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69课1-9
第六十九课:金刚总持无有别
一、南无格日贝!
这一段时间我们已讲了不少的教言。总体而言,这些教言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实修的立场,都已经讲解得非常细致。我们即将要进入的新教言,也一样圆满包含了从共同外前行直到不共同内加行的内容。平常我们都会在课前讲解共同前行的一些要点,但由于今天这部教言前面讲解的就是共同前行,所以我们就直接从文字上开始讲解。
【南无格日贝】
就是“顶礼上师”的意思。初次进入佛门时,我们都知道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因此讲法与祈祷时,都习惯祈祷释迦牟尼佛、祈祷阿弥陀佛、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等等。但诸如“顶礼上师、祈祷上师”等一系列祈祷词,可能往昔用得相对少一些。因为大多数人以前都从来没有接触过密宗。
密法的特点是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如今我们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也就是说,导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当你清楚地知道这个道理,并且如理如法祈祷导师时,就等同于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这也是密法殊胜之处。无论我们讲解、修行什么法,时时祈祷导师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但要记住,如是祈祷并不是表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之外,还需要再祈祷上师,而是因为上师本身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之相。也就是说,由于我们根机不够,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只能以上师的形象来度化我们,因此我们祈祷上师就是在祈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这个坚定的信心必须得有。如果内心不能生起这样的定解,无论平常如何祈祷,内心所得到的加持都很有限。
比如两个人同时祈祷阿弥陀佛,其中一人只知道阿弥陀佛即为阿弥陀佛,但另一个人知道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此同样是祈祷阿弥陀佛,两者得到的加持完全不同。前者认为阿弥陀佛只是阿弥陀佛,并不代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这样的信心做祈祷,最终得到的加持也很有限。相反,后者由于已经真正认清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以此见解如理如法做祈祷,就能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
尤其我们今天作为密宗弟子,必须知道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这一点我们以前已经讲得非常细致了。如果不精通这些道理,可能就会困惑:“为什么进入密宗后要祈祷上师,而不再如往昔般祈祷三宝或者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某一尊或某几尊佛了?”只要你真正懂得以上讲解的这些道理,就知道祈祷上师的当下,我们就是在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这并非是我们强加的理论,而是实际上本就是如此。
因此,这部教言的开头就是讲解祈祷上师,不仅是为了忆念我们所依止导师的恩德,也是希望通过祈祷上师能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以上就是在讲解顶礼上师!
我们以前也讲过于顶礼的次第,即顶礼分为:外相顶礼、内相顶礼和密相顶礼。无论平常行持什么善行,我们都没有离开过顶礼,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密法着重讲解的就是万法摄一,而万法摄一并不是指在平常所行持的善法外再去行持另一种善法,方称为万法摄一。也就是说,由于我们对顶礼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平常即便不是五体投地,只要是在行持调伏内心等一系列善行,实际都没有离开过顶礼,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外内密三种顶礼,我们也讲解过多次,此处不再重复讲解。
二、金刚总持无有别 大恩殊胜之上师(一)
【金刚总持无有别】
指上师即为佛。有时候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内心会疑惑“上师是佛么?”因为总是感觉上师无论是长相还是平常做事,似乎与凡夫都有很多相同之处,而自己心目当中的佛,应该是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一样,高高在上才对。也就是说,导师不仅长相应该与凡人不同,服装也不能和我们太过一样,否则怎么能看得出上师是佛呢?很多人心目中对佛都是这么认识理解的,因此见到导师总觉得眼前看到的与自己内心所想的有着很大的差别。但这里我们就要讲解内心清净与否的道理。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为佛么?当然是佛,除此之外,我们的心目中再也找不到真正的佛。但当时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为什么会觉得释迦牟尼佛不是佛,甚至连正常凡夫都不如?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够清净。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无论外境有多么殊胜,眼前呈现的还是不清净的现象;而当自己内心清净时,无论见到什么都是清净的。这就是从理论上讲解导师即为佛,当然,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净观是最重要的。
这些道理都很重要,平时应该要多通达一些。有时正是由于平常对这方面的理解不够成熟的缘故,见解总是不够圆满,比如很多人都说自己已经修了很多年的上师瑜伽,平常也如理如法在祈祷导师,念诵导师们的祈祷文等等,但总是感觉没有得到多大的加持,不知原因在于何处?
