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551-600)
551、R、如来净法身,饶益无量众,法身亦无念,我利诸群萌。------《华严经》
如来以法身利益无量众生,正在利益无量众生的时候,其实如来没有这种念头,某某众生我已经度化了,今天去舍卫城,今天去王舍城,今天去鹿野苑;时间的话上午去还是下午去。在某些公案中显现上语言上这样说,但这不是最究竟的意趣,佛陀真正的本体当中没有这些。佛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552、N、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入行论》
这个愿还是很重要的,只要虚空存在、众生存在,愿我住在世间,尽除众生的痛苦。
553、R、如来普现前,令众生信喜,佛体不可得,彼亦无所见。------《华严经》
如来现前,令众生产生信心和欢喜心,最终佛的本体不可得,也是没有什么所见。如来可以现前,让众生生起欢喜心,但最究竟来讲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但是在名言世俗当中见到如来的相,或者境界当中呈现如来的相,当然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见到佛像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554、H、幻师虽造作,幻术有其边,如来所成就,幻术无穷尽。------《大宝积经》
幻师毕竟是凡夫人,他所造作的各方面还是有限的;如来是成就者,他的幻化,不管从哪方面,都是无穷无尽的。
555、Z、众生随业转,受种种苦乐。------麦彭仁波切
众生随着业转,所以会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因为业的力量特别强大,本来你想感受快乐,也许可能感受痛苦;本来以为自己会感受痛苦,结果依此而感受快乐。
556、X、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俱舍论》第四品
形形色色的世界,其实是业所生的。
557、Y、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入行论》
心是依靠业力的支配,最后也是显现各种差别。
558、W、我愿常值佛,常愿得出家,常净修梵行,世世度众生。------《华手经》
很多即生不能出家的人,也可以发这个愿;即生已经有出家缘分的人,也发愿生生世世以出家身份度众生,这种发愿也是很重要的。
559、F、讽诵灯镜印,火晶种酸声,令蕴结生者,不迁智当证。------《智者入门论》
大概有几个方面的比喻:
讽诵:老师念、让学生跟着念,最后学生也会了,但并不是老师嘴里的知识迁移到学生的肚子里去了;
灯,没有前面的灯不行,但是前面的灯并没有传到第二个灯上;
镜,镜子里面的影像也是这样,没有面容不行,但面容也并没有跑到镜子里面去;
印,印章也是这样,盖印章的时候,没有印章也不行,但印章的缘起显现在纸上;
火晶,没有火晶,不会产生火,但火晶是否变成火、迁移到火上面?也不是;
种,没有种子,不可能产生苗芽,但种子也并没有到果上去;
还有酸,比如我们看到、听到酸的东西,马上流口水,有望梅止渴这样的现象,但并不是酸迁移到我们嘴里了;
声,发出的声音,原原本本在空谷当中回响,但这个回音,并不是我的声音到了那里。
所以,这中间有一个传递的过程。我们的五蕴结生到下一世,并不是迁移到那里,如果是迁移到那边,那从人的五蕴到天人的五蕴,一直到饿鬼的五蕴,这样有常有的过失。
560、Y、有情受生时,呼吸根及识,非不待自类,唯由身体生。------《释量论》
因为前世呼吸的习气在阿赖耶上有一个很细微的缘起,有了这细微的缘起,众生在下一世出生的时候,刚开始时有细微的呼吸。包括在母胎当中,他自己有自己的呼吸,因为前世的呼吸以习气的方式一直延续,包括根、呼吸、识。但这个延续,并不是前面呼吸得“呼呼呼”,气息中间以一个密道进入到下一世,不是这样,缘起并不是完全迁移;但是没有前面的话,也不可能产生后面。
561、J、极其细微法,何者抉择断,是为不知者,不见缘起义。------《智者入门论》
因为特别细微,所以抉择为断灭,但其实是没有智慧的人不知道、不懂缘起法而已。以因缘产生,所以不会有断灭的过失,依种子的缘起法延续到后面去了。
562、Y、于许烦恼如种子,如龙根树与糠秕。------《俱舍论》
烦恼就像种子一样能产生自己后面的果;它就像龙一样,只要龙存在水不会干;它就像树根一样,只要树根存在,树茎和树枝会长出来的;它就像树一样的,有了树,它的花、果也会出现的;还有像糠秕,糠秕当中的果实,因缘具足也会生长。
以各种比喻说明烦恼如种子一样能产生后面的果;但是如果离开了爱,离开了爱的执著,那作为阿罗汉,他的相续不会延续下去。
