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六波罗蜜多的法相,在大圆满的一些讲义当中,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经常被引用。
六度法相的颂词,在词句上,都是一样的,以一类推,比较好懂;在意义上,每个人应该考虑,自己行持的布施、持戒,是不是布施波罗蜜多和持戒波罗蜜多?有些可能是相似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波罗蜜多。因为真正的波罗蜜多,一定要有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对于没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人来讲,行持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辛二、法相:
布施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具足四种法相,其它五波罗蜜多的颂词,只是把这个颂词当中的“布施”,换成相应的“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其它的字在藏文当中都是一样的。
首先讲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的法相是什么呢?
“布施断违品”,第一个法相,布施能断除吝啬的心,一定要有无吝啬心。布施的违品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
“具不分别智”,第二个法相,布施的助缘、助伴是什么呢?具足不分别的三轮体空的智慧。因为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布施者和所布施的事物和布施的对境这三者都不缘。布施的对境,可以是布施的接受者,也可以指布施的行为。
“满足诸所愿”,第三个法相,布施一定要满足接受者的心愿,这是第三个。
“成熟有情三”,第四个法相,布施的作用是什么呢?通过布施,把众生安置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当中,最终安置于三种果位。
在这里,大家要明白什么呢?在布施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不能有吝啬的心,或者不能,“今天我给你布施,将来你一定要给我回报”。
圣天论师说,“为取而舍施,如商贾应呵”,为了取得自己的利益,我才给你布施。比如说我好好供养、好好布施,为的是自己身体健康、生活快乐。这不是最究竟的布施,就像是商人作交易一样的。
大多数人做布施,可能都有这种目标、目的,这不是很究竟的。不过,这样的布施,如果没有吝啬心的话,也是有功德的。
吝啬心是获得善法果报的障碍,有些严重的吝啬心,会带来非常严重和可怕的果报。
《杂譬喻经》有好几个版本,其中《旧杂譬喻经》[注4]可能是最古老的版本,在这部经里面有个公案。以前有一个国王,有一次去打猎,古代的国王经常打猎。他到了一个地方,没有水喝,特别干渴。
好不容易望见一座茅棚,国王跑过去,看到一个女人住在里面,就向她要水。她没有出面,而是叫侍者把水给了国王。国王喝过水以后,很想见见这个女人以表感谢。侍者说:“她不能出来,因为她没有衣服。”国王在干渴的时候喝到了水,为了报答她的恩德,就解衣送给她,但是衣服马上就自然而然起火烧没了。这样重复了三次,她都没办法穿衣服,因为以她业力的感召,衣服全都烧没了。
国王很奇怪,就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女人说:“我前世是国王的妻子,国王一直供养着婆罗门和沙门......”
(现在印度教有很多婆罗门,婆罗门相当于佛教当中的出家人,他们有专门的经典。在一些经典里面讲,婆罗门和沙门经常在一起,对他们供养,都有功德。
我以前没有接触国际宗教的时候,觉得供养佛教是唯一有很大功德的。后来了解了全世界的很多宗教,其实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意义,每个宗教徒都有自己的殊胜对境、供养对境。)这是我的一个想法,在括号里面。(师笑)
那天他们说,“你怎么一点都不笑?”,你看,我现在笑了,可以吧。(众笑)
笑也好、不笑也好、哭也好,很多人专门计算我的表情。我刚才笑了一次,现在还准备再笑一次。
国王供养食物给婆罗门和沙门的时候,国王的妻子生起了特别大的吝啬之心。当国王准备再供养衣服的时候,妻子说:“供养食物就已经可以了,千万不要再供养衣服了。”她阻止、阻扰了国王的善心。
这个女人说:“因为这个果报,这辈子当中,衣服只要与我的身体接触,马上就烧得没有了。如果你想帮助我的话,就在你的国家里面找一个会念经的人,给他作一点供养,让他以我的名字来给我作回向。”国王说:“没问题。”
结果国王在国家里面根本找不到会念经的人,可能是偏辟的小国吧。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他说:“我不会念经,但是我听过别人念经的声音,可不可以?”国王勉强答应了,给他供养之后,让他念经作回向。尽管这个人不是经常念经的人,只不过是听过相当于是经论的传承一样的,但是因为他的念经、回向,这个女人的身上马上就可以穿衣服了。
这个问题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下,有些道友,虽然是佛教徒,但是对念经、对超度这些一点都不相信。人的根机是各种各样的,有些人讲,“我很喜欢佛学理论,但是这么远的地方给我念经,能不能起到作用啊?”
