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46课1-10

创建日期:2022-07-28

  行为学-教言宝藏46课1-10

  第四十六课:我因愚痴懒惰所驱使

  (一)众生根机不同传承教言也有不同

  无论是闻思还是修行,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但正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言:“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调伏内心的传承与教言也有很多种。

  比如汉地是以大乘教法为主,净土、禅宗、唯识等等都是如今汉地兴盛的法门,都属于大乘教法。平时所依止的导师在传讲风格上也有很多种。

  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说,主要以五大门派为主。其中单就红教而言,就有一千多个传承。所以即便是红教的导师为我们传讲教言,传讲风格也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些导师着重理论,就会告诫弟子,想要成办解脱必须先从理论开始入手;有些导师看重实修,就会告诫弟子,想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必须先从实修开始做起;有些导师要求弟子平常要多做一些功德,不仅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还要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或者多从事一些放生等善行;有些导师更偏向于多念诵一些咒语,因此常常要求念诵一百万遍这个心咒,过段时间再念诵一千万遍另一个心咒,或者布置一些念诵一定数量的经文、仪轨等内容。

  由此可知,我们所谒见的导师,传讲的风格各有不同。有些主要是以身为主,有些以语为主,有些以心为主,但都说自己讲解的法是成办解脱唯一的途径。要记住的是,调伏内心的传承教言千差万别的原因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但目的都是一个。

  (二) 修行懂得万法摄一方为圆满

  能在不同的导师座下听闻不同风格的教授和教言,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好事,但在广闻博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难题:自己究竟应该修哪个法为好。本来每天修行的时间就很短,尤其对居士而言更是如此。若是将家里的事情搁置一旁,很可能过两天会后院起火。

  有一位居士平常很喜欢去各地参访,尤其是哪里有打佛七的活动,他必定都会参加。前两天我还问他,是否还是和往昔一样四处奔跑?要记住,参加这些活动当然非常好,这些行为看上去也很精进,但对于居士而言,如果没有首先照顾好自己的家,恐怕修行路上就会增添很多烦恼。毕竟你的福报只能做一个居士,后院绝不能起火,否则对你的前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如今很多修行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自己努力修行,但是家中的烦恼时时都在影响自己。是的,对于居士而言,这些是非常正常的显现。所以,我们要先顾好自己的家庭,照顾好自己的后院,原因也正在此上。

  但这样一来,我们就会面对这样一个难题:很多导师都很慈悲,很多传承也很殊胜,各种善行自己也都想行持,自己却没有这么多的时间,该怎么办?不修这位导师的法,好像对不起导师的恩德,因为导师已经将所有传承倾囊相授。倘若没有求过法,还稍微安心一些,如今已经得了法,却没有时间完成,总觉得良心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内心也常常因此产生很多烦恼。

  有这样的疑问,也充分地说明,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密宗行者,但你对修行可能还是有些不了解。以前我在汉地遇到过一些居士,他们说自己千里迢迢过来拜见导师,却没想到是一位密宗的导师。虽然没有说明,但遗憾之情可见一斑。于是我问他,“你是否知道显宗和密宗差异在于何处?难道念阿弥陀佛的叫显宗,念莲花生大师和金刚萨埵的就叫密宗么?”显密之间的差异可并非如此啊!要记住,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就是密宗。

  虽然传讲的方法千千万万,比如六度波罗蜜、四摄事、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种灌顶等等等等,其实都可以归纳到一个点当中去修,这就是密宗的特点,就叫百部归一名,也叫万法摄一。扪心自问,当你自诩为密宗弟子时,是否做到了这点?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虽然入门的方式各有各的特点,甚至不同的导师都讲解自己的法门最为殊胜,但倘若不能将一切法要归纳到一点中修,会变成怎样的状态?“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即便你从理论上能通达很多法函,能修行诸多法门,但今生成办解脱,恐怕还是有些困难。

  当然,此处我们不诽谤闻思修的功德,而是指出若没有万法摄一,仅凭以上的闻思修学,今生难以成办解脱。也就是说,即便你修行了八万四千种法门中的八万种法门,甚至是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种,只要有一法没修,就不是一个圆满的法。只有当一切法都圆满时,才能成就佛果。无垢光尊者说,即便将十万之多法函了然于胸,仍旧有所限制,因为真正的佛果必须要达到无限圆满。因此,我们的修法必须要做到万法摄一、做到百部归一名,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 调伏内心即为修法之根本

  何谓一切法的精要?

