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接下来讲安忍波罗蜜多。
堪害耐苦知,悲悯依法故,
真说五功德,彼能行二利,
具诸难行首,承许彼三种,
遍知忍如是,智者真实行。
同样的,安忍波罗蜜多也用六个方面来阐述。字面上比较好解释,讲一下可能更好一点。
“堪害耐苦知”,第一本体是什么?自性总共有三个方面,第一忍受别人的损害;第二忍受苦行;第三忍受谛察法忍。
第一个方面,能堪忍别人用刀矛危害你、谩骂你、说你的过失、诽谤你。
有时候安忍是很难修的、不好修的。刚才在下面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差点没有修好安忍。尽管还没有到上课念经的时间,我就提前上来了。我想,换个地方,赶快去上课。一般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马上换个场所,还是比较重要的,过一会儿心情就好了。
刚才几个堪布说的话,我有点不舒服;我也想说话,但是没有说。如果说了的话,过两天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一个方面是,安忍别人对你的损害。
第二个方面,感受、忍受寒、热、饥、渴等等的苦行。
第三个方面,能了知甚深的法义,不怕甚深的法义。所谓的谛察法忍就是,对空性、菩提心、利益众生,这些广大和甚深的法,能安忍。
这三个方面,叫做安忍的本体,也可以叫安忍的分类。每一个波罗蜜多的分法都有点不同。
“悲悯依法故”,第二因是什么?因有两种。
第一个,因为对众生产生悲悯,所以不会被损害扰乱。悲悯众生,众生很可怜,根本不会对众生生气的,堪受害忍。
第二个,依靠戒律和闻大乘佛法的缘故,可以生起耐受苦忍、不畏深法义的谛察法忍。
“真说五功德”,第三果是什么?果有五种。
第一个功德,无有斗争,少有怀恨。以前修安忍,果报就是没有什么争斗。
第二个功德,亲友众多,少有离间。以前修安忍的话,即生的亲戚和朋友非常多,不会有什么矛盾、离间。
第三个功德,今世身心安乐。以前修安忍的话,即生当中身心都很安乐。
在一个群体当中,如果有一个烦恼深重的人,吃饭也好、坐车也好,大家都不快乐。住在一起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是一家人,如果修安忍不好,天天都吵架。现在世间当中,夫妻也分居,子女和父母也分开住,原因是什么?没有修安忍,身心不快乐。
第四个功德,于欢喜中死去。修安忍的果报是,在死的时候也很欢喜。
现在我们藏地有些地方部落之间的争斗,甚至对出家人的影响也很大。有个地方的人说,“有些出家人的嗔恨心比在家人还大”,有时候是这样的。虽然我们不能对出家人起邪见,他们穿着佛的袈裟,很伟大、很了不起,但是有些出家人只不过是,袈裟很伟大,人比在家人还差。各方面的素质,不管是说话也好,还是做事也好,的确是特别差的。那天有一个堪布给我讲,“某个出家人的嗔恨心比在家人还大”。在戒律里面,这叫毒蛇比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嗔恨心特别大的称呼。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作为大乘的修行人,要尽量修安忍。在一切行为当中,难忍能忍。大家非常清楚,这不是很容易的,但还是要尽量修安忍。这很重要,死的时候也能很快乐。
第五个功德,死后转生善趣。比如天界、人间等。
这是讲的第三个安忍的果。
“彼能行二利”,第四作用是什么?安忍能使自己安乐,不给他人带来痛苦,因此能行自他二利。
刚才讲的嘛,修安忍的人,不管怎么样,脾气很好,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
以前的南岳慧思禅师[注5]说过,自己在讲《法华经》的期间,遇到很多违缘。包括在他三十四岁的时候,饭里面被下了毒药,这都是出家人搞的。因为一者,他当时的名气比较大,让很多人产生了嫉妒心,有人就在他的饭里面下了毒药;二者,他弘扬的教义,跟其他宗派不同,有些人很不高兴,就给他下了药。
他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说过,维护佛法的安忍,跟世俗当中的安忍有点不同。为了维护佛法,不能太脆弱。如果太脆弱的话,人们会觉得菩萨没有什么能力,会诽谤、摧毁佛法。“求世俗忍不能护法,外虽似忍纯行魔业”,他没有说如何具体应对。
从他的故事来看,他讲经说法几十年,尤其是弘扬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法、《法华经》的时候,遇到了很多违缘,大多数都是出家人造成的。出家人没有什么其他的仇恨,就是嫉妒心。
古代有,现在也有;汉地有,藏地也有。比如说某个大德,眷属比较多,名声比较大,很多人的心里自然而然就不舒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末法时代的众生,看到别人好的时候,无缘无故心里就特别不舒服。我们这里的有些堪布堪姆,越来越有名气的时候,违缘就越来越大。有些人在违缘当中死去了,有些人在违缘当中获胜了。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并不是很出名,很多人对他不很恭敬。后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候,法王在藏地、汉地特别出名。法王在很多教言当中讲过,当他的名声起来的时候,尽管从来没有害过任何一个人,但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不高兴,真是很奇怪的。
