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208-223,13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三、说法品=己一、宣说应无悭吝为他说法之合理性(209)+己二、说法之必要(210)+己三、如何说法之方式(211-216)+己四、所说法之自性(217-222)+己五、如是宣说之摄义(223)
己四、所说法之自性=庚一、法共相(218)+庚二、别说秘密意趣(219-222)
庚二、别说秘密意趣=辛一、解说四种秘密(220)+辛二、解说四种意趣(221)+辛三、宣说对治八意趣及所说之功德(222)
21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四庚二(别说秘密意趣)分三:
220、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四庚二辛一、解说四种秘密;
令入相对治,及转变秘密,
于声闻本性,如是调过失,
讲说甚深性,秘密此四种。
221、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四庚二辛二、解说四种意趣;
平等及别义,别时之意趣,
数取趣意乐,当知四意趣。
22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四庚二辛三、宣说八障之对治胜乘法(宣说对治八意趣及所说之功德)
轻佛及轻法,懈怠以少足,
我慢行贪欲,后悔不定退,
众生之障碍,对治说胜乘。
彼等断彼障,一切之过失。
是以句与义,受持二偈颂,
具慧有情尊,获得十功德。
界性尽增长,命终最极喜,
如愿而受生,忆念诸生世。
值遇诸佛陀,彼前闻胜乘,
信解具智慧,二门速证觉。
223、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五、以赞叹说法功德而摄义(如是宣说之摄义)
妙慧无厌慈,名扬知妙轨,
菩萨之说法,众中昭如日。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3-111 2016年09月28日
怎么让我通知这些?全世界都知道了。
等会儿,我们这边学院带班的法师们,后面有一些会议,就说这个。
以后不要让我在这里通知,这里不好通知啊。不然到时候,天龙、夜叉会不高兴的......(众笑)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接下来请大家发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讲《经庄严论》当中的第十三品《说法品》,其中的第四个科判所说法之自性,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讲法共相,所谓的佛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上一节课已经讲完了;今天所讲的法,是第二个方面别说秘密和意趣,这个很重要。
释迦牟尼佛说的法,一种是直接能理解的,还有一种是有别义及意趣的,有秘密的、有密意的,不能直接去理解它的意义。它有一些神秘的意义、有一些其他的内容,佛这样说,不成为妄语,因为对有些众生来讲,是有意义的、有必要的。
我们一定要会分析佛经当中的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如果不会分析,对所有教义全部直接从字面上去理解的话,有时候就不能通达佛的甚深密意。
每一次听任何一节课,希望大家都有新的收获。这节课听了五十分钟或者六十分钟,你到底学到了什么?等会儿回去的时候,你应该反观自己、观察自己,对吧?否则,你待了很多年,但是到头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这样不太合理。每次听课,都应该有一些新的收获,这个很重要。
这里的秘密和意趣,是一个本体、不同反体而已。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注1]第八品的后面,讲得比较清楚。无垢光尊者交给我们两把钥匙,一个是要分清了义和不了义;还有一个就是了知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这方面的道理,是很重要的。
所谓的秘密,是指不明显的、内含的意义,必须透过语言去理解内含的深义;所谓的意趣,是带有一些夸张之词,依某种意向而为应受此教法者说法。
讲者的密意并不是完全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的,听者需要通过另一种方式来了解讲者的密意。比如说上师有密意,他表面上说,“你去喝酒”;但他实际的意思,不是让你真的去喝酒。他说的言词,跟他所表达的意义,或者说他的用意,不在同一个方面,它们之间有一些差别。
在汉传佛教的《大乘稻芉经》的注释《大乘稻芉经随听疏》[注2]中,也讲了四种密语和四种意趣。我看到《华严经》的一个讲义里面也讲了秘密和意趣,是谁写的?我忘了。
如果非常精通秘密和意趣的分析,那么区分了义和不了义,就非常容易了。
我们今天讲的别说秘密意趣,有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还有对治八种意趣的功德,三层意思。
庚二(别说秘密意趣)分三:一、解说四种秘密;二、解说四种意趣;三、宣说对治八意趣及所说之功德
