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己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庚一、总摄略说(254)+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庚二、广说彼义=辛一、定数(256)+辛二、法相(257)+辛三、次第+辛四、定义+辛五、修法+辛六、分类+辛七、归摄+辛八、断违品+辛九、功德+辛十、互定
25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一、定数;
不爱诸受用,极敬不厌二,
瑜伽无分别,大乘仅此已。
于境不贪道,得彼禁散乱,
不舍众生增,余者净障碍。
是就三学言,佛真说六度,
初三末二者,二学一属三。
25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法相;
布施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持戒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安忍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精进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禅定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智慧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令喜善说故,他利即自利。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63-111 2017年03月24日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继续讲《经庄严论》,昨天开始讲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在《经庄严论》当中,讲得非常细致、甚深,也可以说是广大,所以希望听课的道友,能够很认真地听。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一课堂大概要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当中不能安住的人,最好在刚开始的时候就离开。
《经庄严论》是比较深的,有些人不一定能听懂,即使一些学佛很长时间的人,也不一定能听得非常明白。这里面没有很多的故事,也没有现在人喜欢听的发财、挣钱、美容、养生之类的内容。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这些,《经庄严论》不能满足你们。
但是如果从功德上讲、从长远的解脱上讲,哪怕是听一节课,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和利益,更何况说,每节课都是以三殊胜来摄持的。
昨天的课上讲了,按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做任何一个善事,大家都不要忘记,前面要为利益一切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中间不管修什么法、做什么善事,心要一缘专注;最后要把所做的善根回向。
现在晚上的每一堂课,时间全部加起来,不超过两个小时,这是确定的。刚开始有《圣八吉祥颂》、发菩提心的仪轨;中间讲经说法,大家听闻经典;最后以《普贤行愿品》作回向,具足了三殊胜。
在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当中,引用了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证,所有菩萨的善方便,都可以摄受在这里。昨天讲的能摄之三方便当中,第一个是不生厌倦心;第二个是不堕入声闻缘觉自私自利的心;第三个是一定要用无分别的智慧摄持。这三个方便用窍诀来说的话,就是我刚才讲到的具足三殊胜的道理。
对于学习大乘佛法、行持大乘佛法的人来讲,三殊胜是很重要的。希望各个地方学习的道友也应该,前面有发菩提心的摄持,念诵文当中就有发菩提心的摄持方法;中间听受、学习佛法的时候,心最好要专注。现在的世间人特别忙,关手机一个小时,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但这也是很好修禅定的机会;最后一定要用《普贤行愿品》,或者《生生世世发愿文》、《愿海精髓》等来摄持。
这是我想说的一个事情。
昨天解释的时候,第一个颂词“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的意思就是,像万物依靠大地一样,所有的六波罗蜜多和三十七道品的善法,都依靠身语意三业。不知道当时我表达清楚没有。
