持戒、不愿意安忍、行为跟六波罗蜜多背道而驰的人,我们不开心、不悦意。
见到一个人做的明明不对,我们在表情上、心里面不欢喜,为什么学了这么多法、听了这么多经、看了这么多书、发了这么多次的愿,还是这样屡教不改,一点进步都没有?对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好,发生在别人身上也好,有一种不欢喜心。
菩萨并不是对什么事都高兴,做好事也赞叹、做坏事也赞叹,“随喜随喜,你今天杀生,特别好,随喜你”,这样的话,也不合理。
你显得有点不高兴,别人问:“你怎么啦?”你可以这么讲:“我看到有人在造恶业,所以今天不开心。”这叫做不喜作意。
第四十三个作意彼于衰兴众,“极欢喜”,欢喜作意。
见到别人布施、持戒,做六波罗蜜多非常好的时候,发自内心地欢喜、开心。
我以前看过汉地的《释迦谱》,里面讲,“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德,与施等无异”,看到别人行持布施的时候,产生欢喜心,那么随喜心的功德,跟真正布施的功德,没有什么差别;随喜的福德跟布施的福德,完全是没有差别的。
《极乐愿文》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听说别人行善的时候,放弃嫉妒心,应该随喜。这样的话,佛说能得到同样的行善功德。(师用藏语唱诵)“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
这就是随喜的功德,叫做欢喜作意。
第四十四个作意“于修伪与真,不信”,不信解作意。
不信解作意,就是不感兴趣、没有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在行持六波罗蜜多的时候,虽然形象上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是伪装的、假装的,所以我们对此没有兴趣。
现在有些人“我要放生,给你发一个卡号,你把钱打到这张卡上”,有些信众认为他真的放生了,但后来了解到,不是这样的。有些人通过放生、通过修建经堂、通过念经等等方式,表面上看,他好像在行善,但实际上完全不是在行善,只不过是利用佛教平台而已。
佛教徒需要智慧,否则只看表面,就把他当做善知识、当做真正的修行人。但实际上,他是伪装的、披了一些假的衣服而已,他有着自私的目的。我们自己的观察力很重要,为什么佛教经常讲观察善知识?即使是上师,也要先用智慧来观察。否则,可能上当受骗,非常不应理。
现在依靠网络,“佛学院供斋,你把钱汇到这个供斋账号”,这个账号到底是给僧众供斋,还是对你个人供斋,也不好说。有些信徒糊里糊涂地把钱全部供养了,然后又后悔了,就去找有关部门,就准备打官司。打官司也很需要钱的,结果还是很麻烦的。
我可能得罪了很多人,我是好心好意的,但很多人看不惯我,因为我在不同场合当中说了一些......我对别人并没有嫉妒心,比如说别人徒弟太多了,我没有徒弟了。我对人也没有什么我所执,对财物也没有什么我所执,同《入行论》当中讲的一样。
我很希望,做什么事情,应该有智慧。大多数人刚开始的时候,特别冲动、激动、迷茫,后来慢慢学会了一些观察、增加了一些分别念,这是有必要的。
什么是不信解作意呢?我们看到不合理的、表面上伪装的行为,要分清,不要对这些有什么兴趣。
第四十五个作意于修伪与真,“起信”,信解作意。
对真正修六波罗蜜多者,产生欢喜心。
跟刚才第四十三个欢喜作意有点不同,这里的欢喜、有兴趣,是从信解层面讲的。
第四十六个作意“不纳受作意”,不纳受作意。
自己也好,他人也好,行持六波罗蜜多的时候,出现六波罗蜜多的违品,比如说嗔恨心、嫉妒心、吝啬,还有散乱,对这些违品不接受、不接纳。
不管是什么人,在行持的过程当中,接受的权力都在于自己。看到与六波罗蜜多相违的一些事情,作为修行人,尽量不要接受,“这是六波罗蜜多的违品,我尽量用智慧把它断除”。
第四十七个作意“授记”,欲授记作意。
特别喜欢自己在将来获得佛果,“善男子,在某劫当中,你叫某某佛,那时你所化的眷属是多少多少”,这样亲自得到诸佛菩萨的授记;或者没有亲自得到授记,但是得到了八地菩萨的一些瑞相,这样也是很好的,因为八地菩萨自然而然会获得十方诸佛的授记。
昨天有个居士,一直抓着我的披单说:“哎,堪布,你可不可以给我授个记?”我说:“现在这么多人,没办法。况且我也不太会授记,你也可能不是授记的对象。”他也听不懂,后来我说:“可以,你明天到听课的现场,我给你授记。”他说:“好好好。”今天他应该在这里,看看,怎么授记呢?(众笑)
他说:“我要么听密法,要么给我授个记。”我说:“听密法的话,你修完加行没有?”他说:“什么叫加行?”这样的人要授记。(众笑)
第四十八个作意“喜决定”,欲得决定作意。
欢喜或欲求获得安住决定地作意,它有欲求受用决定、欲求投生决定两种。
第一欲求受用决定,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他圆满布施波罗蜜多,能一刹那间震动一百个世界,能见到一百尊佛,能精通五明等一切之事,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功德。他欲求决定的是什么呢?是受用出世间的很多功德,这也要作意。