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非常有作用。就像那个国王让一个不是很正规的、只不过是得过传承的人念经,都起到了作用。
在藏传佛教里面,念仪轨、经论的人,最好是有传承的。这个堪布、堪姆、法师平时就念这个经,然后会有信徒供养他,让他念这个经,或者让他超度。比如说我的母亲死了,每一年我都把她的名字写上,交给一个出家人,让他超度一下。好像汉地信徒当中没有这个习惯,但藏地基本上是有的。
这是很有用的,不仅对亡人有用,对活着的人也有用。刚才那个女人,通过这种方式消除了她的业力。
我本人就经常这样做,比如说有些事情有点不顺利,或者身体不好,或者做了一些噩梦的时候,我会马上交一点钱,让僧众念个经。根据当时的状况,凭自己的分别念,今天应该念药师佛心咒、应该念莲师心咒、应该念金刚萨埵......很多年以来我都是这样的。
有时候我给学院这边交一点钱,我们学院念经的话,以前上师也讲过,僧人特别多,是不止语的。现在还可以,止语了。
有时候我把钱交到多芒寺,那边虽然僧人不多,几百个人吧,但是自己是在那里出家的。以前德巴堪布在世的时候,特别重视念经,下午大概两三个小时都在非常认真地念。我那天问了一下那边的管家,他们说,“现在也念大概两个小时左右”。我以前对他们说过,“念的时间不要太长了,不然出家人生厌烦心就不太好了”。
不管是小寺院也好,还是大寺院也好,出家人这样念经,是可以起作用的。从佛法角度讲,这叫缘起不可思议。比如说我今天生的病,要么与我的前世业力有关系,要么与我遇到的暂时违缘有关系,我用这种方式来消除这种业障。
当然念经并不能百分之百消除业障,就像治病,有些病是可以治的,有些病是不能治的。再好的医生也绝不会保证,“你的病百分之百能治好”,不可能这么说的。同样的,有些业力,这辈子都不能遣除;而有些业力,就像吃药一样的,会起作用的。
前一段时间有个人说:“身体不好,突然生病了,怎么办?”我说:“念个经,应该会好的。”后来他说:“真的起作用了,我原来都不太相信,但真的起作用了,多么神奇啊、多么稀有啊。”有时候确实是这样的。
如果你在美国,我在中国念经,那么遥远的地方,能不能起作用呢?从佛教角度讲,完全可以起作用的。
我觉得,这里念经,那里起感应,用现在科学的量子纠缠理论[注5]可以解释。量子纠缠的意思就是,比如说有两个同样的量子,一个在火星上,另一个在地球上。当一个起到作用的时候,另一个能受到感应。类似的现象,比如说儿子在某个地方死了,父亲在北极或者南极马上有感应。
我在这里念经,是一种善业;病人在那里生病,有一种恶业,那么这两种业就有“同源”的量子纠缠关系。量子纠缠的速度比光速还要快,超过光速至少一万倍。科学家对量子纠缠的很多方面都解释不清楚,觉得非常稀有。
有个人说,“我刚想给你打电话,你就打电话来了,怎么会这样呢?你是不是有神通啊?”其实这是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沟通、感应、作用。
现在一些佛教徒的科学家、一些非佛教徒的科学家,正尝试以量子纠缠理论解释“万法唯心造”,或者业力现前、业力感召等等的佛教理论。念经、祈祷、加持,虽然中间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对方的确受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完全用物质观点来解释的话,不一定能说得清楚。起到作用,是现量的事实,要否定它的话,是非常困难的。
刚才跟大家讲到的是什么呢?吝啬的果报,确实是很可怕的。
前面讲的国王与罗刹的故事,现在讲的美女住在茅棚里面,国王给她的衣服变成火焰的故事,看起来有一点像神话。在一些电影、电视,比如现在比较火的《三生三世》里面,讲了与佛教有关的很多故事。比如一个人能活到五万岁、十四万岁,天龙八部、狐仙、神仙等等不可思议的神变。人们特别喜欢看这些虚幻世界,把这些当作神话看待,而不去想里面所含的人生无常、爱情痛苦等等的佛教道理。
现在大多数世间人所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佛教里面讲到的东西,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观点是不同的。可以通过虚幻的电影来说明现实的世界,解释业因果的关系。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以自己的方式接受智慧,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以上讲了布施度的四种法相,下面讲持戒度的四种法相。同样的道理,持戒也具足四种法相。
持戒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持戒断违品”,第一个法相,断除戒律的违品破戒。在守持戒律的过程当中,断除菩萨戒也好,别解脱戒也好,所有犯戒的违品。
“具不分别智”,第二个法相,持戒的助伴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根本不缘持戒的人、戒律、持戒的行为。
持戒跟布施有点不同,因为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安立的。不缘守戒者自己;不缘所守的戒律;如何守持,以正知正念也好、以不放逸也好,守持的方法和行为,也是不缘的,以这样的三轮体空来摄持。
“满足诸所愿”,第三个法相,能断除对别人的任何危害,通过守戒能满足众生的愿。守持的清净菩萨戒是什么呢?严禁恶行戒、摄受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这些都是不害众生、饶益有情的。
“成熟有情三”,第四个法相,通过守戒让众生欢喜,最后把众生安置于三乘的果位。
《大宝积经》里面讲了,“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真正的持戒者,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守戒的。
在《大宝积经》[注6]当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比丘如果有我执的话,就是破戒;如果有我所执的话,也是破戒;如果认为我具有头陀行的话,也是破戒,等等。
按照大乘的观点,自己认为自己是很好的守戒者,也是破戒者。凡是有了我执,都是破戒者。从无缘戒的角度来讲,“我戒律非常清净,其他人都不清净”、“我刚刚受了比丘戒,其他人还没有受戒”,这样的傲慢心,按照大乘的观点来讲,是不合理的;当然从别解脱戒的观点来讲,是合理的。
第三个讲安忍的法相。
安忍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安忍断违品”,第一个法相,安忍断除的违品是嗔恨心。
“具不分别智”,第二个法相,不分别什么呢?一个是能忍者,也就是修忍辱的人;另一个是所忍的心态;还有一个是修持的方法,以三轮智慧来摄持。
“满足诸所愿”,第三个法相,修安忍的人不会害任何众生,他周围环境的所有众生特别满足。
修安忍比较好的发心人员,很多部门都抢着要,“把这个人分到我的组吧”;如果一个人脾气不太好,“不要把他分在我的组里面,不然,我有点害怕”,“不要把他分在我们的房子里面,不然整间房子里面的人都有点害怕、不舒服。他开门的力气好大,关门的时候,也是如此的”。与脾气不太好的人,不太好相处;而对修安忍的人,大家都很满意,特别欢喜。
在《大圆满前行》当中讲了,真正修安忍的人,是好的修行人;所有的修行当中,修安忍是最好的。如果安忍修得不好,有时候真是......
