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8-26

  NO.6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杂譬喻经》,大正藏 No. 0205,失译,卷下:

  (二八)

  昔长者须达七贫。后贫最剧乃无一钱。后粪壤中得一木斗。其实栴檀。出市卖之。得米四斗。语妇曰。并炊一斗。吾当索菜茹还。时佛念曰。当度须达令福更生。炊米方熟舍利弗往。妇见欢喜。一斗米饭悉投着钵中。更炊一斗方熟。目连复往。亦欢喜与之。复炊一斗。迦葉复往。亦复与之。适有一斗寻复炊熟。如来自往。妇自念言。间日乏粮莫有降者。今有是米。如来躬顾。得无罪毕。福将欲生者哉。一斗米饭尽施如来。佛口咒愿罪灭福生。从今日始。须达寻归。妇恐其恚便问曰。如今佛来及舍利弗目连迦葉尽来求食。家中所有米当与不耶。答曰当与。福田难遭。若来求者是为值遇。妇言。向四斗米吾尽用矣。夫大欢喜。余有饭汁公妪共饮之。须臾彷徉诸室珍宝食谷疋帛自然实满。如往时当富也。须达踊跃知佛愍念。更请佛及僧供养尽空。佛为说法皆得道迹。

  [注2]《亲友书略释》,龙树菩萨造颂,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索达吉堪布释讲:

  辛二、别说断除财物散乱:

  博弈乐观喧杂境,懒惰恶友敦亲志,

  饮酒非时行六过,此劫芳名尔应弃。

  《二规教言论》中为我们指出了六种损害名誉的行为,即:“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此处,龙树菩萨亦为我们宣讲了此损害名誉的六种法,修行人必须加以断除。一、博弈者,即是赌博、下棋、打麻将之类,这些确实没有任何意义,是耽误时间的行为,损坏国王的声誉,影响行者的修行;二、乐观喧杂境者,即喜欢看文艺节目、运动会,或者去歌舞、录像厅等易生贪染之处,人们迷乱于其中不能自觉,反而自以为是,越迷越深;三、懒惰者,对修法懈怠,不精进,是修行的极大障碍,有众多过患,《入行论》中说:“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由于对善法懒惰而贪求饮食、睡眠等世间法,不能生起出离心,导致长劫沉迷于轮回大海,受苦无尽,过莫大矣!四、亲友者,“恶友敦亲志”,即因为亲近、依止恶友、恶知识,使我们修行不能增上,反增过患,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云:“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故应远离恶友;五、饮酒者,饮酒有无量过失,可使人神志迷失,精神恍惚,造诸恶业,《宝鬘论》云:“由酒世间讥,误事亦耗财,痴迷行非事,故应常断酒。”六、夜行者,此处“非时行”,在藏文当中是夜间行,修行人晚上应在屋中安住,或坐禅或看书,不应该到处去,这样既不会影响他人修行,也不会耽误自己的时间,无垢光尊者教诫说:“晚行乃魔鬼。”所以,晚上不应到处去。国王啊!这六种行为在今生中会损坏你的名声。藏文本说得更明显,不仅今生损坏你的名声,来世也必然堕入地狱中,所以一定要舍弃。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对国王教诫,但间接也教诫他人舍弃此六种恶行。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佛在经中,通过对文殊菩萨、善现等教诫,而使后世众生得受利益而宣说。

  [注3]《俱舍问答》第四品 分别业品问答题:

  392、戒律分哪几种,各自法相是什么?

  答:戒律分别解脱戒、禅定戒和无漏戒。

  别解脱戒:包括在欲界中的一种出离戒。

  禅定戒:属于色界的一种善法戒。

  无漏戒:无漏法之戒律。

  398、哪些众生具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他们恒时都具足吗?

  答:(1)具别解脱戒的补特伽罗有七种: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男居士、女居士。

  (2)具有禅定所生等持者,具足禅定戒。

  (3)圣者有情即学与无学具无漏戒。

  别解脱戒不是随心戒,散乱无心时亦具足,直至舍戒前皆具足;禅定戒、无漏戒是随心戒,皆以入定时具戒,出定时不具。

  406、禅定戒与无漏戒的得法是怎样的?