我想,此时还是先问问自己对导师的信心如何?如果只是觉得导师非常殊胜,但也只是比凡夫见解高一点,并不具有导师与佛一如的信心,那么无论你如何做祈祷,都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这不是导师没有加持能力,而是由于我们接受加持的这个缘不具备,即信心不具有。因此为了令内心能得到加持,最重要的还是对导师要有真正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每次讲解一部教言之前,都会讲解导师乃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之总集,甚至有时候还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宣讲,目的就在于此之上。
三、金刚总持无有别 大恩殊胜之上师(二)
【大恩殊胜之上师】
我们通常会在导师前面加“大恩”,但平常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时,只是提到诸佛菩萨的功德,并不会讲解“大恩”,原因在于何处?因为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系列智慧、修学方便,都来自于依止导师赐予的教言,从恩德角度而言,导师的恩德比诸佛菩萨的恩德更大,因此通常会在导师前面加“大恩”。
所谓的“殊胜”,要从两个角度理解:具德与具缘。从具德角度来说,上师即为佛。这可能与我们平常概念中的佛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扪心自问,符合我们心中概念的佛在哪里?谁都没有见到过,都只是觉得“佛可能是这样的”。但有时候,很多教言如是传讲所针对的是下等根机、内心烦恼沉重者,目的就是令烦恼沉重者生起清净心。实际上真正的佛就是指内证见解圆满者,即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圆满才是佛的象征。至于呈现什么样的相,则根据个人条件而定。
举个例子。佛如果以佛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由于我们业际烦恼沉重、眼根不净的原因,无法见到佛的形象,这样一来,我们这样的根机者就无法得到救度。同样,佛以天界众生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也一样无法救度我们,因为我们见不到天界众生的形象。同理,佛如果以旁生道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我们看得见,但却无法用我们的言语交流,也不能为我们传法,并且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很难对旁生道的示现生起信心。因此,佛只有以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才符合我们的根机,才能救度我们。
我们通常说,大资粮道根机者见到一根草、一棵树,都知道是在为自己讲法,因为佛菩萨的化身无处不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显现皆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幻化。在我们内心清净的前提下,不仅仅是人身,佛菩萨可以化现为不同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但现前不得不以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示现和我们一样的长相,口中说着同样的语言,目的就是为了度化我们这样的根机,唯有如此,我们才知道该如何去做。但实际上,导师的本体和佛没有丝毫之差异。
例如只要大地有水,天上的月亮就会倒映在水中,但至于水中月亮呈现的形象、大小则需要根据水的成分来定夺。水若是黄色的,呈现出来的就是黄色的月亮;水是红色的,呈现的就是红色的月亮,但水中的月亮究竟是红色的还是黄色的?看到倒映出黄色月亮的人认为,月亮应该是黄色的;但是看到红色月亮的人认为红色的月亮才是正确的……但两者并没有绝对的正确的标准,因为水器不同。同样,导师呈现不同的形象没有贤劣的分别,都是诸佛菩萨针对众生根机而有了不同的显现,所以我们也无需再在这个上面加很多不必要的分别心。
四、金刚总持无有别 大恩殊胜之上师(三)
我们说过,一位真正的上师首先必需具德。所谓具德,是指圆满实证心的本性。尤其修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等多方面条件,上师都应该要成熟圆满。但由于我们都刚入佛门,不仅不懂很多理论,也看不见导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这时应该以何标准判断一位导师是否是一位真正的成就者?首先就要观察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否圆满、信心是否圆满。
我们都知道,即便形象上的月亮看上去有多么以假乱真,都不是真正的月亮,因为他无法具有真正的月光,而月光就是月亮本身的功德,只有真正的月亮才能在大地上遍洒月光。不具备这样功德的月亮,都只能称之为假月亮。同样,真正的具德上师,无疑应该具备的功德就是圆满的慈悲心和信心。
我们常常说,如今会说两句佛法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只要多看几本书,口中说一些佛教的道理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但他实际上是否具备讲解佛法的资格,就要看看他是否真正具备这些方面的见地,尤其是圆满具备慈悲心和信心。一旦能圆满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位导师无疑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
其次、导师仅仅具德还有些不够,还要具缘。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遇见许多具德上师,这些上师都得到了真正成就者的认定授记,功德圆满无疑。可是即便我们知道他是一位具德导师,内心也难以生起信心,因为彼此缘分非常淡薄。也就是说,在具德的前提下对某位导师心生敬信就称之为具缘,依止这样的导师修学,无论这位导师如何宣讲,你都会谦虚接受。相反若不具缘,仅仅具德,我们也难以接受导师所有的教言。因此,第二个条件更为重要。
