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三、词句善妙:
佛子句不弱,可意善说称,
如应及无染,适宜如是广。
略说及释说,随顺乘易解,
共称及如理,出离随同故,
略名菩萨尊,文句之圆满。
佛子的讲法语句,1、不低或不弱,并不是小声,有人能听到有人听不到,而是一切眷属普遍听到。2、可意:指语句文雅、悦耳、合意、善妙。3、善说:善说或庄严讲解是指能解义的语句分明。4、共称:如果讲世间不共称的词语,别人不理解,以世间共称的语句与语言来表达,能使人理解意义,故为“共称”。5、如应:相应所化相续而宣讲,称为如理或如应,这样宣讲也会受听。6、无染:无视利养恭敬,故为无染或不存染心。7、适宜:如果语句过多,则令生厌烦,语句多少适度,容易记住,即是“适宜”。8、广大:“如是广”是指详细解说,则能无穷尽传讲。与经中所说“周遍、善妙、明了、令解、悦耳、不依、合宜、无尽八德”相对应。不依利养恭敬虽是心的功德,但不是若有利养恭敬则传讲、赞扬;若无利养恭敬则不传讲、诋毁,从这些词句不会因此而有过失的角度需要传讲或思维。
言词讲法的功德也有八种:1、略说:归纳意义而宣说,容易受持含义;2广说:如是由细致解说彼等意义而对意义获得定解;3、随乘:于所化三种姓各自宣说他们的乘,是随乘而讲;4、易解:词句、文字、意义次第或不紊乱而宣讲容易听闻;5、共称:以共称的文句宣讲;6、如理:相应所化相续如理或如应宣讲;7、出离:宣说出离三界之圣道法;8、随同:宣说随同八圣道之法。简略来说就是所谓“菩萨至尊的文句圆满。”经中所说“文字功德即具理文字、词句、随行、随顺、承许、相应、随应,智者加行圆满资粮”八种对应前面:以具三量之理的文句略说;依略说而广解;随乘对应随行;易解,是指文句讲法无有紊乱不悦耳、文雅,对应随顺心意;共称对应承许,因为能令如实理解;如应即相应彼法器;宣说圣道随应涅槃,随同对应智者加行资粮圆满,智者加行资粮圆满涉及两种,智者是指从预流向至阿罗汉向之间的七种行者,他们的见修道称为圆满资粮,它随应什么?随应于八圣道。这是《大疏》中讲的。
庚二、佛陀说法之方式:
善逝语无边,六十支难思。
善逝说法之语无量妙音不可思议,但归纳而言,依照《佛说不可思议秘密经》中所说六十梵音来了知。其每一分支也出生无量妙音,因此不可思议。
何为六十梵音?
1、流泽声:比如,水能使草木生长,同样,佛语能使众生的善根增长,故称流泽声或润泽声。
2、柔软声:如柔软的天衣触及身体十分舒适一般,佛语只是听到今生会令人悦意,故为柔软声。
3、悦意声:宣说二谛、缘起、菩提分法等义,故为悦意声。
4、可乐声:没有宣说放牧等之类的平庸文句,而宣说天人与圣者之文句,故为可乐声。
5、清净声:以出世间大智慧断除二障,由无分别智慧后获得,故为清净声。
6、离垢声:远离烦恼随眠,故为离垢声。
7、明亮声:世间共称的文句鲜明,故为明亮声。
8、甘美声:具足遣除外道等恶见的力量,故为甘美声或具力声。
9、乐闻声:若依教奉行,则出离三界,故为乐闻声。
10、无破坏声:反方的攻击不能摧破其语,故为无破坏声。
11、可意声:令听者的心生起欢喜,故为可意声。
12、调顺声:能调伏贪等一切烦恼,故为调顺声。
13、无涩声:制戒也并非像外道依于五火等粗暴苦行那样,而容易实行,为无涩声。
14、无恶声:宣说真实离堕的方便忏悔及防犯等,因此并非不能做到,故为无恶声。
15、柔善声:宣说三乘使种姓者调柔,为柔善声。
16、悦耳声:语言动听文雅,令闻者不愿舍弃,想听闻而不生散动,故为悦耳声。
17、适身声:依靠佛语而生起等持,以轻安使身体舒适,为适身声。
18、心生勇锐声:以胜观令心满意足,为心生勇锐声。
19、心喜声:能斩断一切怀疑之痛楚,故为心喜声。
20、悦乐声:断除不知及邪执,依次产生喜悦与安乐,故为悦乐声。
21、无热恼声:若依教奉行,则无欺得果,不会产生听闻佛语无义之后悔心,故为无热恼声。
22、善了知声:是圆满闻慧的依处,故为善了知声。
23、明解声:成为能产生圆满思慧之依处,故为明解声。
24、显示声:无有吝惜而宣说,故为显示声。
25、令生欢喜声:随得自利是预流等八种行者,十地菩萨及如来,声闻菩萨圣者也是见到通过如来语而随得自利便对佛语生起欢喜,故为令生欢喜声。