563、B、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中观四百论》
对于甚深空性的道理,不知道的人不会生起畏惧,遍知的智者也同样不会畏惧,只有那些对佛理一知半解的人才会生起畏惧。所以,甚深空性法门不能在没有智慧、不具有大乘根基的人面前传讲, 否则他们会因为怖畏而生起严重的邪见,从而堕入恶趣不能解脱。
564、R、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中观四百论》
如果知道了 佛所说的真空无我的道理,就会对任何世俗显现失去欣乐之心,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对无我空性也不会产生怖畏,因为诸法的本性本来如此。只要对究竟的无我道理生起定解,也自然会摧毁对烦恼的执著。
565、S、视德而爱恋。------《释量论》
只有当我们认为对境清净可爱、具有功德的时候才会产生贪心。当然, 如果认为对境不清净、具有过失,就会产生嗔心。
566、W、我执生诸蕴,我执实虚妄,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宝鬘论》
由我执产生了种种蕴,我执完全是虚妄分别,就像种子是虚假的, 那种子的果会真实吗?同样,既然贪心嗔心之因——清净、不清净跟石女儿或虚空中的鲜花无别,所以贪心嗔恨心也根本无法生起。
567、Y、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楞伽经》
虽然行持中观的智者认为,因缘和合的一切万法皆是空性;但没有学过宗派的,以及学过宗派的内外道凡愚众,他们都起妄想认为这些是实有不空的,即实实在在存在,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568、W、外道虚妄说,皆是世俗论。------《入楞伽经》
外道以虚妄的方式宣说,全部都是世间论。的确,外道所成立的所有观点,没有能禁得起观察的。
569、R、若法从缘起,佛即许是空,说法无自性,无等狮子吼。------《出世赞》
如果任何一个法是缘起生,佛即承许它是空性,而宣说诸法无有自性,这就是无与伦比的狮子吼。
570、Z、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 ------《定解宝灯论》+麦彭仁波切
诸智者都赞叹说,这样的缘起理非常奇妙。
印度诸位大德和智者们都说,现空双运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
571、Y、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入中论》
因为佛陀已经说了,诸法依靠因缘而生,并不是各种分别念来决定或观察的,这样的甚深道理唯依佛陀的智慧才可抉择,再加上它远远超过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等中观理证,所以依缘起理,世间所有实执、迷茫的网全部可以一并斩断。
572、W、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
没有一个法不是因缘而生,所以一切法全部是空性。这个教证有两层含义:第一,未曾有一法,不是缘起法,即不是缘起法的一个也没有;第二,未曾有一法,不是空性法,即不是空性法的一个也没有。
573、Y、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三主要道论》
缘起性的空性可以显现的道理,是指显现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若了知这样的道理,世间任何有无的边执都不会堕,这样的见解也是最究竟的。
574、N、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中论》
涅槃和世间、空性和显现、解脱和轮回,一点一滴的差别都没有。
575、R、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中观四百论》
如果见到了缘起,世间一切无明愚痴的现象永远也不会产生;因为它在佛陀的教言或正法中,最精要、最珍贵、最甚深,所以我们在何时何地都要尽量宣说缘起法。
通达了缘起空性的道理,愚痴、实执则不会产生,因为空性缘起法能斩断轮回的根本,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地弘扬般若法门。
576、J、见缘起法故,见法清净;见法清净故,见国土清净。------《华严经》
若真正了达一切法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实有,而现见其空性、清净的本体,那就见到了国土清净。
