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7-05

  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的是什么?

  师念藏语传承。

  壬二、宣说不舍众生之方便是获得大菩提之方便:

  为众住地狱,苦剧非害彼,

  有寂视过功,入下乘念害。

  具慧住地狱,不障大菩提,

  余乘凉利己,极乐亦障彼。

  这个科判稍微有一点差别,一个是“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这个是“宣说不舍众生之方便是获得大菩提之方便”。

  今天《经庄严论》的字面,比较好懂一点。有时候,我译讲是很难啃的,好像老狗啃骨头一样;你们听也是很费劲的。《经庄严论》是特别大的一部论典,讲完,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我是这样的,你们也是这样的。我想,只要大家努力,就一定会完成的,那一天不知道怎么样庆祝。

  “为众住地狱”,这里讲到,佛子为了众生不会舍慈悲心。为了众生,他经常住在三界当中的,比如说人间、天界、饿鬼、旁生,甚至最可怕的无间地狱。

  “苦剧非害彼”,地狱里面的苦,大家都知道,是寒冷焦热的,非常得剧苦。地狱的苦,对于凡夫人肯定是很伤心的,但对于佛子是不会那么有害的。为了众生,在人间的地狱,也就是监狱里面受折磨,或者身体各种疾病的折磨等等,佛子根本不会把这些看成是什么害处。

  对佛子们来说,地狱的苦,并不是有害身心及障碍大乘道的加害,因为依靠此因,会对如幻的众生披上极其悲悯的铠甲。

  “有寂视过功,入下乘念害”,把轮回看作是有过失的,把寂灭看作是有功德的,入于小乘的意念,这对佛子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障碍了得菩提、障碍了度众生。

  如果佛子入于灭尽定的话,很长时间他都没办法度众生。这样的小乘意念,对众生不会产生悲心,不会证悟空性,没有从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的修行。

  作为佛子,他住地狱不会害怕的、住监狱不会害怕的、受到人间折磨不会害怕的,他最害怕的是入于空的寂灭当中,或者是害怕轮回、不接触众生。

  有些人特别害怕接触别人,害怕跟别人产生烦恼,其实这是发菩提心不成功的一种表现。如果发菩提心很成功的话,他是不会这么害怕的。

  “具慧住地狱,不障大菩提”,具慧菩萨住地狱的话,是不会障碍菩提的。在地狱里面燃烧,肯定是非常痛苦的,但是菩萨对如梦如幻的众生,生起悲悯之心,这是很好的修行,不会障碍菩提。

  《大圆满前行》里面讲的匝哦之女[注8]入地狱的时候,由于他对众生生起悲心,而获得了解脱。世尊因地曾转生为嘉瓦谢达[注9],在地狱里面拉车的时候,由于他对他的朋友生起了悲悯之心,而获得了初发心的功德。

  对人生的灾难、人生的痛苦,要把它看作是一种机遇,把它当做是一种修行。怎么修行呢?一个是,“这可能是我前世造的业,今生成熟了”,这样想;还有一个是,“依靠这样的痛苦,我发现了其他众生也痛苦”。比如说以前你很富贵、很富有的时候,可能不知道众生贫穷的痛苦;今天你变成了特别贫穷的人,很痛苦,这样你就完全能够感受到众生贫穷的痛苦。以前你身体健康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住院是非常痛苦的;现在你住院了,就知道这种痛苦了。有些人在生意倒闭了、亲人死了以后,就看到了、感觉到了众生的苦难。

  我前一段时间去学校,有些老师问:“我们跟你一起去的,感觉特别累,你怎么不累啊?”我说:“可能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受过苦吧。放牛是很累的,我跟其他孩子不同,其他孩子放的牦牛比较少,我放的牦牛特别多。而且我家在山谷里面,没有什么依靠,只能靠自己。后来读书的话,也是很锻炼人的。然后来到喇荣,法王如意宝在世的那一段时间,是很苦行的,吃的、穿的、住的方面,都是很简陋的。所有的这些经历,都是在锻炼心、锻炼身体。很多人对我发悲心的时候,“你很苦、你很累、你很可怜呐”,我自己觉得,这些是没有什么的。以前我在山上光脚放牛,跟这个比较起来,现在至少也是有鞋穿的。

  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很可怜,连穿的鞋都没有,但是在他的人生当中,这也许是很珍贵的一种财富。在人生当中,不可能是顺顺利利的,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烦恼、痛苦、各种事情,你应该把它转为道用。

  在噶当派的《开启修心门扉》[注10]里面讲,下大雪本来是不好的事情,大多数的商人认为,“哎哟,今天下大雪了,我们过路困难怎么办呢?”而有些聪明的商人认为,“今天下雪很好,对马蹄有利”。因为如果天气特别干的话,马蹄会特别干,没办法行走;而下雪的话,大地湿润,骑马就很容易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意义、有益处,这也是一种方法。

  “余乘凉利己,极乐亦障彼”,在其它乘当中,希求清凉的、自利的快乐,实际上反而成了菩提的障碍。

  “以爱众生慧,饶益诸世间”,《大宝积经》里面讲的,以爱众生的智慧来饶益一切世间有情。菩萨爱众生的这种智慧,不像世间当中所谓的爱,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些痛苦,不是这样的。菩萨的爱,对自己不会带来痛苦,对他人也不会带来痛苦。

  每个人应该有爱众生的这种智慧,这种心渐渐成熟的话,就是菩提的顺缘,不会是菩提的障碍。否则在这里,声闻缘觉的寂灭都成为大菩提的障碍,更何况是自私自利的心呢?