26、喜爱声:未得自利的凡夫为得自利而欲求入于如来语,故为喜爱声。
27、令他善了知声:甚深的各别自证、法界无分别智慧与菩提分法不可思议,能真实宣说这些法而使他众普皆了知,故为令他善了知声。也有解释为形成外界种种事物之业、瑜伽等持之行境、如来之行境、妙药咒语之力四者普通人不可思议,宣说它们不可思维,故为令他善了知声。
28、令他明解声:宣说蕴、界、处、地、波罗蜜多等所思广大法令他了悟,故为令他明解声。
29、如理声:具足三量而宣讲,故为如理声。
30、相应声:相应所化根器而宣说,适合其相续,故为相应声。
31、离重复过声:以多种差别宣说一义,但有从各自名称而理解的必要,如经中以差别宣说,无有重复,故为离重复过声。
32、如狮子音声:如同狮子吼声能令群兽惧怕一样,佛语能令反方及外道畏惧,他们无法忍受宣说无我等的威力,故为如狮子音声。
33、如大象声:佛语周遍于眷属中,故为如大象声,这里的大象并不是人间的大象,而是诶瓦绕那等天界的大象,他们的声音无有哽咽、嘶哑,同样如来之语音也断除这两种过失。
34、如云雷吼声:音声深厚,近听不过大、远听不过小,远近等同,称为如云雷吼声,这是《注释》中讲解的。
35、如龙王声:龙宫的龙王言语,悦耳稳妥,众龙听从,同样,佛语,天非、天、人等一切众生听命,故为如龙王声。
36、如紧那罗妙歌声:有情语音之中,乾达婆的声音最为柔润,佛语善妙悦耳,故如紧那罗妙歌声。
37、如迦陵频伽鸟音:迦陵频伽鸟的声音,是与前面动听音声不同的另外悦耳声,无有间断发出。同样,佛语不间断传出另外的优美声。有些人说:迦陵频伽的动听音声入众生心中,连续听许久,一旦那声音中断时,由于它极为动听令人又想再听。同样,佛语若闻一次,又想再闻。
38、如梵王声:梵天的妙音柔润远播,并非断断续续,同样,佛语无有呼吸短促之过,因此悠远或远播。
39、如共命鸟声:共命鸟的声音是吉祥的象征,如果寻觅而去听到它的声音会万事顺遂。同样,听闻佛语成为世间出世间一切事成功的吉祥象征,闻声而后诸事皆成。
40、如帝释美妙声:帝释天出言稳重,大众如实听受不会违越,同样,佛所说的言教他者不会违背,故如帝释美妙声,。
41、如振鼓声:天鼓传出击败非天、天人得胜的音声,使非天自行溃退。同样,佛陀克胜恶魔反方,初转F轮,听闻者也能克胜魔等。
42、不高声:天等世间赞叹佛陀也无我慢,故为不高或不傲声。
43、不下声:即使邪魔外道等诋毁说“此讲法不好”,也不怯懦,故为不下声。
44、随入一切声:所谓“贝嘎绕讷”,是语言学或教授,此处指佛陀教授过去未来现在之事,一切均如其实现,或者如实讲说一切所知明处,如是确定,或者也涉及语言的法相,具足语言之规,故为随入一切声。
45、无缺减声:由于不失正念,因此无有残留个别所诠言词不全或者一切所说义无有忘失,因此无有言词缺减。
46、具足声:利益所化的善根生起增长究竟的一切所为无余宣说,故为具足声。
46、(应为47、)无贪声:远离贪爱利养恭敬,故为无贪声。见有些版本中为不惊怖声。
47、(应为48、)无怯声:于眷属中说法无有魔等反驳的畏惧,故为无怯声。有些版本中将此称为无惊怖声。
48、(应为49、)令众生心意唯喜声:对于说法无有心厌烦、身不适的疲惫,故为令众生心意唯喜声。
49、(应为50、)广博声:一切明处无余通达,询问任何所知,均无碍讲说,故为广博声。或者周遍宣说的缘故称为广博声或周遍声。
51、无染污声:饶益未生善根、有染污的众生并通达而利益无有染污的众生,故为无染污声。
52、持续声:恒常不间断说法,故为常流声或持续声。
53、庄严声:以种种名称、词句、文字严饰或美化,故为庄严声或严饰声。
54、圆满一切音声:一语也能圆满天、龙、人、旁生、饿鬼等各自众生听闻的一切音声,故为圆满一切音声。
55、诸根适悦声:一语能使各自众生通达自己想要了知的意义,能令那些众生诸根舒适、愉悦,故为诸根适悦声。
56、无讥毁声:最初承诺的誓言直至究竟何时也不会舍弃,无有舍弃或唐捐,故为无讥毁声。也可理解为,诸如说“若入于此道则得此果”,必定得到其利,因此众生不会讥毁说“并非如此”。
57、无轻转声:于所化众生调化时机成熟时传授,无有忘失其利,迅速利他不会动摇或改变,故为无动摇声或无轻转声。
58、无疾卒声:不会非理或不妙过快急卒宣说,故为坚稳声或无疾卒声。
