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7-31

  NO.5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208-223,13品)+戊四、修法品(224-236,14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五、教授随教品=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238)+己二、如理作意教授(239-241)+己三、经行地道之理(242)+己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总结

  24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五己三、经行地道之理;

  尔后成如是,菩萨以入定,

  除非意诠外,不见诸外境。

  为增法光明,精进坚稳行,

  法光增上已,安住唯心中。

  复次诸现境,尽觉是自心,

  彼时即断除,所取之散动。

  尔后唯剩余,能取之散动,

  彼时速触及,无间之等持。

  如是彼末际,断能取散动,

  此等依次第,当知是暖等。

  尔后彼获得,出世无分别,

  无垢离二取,无上之智慧。

  彼此之转依,承许是一地,

  彼此无量劫,成为极清净。

  现量得彻证,法界等性时,

  恒得诸众生,与己平等心。

  众生同无我,痛苦行利益,

  不求报心平,与余佛子同。

  三界有为法,非真分别念,

  彼以极清净,无二义智见。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9-111 2016年10月19日

  今天继续讲《经庄严论》,紧接着讲《教授随教品》。

  师念藏语传承。

  先对法有信心,然后求法,然后修法,自己通达法以后要利益众生。修法的过程,是从资粮道到无学地的过程。前面讲了资粮道的过程,紧接着讲加行道、见道,今天主要讲这两个道。

  前面已经讲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到大资粮道的时候,住于法相续的等持,获得了在诸佛菩萨面前闻法的境界。今天紧接着讲,加行道的暖、顶、忍、胜法位,这四个不同的位置。

  己三、经行地道之理:

  尔后成如是,菩萨以入定,

  除非意诠外,不见诸外境。

  为增法光明,精进坚稳行,

  法光增上已,安住唯心中。

  “尔后成如是,菩萨以入定”,之后于资粮道获得殊胜止观的菩萨一缘入定于等持。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资粮道获得寂止和胜观圆满以后,可以入于三摩地。

  “除非意诠外,不见诸外境”,除了意之言诠或分别念以外,全然不见一切外境除心外另行存在,即是暖位明得时。

  入于等持的时候,菩萨发现,除了心的言诠,或者心的创造,或者心的表示,或者分别念,这个以外,在整个世间当中,里里外外,根本见不到任何法存在。

  意之言诠,也就是心的言诠、心的分别。言诠是拟人的、修饰的手法。

  在《十地经》,还有唯识相关的论典和经典里面都讲,一切万法唯心造,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万法唯心造”。看到这个道理,是加行道当中第一暖位明得的时候。

  “为增法光明,精进坚稳行”,诸法都是除了心的显现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这样的境界叫法光明。为了法光明越来越增上,坚稳的菩萨非常精进地行持,这个时候叫做第二明增或随增顶位。

  “法光增上已,安住唯心中”,把这样的法光明,又不断地增上以后,显现当中真正没有外境了,安住于唯心中,“万法唯心造”。

  也就是说,暖位和顶位的时候,通过长期修行,完全通达了,内外一切诸法都是自己的心,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没有什么别的法。

  《大乘密严经》当中说过,“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长期观心的话,就能善于通达,通达什么呢?内外所有的世界,全是自己的心所现。

  《大乘密严经》是很有功德的一部经典,在这部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需要长期修行。听一两堂课,或者学一两部论典,或者学一两年时间,这叫暂时的修行,根本不叫长期的修学。没有长期修学,就没办法“能善通达”。

  长期修行的人,相续应该会改变的,这也跟福报有关系。比如说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长期闻思的机会,有长期讲经说法的机会。世间人在参加某个演讲会的时候会说,“我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其实这个机会,不一定值得特别高兴,也不一定福报很大。但是长期修学的机会,真的是很难得的。

  有些人因为福报不够,只能断断续续地闻思修行。如果福报不够,自己的心散乱、种种琐事缠绕、里里外外的违缘不断出现,这样的话,即使想做很好的修行人、好好学习佛法,在实际行动当中,也是没办法坚持下去的。