  成熟口诀法胜观的第一步叫决断心之根本。导师会问“身口意三门从善或从恶,哪个最重要?”我相信,无论是从理证还是从教证角度中,所有人都知道心为根本。因为从恶从善,都需要心来支配。倘若没有心支配,仅凭表面的形相,无法判断是在行善还是在造恶。

  比如你把水倒在地上,这个行为是善是恶?此时行为本身没有善恶,端看你的发心如何。如果你把水倒在地上,是故意让别人生气,怀着嗔心去做倒水这个动作,这就是恶。相反,你是因为看到那里的花快干枯了,需要浇水才往地上倒水,这就叫行善。因此,善恶取决于心,心在支配一切。

  从大乘教法的角度来说,只要心善,无论身语做出的行为,即便看上去有多么不善,都称之为善。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就是在讲解这个道理。当你的发心为善,身语做出来的形象无论看上去是善还是恶,都称之为善。

  细致想想,世间事孰对孰错,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今天所有人都认为的一件好事,可能第二天大家都觉得是一件坏事。既然如此,如何判断好坏?就以他的发心为准。显现不能左右一切,发心决定一切。

  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除了支配起心动念的这个心之外,并不懂得心性,即便懂得,恐怕现在也还做不到,还是要从调伏心开始入手,而这就叫根本修法。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没有承许“清净身,此乃佛教”或“清净语,此乃佛教”等等。而讲解“自净其意”,就是在讲解要调伏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佛教的宗旨。因此,平时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当我们从事口中念诵或身作礼拜等一系列行为时,都不要忘失观待自己的发心如何?而不要只看到自己表面做了多少。

  《功德藏》中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所谓功德,并不会因为你做了很多件善事而显得大,行善数量小而变得渺小。要记住,行善造恶的多与少并不能决定功德与过失大和小,只有内心清净多少才是功德大小的标准。即便往昔你没有没做过很多件善行,但由于内心清净的原因,你的功德依然很大。相反,即便你前面做过很多善行,但烦恼仍旧与往昔一般炽盛,见解依然与庸俗同道,说明你的功德还是非常微小,仍旧是一个凡夫。所以,功德大小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调伏多少,这一点要时时铭记心中。

  修行要实实在在一些,不要光顾着走一个形象,否则你的修学没有多大的意义。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如果修法不能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仅凭表面上的修法形象,无论你在幽静山林中闭关多少年,内心烦恼依旧沉重如往昔,说明你还是与凡夫同道,距离解脱还很遥远。

  很多人哭诉自己由于福报浅薄,无法如同出家人或者具有相应条件的居士般,去往某个清净地方修行。当然,修行有时确实需要环境,因为环境会令心宁静。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你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哪个地方不是闭关之处,哪一个时刻不在闭关?

  所谓闭关,并非是关上房门,独自待在屋子里不见人就叫闭关。真正闭的关是闭心关,不让自己的内心随顺贪嗔痴烦恼而飘动。只要能做到护持正念,时时都在闭关。因为,调伏内心就是根本的修法。

  (四) 行持善法与成就佛果

  知道了调伏内心的功德以后,还要知道调伏内心的一系列方法,但在调伏内心之前,首先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如果没有真正的导师引导,就无法确认自己的修法是正法还是非法。因此,依止具德上师,也是令内心清净必不可缺的前缘之一,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次我在上海看病动手术,非常感谢当时的医护人员,很愿意回答他们的一些问题。当时很多人说,虽然他们对佛法不是很了解,但是佛教所提倡的是善,也知道一些。毕竟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会以善为尊,共同承许善的意义。如今不仅汉地寺院中,很多老人会虔诚地在佛像前焚香祈祷,去往藏地旅游时,还会看见路上有藏民三步一拜磕头磕到拉萨,可是这与佛教所提倡的行善有什么关系么?