  答:禅定戒:依未至定与正禅而得,因为与彼等一起生之故。

  无漏戒:依圣者的无漏道而获得。因是具有无漏静虑六地之一。

  417、别解脱戒和禅定戒、无漏戒依什么而获得?

  答:别解脱戒之获得:

  (1)一切:由别解脱戒分别断除不善业的所有加行、正行、后行而获得。

  如杀牦牛:加行:准备刀具等,并开始杀牛至其未命绝;

  正行:牛命绝时;

  后行:剥牛皮、吃牛肉或卖等。

  (2)依二者:依靠断除自性罪、佛制罪二者之基众生与非众生而获得。

  依自性罪之基众生:如杀生;

  非众生:如盗金。

  依佛制罪之基众生:如接触女人;

  非众生:如割草。

  (3)现众得:依现在众生得,非依过去、未来众生而得。

  禅定戒与无漏戒的获得:

  ①依靠断除不善业之正行而获得,非依加行、后行而得;

  ②依靠断自性罪之正行而得,非依断加行、后行而得;非依断佛制罪而得,未承诺断佛制罪的缘故。

  ③依三世一切时得,依赖三世众生(及处)得,禅定戒、无漏戒随心转,心可缘三世,所以戒也可由三世得。

  423、禅定戒和无漏戒是怎样舍的?

  答:禅定戒的舍法:

  (1)色界:在转生时舍戒:如初禅生于二禅,舍初禅的禅定戒;从等持中退失而舍戒:如由四禅定退而入三禅,则四禅定戒已舍。

  (2)无色界无戒,说善法戒是从得绳上安立。此善法戒也是于转生及退失时舍。

  另外舍同类(众同分)时亦舍禅定戒。

  无漏戒的舍法有三种:

  (1)由得果舍:圣者在得(四)果时舍(四)向所摄的无漏戒;(如:得二果,舍二向;得三果向,亦舍二果。)

  (2)修练根时舍:得利根戒,则舍钝根所摄戒。

  (3)从果向中退失时舍前殊胜所摄戒。(如由三果退,得三果向,舍三果所摄之戒;由三果向退;得二果,舍三果向所摄之戒。)

  [注4]《赞戒论讲解》06-17讲记:

  戊二(分说黑业白业之果报)分二:己一、略示持戒、破戒之果报;己二、广说其分类。

  己一(略示持戒、破戒之果报)分二:庚一、唯以持净戒得功德;庚二、以破戒过患堕恶趣之理。

  庚一、唯以持净戒得功德:

  下面讲唯以持戒功德即可获得解脱之理。

  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

  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不管你是高尚还是低劣,哪怕不具足闻思修行方面的一分功德——记忆力不太好,思维能力有限,整天散乱,就像很多人说的:“我太笨了,太笨了,我现在一点修行也没有,怎么办?我觉得心特别特别烦……别人可以背诵几部论典,我连一部论都不能背。”但只要你守持清净的戒律,临死时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

  这里已经讲了,只要受持清净戒律,没有一分闻思修行的功德,死时也必定往生极乐刹土,并没有说“可能”或者“也许”。所以,希望有些老年人不要痛苦,认为:现在已经老了,闻思修行很多方面非常困难,怎么办呢?人生非常短暂,再回到年轻时代也不可能了。很多人心里有点痛苦和执著。实际上,只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在临死之前对上师三宝不生起邪见、自己精进修持的话,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我们对此要生起确信:死时必定往生极乐刹。为什么呢?这是行持善法的无欺缘起之特法。清净戒律实际是解脱之因,这是无有欺惑的一种缘起特法,只要因缘具足就一定会得到这一结果。比如现在到美国的因缘全部具足,你在很快时间中就会到达那里,前往目的地也有坐飞机等各种途径。同样的道理,只要因具足,就一定会到达清净刹土,这也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一种特点:因缘具足,果必定会显现。因此,革玛旺波用很坚定的语言说:有些人即使没有任何闻思修行的功德,只要受持清净戒律,一定会往生清净刹土。