577、S、深达缘起,入诸法界,见有为法,犹如镜像。------《华严经》
作为一个通达缘起、深入法界的人来讲,我们所见到的山河大地、金银财宝等有为法,在他的境界中是显而无自性的,就像镜子里的影像一样,或者说跟幻术没有什么差别。
578、Y、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三主要道论》
此颂主要讲缘起空性的境界圆满的量。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呢?就是显的时候不空,空的时候不显,显和空是轮番显现的。而真正见到缘起空性的瑜伽士,就不会轮番显现。所以,只有当我们见到柱子时,了知它的本体是空性的,那时才能断除一切执著相。在真正通达缘起空性的道理时,一切执著都不会有。
579、Y、以此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七十空性论》
应了知一切法的自性是空性,此颂是从自性空性反过来推的,也就是说先断定胜义空性,再陈述原因。
580、R、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中论》
如果一切法的自性不空、真实存在,那刚开始产生也不可能,最后毁灭也不可能;既然如此,那断除因法烦恼、息灭果法痛苦、获得涅槃都不合理。正因为所知万法没有一点成实,解脱也是合理的,迷惑也是合理的。
581、R、如狮栖山无畏惧,震慑群兽发吼声,人中狮子依般若,慑众外道发吼声。------《般若摄颂》
兽中之王的狮子能无所畏惧地栖息在山林中,它的吼声能震慑群兽;同样的道理,人中狮子释迦牟尼佛以般若空性的狮吼声,能让外道惊怖,而且谁也不敢反对,谁也没办法与他进行辩驳。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当佛陀及其追随者——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宣布空性法门时,世间无数智者也没有一个人能站起来真正反驳。
582、J、解说空性时,若人言其过,是则不成过,俱同于所立。------《中论》
当佛陀或中观应成派解说万法皆空的道理时,虽然外道、有部、经部、随理唯识等有实宗觉得这种说法不合理,但不合理的道理或过咎根本举不出来。因为他们每举一个理由都和所立相同,也就是说不成立,而且他们每举一个例子,这个法也是空性的,即找不到因和喻。打个比喻来说:首先他们认为泡沫不结实,然后又以另外一个泡沫来支撑它,结果两者都不能互相依存。
583、Z、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
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正因为是因缘生,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说万法都是空性,或者说,在世俗中只有假名,在胜义中就是中观正道的意义。
584、N、汝莫放逸,若放逸者,堕诸恶趣,后悔无及。------《华严经》
你们不要放逸,如果放逸的话,堕入恶趣当中后悔莫及。
585、P、譬摩尼天鼓,无思成自事,如此不分别,种种佛事成。------《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陈真谛三藏译本
比如摩尼宝、天鼓,虽然没有思维,但是依靠自己的因缘可以成办自事。同样,没有分别的情况下,佛陀的种种事也能成办。
586、R、若有得闻佛,微妙甚深法,速除烦恼患,苦蕴亦皆尽。------《方广大庄严经》
如果我们听到佛的甚深微妙法,那相续中的痛苦、烦恼会慢慢断除,而且苦蕴也是慢慢灭尽——佛法起这样的作用。
587、F、佛语至天道,及以解脱道,此语决定至,中间终无错。------《大庄严论经》
佛语至始至终千真万确,不管是人天道,还是解脱道,如果按照佛语去做,中间是不会有错谬的。
588、J、具胝劫数难值佛,所说正法亦难闻,刹那暂遇若依行,彼人必证菩提果。------《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遇到佛很难,闻法也是很难,但是这么难上加难的事,如果依靠善知识,依靠一些好的因缘,真正有依止的机会的话,其实短短的时间中也有证果的机会。
589、R、如来雨正法,大悲一味水,随应受化故,种种差别说。------《华严经》
如来的正法雨实际上都是出自于佛的大慈大悲的云当中,在水的方面一味一体没有差别,但是因为所化众生的根基意乐不同,法也显现各种不同的差别。
590、Y、于余焦木莫生恶心,若生恶心,堕入恶道。------《大涅槃经》
即使对焦木——烧坏了的木头,莫要生恶心,也不要对它生嗔恨心、恶心,如果你生恶心,也会堕落的。
591、P、譬如雨一味,而悉遍蒙润,如来亦如是,行等无偏邪。------《如来兴显经》