  痛苦都是自私当中产生的,要观察每次的痛苦,“我今天为什么痛苦?痛苦的来源是什么?”来源就是自私,自私真的是很可怕的,大家都应该清楚。

  略说已经讲完了,略说里面讲了两个方面。下面广说当中,分了宣说无缘智慧和宣说大悲两个方面。

  《经庄严论》真的是很好的。有些有智慧的人比较傲慢,认为佛教里面没有什么不懂的,很简单的,佛教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里的智慧、这里的逻辑、这里的语言,一层一层多么微妙。我看到,以前在世间读各种大学的有智慧的人,到了这里以后,发现佛学跟其他的世间智慧还是不同的,自己确实有一定的深入空间。

  下面讲无缘的智慧,有四个偈颂,今天把这个科判讲完,就算可以了。

  要修什么法呢?修行一个是空性法门,还有一个是大悲心。如果别人问:“你不是在听《经庄严论》吗?现在正在讲的《修法品》中,要修什么法?”你可以回答:“就是修空性和大悲心。”这样的话,你说的就没有错。

  不然,“《经庄严论》讲的是什么?”“《经庄严论》里面主要讲供曼茶罗”,这样是不行的;“《修法品》主要讲了什么?”“《修法品》可能是修五加行吧”。我相信不会这么说的,哪有这样笨的。(众笑)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无缘智慧;二、宣说大悲。

  壬一、宣说无缘智慧:

  当知无有法,可得无染净,

  犹如幻术等,如是如虚空。

  “当知无有法”,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都是无有的,无有法;在显现当中和名言当中,都是可得的。

  这两个,有和无,对取相的凡夫人来讲,是非常相违的,很多人都害怕。有是怎么回事?无是怎么回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全是不合理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实际上胜义当中,确实是没有的,怎么找的话,也是找不到的,包括“我”都是找得到的;世俗当中,是无欺而存在的。这是凡夫人最害怕的一个见解。

  “可得无染净”,还有一个见解,烦恼染法,在本体当中,也是没有的;但是在显现当中,烦恼是有的。

  也就是说,清净有两种,即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的话,本性是清净的,哪有什么垢染呢?离垢清净的话,显现当中,离开烦恼客尘而得到清净,是存在的。就像虚空本来是清净的,但虚空中会有云雾的客尘,而这些客尘是暂时的、可以离开的。下面有绘画的比喻、混水的比喻,有很多比喻。

  对凡夫人来讲,接受不了这种见解,觉得是不可能的。要么清净,要么不清净,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这样污染和清净的见解是合理的,怎么合理呢?

  “犹如幻术等”,按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污染和清净在名言当中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如梦、如幻、如阳焰的显现。

  “如是如虚空”,在真实义当中,污染和清净真的是不存在的。从胜义当中去观察的时候,它们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如虚空般的空性。当然虚空只是比喻不成立的这个层面,实际上虚空也不能表示离四边八戏的本体,只是暂时用来比喻是合理的。

  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讲过,胜义当中是如虚空一样空性的,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一样显现不灭的,万法是以这种方式存在的,这是很深的窍诀。

  “观察一切法,虚妄忧如幻,烦恼业力故,生死常轮转”,《华严经》里面讲的,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的,跟幻化没有什么差别。

  我以前讲《三休息》的时候讲过,稍微观察的时候,是如梦如幻的,有显现的;再观察的时候,连如梦如幻的本体都是没有的。这一点,菩萨通过修行是完全可以了知的。

  得和不得、染和净、如幻和如虚空,凡夫人觉得是相违的,特别害怕,在《大疏》里面讲了这三种害怕。凡夫人认为这三个都是相违的,实际上它们是不相违的。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前面两个是立宗,后面是讲道理,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显现许是无欺而存在的、有可得的,如梦如幻一样的;胜义当中相是不可得的,如虚空般的。得和不得并不相违的道理,讲得很好。

  这是如梦如幻的比喻。我觉得佛教的这些比喻,真的是很有意义的。

  下面讲,我刚才藏文念过了。

  犹如如理画,本无现高低,

  非真分别前,恒无二现二。

  “犹如如理画,本无现高低”,比如说有些手艺特别好的画家,他如理如实地画画。本来在画上面,不可能有真实的高低不平,但是因为画家的工夫特别好,在画上面,好象就有了栩栩如生的高低不平。