  无论任何人,具有福德善缘且自相续未被破戒罪行所染污,仅仅如理如法守持一切功德之根本的戒律如意宝,此人虽然无有其他广闻经典之闻慧、断除增益之思慧,以及串习法义之修慧等增上生、决定胜的功德,但在死亡降临时,也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大家对这一点应深信不疑。而破戒者作布施等很多善事,或者精进闻思修行,死的时候也不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一种缘起的特法。表面看来,他做的善事非常不错,也很精进,那他能不能往生呢?不但不能往生,很有可能会直接堕入恶趣。其原因是,大慈大悲导师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根本,就是戒律。以奉行持戒这一善法之因,所生与得地菩萨同等缘分的稀有安乐之果,这是一种缘起性。此缘起性永远不会迁变,永远不会欺惑我们。

  空性与缘起不相违背,无欺缘起境现之自性,它是如海一切教派的无上特法。释迦牟尼佛各种如大海般的教法中,获得解脱的途径有种种不同,总而言之,无论依靠哪种途径,最后获得的解脱无有差别。这是世尊以知处非处智力所发出的狮吼声。

  所谓的知处非处,也即哪些因可以得到这一果,哪些因不能得到这一果。或者说,因果之间的应理与不应理,唯有佛陀才能了知。佛陀与声闻阿罗汉不同之处,有一种叫做知处非处智力。佛正是以了知处与非处的智慧力发出了这一狮吼声,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说:受持清净戒律不会获得此种果位。

  《三摩地王经》云:“纵然精通一切法,若以闻慢不持戒,破戒必将堕恶趣,多闻无法救护彼。”

  [注5]1、《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大正藏 No. 1933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年三十四时在河南兖州界论义。故遭值诸恶比丘以恶毒药令慧思食。举身烂坏五脏亦烂。垂死之间而更得活。初意。欲渡河遍历诸禅师。中路值此恶毒困药。厌此言说知其妨道。即持余命还归信州不复渡河。心心专念入深山中。欲去之间是时信州刺史。共诸守令苦苦留停。建立禅斋说摩诃衍义。频经三年未曾休息。梁州许昌而复来请。又信州刺史复欲送启。将归邺郡慧思意决不欲向北。心欲南行即便舍众渡。向淮南山中停住。从年二十至三十八。恒在河南习学大乘。亲觐供养诸大禅师。游行诸州非一处住。是时国敕唤国内一切禅师入台供养。慧思自量。愚无道德。不肯随敕方便舍避。渡淮南入山至年三十九。是末法一百二十年。淮南郢州刺史刘怀宝共游郢州山中。唤出讲摩诃衍义。是时为义相答。故有诸法师起大嗔怒。有五人恶论师以生金药置饮食中令慧思食。所有余残三人啖之一日即死。慧思于时身怀极困。得停七日气命垂尽。临死之际一心合掌向十方佛忏悔。念般若波罗蜜作如是言。不得他心智不应说法。如是念时生金毒药。即得消除还更得差。从是已后数遭非一。年至四十是末法一百二十一年。在光州开岳寺。巴子立五百家共光州刺史。请讲摩诃衍般若波罗蜜经一遍。至年四十一是末法一百二十二年。在光州境大苏山中。讲摩诃衍义一遍。至年四十二是末法一百二十三年。在光州城西观邑寺上。又讲摩诃衍义一遍。是时多有众恶论师。竞来恼乱生嫉妒心。咸欲杀害毁坏般若波罗蜜义。我于彼时起大悲心念众恶论师。即发誓愿作如是言。誓造金字摩诃般若及诸大乘。琉璃宝函奉盛经卷。现无量身于十方国土讲说是经。令一切众恶论师。咸得信心住不退转。至年四十三是末法一百二十四年。在南定州。刺史请讲摩诃衍义一遍。是时多有众恶论师。竞起恶心作大恼乱。复作种种诸恶方便。断诸檀越不令送食。经五十日唯遣弟子化得以济身命。于时发愿。我为是等及一切众生。誓造金字摩诃衍般若波罗蜜一部。以净琉璃七宝作函奉盛经卷。众宝高座七宝帐盖珠交露幔。华香璎珞种种供具。供养般若波罗蜜。然后我当十方六道普现无量色身。不计劫数至成菩提。当为十方一切众生。讲说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中间若作法师如昙无竭。若作求法弟子如萨陀波仑。发愿之后众恶比丘皆悉退散。发此愿已即便教化作如是言。我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至年四十四是末法一百二十五年。太岁戊寅还于大苏山光州境内。唱告诸方。我欲奉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须造经首谁能造者。时有一比丘名曰僧合而忽自来。作如是言。我能造金字般若。既得经首即遍教化诸州。刺史及土境人民白黑道俗得诸财宝。持买金色造作经用。从正月十五日教化至十一月十一日。于南光州光城都光城县齐光寺。方得就手报先心愿。奉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部。并造琉璃宝函盛之。即于尔时发大誓愿。愿此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及七宝函。以大愿故。一切众魔诸恶灾难不能沮坏。愿于当来弥勒世尊出兴于世。普为一切无量众生。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时。

