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注7]《大宝积经》,大正藏No. 0310,唐菩提流志译并合,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卷第八十九/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之二:
佛告迦叶:“若有菩萨内观佛身,得深法忍,功德胜彼,无量无边。迦叶,若复有人住于净戒,以四句偈为他人说,解其义趣,所得福德无量无边。迦叶,云何观于如来之身?迦叶,若菩萨欲观如来者,当学大精进菩萨。
“迦叶,乃往古昔无数阿僧祇劫,有佛世尊,号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可化丈夫、调御师、天人师、佛婆伽婆。迦叶,光明如来般涅槃后,有一菩萨名大精进,婆罗门种,端正无比。迦叶,光明如来正法之中,有诸比丘,少欲知足,住如法行。迦叶,彼诸比丘皆悉造立如来形像。尔时,有一比丘,于白叠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悉皆具足,持至大精进菩萨所。尔时,大精进菩萨见此画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像妙好乃尔,况复如来正遍知身!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尔时,大精进菩萨作如是念:‘我今不能住在居家。若在家者,不能成就如是之身。’迦叶,尔时大精进菩萨年始十六,诸根具足,至父母所头面敬礼,白父母言:‘我今欲于如来正法出家学道,愿为随喜。’父母答言:‘莫作是说。何以故?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大精进言:‘我当方便令父母存,我得出家。’父母问言:‘欲作何业?’子白父母:‘我从今日,不食诸味,不升床坐,不食酥油,不饮浆水,若善若恶口不言说,乃至得出家。’
“迦叶,大精进菩萨,如是誓已,默然而住。如是默然一日不食,尔时父母诵诸咒术,持百味食而授与之,亦不肯食,亦不言说。迦叶,大精进菩萨,如是默然过第二日,尔时父母与母知识五百人等,持百味食来至其所,诵诸咒术望其餐设,尚不顾视,况复食之?迦叶,时大精进于第三日,父亲五百,持种种食劝之令食,亦复如是默然不语,不饮不食,亦不顾视。于第四日,五百同友,持百味食诵诸咒术,令从己志,时大精进默然而住。于第五日,尔时父母悉出宝藏,金、银、琉璃种种宝物,及诸婇女八万四千上妙严饰,将至其所。父亲、母亲及其同友,各五百人,劝大精进作如是言:‘汝当在家,以此财宝布施自恣作福,与诸婇女共相娱乐。’时大精进于大众中,默然而住,曾不瞻眄。于第六日,断诸忆想不起食念,恒念如来应正遍知。迦叶,尔时父母及其知识、八万四千诸妙婇女,同时悲泣,礼大精进,时大精进亦不顾视。
“迦叶,尔时大精进菩萨,所住之处有一宅神,于虚空中现大神力,而说颂曰:
“‘精进心坚固,难动如须弥,
不舍出家心,为得菩提故。
大地可倾动,火可在水居,
如是等可转,菩萨不可动。
汝等莫勤苦,而作不善业,
众生无慧眼,久远处生死。
为利诸群生,是故求菩提,
其心乐出离,必成无上道。
不为世间报,而行菩萨道,
愿成大觉智,救济苦众生。
三千大千界,珍宝满其中,
及诸上妙土,其心不贪著。
汝等愚痴心,所作不善业,
汝当自悔过,菩萨不处俗。’
“迦叶,时大精进菩萨父母、眷属、知识及诸婇女,闻天神语,悉皆悔过,告菩萨言:‘随意出家!汝当饮食,勿令殒绝。’迦叶,时大精进不食七日,光明晖悦,颜色不变,唯心忆念正遍知身,一切诸天散华供养。时大精进过七日已,舍诸家业如弃涕唾。尔时,父母、同友、知识,及诸婇女八万四千,皆悉悲泣随而送之。尔时,大精进菩萨持画叠像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坐,在画像前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谛观察已,作如是念:‘如来如是希有微妙!画像尚尔端严微妙,况复如来正遍知身!’复作是念:‘云何观佛?’尔时,林神知彼菩萨心之所念,白菩萨言:‘善男子,汝如是念,云何观佛?