辛一、解说四种秘密:
令入相对治,及转变秘密,
于声闻本性,如是调过失,
讲说甚深性,秘密此四种。
“令入相对治,及转变秘密”,这里讲四种秘密,令入秘密和法相秘密,还有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共四种。
“于声闻本性,如是调过失,讲说甚深性,秘密此四种”,这个颂词当中,令入、相、对治、转变,这四个分别可以与声闻、本性、调过失、说甚深性对应,在字面上可以解释这四种秘密。
第一种秘密,令入秘密,“令入”对应“于声闻”。
有一些众生,如果直接给他讲的话,他是无法接受的。为了让他进入学真理的群体、行业当中,我们给他讲适合他的、容易接受的一些语言。
我那天不是讲了嘛,刚开始不要给新来的人讲很多的戒律。如果新来的人问:“学佛要不要戒烟?我喜欢抽烟,我是戒不掉烟的。如果学佛要戒烟的话,那我就不来了。”刚开始你可以回答他:“暂时不用戒烟,你可以过来,你抽你的烟。”然后慢慢再看,到了一定的时候,再说他的烟要不要戒。否则,刚开始你就说:“你要学佛,就必须戒烟。杀盗淫妄,所有的自性罪和佛制罪,全部要戒掉......”“什么是自性罪?什么是佛制罪?哇,那太可怕了,我都做不到,我没有这个佛性。”很多人都不愿意来了。
佛陀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在《别解脱经》中,佛陀刚开始讲人我是存在的,像屠夫一般的补特伽罗是存在的;声闻缘觉没办法直接悟入法界,佛陀就暂时给他们讲,人是无我的,但蕴界是如幻如梦存在的;在承认恒常的我、神我,或者主物的外道面前,佛陀说如来藏是常有的。实际上佛陀说的恒常,跟外道说的恒常,意义完全是不同的。
佛陀刚开始向他们这样承认,实际上并不是佛陀最究竟的意义。佛陀是有秘密的,暂时不能告诉他们。为了让他们进入正道,这是有必要的,这叫做令入秘密。
我们也要学会令入秘密,不然,如果刚开始我们就直接给新来的人讲所有的戒律、所有甚深的见修行果的话,那他们就没有因缘进入了。
这是第一个令入秘密。
第二种秘密,相秘密,“相”对应“本性”。
主要是在法的自相上面讲的,佛经里面讲,万法是无有本性的、无生无灭的。这样说是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为胜义当中,万法确实是无生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名言中有的法根本不存在,现似生灭不存在。
比如说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三本性中,遍计的本体或法相根本不存在,故为无法相;依他起心心所显现为处、境、身体,而自本性无生无灭,故生无本性;圆成实是自性涅槃寂灭空性胜义无本性。
对于唯识宗根机的众生,佛陀刚开始向他们这样说法,让他们进入。实际上这里面所说的,并不是佛陀最究竟的意义。法相秘密也是为了让这些众生能够进入,对他们可以说,诸法无相、诸法无本性、诸法无生。
第三种秘密,对治秘密,“对治”对应“如是调过失”。
为了调伏有些人相续当中的一些过失,下面会讲八种对治。
比如说,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跟以前的佛比较起来,他的身体比较矮、他的所化众生比较低劣、他的法不是那么殊胜等等,有很多不恭敬释迦牟尼佛的烦恼和分别念。为了对治这些,有些经典里面讲“我在某个时候是毗婆尸佛”,或者“我当时成为迦叶佛的时候”。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并不完全是毗婆尸佛、迦叶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迦叶佛,都是七佛之一,七佛是分开的。但是从法身同一的方面讲,这样说也可以,因为在法界当中,诸佛是一体的,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迦叶佛的法身平等。
这叫做对治秘密,下面八种对治当中会广说的、分开讲的。
第四种秘密,转变秘密,“转变”对应“讲说甚深性”。
就是不能依文解义,表面上是讲一个道理,但是实际上,很甚深的意义在另外一个地方。
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注3]里面引用的一个教证说,如《因缘品》中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字面上的意思是,杀父亲和母亲,毁坏国王和城市等等,能够获得解脱。实际上它的甚深意思是,父母指的是无明和业、爱、取;国王指的是阿赖耶;二所净指的一个是婆罗门的坏聚见、另一个是沙门戒禁取见,两种见解;境指的是八识聚;皆摧毁指的是以上这些完全遣除,最后获得解脱,是这样的意思。
麦彭仁波切在讲义里也讲了一个颂词,“无实知实质,极住于颠倒,烦恼最烦恼,获得妙菩提”,表面上看来,依字面文句似乎是说不能获得菩提的因。
“无实知实质”,无实指的是五蕴,五蕴的本体应该是具有实质的。
“极住于颠倒”,应该让五蕴安住在常乐我净上。
“烦恼最烦恼,获得妙菩提”,知道了烦恼是最痛苦的以后,才能获得菩提。
也就是说,五蕴是常有的、存在的、有实质的,安住于常乐我净当中。表面上看,这些词完全跟佛教不相合,我们经常说五蕴皆空、常乐我净是四种颠倒、烦恼即菩提。
这个颂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呢?