  2、《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藏 No. 1926 ,陈南岳思大禅师说:

  云何名为住忍辱地。略说有三种忍。一者众生忍。二者法忍。三者大忍。亦名神通忍。众生忍者有三种意。第一意者。菩萨受他打骂轻辱毁呰。是时应忍而不还报。应作是观。由我有身令来打骂。譬如因的然后箭中。我若无身谁来打者。我今当勤修习空观。空观若成无有人能打杀我者。若被骂时。正念思惟。而此骂声随开随灭。前后不俱。审谛观察亦无生灭如空中响。谁骂谁受。音声不来入耳。耳不往取声。如此观已都无嗔喜。二种意者。菩萨于一切众生都无打骂。恒与软语将护彼意。欲引导之。于打骂事心定不乱。是名众生忍。众生若见菩萨忍即发菩提心。为众生故。故名众生忍。第三意者。于刚强恶众生处为调伏。令改心。故或与粗言毁呰骂辱。令彼惭愧得发善心。名众生忍。云何名辱。不能忍者即名为辱。更无别法。问曰。打骂不嗔慈悲软语可名为忍。刚恶众生处菩萨是时不能忍耐。状似嗔想打拍骂辱。摧伏恶人。令彼受苦。云何复得名为忍辱。答曰。打骂不报。此是世俗戒中外威仪忍。及观内空音声等空身心空寂不起怨憎。此是新学菩萨息世讥嫌。修戒定智方便忍辱。非大菩萨也。何以故。诸菩萨但观众生有利益处。即便调伏为护大乘护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软语。涅槃中说。譬如往昔仙豫国王护方等经。杀五百婆罗门。令其命终入阿鼻地狱发菩提心。此岂非是大慈大悲。即是大忍。涅槃复说有德国王护觉德法师。并护正法故。杀一国中破戒恶人。令觉德法师得行正法。王命终后即生东方阿閦佛前。作第一大弟子。臣兵众亦生阿閦佛前。作第二第三弟子。诸破戒黑白恶人。命终皆堕阿鼻地狱。于地狱中自识本罪。作是念言。我为恼害觉德法师。国王杀我。即各生念发菩提心。从地狱出。还生觉德及有德国王所。为作弟子求无上道。此菩萨大方便忍。非小菩萨之所能为。云何而言非是忍辱。觉德法师者迦叶佛是。有德国王释迦佛是。护法菩萨亦应如此。云何不名大忍辱也。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护法。外虽似忍纯行魔业。菩萨若修大慈大悲。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护众生。不得专执世俗忍也。何以故。若有菩萨将护恶人。不能治罚。令其长恶恼乱善人。败坏正法。此人实非外现诈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终与诸恶人俱堕地狱。是故不得名为忍辱。

上一篇:NO.6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