  我说:“如果我用佛教的名词回答你们的问题,你们可能听不懂,不妨我从病人的角度当中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我到医院来,目的是找你们看病,希望能治愈我的疾病,而不是为了吃药、打针才进来的。能治好我的的病,才是我唯一的希望。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要求,更别说还要开刀,这可不是我的心愿。但你们作为医生,看见我这个病人进来以后,并不能立刻把我治愈,需要我先去做很多检查。虽然这些检查看起来和治病没有直接关系,只是这个科查一下,那个科抽一管血,吃这个药等等,甚至这些都不行,还要给我开上一刀。这一系列行为与我的病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却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因为前面你们所做的这一系列行为就是为了得到今天我能痊愈这个结果。同样,佛教所谓的‘善’,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目标,想要最终能够到达的果位。但想要一进入佛门就能做到这点是不现实的,因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想令内心不再随顺自己的习气而飘动是非常困难的,此时就要依靠不同的方法,令内心清净下来,最终能成办‘善’。因此,行持善法与成佛看来似乎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是有着很大很大的关联。”

  当时我就是这样回复的,但这些道理,希望大家也能铭记于心。

  (五) 依止导师要细致抉择

  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是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也是历代传承祖师为我们传讲法要的真正意义。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依止一位导师。而依止导师前,先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具德。如果不做观察,仅凭导师是否身着僧袍,或者名声大小而直接依止,是不圆满的。因为,依止导师,是我们行持所有方便的前缘,这个前缘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后面调伏内心的整个过程。我听过很多人说过,由于往昔不懂得这些道理的原因,走过很多错误甚至是偏斜的道路。但如今你知道了这些道理,就要懂得细致观察,不再盲目依止导师。

  藏传佛教有一句谚语“依止导师,不能如同老狗寻食一般”。高原地方经常可以看见很多野狗在户外游走,它们平常以自己寻找食物为生。寻找食物过程中,总是低着头东闻闻西嗅嗅,不管发现什么都先放到嘴里试一下,能吃的就咽下去,不能吃就吐出来。但我们依止导师不能像这些野狗一样,见到谁都去依止,过两天发现导师不具德又开始四处诽谤,这都是非常不如法的行为。因此,依止导师前,首先要细致观察好这位导师是否具备一系列功德,是否能对自己今后的修行起到作用。

  要记住,依止导师不在于这位导师的名声大小。想要依止最有名声的人,可以选择一个国家的首脑,他一定是这个国家名声最大的人。但我们不会这么选择,因为我们要依止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具德导师,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对于我们调伏内心的修行途中出现的种种显现,给予正确的指导,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走下去。

  如果导师只是一个知识分子,通过后天勤奋地学习,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却没有实修经验,也无法调伏弟子的心。往昔有一个人问他的医生朋友:“为什么你行医多年,却始终没有治好过一个人?”这位医生说,他从行医开始就非常认真细心,对照书本上的解释对病人进行诊治,该抽血就抽血,该查血压就查血压,因此他已经做得非常圆满了。非要找一个治不好病人的原因,只能说是原因在于病人不按照书本上的要求生病,如果他按照书上的要求生病,就可能就会被治愈。

  同样,面对修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导师只是告诉你,书上是怎么讲解的,所以你也要这样去修,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恐怕这样的回答有很多不圆满的成分。因为书本上的文字只能叫做诠释,而贤劫千佛没有一位是依止书本而成办解脱的。

  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曰:“即便今生你能通达多少教理,实修时仍旧必须亲近导师、依止导师,只有得到导师的亲传,方可达到解脱。”其中具有甚至的密意。因此,平常依止导师过程中,必须要细致一点。