若欲观佛,当观画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如是观者,名为善观。’时大精进作如是念:‘我今云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复作是念:‘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如此画像,非证非得非果,非证者,非得者,非得果者,非住者,非去非来,非生非灭,非垢非净,非色非非色,非贪尽、非瞋尽、非痴尽,非阴、界、入,非初非中非后;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初非中非后,非此非彼,非行非非行,非取非舍,非作非诵,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如来身,结跏趺坐经于日夜,成就五通,具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成就天眼过于人眼,以此天眼,见于东方阿僧祇佛;得净天耳,诸佛世尊所说之法悉能听受,天耳净故,一一诸佛所说之法,听闻受持不相障碍。
“迦叶,时大精进勤行精进满足七日,以智为食,不食世供,一切诸天散华供养。迦叶,时大精进不被袈裟,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心但忆念学萨婆若。迦叶,菩萨应如是观如来身,非观非非观。迦叶,菩萨应如是观如来画像,如大精进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像;如是观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见十方阿僧祇佛,闻佛说法。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第十五教授随教品
戊五(教授随教品)分四: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二、如理作意教授;三、经行地道之理;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
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
无数劫定生,信解得增上,
如水入大海,善法真圆满。
信解行地一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必定生起出世间一地,对大乘道信解越来越得以增上,如同四方河流入于大海般,以福慧资粮所摄的善法真实圆满自相续的功德后于胜法位末际趋入无过圣地。
如是积资粮,佛子原清净,
善知心善修,即是妙加行。
彼时法相续,佛前得寂止,
广大智慧故,获得广教授。
如刚刚所讲,积累资粮的佛子原本多劫之前相续完全清净,戒律清净。多闻大乘深广法,如实善加了知意义,以心不依五障的堪能善法修行加行道,就是妙加行。由于先前圆满资粮,具有领悟一地智慧的缘分。那时,获得法门相续等持。所谓法相续等持是怎样的呢?依靠入定于无数佛陀前得受无量正法教授,并且能相续不断受持其句义。如此利根者于大资粮道获得这一等持,有些于胜法位获得。获得之后那一等持功德差别越来越增上。如此安住于法相续等持中,于最殊胜的善知识佛陀出有坏前获得能证得一地圣者智慧之极其圆满或广大的寂止与广大的胜观智慧的缘故,得到具数十万经藏之义无量广大教授。
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分二:一、以思维作意;二、以修行作意。
庚一、以思维作意:
彼初勤戒者,辨别经等法,
以及不二义,心住经等名。
1、根本心:得到教授后,首先或最初精勤持戒菩萨辨别经藏十二契经法与无有二取或远离有无二者的不二真如义,心安住于明确宣说的《十地经》、《楞伽经》、《月灯经》经典等名称,心安住于所谓此经的名称仅此而已,是根本心。
尔后彼依次,伺察词句类,
亦于各别内,如理析其义。
2、随行心:之后勤戒者次第伺察某某经的词句分类,无余分析“我听闻的此法直至最终圆满之间”的词句,此经有这么多品,这么多颂,字数有这么多,这称为随观或随行心。