我们说过,如果导师只是具德却不具缘,则很难调伏自己的内心。就好比我们都会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作为对境而祈祷,但是实际依止时,内心可能还是有许多分别心,这样的见解很难最终对治烦恼。相反,如果导师只是具缘而不具德,彼此可以成为朋友,但形成师徒关系还是不够圆满。一般我们在身边寻找朋友时,不会去观待他是否具有出世间的功德,只是单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觉得对方符合自己条件,彼此就可以有一种情感共鸣,成为很好的朋友。但是这样的感情不是真正意义上依止导师的具缘,而如今将两者混为一谈者却大有人在
比如有些人不去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导师,认为只要导师的服装与表达的言语符合佛教的特征,乃至其他方面的条件也比较成熟,就会开始观察自己与这位导师之间是否有缘?而他们所谓的观察缘分,也只是观察导师对自己是否亲切友好,或者这位导师的言行风格自己能否接受等等。通过观察发现这位导师是一位修行人,并且能讲解一些佛法,对自己也很不错,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觉得这位导师是自己的上师。这样的“观察”可以么?当然不可以。因为不是具德的具缘者,可以作为朋友相处,而不能成为导师依止。
光具德却不具缘,则很难全面接受导师的一系列教言。因此,现前很多人看上去是在依止导师,实际上在行持导师教言过程中,往往会打一些折扣,不能如理如法去修行。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导师虽然具德,却不具缘。即便是具缘上师,这个缘也还不够圆满。
所以我们平常做任何事,都应该要细致一点。不要以为只要自己遵照书本上的教言去做,就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要记住,圆满的结果,必须要同时满足很多条件,单纯某个条件的成熟圆满,还是有点不够。比如想要栽树,除了具有种子之外,还需具有足够的光照,充沛的水份以及适度的施肥等等。如果只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条件,树苗可能不会长得很好。例如你在干旱的地方植树,不给树苗浇水,而是一味施肥,恐怕这棵树难以健康成长,甚至还会干枯。同样,如果只浇水不施肥,树苗可能长得会很不健康,因为它的养分不足。只有因缘和合,才能长出茂盛的大树。
我们平常成办解脱也同样一个道理。光知道具备某一方面的条件,不去圆满其他要素,成办解脱决定会障碍重重。如今我们从依止导师的角度当中做讲解,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避免其中的缺陷,圆满具德与具缘这两个条件。
五、金刚总持无有别 大恩殊胜之上师(四)
在导师满足具德和具缘的前提之下,作为弟子,还需要懂得信心和情感之间的区别。
平常对导师具有一定的情感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导师的教授,对于导师的恩德怀有世间情感是非常正常的。毕竟我们属于欲界众生,对情感方面比较看重。因此当前提条件具足,内心会怀有一些世间情感。但与此同时,也要学会平衡这样的情绪。因为有时内心的情感会不知不觉占于上方,而信心处于下方。这样一来,信心就会开始变质,不再如往昔一般单纯。类似显现非常多。
要记住,如今我们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走个过程,也不是来凑个热闹,而是为了创造一番高尚的事业——解脱。想要成办解脱,修行路上就应该要细致一点。但有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不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比如做世间事时马马虎虎,最终人生一事无成,烦恼重重;修学出世间也马马虎虎,见解难以增上,更时不时地忘失导师的教言,不懂得依教奉行,看上去是在修法,实际上是不是叫修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可是只要与众多教言细致对比,就发现所谓的修行也漏洞百出。我们修行的目是为了解脱,而不是为了凑个热闹,这方面真的必须要细致一点。
前两天我也与别人讨论一些现象。比如现在很多导师会带着弟子四处走动;或者在某个地方开法会,但却找来很多歌手唱歌、跳舞等等。当然,如今可能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形式,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圆满具有修学佛法的条件,因此相对来说,能与佛法有这样的一些接触也还不错。但这与真正的解脱有多大关系,恐怕还需要好好观察一下。
我们把这些事情搁置一旁,以讲法的方式作为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目的在何处呢?因为即便讲法时间短暂,但通过学习,多多少少都能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以及该怎样做等一系列道理。虽然行道过程中,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些偏袒,但由于导师传讲过程中的引导,可以给予帮助归于正道,这就是我们讲法的功德。所以这一系列道理必须要了解。
六、金刚总持无有别 大恩殊胜之上师(五)
一个真正的导师必须满足具德与具缘两个条件。所谓具缘,是从自己的角度讲解,导师在具德的前提下与自己有缘。但前提是导师必须具德。也就是说,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是三宝的总集: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这并不是要将三宝强加于导师,而是导师必须具备三宝总集的功德,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铭记于心。
我们常常念诵“三宝总集上师尊”等颂词,此处将上师立为三宝总集,并不是将炭说成金,或将驴说成马,而是指唯有具备这个条件者,才有做善知识的资格。
我们说过,不迷者乃佛。何谓不迷惑?已经从轮回苦海中超越而获得解脱者没有迷惑,即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者为佛。唯有圆满实证心的本性,能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来圆满的慈悲心和信心,才能认为这位导师具备佛的功德。