  (六) 观察自己对导师是信心还是爱

  无论你是跟随五明佛学院的大堪布还是亚青寺的导师修学,都非常好,因为这些都是具德上师。在这些导师的称呼前加一个“大”字,并不是一种随意,而是一种尊称。就如同我们也会从尊敬角度,将这些导师称之为“仁波切”,即摩尼宝的意思,因为他们都是具德的上师。但仅凭称呼中有“仁波切”,或者有一个“大”的名词,是远远不够的。名称就只是一个名称,只有知道自己所依止的导师是真正的佛,才能心生敬信。

  如果导师不具备成就者的一系列特点,仅仅听从别人的言语赞叹“这位导师非常殊胜,只要依止就有很大的加持力”,就盲目依止,是非常不圆满的。即便今天你的心中没有任何疑惑,甚至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但由于凡夫心太过复杂的缘故,只要对境有一点不清净的显现,习气又会抬头,这时就会开始诽谤这些对境。因此,为了现在以及未来都不产生这一系列过失,依止导师前,首次就必须要细致观察好这位导师是否真正具备导师资格,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信心以及如何把握对导师信心的这个度。所谓信心就是信任导师是真正的佛、具有加持力,通过自己一心祈祷导师就能清净自己的业障、成办解脱,并且能完全接纳导师的教言,全身心投入到导师的教言之中,这就叫信心。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懂得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懂得信心与爱之间的异同。

  通常我们将信心分为四类:是信心不是爱、是爱不是信心、两个都是、以及两个都不是。这么讲解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必须要把握住信心的度,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信心就会变质,成为一种不好的业习。

  如何理解“是爱不是信心”?比如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爱自己的父亲、母亲、老师、师父等等,但这份爱主要还是基于世间情感的立场而言。毕竟这些尊长无私地教授自己知识,从情感的角度来说,都会非常喜欢他们,爱他们。比如我们说自己喜欢父亲,喜欢母亲时,不是站在出世间立场上认为父母与世间人有所区别,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就是爱。我相信,这么解释,大家都能知道其中的内涵。

  何谓“是信心不是爱”?就如同我们对于因果道理的认识一般。如今我们作为信仰佛教者,内心都已经心生定解,知道因果是决定的,只要前面造了因,后面就必定会感得相应的果报。前面造的是善业,后面可以享受快乐;前面造的是恶业,后面就会遭受痛苦。这是理所当然的,也可以说是自然规律。如同汉地的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永远不会颠倒。对这样的道理,我们非常有信心。这种站在出世间立场中产生的对因果的清净心就叫做信心,但无法称之为爱。因为我们与因果之间没有情感关系。这就叫是信心不是爱。

  既不是信心又不是爱,当然是针对怨敌而言。对于怨敌没有可以称之为爱的感情,而对方也没有什么出世间功德,因此也就谈不上有信心,所以两个都不是就如同怨敌一般。

  即是信心又是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导师一般,因为已经认识到了导师就是佛。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前面对阿难及一切信众的祈请而授记曰:“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由此可知,如今具德善知识就是真正的佛,这一点也必须清楚。

  因此,对于以上的道理,我们不仅要清楚这些名词,更要知道其中的内涵。这一点非常重要。

  (七) 真正的导师应具备的功德

  一位真正的导师,必定具有信心圆满与慈悲心圆满的特征。当然,具德导师也会有其他方面的功德显现,但信心圆满和慈悲心圆满是导师功德圆满最主要的象征。

  真正太阳和假太阳区别在于何处?虽然你可以画出一个太阳,看上去与真的太阳一模一样,还能画出它光芒闪耀的样子,但它仍旧是假的。因为它不会发光发热,无法照破黑暗,也无法释放热量。而真正的太阳只要一出来,大地就会充满光明与温暖。这就是真正太阳的功德。