3、观察心:所谓“亦于各别内,如理析其义”,各自经之内,逐字逐句精读也无有不当之处,按照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以智慧如理对各自内逐字逐句精读如理分析,实际就是分析经的词句后,要了知“此句的意义是这个”。思择所诠义,寻思能诠文字,思择意义分为计数、衡量、思择、妙观察四种。其一、计数:诸如,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之数,色蕴十处,加上法界一部分无表色,共有十一。受有眼根之缘所生受至意根之缘所生受六种,诸如此类,总之,以计算数目来思择意义。其二、衡量:数目也是不增益多,不损减少,断决为定数,分别衡量其法相并思维。其三、思择:这样的法,安立为色等的原因,具正量道理而寻思伺察。其四、妙观察:分别寻思前三者意义的自相与共相。总而言之,思维意义有多少数目,随后无误计算数量,以理伺察固定为多少的原因,之后辨别那些数目每一意义的自相与共相。能诠文字阿(A)等零散的一字一字不能表明意义,若干文字聚集成名称,名称聚集成词句,众多词句聚集成文,由此表明意义。所以,应当思择文字无义与有义两种,这称为观察心。
认定彼等义,复次总结法,
为得彼之义,复次彼发愿。
4、认定心:所谓“认定彼等义”,以智慧无误确认句义的相、实际的数目等、其分类与法相,即是认定心。
以这四种心不是笼统而是极其细致确定抉择经等法句义。
5、摄集心:其后“总结法”,了知此经从头到尾之间的教义合而为一归集就是仅此摄要,比如,《十地经》中广说十地安立都集于解说十地范畴里,因此认为十地名称的意义仅集于此,归摄于根本心,一法之义普皆总结就是摄集心。总之,经藏中虽然有广说,但有些是从道的功德、有些是从次第、有些是从果、有些是从所断等角度而言,尽管一切都需要了知,但现今自己要实修意义的心要,就是仅此瑜伽要点总纲。
6、愿心:如果对经所说教义无有怀疑,那么为了自己要获得的经中所说诸如十地的意义,之后瑜伽行者以猛烈的希求心发愿我当获得此义,即是愿心。
通过以上六种心如理作意经等妙法的意义,有十一种作意:
意诠持续寻,各自而思择,
作意无言诠,一味亦伺察。
1、有寻有伺作意:“意诠”是指意分别,以意识将名、义混合而了知意义是此,它是有分别意,它持续探寻、寻思、伺察经典的句义,即是以获得有寻伺一禅未至定与第一静虑粗分正禅之心而为。
2、无寻有伺作意:以获得所谓“中禅”——第一静虑殊胜正禅与二禅之心各自加以思择。
3、无寻无伺作意:如果获得了三禅与第四静虑正行,则无有寻伺二者的缘故,以寻伺作意无可言说的一味等持也可伺察。
有寻有伺作意等这三种是分别心本体的三种分类。
法名总结此,当知寂止道,
当知胜观道,分析彼之义。
当知双运道,是为总结彼。
4、寂止作意:应当了知,六心中仅仅心专注于法的名称,也包括受持词句,以单单名称总结某经的所有教义,诸如宣说智慧波罗蜜多的意义,与十万等多数词的意义摄集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名称之义中,应当了知心专注于此,就是寂止道。
5、胜观作意:应当了知胜观道是指以计数、衡量等四种分析经义。
6、止观双运作意:应当了知止观双运道是指总结名、义二者,止观没有双运时,以寂止缘名称、词句,以胜观缘意义,一旦止观双运时,不分别缘名、义而是将这两者合一止观平等相合而缘取。
寂止作意、胜观作意、双运作意这三种是从道侧面的三种分类。
沉心极摄持,掉举亦可寂,
复于彼所缘,平等住等舍。
于彼恒常行,恭敬而修行。
以所缘分三相,即寂止相、受持相、等舍相。
7、寂止相作意:心如果散射掉举,则思维散乱与轮回的过患不复外散,心向内平等安住,即是寂止相作意。
8、胜观相作意:如果心昏聩昏沉,则作意胜观相,作意佛陀及等持的功德或者法的自相与共相,从昏沉中尽量持心,做到心情昂然。掉举时随同胜观,因此以胜观不能遣除,要作意寂止。昏聩昏沉随同寂止,因此需要以胜观遣除,昏沉的心,以作意胜观相尽量持受,掉举也是以作意寂止相来寂灭。
9、等舍相作意:如果无有沉掉而平等,则于其状态中作意等舍相安住等舍。
10、恭敬加行作意与11、恒常加行作意:如是修行,都必须以恭敬加行作意与恒常加行作意连续不断实修,所以,前面那些作意并不是偶尔时间行持,而是恒常作意,作意要有欢喜心与恭敬心而修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