还有最后讲到六度确定的数目,第一个原因是以增上生与决定胜安立;第二个原因是以他利和自利安立。最后一个颂词“他利即自利”,六波罗蜜多全部都是他利,利他实际上也就是利已,有这么一层意思。
(弟子提醒)对,刚才一个偈颂没有念。
师念藏语传承。
刚才藏文的传承已经念完了。
昨天讲到六波罗蜜多确定的数目,前面是用两个理由来安立的,第一个原因是成就增上生与决定胜两种功德的角度来讲的,六波罗蜜多刚好具足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功德;第二个原因是成办自他二利的角度来讲的,六度也不用多、再不能少。
有些人可能会想,还有十波罗蜜多吧,除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外,还有方便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
实际上在一些经论当中讲了,后四度可以包括在禅定、智慧等前六度当中。这里主要而言,就是讲六波罗蜜多。
不爱诸受用,极敬不厌二,
瑜伽无分别,大乘仅此已。
第三个原因:一切大乘菩萨行归集为六度而定数。所有的大乘佛法,可以归集在六度当中,这是确定的数目。
“不爱诸受用”,第一,不喜爱、不贪恋五种欲妙任何内外事物的受用,即是无不施舍于他的布施。
不喜爱什么呢?色声香味触五欲、内外所有的五欲。因为不爱内外密所有的受用,所以没有什么舍不得的,这叫做布施度。
“极敬”,第二,对戒学极为恭敬而不染细罪。在学处戒律方面,不造非常细小的罪业。包括不害微细的众生,像蚂蚁之类很细微的众生,都不会伤害。
在《毗奈耶经》戒律当中(在汉传《摩诃僧祇律》[注1]中有该公案),有两个比丘去拜见佛陀,路途很遥远。两个人在路上没有水喝,接近渴死。在这个时候,突然遇到了有好多虫的水井。
一个比丘说:“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他没有喝水,就渴死了。
另一个比丘喝了水,就没有渴死。他继续赶路,见到了佛陀。佛陀说:“你没有守戒律,只见到了我的肉身、色身;而与你同来的那个比丘,早就已经见到我的法身了。因为他已经转身到天界,换成了天人的身体,比你先见到了我。”
佛陀赞叹,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伤害众生的生命。这样持戒,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天人的果位。
以前我讲过吧,华智仁波切[注2]在德穷附近的时候,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超度亡灵。华智仁波切在念超度经的时候,突然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后来弟子们问:“你为什么看到尸体大笑?”华智仁波切说:“我看到这个老人早已变成了小天子。我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竟然跑得这么快,就忍不住大笑了。”
以前我讲过《大智度论》[注3]里的一个公案,当时有一个国王答应给乞丐一些食物,后来他被罗刹王抓住了。国王对罗刹王说:“让我先去布施乞丐,之后我再回来,我绝对不会食言的。”罗刹王答应了他。
国王给乞丐做了布施以后,说了一个偈颂,“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实语是第一戒,我守持实语,宁可舍弃生命,也无有悔恨之心。
国王回到了罗刹王那里,罗刹王觉得他没有违背实语,也就放了他。
现在人也经常讲诚信,尤其在西方。西方人的习惯,跟东方有点不同。在西方,一个人如果说了妄语,那么在任何场合当中,别人都认为他是不可靠的。特别在乎这点,可能比偷盗还严重的。
连一个细微的戒律,都要护持。对佛陀制定的戒律、对高僧大德制定的纪律,应该以恭敬心来护持。比如在学院、学会、寺院,对根据需要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有恭敬心。有些人不在乎,随便违越,这不是很好的,应该以恭敬的方式去遵守,这叫做持戒波罗蜜多。
“不厌二”,第三、第四,对众生的损害及难行不厌倦即是安忍与精进二者,以安忍完全忍耐众生的一切损恼及种种苦行,以精进对利益众生及长时间极度困难的一切作为不厌倦,以无量精进行持,或者对积累福慧二资粮不厌倦即是安忍与精进,因为以安忍断除违品,以精进行持对治。
第一个不厌是安忍波罗蜜多。当动物,或者怨敌,任何一个有情来害你的时候,你把它当做一种顺缘,不会对这个众生产生损害之心、厌倦之心,这叫做安忍度。
《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作为修大乘佛法安忍波罗蜜多的菩萨,如果有人害他的话,他会特别珍惜,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乞丐是非常多的,而菩萨的敌人是比较少的。菩萨从来不害众生的原因,敌人是很少的。
这是安忍波罗蜜多的意思。
第二个不厌是精进波罗蜜多。在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讲,无情对你的损害,用精进来面对。比如说在修行过程当中,没有吃的、没有穿的,遭受各种各样天气或者地水火风的危害等等,苦行可以叫做精进度。