  同样,一位真正的导师必须具备的功德就是慈悲心圆满和信心圆满。如果导师的信心和慈悲心不圆满,即便他说自己有神通神变也不能轻易相信。因为不仅外道教有神通神变,即便民间也有一些人天生就有一些特异功能,所以,神通神变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信心圆满和慈悲心圆满才是真正具德导师的标准。如今我们作为信仰佛教者,必须要懂得这些道理。尤其在依止导师前,必须观察导师是否符合这些要求。

  如果一位导师的信心具有选择性,只是对某些众生有慈悲心,对另一类众生却没有慈悲心,就充分地说明这位导师的内证还是有点不圆满。我们说过,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心性超越三时而处于第四时大平等状态之中,见解本是不垢不净的圆满境界。既然见解圆满,又怎么会有一种选择性的分别心呢?真正的慈悲心必须是一种无缘慈悲,具有普遍性。因此,观察导师时,就要观察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否圆满。

  如今世上有各式各样的宗教,有些宗教本身的理论也很有见地,佛教也不会排斥,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佛教的原因之一,就是从慈悲的角度当中,其他宗教的慈悲心还是带有一些偏袒,并不圆满。比如他们认为有些众生是值得人类保护的,但有些是上天赐予的食物,不值得保护,完全没有顾及到它们也是有喜怒哀乐的众生!这样的慈悲心并不平等圆满,而佛教的见解是讲究平等,真正的导师也必然具备这样的见解。因此,真正的导师的慈悲心必须圆满。

  第二、导师的信心要平等。如果导师的信心偏袒,张口闭口都在说哪个传承好、哪个传承不好,或者修学他的传承可以成就,其他传承未必成就,就充分地说明这位导师内在功德并不圆满。因为分别和偏袒本就是贪嗔痴烦恼的一种表现,内心若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就只能称之为凡夫而非圣者。但我们要依止的对境应该是一位圣者,因为真正的导师必须要呈现出与我们的不同之处。

  如今很多人都自称为导师,要求弟子必须信仰他。但我们作为弟子,要信仰导师,这位导师首先应该表现出值得让人信仰之处。否则光是口中要求别人信仰,行为却表现不出一丝值得别人信仰的地方,又如何能让别人生起信心。佛教不仅从理论上讲解信心与慈悲心要平等,作为真正具德导师更应该做到平等,而这就是导师与众不同之处,因为他是圆满功德者。

  如今这个时代,可能只要一出门,周围就能找到上百个导师,但我们要懂得从信心与慈悲心是否圆满的角度去观察这位导师是否为真正的导师。平常我们也会听到有些导师特别偏爱某个传承,但真正的导师在赞叹自己传承之时,绝对不会诽谤其他传承,否则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一方面你说自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一方面又在诽谤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导师可以表明自己的传承来自于何处,比如来自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或者藏传佛教。但只要你口中说出一句:“我的传承以及修法是最殊胜的,其外一切都是错误”,就是非常不如法的话语。请问三乘教法是否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尤其当你拿出一盒名片,自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时,是否想到三乘教法于两千五百年前来自于释迦牟尼佛口中,难道你这个第二次化身开始否认自己以前的说法不对?这样的逻辑与说法,有谁会相信?

  因此,懂得这些道理,知道如理如法观察导师非常非常重要!

  (八) 把握好信心与情感的度

  我们从信心和爱的角度当中讲解,面对怨敌时,既不是信心也不是爱;面对导师时,即是信心又是爱,但前提对方必须是一位具德上师。如果没有真正清楚面对的是具德上师,内心很难生起清净心。当你怀疑这位导师是不是真正的导师时,还能对他生起如佛一般的信心么?不可能的。

  从别解脱戒中而言,将所依止的导师观想成阿罗汉,或者是圣者,即便只是较自己更具有功德者也可以。但在大乘教法中,必须要将自己所依止的导师观想成菩萨、圣者,最少也是大资粮道以上的菩萨。可是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这样的观想还不够,甚至将导师观想成化身佛也不圆满。