第二、不欺者为法。无论导师以怎样的方式传递信心,都永远不会欺骗众生,这就叫教法,也称之为妙法或正法。
有些人口才了得,但并不表示他口中说出的每句话都是真谛。想要知道这些语句是真是假,就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准则,因为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会欺骗众生,可以称之为教法。也就是说,真正的导师口中说出的语句就是法。懂得这个道理就要观察一下,导师无论说世间语句还是讲解出世间法,是否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果这位导师说出各式各样的词句,完全不符合历代传承导师的教言,就意味着这位导师并不是真正的佛。因为一个真正的导师,无论口中讲解什么内容,永远不会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相违。
但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一点很难,因为他自己也刚入佛门,还没有搞懂什么是佛教,所以导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自己不知如何判断,该怎么办?此时就更需要依止一位真正的导师,而不能如同野狗寻食般去依止导师,见到什么去依止什么。这样去做,过失将会逐一在眼前显现。但只要是真正具德导师,后面一系列不圆满的结果都决定不会具有。因为真正的佛,口中所传讲的一切都是为他人好,永远不会掺杂一些私心、欺骗等词语,所以导师的语为法。
第三、导师的身为僧。不离者为僧,即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者僧。这不是强加于导师的要求,而是导师必须具备的条件。
导师戒律不清净,就意味着内心烦恼沉重,而内心烦恼沉重者并不是开悟者,也不具备做善知识的资格,因为他本来就不具备这方面的功德。所以,依止导师方面应该要细致一点。
我们将三宝视为所依赖的对境,是因为它清净、高尚。而真正的导师也必定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我们依止的导师永远不会欺骗众生,也永远不会背离教法,我们可以把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但可能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我是刚入门者,对于佛教诸多道理都不够精通,甚至还曾经走错过路,往后该怎么办?”我想,依止导师前,你不妨多去打听一些这位导师的情况。这个世界说小不小,说大也不是很大。尤其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佛教本身流传的范围就很小,想要在其中寻找一位具德上师,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毕竟如今科技发达、通信方便,想要打听一下这位导师并不难。
既然不难,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会吃亏上当?原因在于多数信众还是过于感性。无论遇到谁,只要自己感觉好一点,就不顾一切去依止,等过两天吃亏上当才知道自己碰到南墙了。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责怪导师欺骗众生的行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要反省自己为什么不好好观察。我们现前不讲解他人是否有这样的缺点,而是希望大家主要能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找不足。
以上就是讲解真正的导师应该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唯有遇到真正的导师,我们才能将身心完全托付。这样一来,无论是顶礼还是祈祷的对境只有上师,因为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当内心逐渐生起这样的定解就能得到相应的加持。相反,内心若是带有种种疑惑,就难以得到圆满的加持。
七、至诚恭敬作祈祷 现未中阴作摄受(一)
【至诚恭敬作祈祷,现未中阴作摄受。】
祈祷的方式有身祈祷——五体投地、语祈祷——口念诵祈祷文和心祈祷——心生敬信,这三种都称之为祈祷。三者虽然形象不同,但都称之为祈祷。平常我们无论是以哪种方式祈祷,目的都是为了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大恩上师加持自己能在今生获得快乐、临终获得自在、未来获得解脱。
平常这样做祈祷的同时还要时时观待:自己今天是否得到了上师的摄受加持?并不是有一个与自己身心完全无关的显现叫加持或叫摄受。相反,如果现实生活中,身体越来越健康、家庭越来越和睦、事业越来越增上,这些显现缘于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功德逐渐增上,就是获得加持。
反躬自省,自己虽然常常在做祈祷,但是否只是将祈祷视为一种为了未来所做的一种准备,希望自己死后能有理想的结果。藏地有种说法,种下一棵核桃树,就不能指望它能在几年中就开花结果,因为常常是父亲种树,儿子才能吃到它的果实。同样,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现前身心都无法感受,却希望自己断气后,眼前能突然呈现内心一直期盼的清净刹土,恐怕有些不现实。
很多人在进入佛门前,虽然对佛教也有一些信心,但由于不懂得其中很多道理的缘故,对佛教的信仰看上去有点迷信的成分。我们今天讲解这些内容,就是希望能够打破一切迷信,知道自己信仰佛教有什么意义。
现在人讨论任何问题都喜欢摆出科学的道理。同样,备受世人尊敬的爱因斯坦等很多物理学家曾经说过:“如果有一个能与现代科学并肩存在的宗教,必定是佛教。”这就是在讲解佛教非常科学。可是如今忙于否定佛教者,有多少人真正去探索、观察过佛教?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很多人从小时候开始,就被周围很多大人乃至整个社会灌输一种不理智的印象:只要是宗教,就必定是封建迷信。因此很多人从未认真学习研究过,就想当然地认为宗教都是迷信。实际上是否如此?当然不是!