  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画像,或者十八阿罗汉的画像、印度二圣六庄严的画像,真的是跟真人一模一样的,非常逼真、动人。

  现在学校的一些孩子,画得挺好的。其实人有很多的潜力,主要是没有环境和没有因缘。如果有的话,我们都还可以吧。我以前画过一只孔雀,你们也知道......(众笑)

  “非真分别前,恒无二现二”,同样的道理,在没有证悟的非真实的分别念面前,能取所取的二执著、外境和内心的二现法,都会显现的。但实际上,在究竟意义上面,能所二取的本体,无有实义、不会成立的,二现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辨中边论》里面讲的,也不是没有染污的,还是有暂时的染污;也不是真正有染污的,本体上是没有染污的;也不是不清净的,本体是清净的,最后成佛的时候清净;也不是清净的,还是有暂时的客尘。

  《弥勒五论》汉地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认为是弥勒造的,有些认为是无著造的,有些认为是世亲造的。像法尊法师说,全部是弥勒菩萨造的。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师念藏语)藏文当中......

  下面讲两个颂词就圆满了,今天马上要完成了。

  师念藏语传承。

  如水混浊清,澄清非彼生,

  彼离彼垢已,如是心同理。

  “如水混浊清,澄清非彼生”,这是浊水变清水的比喻,也就是说,离开垢染以后,显露出原来的本来清净,这是怎么比喻的呢?就像水在浑浊的时候,里面有很多土、不干净的东西;当水变清以后,实际上清并不是从浑浊当中产生的。

  水的本体本来是清净的,只不过里面有很多土沙以后,就有点浑浊了。让土沙沉淀以后,水就变成澄清了,现前原先水的自性,它的澄清并不是先前没有而由混浊中重新产生。

  就像禅修安住的时候,浊染的分别念,被慢慢压制住。当然没有胜观的话,这个垢染只能压制着。想把它去掉的话,就必须用胜观的智慧。

  “彼离彼垢已”,水的澄清只不过是离开了暂时泥土所染的垢秽而已、让暂时的垢染离开了而已。

  “如是心同理”,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心本身是像虚空一般的,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只不过暂时出现了垢染;通过修行,完全可以让垢染得以清净。

  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的话,那可能始终认为,“我的心是不清净的”。现在很多修行人自暴自弃,自己对自己没有信任、没有希望,这不太好。本来每天修行也算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他始终觉得自己犯了错误、始终觉得自己烦恼很重,“我没有什么希望了,我的烦恼太深重了,修行不好,让我死好了”。不是感觉良好的、很阳光的。

  我接触到一些学会的道友,我问:“你学了没有?”他说:(师模仿戏语)“很惭愧、不提了,学是学了,没有退,但是......就别提了。”没有必要这么负面。我们的要求是比较严了一点的,你还能一直活着,也算是有坚强的生命力了。(众笑)

  我以前在《苦才是人生》的前言中说过,比如说同样看到半杯水,悲观的人觉得,“一半都没有了,那怎么办”,很伤心的;乐观的人觉得,“还有一半的水,有希望”。虽然看到的是同样的水,乐观一点的话,会觉得有希望,我觉得这样好一点。

  有些居士来学院以后感觉到,“我们认为自己在城市里面修行很好,但是与学院的师父们比较起来,真的有点惭愧。师父们那么早背书,确实很用功。比较起来,我们真的有点不好意思”。这个我相信,出家人没有很多生活上的压力,可以把心放在闻思上面。而且整个学院闻思修行的气氛,跟城市里面真的不同,这一点是有优势的。遇到一些学院里面的师父的时候,我问:“怎么样?”他说:“我现在学得差不多了,五论马上要毕业了,还可以的、蛮好的、感觉挺不错的。以前在世间当中很烦恼,现在还不错。”我觉得,自己有信心,这样好一点,对吧。(众笑)

  不知道刚才怎么讲这些的,我害怕时间可能不够,所以中间顺便加了一点场景。

  讲最后一个偈颂。

  心性恒光明,是以客尘染,

  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

  “心性恒光明”,心的本性、心的实相,本来是没有任何垢染的、是光明的。

  “是以客尘染”,只不过有暂时的贪嗔等这些烦恼客尘。忽然的客尘,并不是真实的烦恼自性。

  “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心的本性除了光明以外,没有其他的自性了。也就是说,法性心本性清净光明以外、除了这个心以外,没有其他的非光明的心。心的本体,即是光明、即是空性、无二无别的。

  “法界理清净,贪嗔痴本无,迷悟从心起,三毒法假名”,龙猛菩萨著的、宋施护翻译的《赞法界颂》当中讲的,法界的本体,本来都是清净的,贪嗔痴本来都是没有的,众生的迷乱和诸佛菩萨的觉悟,全是从心而起的,所谓的三毒只是假名而已,没有真实的本体。

  “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释量论》当中讲的,心性本来是光明的,只不过暂时被一些客尘染污了而已。

  今天就讲这么多。

上一篇: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