  比如我的手中有一些舍利,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出很多小舍利。有时我将他们赐予弟子时,很多弟子就会问我“这是原本的那颗舍利还是生出来的舍利?”我问他们:“两者有什么区别么?你想要新生出来的还是要原来的?”他们往往会回答说要原本的那颗。因为在他们看来,原本的这颗更高级一点,也就是说,母要比子高。就如同这个道理一般,很多人往往觉得化身是一样东西变化出来的,因此对于能变化的这个,总是信心更高一些。

  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不仅将导师观成化身也不够,而且观成报身也不够,必须要将导师观想成真正的佛陀法身。法身还有具体的形象么?什么是真正的法身,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乃法身之境界。因此,无论是化身还是报身,本就一如,应在法身的基础上而如是净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认清导师是真正的佛。

  我们前面说过,如何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观察导师是否为具德上师。除此之外,我们甚至可以去仔细询问导师往昔是如何依止自己的上师的,以及他的导师是如何赐予解脱教言等内容。真正清楚了解这些以后,对导师的信心才会更加稳定、圆满,因为你已经知道导师就是佛,导师的事业就是佛的事业,导师口中所讲解的一切教言都是佛的教言,内心也不会再生邪念。

  与此同时,由于长时间接触导师的缘故,不仅对导师信心日益增上,还会不知不觉中对导师产生一种视为亲人之感。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今天我们真正要讲解的是,弟子必须要懂得把握信心与爱的度。

  从依止导师的角度而言,信心永远要高于爱,否则你的信心就很容易变质,还会因此产生诸多烦恼。因为情感本就带有很多烦恼。所以我常常告诫弟子,必须懂得把握信心与爱的度。当信心处于情感的上风时,即便觉得导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真正情感也不会成为起现烦恼的恶因。

  往昔也有人问我,“你以前是否也有这样的显现?”有过的。在上师身边,如果上师对自己非常好,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开心。但当觉得导师对其他弟子也同样好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嫉妒心,因为此时情感已经占于信心的上风。

  如果能够知道,导师所做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就说明信心高于情感,内心仍旧觉得导师是自己最亲近的导师,但情绪已经不再占据主要,所见一切也都是一种清净之相。相反,看见的一切都不清净,内心被情绪充满,就会日不思食,夜不能寐,烦恼不断,这就是世间情绪居于上风的缘故,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把握信心与感情的度。

  如果我们今生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凑个热闹,进入佛门就是一件多余的事,因为世间有太多的事情令我们烦恼,何必再来一件更令人烦恼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进入佛门,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清净心,如果因为不懂得这些道理,没有把握好这其中的度而心生诸多烦恼,就太不值得了。因此,现在就要懂得这些道理,并且当出现颠倒的现象时,提起正念,调伏好自己的内心。

  (九) 全面理解上师的含义

  我们常常讲解,修行不能过于紧张也不能太过松缓。如果修着修着就开始觉得腰酸背痛,说明你的修行可能偏于紧张,需要放松一些。如果过于松缓,又会开始想打瞌睡,此时就要再提紧一点。这样不断调伏一段时间以后就能找到一个不紧不松的平衡点,身体放松但不会过于松缓,还能提起正念。

  想要到达这个平衡点,需要自己不断磨练。在调伏过程中,可能不会第一次就做到圆满,甚至还会出现偏紧偏松等各种状态,但只要不断调伏,就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一旦寻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以后,内心就会非常非常清净。

  以上我们讲解了什么是信心。只要在依止导师过程中具有了这份信心,就永远不会触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第一条和第二条。有些人可能有点疑惑,为什么导师今天要着重讲解这些内容?因为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不是仅仅用来讲的,而是需要去守持的,但仅凭口中声称自己能守持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是不够的,首先必须要懂得方式方法。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解,想要调伏内心是非困难的。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想要将它搓扁捏圆或火烤水煮,却没有下手处,因为它没有实体。但如果能懂得方式方法,就能让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安静下来。我们要依止具德导师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前面我们讲解了,圆满具备两个条件的具德上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这个要点,我们也可以站在万法归一和百部归一名的立场中去理解。