如果我对这些反对宗教者说,这世界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他们是不会相信的。因为他们连因果、三宝都不信任,又怎么会信任历代传承祖师?但如果说像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人物也赞叹佛教,可能就比较有说服力。毕竟一般人都不敢认为自己比这些科学家的大脑更聪明。
我们暂且不从哲学的角度讲解,单纯就佛法来说,祈祷上师的真正目的,就要希望能在现在、临终和未来得到摄受加持。但也要记住一点:如果一味认为自己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只是成就未来的一个工具,最终死后才能呈现自己努力的果实,这种想法还是非常不成熟、不圆满,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幼稚。
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善事,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正是由于调伏内心的缘故,今生才会出现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等显现。这些显现能否圆满,能否增长,则根据你现前所做的祈祷以及自己所行持的善法来定夺。当你的善达到圆满的时候,身体就会感得圆满健康。比如我们将莲花生大师称之为“无死莲花生大师”,就是因为任何传记都未提到莲师是何处何时涅槃的。因为他已经超越死亡,达到了无死的境界,试问还有较此更健康的身体吗?
当家庭和睦达到圆满,就表示已经证得内心与大自然一如之境界,此时还会有你我的分别么?没有了。现在虽然还没有达到圆满,但从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在发展,这也充分地说明,你现前所从事的善已经在正道之中,并且越来越增上。
事业圆满也同样一个道理。我平常也告诫身边弟子,虽然大家都想一夜成佛,但有时还是要问问自己,是否具有这样的福报。俗语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还是要看看自己的条件是否具备,食品是否符合要求,吃掉这些食物,是否真的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如果不行,就踏踏实实一口一口吃,一步一步去做吧。同样,如果一切条件不具备,我们还是要量力而行,平时能做多少就多少。只要事业越来越增上,就意味着你是一个胜利者。
现前很多人都不自量力,做任何事情都像是一场赌博。但细致想想,这个世上有多少人仅仅依靠赌博而圆满得到一切?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最终都是一败涂地。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触碰这些事?可能就是由于贪心太重的缘故,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大坑,还义无反顾往里跳。这些做法都已经完全背离了佛法的轨道。只有真正信仰佛教的人,才是最终的赢家。
即便你事业广大,全世界的财富都属于你,又有什么意义?恐怕各个地方你一辈子都巡视不完,只有一种全世界都属于自己的感觉围绕着自己。既然只是一种感觉,平时观想自己拥有全世界也完全可以,两者有什么区别?但就是由于众生贪欲太重、贪执太强的缘故,总是永不停歇地争名夺利。
想要成为真正的赢家,就绝对不能脱离佛法的轨道。只要时时依照佛法的轨道前行,就永远不会有堕落、后退、烦恼的时候。即便有一些烦恼,相对也会越来越少,内心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以上讲解如是祈祷的真正目的。
八、至诚恭敬作祈祷 现未中阴作摄受(二)
祈祷,可以运用到各式各样的善行当中。比如我们平常口中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身做礼拜,都是在做祈祷。细致想想,我们口中念诵“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真正目在于何处?不就是为了改变内心,得到导师的加持与摄受么?而得到加持摄受的标志就是今生快乐、临终自在和未来解脱。如果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光光口中念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什么意义?