我们可以想,“我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一刹那间当中见到很多佛陀,一刹那间当中赚很多钱”,就这样想,这是欲求受用决定。
第二欲求投生决定,到了十地之后,他希求证得一生菩萨。像小乘里面的最后有者,同样到十地末位的时候,再不用转生到轮回当中,马上获得佛果,是这样的决定。
但愿我们也获得这种功德,当然对我们来讲,这些还比较遥远。就像正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听到很多很高的境界。对我们来讲是有点遥远,但是有必要这样发愿。
师念藏语传承。
现见后世故,入心观平等,
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
第四十九个作意“现见后世故,入心”,趋入作意。
菩萨已经发了菩提心,将来不管是转生到哪里,比如人当中、天人当中、阿修罗当中,都必定会修什么呢?修大乘佛法、六波罗蜜多,这就相当于是,已经见到了后世一样。
在座的人都已经见到后世了,为什么呢?因为这辈子不管怎么样,已经发了菩提心,所以下一辈子变成什么样,已经确定了。
现在有些人说,我现在学藏传佛教、我现在不学藏传佛教;我要学汉传佛教、我不要学汉传佛教;我要学基督教、我要学伊斯兰教、我要加入极端分子,这种的话,不要说后世确定,就连今世都没有确定。
如果真正发了菩提心,那就“没来头”,川渝方言中怎么说?没有第二条路了。反正乃至生生世世,只能通过六度万行来利益无量的众生。相当于是现见后世一样的,心已经趋入菩提心、趋入大乘教法的话,那以后就再没有什么退路了,没有什么其他的第二条路了。大家应该这样想,应该发这个愿。
不要想“我今天学大乘佛法,过一段时间修行不成功的话,我就退了,去干其他事”,这些确实是非常愚痴的作意。我们作为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智慧来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要在中间变来变去,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喜新厌旧,这样的人生是非常不庄严的。
以前大概五六十年代,有一个领导叫慈诚加利(音),对上师如意宝有点看不惯。法王很聪明,有时候赞叹他,说:“你对上面的精神通达无碍,你的口才特别好。”他就特别高兴,(师模仿戏语)“哎,堪布晋美彭措真正是个好人,他是非常了不起的。”有时候法王说了让他不开心的话,他就(师模仿戏语)“你这个人变来变去的,昨天好好的,今天怎么变来变去的?”(众笑)
为了见到后世,这辈子不能变来变去的,应该是什么样呢?唯一的一条路,趋入大乘佛法,将自己的后世确定下来,要这么想。
第五十个作意“观平等”,平等作意。
自己行持六波罗蜜多,身口意三门跟其他菩萨没有什么差别;我的身口意三门跟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的三门,是一样的。他们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也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叫做平等作意。
佛菩萨怎么样用三门来恭敬和行持六波罗蜜多,我也是一模一样的、在一个位置上、在一个线条上。佛菩萨的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我已经加入了这个团体,也想利益众生。我以后的所作所为,向佛菩萨学习,他们的职业跟我的职业没有什么差别,这叫做平等作意。
第五十一个作意“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胜取作意。
因为我们已经趋入了大乘波罗蜜多、发菩提心,所以不管从地方面也好,从果方面也好,我们已经远远超过了声闻缘觉,自己都可以这样认定。我们的发心、我们的行为,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自私自利的声闻缘觉及世间人。
这样的话,我们始终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自己有度众生的责任。如果今生当中不能度很多众生,就要发愿生生世世延续今生的广大誓愿,不断利益众生。这样的精神和发心,是非常殊胜的。
这以上有五十一个作意,希望你们有时间的时候,再翻一下。因为光听一遍,不一定能懂。有些法师一直在辅导,这样很好。讲完了以后,每一个作意都要再继续消化。看看你的理解是怎么样的?麦彭仁波是怎么解释的?还有以前有一些注疏,比如唐代的注疏,这些有的话,也可以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