  站在功德的角度而言,从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圆满就能知道这位导师是否是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总集。从百部归一名的角度来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名号众多,比如有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师、释迦牟尼佛,普贤王如来,胜喜金刚、金刚萨埵、度母、长寿佛、金刚手等等,但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不仅将三宝归一名为上师宝,一切诸佛菩萨的名称也树于一名之中,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大恩上师的名称。

  因此,我们站在密法的角度理解上师的含义,也要更全面一些。

  (十) 具德上师乃三宝总集

  真正的导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也是三宝的总集。导师的身象征着僧宝,口中所说的一切言语代表法宝,内心代表佛宝,因此观察导师时也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真正是三宝总集。

  第一、僧宝。我们将不离佛陀教法,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者称为僧宝。如果只是身着出家人的衣服,无论是藏式还是汉式,虽然可称之僧,却不一定能称之为“宝”,因为具有僧人的形象与实实在在为僧宝是不一样的概念。真正的僧宝乃如理如法修行并且清规戒律者,因此导师身体象征着僧宝,我们观察导师是否为具德上师就要看看导师是否如理如法修行。

  何谓如理如法修行的标准?首先要具备我们前面所传讲的导师应具有的一系列功德,其次还要做到清规戒律。具德导师不仅要守持别解脱戒与菩萨戒,密宗所有的誓言也必须清净守持。若要是不具备这一点,就说明这位导师身体还不能代表僧宝。

  第二、法宝。由于真正的具德导师内心已经证悟佛宝的缘故,他用于诠释的一切语言文字都称之为法宝,因为导师所言的字字句句,即便是世间交流也都在诠释心的本性,从没有离开过法的范畴。反之,超出了说法的范畴,口中的语言就只能称之为非法,不是真正导师的说词。因此,真正的导师,他口中的语言就是法宝,是值得信赖的教授。但前提是必须观察好导师。

  汉地的很多信众在依止导师方面,不如高原地方的信众那么谨慎。即便是一个左手夹着烟,右手拿着瓶酒,看上去比一般人烦恼还重的人,只要口中能说出一两句话,或者说一些神通神变,依止者便趋之若鹜。这样盲目依止的事例,在汉地随处可见,但从佛教本身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不如法的。

  因此,在我们平时与别人交流或者修学过程中,都要观照自心,必须令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做到依教奉行。

  第三、导师的心为佛宝。由于已经将意识转为智慧的缘故,导师的心就称之为佛。也就是说,站在本性的立场而言,断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证悟到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如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就是佛的境界。暂时我们只要这么去理解佛的境界就可以了。由于导师已经从一切无明二取中超越,超越了通常所说的烦恼障、所知障或者说是人我和法我、禅宗所讲解八识等等,已经证悟心的本性,因此导师就是佛宝。

  所以,真正的具德导师就是三宝的总集,我们就要选择依止这样的导师去好好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缘能在我们以后的调伏内心过程中起到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加持作用。

  真正的加持并不会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只要自己想一想,不做任何修学就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成就佛果。当然,如果你的信心已经达到圆满,并且当你的愿望与导师的大悲摄受合二为一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显现。就如同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能够开悟以及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过程一般神奇,但这些都是一种特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真正的加持是什么?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去地狱救度众生时,善星比丘抓住佛陀的双足祈请:“我已经没法忍受地狱的痛苦,是否可以今天就令我获得解脱?”当时释迦牟尼佛就为他讲解了四皈依并告诉他:“我为你指出了一条解脱之道,但能否最终获得解脱取决于你自己。”也就是说,并不是今天佛陀对你说“赐予你解脱”,你就能马上解脱。想要最终获得解脱,需要追随导师的教言而如理如法修行,而这就叫做加持。因此,只要能依教奉行,如理如法调伏内心,就能得到一切导师们的加持而成办解脱。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时时铭记于心。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5课11-2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6课11-2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