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208-223,13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四、修法品=己一、总说(225)+己二、别说+己三、摄义
己二、别说=庚一、修行顺缘(227)+庚二、修行本体+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庚二、修行本体=辛一、略说(229-231)+辛二、广说
辛一、略说=壬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230)+壬二、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231)
辛二、广说=壬一、宣说无缘智慧(233)+壬二、宣说大悲
228、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修行本体)分二:
22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一(略说)分二:
230、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一壬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诸佛之密意,以贪离贪等。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宣说染污法,具慧密意许。
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
从彼得解脱,依彼离彼等。
231、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一壬二、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宣说不舍众生之方便是获得大菩提之方便)
为众住地狱,苦剧非害彼,
有寂视过功,入下乘念害。
具慧住地狱,不障大菩提,
余乘凉利己,极乐亦障彼。
23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二(广说)分二:
233、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二壬一、宣说无缘智慧;
当知无有法,可得无染净,
犹如幻术等,如是如虚空。
犹如如理画,本无现高低,
非真分别前,恒无二现二。
如水混浊清,澄清非彼生,
彼离彼垢已,如是心同理。
心性恒光明,是以客尘染,
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5-111 2016年10月05日
师念藏语传承。
接下来讲《经庄严论》,现在讲到《修法品》,有总说、别说、摄义三大科判。其中在别说当中,分修行的顺缘、修行的本体、以比喻来说明修行方式,这三个方面。前面修行的顺缘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修行的本体。
修行的本体,分为略说和广说。其中略说当中,分两个科判,一个是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另一个是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有些人认为,独自修行和大乘佛教不相违,其实没有这样舍弃大乘佛教的道理;在广说当中,主要讲智慧和慈悲,智悲两个字。
大家在理解论义的时候,科判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明白科判的道理,就可能不明白颂词、讲义;而如果知道总的框架,就知道现在到底在讲什么,范围是很重要的。
庚二(修行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二、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
壬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诸佛之密意,以贪离贪等。
这里讲大多数的小乘认为,烦恼是有自性的,要依靠修道断除烦恼,获得清净的涅槃。他们耽著轮回是有过患的,耽著涅槃是有功德的。依靠智慧断除烦恼,舍弃轮回,趋入清净的涅槃,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
按照大乘的观点,烦恼根本没有自性,只要具足无分别的智慧,就可以完全断除相续当中的烦恼。这种断除的方式,就是完全认识本性。
这个道理,在《般若十万颂》里面,讲的比较多。除贪以外,没有去贪的方法,这就是如来所宣说的。意思就是说,用贪心来断除贪心、用嗔心来断除嗔心、用痴心来断除痴心。
贪心是依靠另外一种东西来断除的,这是小乘的说法;大乘和密乘的说法是,除了贪心以外,没有断除贪心的方法;除了嗔心以外,没有断除嗔心的方法。这里就要讲这个道理,为什么是这样呢?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除了法界以外,没有其他的法,包括没有贪心。
在名言当中,贪嗔痴是三毒、三烦恼。实际上贪心的本体、嗔心的本体、痴心的本体,都是现空无二的法界,本来清净。除了这样本来清净的法界以外,在整个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心和心所的法,也找不到任何的无情法。所以说,从本体清净的层面讲,所谓的贪心,应该是非常清净的,本来是自解脱的。
“诸佛之密意,以贪离贪等”,佛陀在不同的经典当中,宣说的方式是不相同的。有时候会说,烦恼有自己的本性,要依靠无缘的智慧来断除。而佛陀真正的密意,直接来说的话,就是除了贪心以外,没有离贪的其他方式。“等”字里面,包括其他的烦恼,也是如此的。
比如说《维摩诘经》[注1]当中说,“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如果没有去大海的话,就得不到宝珠。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下烦恼海的话,就不可能得一切智的宝珠。意思就是说,如果想获得佛果,那就一定要从烦恼下手。这也并不是说,要把烦恼的本体完全舍弃以后,再找另外一种东西佛果,不是这样的。
禅宗当中,十四岁的道信拜见三祖僧璨禅师[注2]的时候,道信对禅师说:“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解脱的法门?”禅师问道信:“是不是有人束缚你了?捆绑你了?”道信说:“没有人束缚我。”禅师说:“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为什么要解脱?”当禅师讲出这一句话的时候,道信言下大悟。