59、随入一切会众声:处于近前者声不过大过小,明了善闻,处远方者及其他所化世间界极多之他处者也如同住近前者所闻相同听到,故为随入一切会众声。
60、诸相具足声:说法无碍,能以有实法为例圆满宣说一切意义,故为诸相具足声。
语句极合理,依辨除怀疑,
多番具能立,略说广解者,
佛陀此宣说,三轮皆清净,
此亦离八过,是所应了知。
佛语说法之方式有八种:1、宣说事物本体:依靠柱子之类的名称或语言及意义的差别柱子无常之类的词句来宣讲。2、具正量宣讲而极其合理:颇具意义或根本而讲。3、简略而讲。4、广解或辨别其义而讲。5、依理斩断怀疑。6、反复多次运用能立。7、对略说能理解者宣讲。8、对广说能理解者宣讲。关于此等意义,经中云:“讲说,传授、安立、辨别、解释、开显、阐示、真实阐示。”1、宣讲名称的本体及词句其差别即是讲说。2、对随信者以“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的词句传讲;对随理者,依理证成无常,称为具根本或意义或以正量传授。3、简略而讲,是指安立论体。4、广讲是辨别其义。5、斩断怀疑,是解释。6、为了无倒证悟意义传讲的多种差别多次再三宣说,是开显意义。7、对略讲能理解者简略宣说要义,是阐示。8、对广说能理解者详细广讲,即是真实阐示或演说。其中前两者指说者,随后宣讲等四者是如何解说,后两者是对何者解说。如此佛陀这八种说法方式,说者、如何说、于谁说三轮清净,虽然佛陀以究竟的无分别智慧说法,但不缘三轮,因此是极其清净。而且要了知,佛陀说法也远离语言八过。
何为八过?
懈怠及不解,不予说法机,
未定不断疑,离彼不解说。
厌烦与吝啬,此等许语过,
无有彼等故,佛说成无上。
1、耽执躺卧等不喜说法的懈怠;2、虽讲法但自己没有如实证悟或不能明确宣说词句或意义,令听者不能理解所证之法;3、因为不愿意说法而不提供说法机会;4、未决定或非了义,是指不讲了义法而讲不了义,或者不详细广说而使他人对其义不解;5、虽然宣说但不能斩断所化者三心二意的怀疑;6、对远离怀疑者不再三以种种差别抉择解说;7、对说法以艰难之想厌烦;8、于法吝啬隐藏。这些承许为说法的过失,因为根本无有这八种过失的缘故,佛陀的说法是至高无上。后面这八种也是从断除前八种的违品侧面对应,无懈怠而宣讲;结合正理令理解意义;提供机会而略讲;详细广说;断除未决定;斩断怀疑;多次宣讲;对广说理解者无厌宣讲;对略说理解者无吝宣说,意义上可以对应。安慧论师的《大疏》中没有这样对应。
己四(所说法之自性)分二:一、法共相;二、别说意趣秘密。
庚一、法共相:
诚信喜慧因,故此法为善,
具二义易受,示四德梵行。
与他不共同,圆断三界惑,
体性净垢白,具四梵行德。
所谓“妙法”是如何承许的呢?具足三善、二妙、四功德,就是所谓如来语妙法。指什么呢?
听闻妙法时,是生起诚挚信之因的缘故,法是初善。思维时,获得定解,是心生欢喜之因的缘故为中善。修行时,作为真实智慧之因的缘故为末善。如是微妙法初中后三时善妙。
二妙是指,具足以二理无误真实宣说所知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谛之义,即是义妙;随顺世间共称语言的定义文句圆满宣说,容易理解或容易受持,即是文妙。
具四功德的梵行圣道以教法阐示,所谓“梵”,这里是指涅槃,如经中说:“成梵净、成清凉,成涅槃也。”能获得涅槃的圣道称为梵行。圣道具有四种功德,圣道真如唯有此法中有,而与除此以外的其他外道等不共同,为纯一;圣道能圆满断除三界所有烦恼,故为圆满,世间道趋至有顶也会复返,永久断除三界所有烦恼的道圆满;圣道如虚空与水晶般是自性清净无漏的体性,因此为清净;以其道遣除客尘后不复再生,使心达到无漏的自性,因此为鲜白。承许具有梵行的这四种功德。
如来随顺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信解而说法,念及意趣与秘密之理而宣说也有许多,因此没有如理了知他们的密意而依文执义,不会证悟真实了义反而依于有密意的不了义及句义颠倒受持,因此辨别这一点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