  在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说,精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自己的修行一点都不空闲。不是每天都闲着,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作为,不是这样的。

  其实一个人闲着的话,说明他的修行不是很好的。人应该是非常忙碌的,而且这种忙碌,不是忙于一些琐事、无意义的事情,应该是忙于闻思修行、利益众生。对家人也好,对工作也好,非常积极地忙碌,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忙着、一直闲着的话,会生锈的,最后不会成功,所以精进是很重要的。

  《大乘宝云经》[注1]当中有个公案,佛在因地当菩萨的时候,非常精进。他准备以不摧破的金刚精进来现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的时候,魔王波旬显得特别不高兴。

  魔王波旬就到菩萨面前说:“我以前也是特别精进,但是没有效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觉,是无法实现的。我感觉,应该修声闻、修辟支佛。这样的话,觉悟可以现前。”菩萨当下就揭穿了魔王波旬,说“我的精进是不会退的,如果你干扰我的话,你将在生死长夜当中感受痛苦。”

  这句话说明什么呢?我们在精进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魔王波旬变化出来的一些人来劝退我们。比如说有些人正在学密法、藏传佛教的时候,魔王以善意者的形象说:“我以前学过,没啥感觉,你就不要学了。”或者有些人学净土法门的时候,有魔王的化身、魔王的“活佛”故意讲:“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你最好退了。”或者有些人在做利益众生的非常有意义的发心事情,魔王示现为已回函,表面上善意关心你的人,来障碍你的利益众生之事业、障碍你的菩提之道。

  “我要认识魔的化身,让我不精进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的精进不会退转”,这样的话,所有的违缘就会自然消除,这是很重要的窍诀。

  以前讲《上师心滴》的时候也讲过,在你精进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人劝你不要精进。如果特别恐怖、猖狂的魔王显现在你面前,你可能会注意的,“今天魔王来了,我不能听他的”。但是魔的化身,并不是凶相毕露的、非常恐怖的形象,他是什么形象呢?金刚道友以非常柔和的表情、甜言蜜语地劝导你。很多人上当受骗,退了自己的道心。

  我刚才说了,这里面最重要的窍诀就是揭穿。也就是说,知道这是发菩提心的违缘、障碍,这样的话,所有的违缘就会消除。

  在这里讲到,一个是在发大乘菩提心之后,最好不要闲着,每天都要忙着。有些人觉得忙着很痛苦,但是为了利益众生和为了修行,忙着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们要懂得,在修行过程当中,当违缘出现的时候,自己要认识它。

  外在的一切万法都是心的显现,唯识宗讲的万法唯心的道理,在加行道暖、顶位的时候,已经通达了。在这个时候,生死轮回都可以灭尽了。

  《华严经》里面讲的,“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如果心灭了的话,那生死都会灭尽的。因为一切生死轮回漂泊,全部都是心造的,“万法唯心造”。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认识到心的本性,生死轮回也就灭了。先万法抉择为心,最后心抉择为空性,轮回的河流马上干涸。

  复次诸现境,尽觉是自心,

  彼时即断除,所取之散动。

  “复次诸现境,尽觉是自心”,一切显现的外境,实际上是如梦如幻的,全部都是心的自现、幻现而已。

  “彼时即断除,所取之散动”,那时就断除了色等外境所取散动而不显现。这个时候,可以断除所取的散动。

  有两个层面,外境所取的层面,还有内心能取的层面。如果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是心的幻化和心以外没有什么依靠的话,这个时候,先断除所取的境。“散动”就是散乱,起心动念。

  《大乘密严经》中讲,“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外面种种意识的外境、意识的显现,实际上全是心所造的。外境当中所看到的瓶子、衣服、柱子、房子、山河大地等等,一切外在的、认为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如梦一般的,自性都是不成立的、都是无有的、都是空性的、没有什么真实的存在。

  以前我们认为,外面的瓶子柱子是真正存在的,所取是存在的。当认识到如梦如幻的时候,就了知所取的瓶子柱子等等是真实不存在的。像唯识宗所讲的那样,如梦幻般的万法,是唯心造,是一种心的散动。

上一篇:NO.5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