后来四祖道信在离开世间的时候说偈:“一切诸法,悉皆解脱。”这是很著名的偈子,一切诸法本来都是解脱的,没有什么束缚的,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
用贪心断除贪心的道理,在密宗当中讲了很多,比如《真实名经》、《时轮金刚》、一些外续部。在玛哈约嘎的续部当中,无上大圆满是依靠窍诀的方式来认识这个道理的。
接下来,讲下面一个颂词。
师念藏语传承。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宣说染污法,具慧密意许。
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
从彼得解脱,依彼离彼等。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这句跟前面的一模一样,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如果烦恼的自相是存在的话,我们就可以想办法从中解脱。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谁都没办法解脱的。
《中观庄严论释》[注3]当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任何万法,都不可能是实法;如果是实法的话,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因为实有的东西,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
显宗当中,烦恼自解脱的道理,讲得比较少,在究竟的经典当中,也有讲。密宗当中的《喜金刚续》里面说,“决定一切法,清净真如性”,这是很著名的颂词,一切法的本体,本来都是清净的。大圆满讲的本来清净,是很重要的。
通过智慧观察,除了清净的、现空双运的、大空性的法界以外,没有其他的法,在整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其他的法。
“宣说染污法”,佛陀宣说,烦恼的自性、染污的自性,或者无明,都跟菩提的本体没有什么差别,烦恼即菩提。《六祖坛经》当中经常讲,染污实际上是菩提。
“具慧密意许”,具有智慧的菩萨,能了知佛陀甚深的密意。
凡夫人是不知道的,声闻缘觉也是不知道的,他们认为有一个自相的烦恼,一定要舍弃。而按照大乘的经典,不是这样认为的。
在我刚才提到的《维摩诘经》[注4]当中说,“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在增上慢的人面前,说远离淫怒痴的烦恼,淫怒痴就是贪嗔痴的意思;在无增上慢的人面前,说淫怒痴的本性即是解脱。“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句话是很出名的、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维摩诘经》里面讲,贪嗔痴的本性、本身,就是解脱。
有些人说:“你们密宗认为,贪嗔痴都是可以转化成菩提的,贪嗔痴都是菩提,这种说法不合理。”我们可以回答:“在显宗当中,大家公称的《维摩诘所说经》,也叫做《说无垢称经》,就是这样讲的。”
以后如果因缘成熟的话,我可以讲一讲《维摩诘经》(师于20180327至20190827,讲了66课)。《维摩诘经》跟很多密宗的观点,比较相同。如果我讲了《维摩诘经》,你们就基本上知道,密宗里面讲到的本来清净,在显宗经典当中也是有的,显宗跟密宗不会相违,这个道理会很容易明白。
具慧菩萨了知佛陀的密意,佛经当中说,烦恼即菩提之基、烦恼的本体即是菩提、烦恼即菩提。所以舍弃烦恼以后再寻找菩提,是错误的见解。
以前有一个叫张拙[注5]的秀才,他到石霜禅师那里求法。禅师问他:“你的姓名叫什么?”他回答:“我的姓名叫张拙,拙是笨拙的拙。”禅师说:“连巧都寻觅不到,哪有拙啊?”意思是,智慧都找不到的话,哪能找到笨拙呢?
当禅师讲这句话的时候,张拙忽然通达了,讲了一个很著名的偈颂,“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这是他开悟时候的一个偈颂,好像我以前讲过。意思就是说,如果执著断除烦恼的话,就是增加一种病,最好不要执著;如果执著趋向真如的话,就是一个邪道。
后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禅师[注6],看到这个偈颂以后,认为应该改成“断除烦恼方无病,趋向真如不是邪”。当时有个僧人对他说:“你错他不错。”紫柏禅师大疑,后来开悟完全明白了。
张拙后面还讲,“涅槃生死等空花”,涅槃也好、生死轮回也好,实际上跟空中的花没有什么差别。
懂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现在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对现实生活特别执著。其实从根本意义上讲,真的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不管是荣华富贵也好,还是自己的身体也好、心态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可靠的。看看古代的历史,当时的人如是如是地执著,今天都变成什么样了?我们从小时候到现在,每一个阶段如此如此的执著和贪恋,今天来看,跟昨天的梦没有什么差别。
真正的诸佛密意,是用贪著来断除贪著。或者说,以认识贪嗔痴本性的方式,获得解脱。如果没有这样,业力深重的凡夫人、取相的凡夫人,跟随着贪嗔痴,是不会安康的、不会快乐的。
在生活当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对世间当中所有的事情,包括对自己的身体也好、住处也好,获得的财物也好、地位也好、名声也好,特别执著,认为是实有,这是错误的观念。当然我们需要世间的正理和正规,对亲朋好友的话,该怎么报恩、该怎么孝顺、该怎么交流交往,这些按世人如梦如幻的顺序和秩序,不能放弃。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多听闻无实执的功德和耽著的过失,然后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行持。对于因缘比较具足、容易成熟的人,可能三言两语、简单的词句,就有很大的冲击、心开意解。而对于有些人,暂时播下一个种子,也可以说敲一个警钟,然后慢慢在修行过程当中,自己会发现,以前在某一个时间,听过佛经的某一个教言,当时好像没有什么感受,但是现在确实有了体会。
在人生当中,随着年龄增长,智慧、经验会越来越成熟。这些智慧、经验,是幼年的时候根本得不到的,甚至用金钱也是买不到的。
“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懂得这些道理以后,要如理地趋入,怎么趋入呢?