“无实知实质”,在信解行道的时候,菩萨见到了五蕴的实相,五蕴的实质并不是实有的。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菩萨在内容上通达了五蕴的本性。
“极住于颠倒”,在见道的时候,菩萨非常注意四种颠倒执著,发现了四颠倒的本性,与之相反,他安住于了知无常、苦、不净、无我的增上慧学、四种正道、四种真相。
“烦恼最烦恼,获得妙菩提”,在修道的时候,菩萨证悟了烦恼的本性,把烦恼转为菩提、烦恼即菩提,最后获得菩提。为利众生以长久的苦行烦恼而极度烦恼,则获得殊妙菩提。
在《不退转法轮经》[注4]里面讲,阿罗汉憍梵波提说,他已经成就了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五无间罪。他说的含义是,杀父的话,就是杀爱取;杀母的话,就是杀无明;杀阿罗汉的话,就是杀坚固不坏;破和合僧的话,就是毁坏能取的心识;出佛身血的话,就是不取不生不灭的如来之想。“我今云何具足五逆,何以故?无来去想,是故名为具足五逆。”
这里面的意思并不是说,憍梵波提真正杀了父亲、真正杀了母亲,真正杀了阿罗汉,不是这样的意思。因此佛经的意趣也好,菩萨的意趣也好,前辈传承上师们的意趣也好,我们一定要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话,就不能知道里面真正的甚深意思。
在《大宝积经》当中讲,“善巧知秘密,远离诸疑惑,善知诸佛说,所有秘密教”,如果善巧知道佛的秘密,就能远离一切疑惑,应该善于知道佛陀所说的秘密教义。
在显宗和密宗当中,有些秘密,我们不一定能知道。比如说在某个场合,上师批评弟子,或者上师说别人的过失。表面上看来,上师好像是在说,某个弟子的错误、某个人的过失,但实际上他有另外的、另一个层面的意思。他表面上看起来特别生气,但实际上,他不是真的生气。上师的语言,有内外密的不同意义。
《大宝积经》里面是这样讲的,如果善知秘密的话,就可以远离很多的怀疑。否则,有些人说,佛陀在这部经里面,是这样讲的;在那部经里面,是那样讲的,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应该是自相矛盾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善于解释佛陀的密意,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不用这句话的话,这一类根机的众生,就没办法调服。
《大宝积经》[注5]这个教证的后面,紧接着讲了,佛陀善知众生心性根欲,对恶语能度的恶劣众生,就显现恶语;对默默不语能度的众生,就显现默然不说话;对驱赶能度的众生,就显现开除他;对说法能度的众生,就显现讲道理调化他;对摄受能度的众生,就显现摄受他;对见色身能度的众生,就显现色身;对色声香味触能度的众生,就显现各种的色声香味触。这个教证的后面,有很多这样摄受众生的内容。
我们经常看到,佛陀在某个时候批评别人,无垢光尊者和智悲光尊者呵斥别人的观点,说这个人的眼睛像是瞎了,那个人愚笨得像大象一样、像猪一样,如何如何的。实际上,这里面有其他的意思,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意趣。
以前在上师面前听课,有时候上师会批评某人。自己不太想听的话,就想“我倒不太喜欢听,但是上师肯定是有密意的”,算是假装观清净心吧;或者上师拿某人开玩笑,别人都笑了,我觉得没有什么可笑的,就想“这些玩笑,可能是为度化他们的”。
法师的讲经说法,成就者评价、呵斥别人的语言,有很多不同的意趣,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我们应该经常这样想。否则的话,我们可能会说,怎么释迦牟尼佛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他们给别人取外号,会不会造口业?圣者跟我们的境界是不同的,这方面大家应该要想一想。
这是四种秘密,以前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我着重考了这些教义,希望大家一定要学会分析。现在很多人,只在字面上了解意义,没有更深地去理解密意。
下面是四种意趣,在这里是这样讲的。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二、解说四种意趣:
平等及别义,别时之意趣,
数取趣意乐,当知四意趣。
“平等”,第一个意趣,平等意趣。
我们刚才讲了,诸佛的法身都是平等的。刚才是从对治层面来讲的,这里是从平等层面来讲的。诸佛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我当时成为毗婆尸佛”、“我当时成为迦叶佛”,这是平等意趣。
“别义”,第二个意趣,别义意趣。
在胜义当中,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不生不灭的。这个不生不灭并不是说,名言当中也是不生不灭,不是这个意思。
