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34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02

  哲学-中观庄严34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分二=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33课,7)+丙二、译礼(34课,8)+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34-38课)+庚二、建其理

  庚一、立根本因=辛一、真实立根本因(34课,14)+辛二、旁述

  8甲二乙一丙二、译礼:(34课)

  顶礼文殊童子!

  1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一、真实立根本因:(34课)

  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2、中观有相似中观和真实中观,也叫做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相似胜义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依靠它,就不可能通达真实胜义谛,只有依靠二谛分开的阶梯,才能通达二谛不分开的真实胜义谛。

  但相似胜义谛并不是真正的胜义谛,属名言范畴的法,是分别念的行境,而并非真正入根本慧定的智慧行境。因为真正入根本慧定的行境是中观应成派直接抉择的见解,或者说是中观自续派最后所抉择的见解,也即远离一切分别、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

  3、《中观庄严论》成为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的庄严。本论所抉择的真实胜义,是远离一切名言、远离一切承认的大胜义、不住任何边的双运中观,就是中观应成派唯一不共的观点,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中已经对远离戏论的境界作了抉择。

  本论的主要内容,也即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抉择胜义谛和世俗谛,最后简略宣讲了应成派的观点。最后赞叹中观自续派这一观点,讲到暂时分开抉择胜义谛和世俗谛是非常有必要的。

  4、不住一切边、大双运的中观,是超离一切戏论的行境,可以称之为法性,也可以称之为真实胜义,它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名称。

  《中观根本慧论》所抉择的远离四边八戏的真正大空性或者现空双运的境界,的确有很多人非常难以理解。所以,麦彭仁波切说:“务必要分清不同的场合。”

  所谓的胜义,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讲的:真实胜义就是抉择入根本慧定的大中观;相似胜义一般是分别念的行境。有时也称为因中观或者果中观。也叫做大胜义、小胜义,前者实际就是远离八边或四边的胜义谛,后者则是指所谓的无遮单空。另外,还有法界、真如、中观,或者大中观、小中观,真实法界、假立法界等非常多的名称。

  5、国王赤热巴巾规定:在翻译经论时,凡是属于经藏的,前面需要加“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只有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开显经的含义;凡是属于律藏的,前面则要加“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有关戒律方面细微的取舍,必须依靠佛陀的智慧才能抉择;凡是属于论藏方面的,前面一定要加上“顶礼文殊菩萨”,只有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通达对法当中细微的分类、法相、释词等。

  6、所谓的“文殊童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由于心与法界无有差别、无有任何戏论之执著,因此称为“文”。一般在讲到文武坛城时,所谓的“文”也就是寂静的意思。而从乃至虚空际恒常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则是圆满二利的“殊”。一切如来无分别智慧的本体,在众生面前一般显现为十地菩萨,以16岁孩童的形象度化众生,因此称之为“童子”。

  文殊菩萨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从无有一切损恼、远离一切衰老这一角度,称之为童子相。

  此处的顶礼,上等者以自己的心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方式来顶礼;中等者通过心中观想文殊菩萨,也即修行的方式作顶礼;下等者则依靠身语意来作顶礼,也即以非常恭敬之心和身体顶礼膜拜。

  7、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在真实义当中,自宗和他宗所说的一切万法都不存在,远离一和多的缘故,如同影像一般,依靠因明中的自续因建立了自宗观点。

  现在所见所闻的一切法,只不过是迷乱分别念的显现而已,真正依靠离一多因进行观察时根本不可能成立。

  8、为什么无有自性呢?只要是存在的法,或者以“一”的方式存在,或者以“多”的方式存在,但真正观察就会发现:“一”的方式不能成立,“多”的方式也不能成立。就好像镜子中虽然显现影像,但真正对其观察时,镜子当中哪里有一个真正的色法和影像呢?根本没有。

  9、由于自宗和他宗都会承认影像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双方共同承认的比喻说明一切万法无有自性这一道理。

  10、能遍不可得因:能遍的总法不存在的话,它的所遍别法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比如说屋子里面没有人,那么扎西这个人肯定不存在,能遍是“人”,“扎西”是所遍的部分。《量理宝藏论自利比量》

  有法如果存在,必然是一体或者多体,然而,是“一”的话就不是“多”,是“多”的话就不是“一”,此二者互绝相违。这种远离一体多体的推理是一种能遍不可得因。

  以能遍不可得因———离一与多可以推翻一切法的存在。所有法都不存在的话,其中的瓶子又如何存在的呢?根本不可能存在。所有法都是空性的话,又能否找出一个不空的法呢?无论如何也是找不出来的。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3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