平常身体勤作,朝拜神山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无论你是开车、骑马还是步行,如果只是走了一圈就回来了,除了对风景是否优美有点印象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得到,这样的朝山有什么意义?如今我们作为修行者,做任何事,都应该尽可能与佛法靠近。比如以前朝山,目的只是为了旅游,而现在朝拜神山,已经具有了成办解脱的信心,并且信心也已经处于正法的轨道之上,这样的善行才有意义。
我们行持任何善法都要问问自己:这样的行为对今生、临终与未来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这么去做并没有为解脱创造什么条件,只是看上去做了很多善法,这样的行善恐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阿底峡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无垢光尊者也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
也就是说,认为自己只要行善,就一定有功德,完全是在白日做梦。因为惠能大师曾经说过:“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尤如说食不饱。”就是从理论与了知的角度讲解,如果不具备相关的条件,只是在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对于解脱真起不了什么作用。《功德藏》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指的就是这个。
因此,修行真的需要多多观待自己的内心,实实在在一些,不要将修行流于表面,仅仅走个过程而已。虽然很多人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修法,但并不知道其中的意义,这样的修学看上去是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实际上是否如此很难说言。马厩里的马也可以整个晚上不睡觉,难道这也是传承么?早起有早起的意义,做任何事情都一样。我们要懂得这样去做的真正意义,而不光是走个过程。
九、至诚恭敬作祈祷 现未中阴作摄受(三)
很多人喜欢追求行善的数字,常常见到导师就汇报自己做了多少件善事。但问问自己,通过行持这一系列善法,内心有了多少改变,得到多少摄受与加持?甚至可以观待一下自己对死亡还有多少恐惧?
我常常会讲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有一些直率的居士听到这些内容后问我:“上师,您一直都讲解寿命无常,那么你怕死吗?”
我十二岁出家,十六岁依止导师,在导师身边待了将近二十八年的时间,期间不仅听闻导师的教言,也在修着法。当然,精进修法恐怕算不上,但尽可能在这么做。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一直在修炼这件事。我今天不会说“我不怕死”,但我相信你去问别人,即便他怕死怕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中也会说“我不怕死”,因为他必须在你面前做出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形象,至于其他的都不会很在乎。可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如何面对无常?
前两天我们家乡有一位老和尚圆寂了。圆寂之前,他除了身体有一些不舒服外,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会在几天内示现圆寂。但就在那两天,他把自己身边所拥有的钱财资具聚集在一起,一半供养给了亚青寺,一半给了身边的一些僧人,嘱咐说:“当我不在的时候,你们就用他做一些佛事吧。”因为在雪域高地,全民族信仰佛教,无论谁去世都会多多少少做一些佛事,否则会被别人议论。因此他也做了这样的安排,并告知别的僧众,在他断气的第一时间通知到我。嘱咐完这些事的第二天,他就圆寂了。谁都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早。我们可以说,这位老和尚已经非常自在,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上师以前也曾经授记过,这位老和尚决定能即生成就。
所谓即生成就,就是能达到如同莲华生大师一般的无死之境界,这当然就是即生成就的第一象征。第二种成就象征是指第一本净解脱,也就是在明增得三光呈现之前成就。上师曾经授记过这位老和尚第一本净以上就能解脱,不需很长的禅定夜。我们通常讲解的三个禅定夜、五个禅定夜、七个禅定夜,最长二十一个禅定夜,指的就是意识融入虚空获得第二本净解脱。但对第一本净解脱者,就不再需要禅定夜。
可是我们家乡相对来说非常偏僻,很多人对佛法的道理并不是很精通,因此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位老和尚的法体。我想,由于他已经获得解脱的缘故,并不需要存放很长时间做印证,甚至连三天都不需要。以前上师曾经为我们讲过类似的例子。往昔昌根阿瑞的侍者并不仅仅是我们的上师,还有一位侍者叫阿嘎尼玛。昌根阿瑞曾经说过,阿嘎尼玛临终决定与一般人不同,即他会在第一本净以上解脱。
上师与阿嘎尼玛住在同一个帐篷。有一天早上正在下雪,上师看阿嘎尼玛身体好像不舒服,就跑到昌根阿瑞身边问,该怎么办?但当时上师还在昌根阿瑞身边处理了一些事情,因此耽搁了一点点时间,等回到帐篷的时候,阿嘎尼玛早已经圆寂了,并且流出了红白菩提。这就说明他早已成就,不需要禅定夜。也就是此前昌根阿瑞所授记:阿嘎尼玛走的时候与一般人不一样。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