有些人会说:“怎么是不生不灭呢?有生灭嘛。你看,我家儿子出生了,昨天刚刚取了名字。我家老爷爷死了,昨天刚刚火化的。怎么不生不灭?明明是有生的、有灭的。”
我们不能这样说的,佛说不生不灭的里面,有很多的意义。这个叫做别义意趣。
“别时之意趣”,第三个意趣,别时意趣。
对一点点善法都不能行持的、特别懈怠的人,佛陀就跟他讲,只要念一遍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上,并不是他念一遍、七遍,就能往生的。
有些时候,佛陀为了引导众生断除邪见、断除懈怠、激发欢喜心,会讲一些,比如说念了无垢月如来的名号以后,能够获得无上菩提;念一遍咒语,有非常大的功德。这些是有别时意趣的,名号咒语有这种能力,但是不一定能马上消除所有的罪业。
念了阿弥陀佛,并不是都能往生。要依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愿和回向这四种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在因缘具足的时候,才能往生。
有些人讲,“念佛不是很殊胜的,只是别时意趣”,这样说也是不对的。别时意趣当中,并不是没有这个功德,也并不是念一句阿弥陀佛马上都能往生。
《佛说阿弥陀经》[注6]当中讲,“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七天当中,你真的念佛,能不能马上往生极乐世界呢?不一定的,还需要其他的因缘和资粮,其中的密意是有朝一日可以往生。
这叫做别时意趣,是很重要的。
“数取趣意乐”,第四个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有些众生特别爱布施,除了布施以外,什么都不想做。在这些人面前,佛陀就给他讲,“布施也可以,但是持戒的功德更大”;有些人天天放生,除了放生以外,什么都不干,佛陀就跟他说,“除了放生以外,闻思修行的功德更大”;有些人天天闻思,其他的世俗善法都不行持,佛陀就跟他讲一下,“除了闻思以外,还需要积累六度万行的功德”。
佛陀在不同的经典当中,有时候讲布施的功德特别大,即使布施一团食物,也能获得如是如是的功德;有时候呵斥,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发心,即使用多少七宝供养三宝,连善趣的果报也是得不到的。
我们善巧了知经典中的各种意趣,是很重要的。修行人的意乐是不同的,有些人对世俗法特别执著,我们就对他说,“世俗法再好也没办法解脱,应该用空性摄持。你所行持的五波罗蜜多,如果没有用智慧空性摄持的话,那就不是无漏的法、不是真正解脱的因”。
现在外面学佛的人当中,有些人没有闻思,不懂佛法,只有一个发心、只有一个兴趣。察言观色就能看得出来,一提起闻思的时候,他马上转移话题,就是外行;而他发心很不错的,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就比较有兴趣。
有些人只是很喜欢闻思,除了闻思以外,对发心、做事,都没有兴趣。
作为一个修行人,当然不能学得太杂,但还是要全面一点。对世俗的善根,对胜义的善根,都要重视。有些道场只对持戒很重视,对安忍也不重视、对精进也不重视,这样的话,也不行的。
《经庄严论》的后面专门会讲,六波罗蜜多当中,精进是很重要的。很多道友不精进,比较懈怠,爱睡懒觉,特别散乱。不好好念佛、不好好闻思,爱玩手机。在手机上能看到很多世间的信息、佛教的一些知识,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不看手机。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比较散乱,今天看这个信息怎么样,明天看那个微信怎么样,特别耽误自己的修行。
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世间出世间的任何事都没办法做的。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些都是没办法行持的。
精进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精进的话,什么事都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直这样拖下去;如果很精进的话,即使智慧不是很高、脾气不是太好,但是通过精进,就可以战胜一切。
“当知四意趣”,这里讲到四种意趣,通过自己的精进力,去搞懂佛教的甚深道理,这也是很重要的。
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已经讲完了,下面讲到八障之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