比如说,前面讲到云里面降下来的雨水,其实在水的本体上一味一体,可以滋润所有的万物,雨水没有偏袒,“今天滋润东方的叶子、不滋润西方的叶子”,没有这样的。同样的,如来的法雨也是这样,平等、没有偏堕地利益众生,可是下面得到的的确也是不同。
592、S、生死五道轮,犹众星旋转,诸天亦迁变,人中岂得常?------《佛所行赞》
诸天中也会有变化,那人当中怎么会有恒常不变的呢?所以我们没什么可希求的。
593、Z、众生无明暗中行,具受无边百种苦,世尊能令远离之,是故世称为大悲。------《涅槃经》
众生在无明黑暗当中行持,感受百般痛苦,大慈大悲的佛陀依靠智慧照见我们的生死轮回,给我们开示了真正的解脱道。佛教当中,我们确实有灭苦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苦集灭道,也就是四谛法门。依靠这样的四谛法门,我们可以在轮回中获得解脱。正因为这样,世间称佛陀为大悲尊者。
594、Y、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教诫经》
月亮可以有变成热的情况,太阳可以变成有冷的情况,但佛说的真谛不会有其他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苦谛真正是苦的,谁也改变不了;苦的因一定是集谛,这个也改变不了;如果要治它,依靠道谛一定能治,谁也改变不了;最后现前灭谛,具有证悟者确实能领受得到。所以这是真理、客观规律。
595、W、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论》
我们要顶礼佛,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众说中是第一。称赞佛陀“诸说中第一”,就是称赞他的缘起法,宣讲世间的创造、万事万物的因缘——缘起法很重要。任何法因缘灭了果就会灭,这也是大沙门佛陀出有坏所说的,天等世间中无有其他说此语者,这样的道理,天上、人间,所有的天上天下世间当中,没有第二个能说这样的万法的真实实相。
596、F、佛告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宝积经》
宁可生起如须弥山一样的我见,也千万不要做增上慢者而执著空性,因为我见还可以对治,而执著空性却无法摧毁。
597、L、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入中论》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提出了很多破自生、他生、共生等胜义理论,所有这些辩论和观察,并不是我月称喜欢与大家争论才说的,而是为了众生和自己获得解脱才开显的真理,在诠释一切万法远离一切戏论真实义的过程中,若破坏了别人的宗派和观点也无有任何过失。
如果为了解脱而开显真理,则即使破坏了其他邪知邪说的宗派,也不会有过疚的。也就是说,为了宣说真理而驳斥了你们的观点,我们不会有过失。
598、Y、有是一边,无是一边,离二中间,则无色无受想行识,如是中道名为得证实相方便。------《宝积经》
有是一个边,无是一个边,智者不住二边,也不住中间,了达无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中观道就是证得实相的最胜方便。
599、Y、云何名中道?谓离有起无起及有无等边故,名为中道。------《般若经》
什么是中道呢?不是有生不是无生,超离有无等一切边就是中道。或者说,名言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故不堕入断边,胜义中没有丝毫本体成立故不堕入常边,远离常断二边就是中观。
600、S、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广大游舞经》
=397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方广大庄严经》
我已经获得犹如甘露一般的法性——甚深、寂灭、离戏的光明无为法, 但是为谁宣说也不可能证悟,所以还是无言安住于寂静的林间。 为什么佛陀不转法轮呢?因为佛陀知道自己亲证的空性法门高深莫测,不是钝根者的境界,即使对他们宣说也不会有任何利益。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远离一切相状,叫做深;远离一切分别念,叫做寂;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的边,叫做离戏;如来藏自性光明,一切功德全部圆满,即是光明;是远离一切因缘所作的大空性,所以是无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