可能有些人会这么讲,如果是用贪心来断除贪心的话,那三界众生中没有贪心的是很少的,几乎所有众生都有贪心的资源,所以不需要其他的修行,只要自己依靠自己的贪心来断除自己的贪心,就可以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众生并没有认识贪心的本性,贪嗔痴所有烦恼的本性,众生没有认识到。
菩萨能如理如实地了知,贪心等的本体是现空无二的。每个相续当中,经常会生起一些非常平庸的贪心、嗔心、痴心,当依靠贪心、依靠嗔心、依靠痴心来观察的时候,它们的确是没有实质的。
去年讲的《现观庄严论》[注7]中,“吾以彼为奇”。有些宗认为,在万法上面还有一个实有的东西,需要断除。当时弥勒菩萨说:这是非常稀有的。
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说,“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的甚深法身偈中说:具足大方便,烦恼菩提支,轮回寂法性,如来不可思。”(在玄奘译本的本论中,未检索到该偈颂,意义相似的偈颂为“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槃,具大方便故,诸佛不思议”)也就是说,有了大方便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菩提的本体,菩提的支分。这里的支,有的时候是支体、分开的意思;有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的本体,也有这个意思。
“从彼得解脱”,依靠智慧来认识烦恼的本性。也就是说,依靠智慧趋入烦恼,而获得解脱。怎么解脱呢?依靠烦恼,获得解脱。
比如说耳朵里面进水的时候,可以通过水(可能是酒精、白醋等挥发性强的溶剂)来去除它,这是古代医学的一种窍诀。用其他方式的话,是非常困难的。
在密法当中,当你生起贪心、当你生起痴心、当你生起其他烦恼的时候,就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它的本体。观察贪嗔痴心的来处、住处、去处,或者本性的颜色、形状、体性等等,用诸如此类的方式观察,就能了知,烦恼即菩提,并不是一个神话故事,也并不是一个传说。
在学声闻乘的时候,我们都觉得,烦恼是特别可怕的事情。而到了大乘佛教的层面,尤其是学了一些密宗窍诀以后,再去观察烦恼。当认识烦恼本性的时候,就能了知,除了五种智慧以外,根本没有五毒,这是大乘佛教的特点。
如今有些法师、讲师在不同的场合当中,经常讲非常精彩的佛教课,但是讲大乘佛教里面烦恼即菩提的窍诀,并不是很多的。自己不但认识了,而且还去串习,内心已经证悟的人,也并不是很多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我是有感觉的。在短暂的人生当中,遇到大乘佛法的窍诀,的确是非常稀有的,也是非常欢喜的。否则的话,烦恼即菩提,这样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有些人是环境的原因,有些人是老师的原因,有些人是根机的原因,对很多大乘法不是很懂的。
从比较深一点的窍诀层面来讲,烦恼即菩提,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大乘不共的说法。
《入大乘论》是坚意菩萨造的,专门建立大乘是佛说,共有三品,由北凉三藏法师道泰等翻译的。这里面讲,“不从虚空有,亦非地中生,但从烦恼中,而证成菩提”,菩提不是从空中出现的,也不是从地中产生的,那它是从哪儿来的呢?单从烦恼中出现的,烦恼中出现菩提。烦恼是什么呢?有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根本烦恼是什么?贪嗔痴慢嫉妒等等,从这些当中产生菩提。
这与一般的显宗观点是完全相违的,有些人可能没办法理解。“怎么烦恼当中产生菩提呢?你说错了吧?不会的。烦恼?菩提?你是不是有问题?你是不是昨天晚上咖啡喝多了,没有睡好?”(众笑)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很多的道理,表面上是相违的,而实际上不相违,是很多印藏圣者的究竟密意,非常有意义。
“依彼离彼等”,依靠贪心等离开贪心等。
很多人讲,“怎么依彼离彼?这个只是你们密宗的说法吧?我们显宗里面没有这种说法”。实际上在显宗当中是有的,你看,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当中就是这样讲的,还有很多佛经的教证也是这样讲的。
大乘佛教这些关键的意义,不仅在理论上要懂得,而且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也要明白。不然,天天光是看文字,内心当中什么都没有装的话,是不行的。
讲考的时候,不要完全看着书讲,最好装在肚子里面,随时都可以冒出来、蹦出来,能够一会儿讲个教证,一会儿讲个理证,一会儿讲个公案。有些人讲考的时候,本来就比较紧张,然后越来越紧张,好像连字面上都不会读了,“是为为为、众众众、生生生......”。
这种考试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如果没有考试的压力,就会学得不很踏实,“反正我不要考试,听听就可以了”;如果有考试压力的话,“等会抽到我怎么办呢?我还是认真一点吧”,上课就比较专注,对吧,这是一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