或者也可以解释为,在积累智慧资粮的过程当中,对无常、无我、空性等法忍完全能接受,这是安忍度;在积累福德资粮的过程当中,对布施、持戒等善法,能精勤不厌倦,这是精进度。
“瑜伽”,第五,以禅定一缘安住殊妙瑜伽,这是寂止。禅定度是心安住于一缘的瑜伽境界当中,就是所谓的寂止。
“无分别”,第六,以智慧对任何相状均不分别,这是胜观。智慧度是对内外任何的相状,都不去执著,就是所谓的胜观。
“大乘仅此已”,可见,所有大乘义归摄起来无不包含在此六度中。有了止观二者,大乘的所有法,都可以现前,可以包括在六度里面。
于境不贪道,得彼禁散乱,
不舍众生增,余者净障碍。
是就三学言,佛真说六度,
初三末二者,二学一属三。
第四个原因:就增上三学而言定数为六。从三学而言,定为六种波罗蜜多。
“于境不贪道”,第一,对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的对境,都不生起任何的贪欲。
《正法念处经》当中讲的,“远离一切贪,不为境界惑,则能灭烦恼,如火焚干薪”,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对任何对境没有贪欲。
对境不能诱惑你;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不能诱惑你。如果你贪著对境,你就没办法布施。比如说房子不愿意布施,财物也不愿意布施。如果以色声香味触所摄的对境作布施的话,一定要不贪对境。
我觉得,所有的对境,都没有什么可贪著的。你即使特别贪,也不一定是你的。
这是第一个布施。
“得彼禁散乱”,第二,严禁想要得到这种欲求的行境使心散乱之道是不同前者的持戒度,依靠它能严禁而做到不入繁多世间散乱琐事。
想获得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会使心散乱,应该禁止。比如说外境有好听的声音,应该严格禁止心对它散乱。心如果散乱的话,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戒律。
获得外境的时候,一定要控制散乱。其实对于五种欲妙,得到它的话,不一定有障碍;对它散乱、执著的话,才会有障碍的。
这是第二个戒律。
“不舍众生”,第三,即使众生对你进行各种各样的危害、诽谤、邪行、捆绑、背道而驰,你也能安住,不会舍弃众生。因为你知道,“众生是很可怜的,他无始以来作过我的父母,我如果舍弃、损害他,就失去了大乘佛教的行为”。
这是第三个安忍。
“增”,第四,善法越来越增长,这叫做精进。
《法集要颂》当中讲了,“善法若增长,魔罗不得便”,如果你通过精进力来增长善法的话,内外所有的邪魔外道就根本不会损害你。它们无机可乘,对你根本不会有损害的。
一般来讲,精进能使善法增长。精进是什么呢?对善法有意乐叫做精进。世间有些企业家和成功人士,表面上看来,他们对工作特别卖力、特别努力。这是不是精进呢?这不叫精进,因为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属于散乱的因,与精进是相违的。
“余者净障碍”,第五、第六,通过禅定和智慧,能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其中禅定能净除烦恼障,智慧能断除所知障。或者说,禅定能压制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粗大部分,而智慧能根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细微部分。
“是就三学言,佛真说六度”,三学恰好跟佛说的六种波罗蜜多是融为一体的,对于解脱是非常重要的,完全可以包括在一个人的修行里。
“初三”,布施、持戒、安忍三种是增上戒学,不贪布施之道是戒律之因,本体是严禁之道戒律,助伴是不舍众生之道安忍,如果具足这三者,就能真正守戒。
“末二者,二学”,最后的禅定与智慧二者说明了二学,禅定是增上定学,智慧是增上慧学。
“一属三”,一者指精进,它属于三学的部分,因为五度需要以恭敬加行与恒常加行精进而成就,所以,精勤那些波罗蜜多的精进度属于三学。
佛教徒最根本的追求应该是戒定慧三学,要想在相续当中获得戒律和禅定和智慧,必须要有精进。如要没有精进的话,是很难得到三学功德的。精进有两种,一个是恭敬加行精进,另一个是恒常加行精进,要通过这两种精进来获得功德。
在这里说的很明白,戒定慧三学,可以包含在六度当中;六度,也可以包含在三学当中。
以上讲了四个理由,说明六波罗蜜多不需要再多、也不能再少。第一具足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功德;第二成办自他二利;第三一切大乘菩萨行归集为六度;第四就增上三学而言定数为六。以这四个原因,安立了六度的定数,这是讲的第一个问题定数。
以后别人问,为什么是六波罗蜜多?为什么不说五波罗蜜多?为什么不说七波罗蜜多?懂得《经庄严论》教义的人可以用这四个原因给他讲解。他可能更迷惑了,“什么增上生和决定胜?我不懂,啥意思啊?”
这是第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