以前有个发心人员名叫“安忍”,有些道友对我说,“你们的那个叫安忍的师父,名字是很好听的,但是他一点都不能安忍,经常批评我们,我们都忍不了了”。不是我们现在的安忍师,是好几年前的安忍师。
“成熟有情三”,第四个法相,通过安忍安置于三乘来成熟众生有三种。
这是安忍波罗蜜多。
下面讲精进波罗蜜多。
精进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精进断违品”,第一个法相,精进断除的违品是懈怠。
“具不分别智”,第二个法相,具足不分别精进者和精进,还有修行方法的三轮智慧。
“满足诸所愿”,第三个法相,通过精进能满足众生的愿。
比如几个道友居住的一起,特别懈怠、特别懒惰的人,经常不愿意提水、做饭,连端饭、打饭都不愿意;而精进的人不但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还经常帮助别人。
懒惰的人经常耍小聪明,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你去给我打饭”、“你来做我的事情”。久而久之,大家都很讨厌他,“这个人很懒惰,不爱卫生,他的衣服脏脏的、袜子臭臭的。他在经堂里面,别人都能闻到他散发的特殊‘熏香'”。而一般爱卫生的人,晚上睡觉前,都会把衣服叠好。
人的素质是有很大差别的,素质比较高的人,方方面面都很勤快;素质比较低的人,除了吃喝玩乐以外,什么事都不想做。
好象曾国藩说过,三五分钟可以认识一个人。这个不好说,但是接触一两天以后,确实可以了解到,这个人是爱卫生的、非常勤快的,还是好吃懒做的。
如果连世间的事情都不精进,那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别人都在背诵,自己像猪八戒一样呼呼呼,天天睡懒觉,这样不太好。
《入菩萨行论》里面讲,(师背诵藏语)“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获得人身的时候,大家应该精进修行。如果没有修善法的话,就是自己欺惑自己,没有比这更愚痴、更愚蠢的了。
“成熟有情三”,第四个法相,以精进将众生成熟于三乘。
禅定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禅定断违品”,第一个法相,禅定断除违品,指的是散乱。
“具不分别智”,第二个法相,不缘修者、所修禅定与能修禅定之所为,因此具足无分别智慧。
“满足诸所愿”,第三个法相,有了禅定之后,可以显现神通,让众生很欢喜、满足,通过禅定能成熟一切众生。
“成熟有情三”,第四个法相,通过禅定能成熟众生至三乘。
智慧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智慧断违品”,第一个法相,断除违品我见、断见、常见等等的邪见、邪慧。
“具不分别智”,第二个法相,第一不缘产生智慧者,因为他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第二不缘智慧本身;第三不缘修持智慧的行为,这三者都无有分别。
“满足诸所愿”,第三个法相,通过斩断怀疑的各种智慧,让众生满足。有智慧的人可以断除很多人的疑惑、邪见,所以很多人很喜欢他。
现在人喜欢什么样的人呢?有智慧的人、有慈悲的人、长得好看的人、财富圆满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呢?特别愚痴的人、特别懒惰的人、特别难看的人、特别穷的人。现在人是这样的,过去人也是这样的,这与每个人的福报确实有一些关系。
这里讲通过智慧,能满足众生的愿。
“成熟有情三”,第四个法相,有了智慧就懂得取舍,可以将众生安置于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即使有些众生不能直接安置的话,也可以把他们安置于因地的近道当中,比如说声闻的因地、缘觉的因地、菩萨的因地。
每一个波罗蜜都有四种法相,真正的智慧波罗蜜多要具足这四种相、真正的禅定波罗蜜多也要具足这四种相。我们现在的禅定算不算波罗蜜多呢?“具不分别智”,这个有点难,因为我们往往都有“我要修禅定”、“我坐禅半个小时”等等我相、人相、众生相的执著。
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