在现实社会当中的,这是事实。比如一个世间人赚得钱比较多,他就可能面对更多的事情;比如一个法师在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有一点出色的时候,就可能被人陷害、下毒。自古以来,这种事情是非常多的。当一个宗派弘扬得比较成功的时候,其他好几个宗派就可能悄悄商量,故意去陷害、毁谤。有时候事情的真相,不一定能找得到的。
在这里讲了,安忍能给别人带来利益。
“具诸难行首”,第五具足是什么?具足所有难行当中的首位功德。
“承许彼三种”,第六分类是什么?前面讲本体时承许它有三种分类,堪受害忍、耐受苦忍与不畏深法义的谛察法忍。
“遍知忍如是,智者真实行”,完全了知安忍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大方等大集经》当中讲,“忍辱世第一,忍得世间乐,忍辱离诸怨,忍趣安隐城”,安忍是在世间功德当中最首位的、最第一的,依靠安忍,可以远离一切怨敌,自己获得快乐,别人也获得快乐。
我在新西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当上帝遇到佛陀》),讲了《入菩萨行论》的《安忍品》中的一些精神。在那个海岛上面,好像也没有什么生嗔恨心的地方,环境还是很好的。
在诸佛菩萨的传记里面,当菩萨受到陷害的时候、生命受到伤害的时候、财产受到损害的时候,还是很欢喜的,不仅对众生产生悲悯心,而且把功德回向给众生。
修了安忍以后,没有什么怨敌,自己过得很好;如果没有安忍心,对小小的事情,心里就特别不舒服,更不用说发生比较大的事情了。
安忍,就是不扰乱别人的心。
下面讲的是精进。
真实喜善法,依信及欲乐,
念等功德增,烦恼之对治,
具无贪等德,彼等有七种,
遍知勤如是,智者真实行。
“真实喜善法”,第一本体是什么?喜欢善法。
这和《入菩萨行论》讲的一样,精进的本体是喜欢善法。
“依信及欲乐”,第二因是什么?对善法有信心和意乐。我要精进的话,是对善法有意乐,不是对恶法有意乐。
“念等功德增”,第三果是什么?能使正知正念等一切功德越来越增上。我精进的话,即生当中,所有的功德会越来越增长。
“烦恼之对治”,第四作用是什么?对治烦恼。
一般精进的人,烦恼不会很深重;而懒惰的人,天天都心烦。
现在很多心烦的人,一般都是不精进的。特别闲,然后心里特别不舒服。如果精进的话,哪有心烦的?哪有不开心的?每天都在闻思修行、利益众生。我们学院当中,每次开课以后,很多人都没有烦恼了,早上很早就去听课,晚上很晚才下课,哪有生烦恼的时间?哪有跟别人吵架的机会?精进的人不会有烦恼的。
“具无贪等德”,第五具足是什么?具足没有贪嗔痴等的清净功德。
“彼等有七种”,第六分类是什么?精进的分类有七种。
以对境分有精进三学的三种,以本体分有身精进与心精进两种,以加行分有恭敬加行精进与恒常加行精进两种。
戒精进、定精进、慧精进、身精进、心精进、恭敬加行精进、恒常加行精进,共分七种。身精进的话,就是每天跑来跑去;心精进的话,就是心里一直想善法、在脑海里面作规划。
或者,产生增上戒学身精进五门从属的五种心所精进,产生意增上定学与增上慧学意识从属的两种精进,即是心精进,也宣说了七种。
眼耳鼻舌身根识、心所的五种增上戒学身精进、增上定学心精进、增上慧学心精进,共分七种。
用根门来分,增上戒学身体的五根门眼耳鼻舌身,属于五种精进,这叫做根识。在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讲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也可以这么说吧。比如说我的身体,对善法勤奋的时候,我的眼识、我的耳识、我的鼻识、我的舌识、我的身识五种根识、五种心所,也跟着精进,所以叫身精进。
心精进,一个是定学方面的精进修禅定;一个是慧学方面的精进生智慧。
《大智度论》里面也讲了,“身精进为小,心精进为大”。
“遍知勤如是,智者真实行”,完全了知精进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在佛经《大宝积经》当中讲,“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智者长期非常精进,不是今天很精进,明天特别懒惰,不是这样的。通过精进,他远离了一切痛苦,获得了快乐。这样的行为,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都会赞叹的。
“某个人好精进,看到他的行为,自己都不好意思懒惰了”,诸佛菩萨赞叹、传承上师也赞叹、同行道友也赞叹,这是精进。
心于内安住,依正念精进,
能生诸安乐,驾驭神通住,
位居白法首,彼等具彼三,
遍知禅如是,智者真实行。
“心于内安住”,第一本体是什么?心不散于外境而一缘安住于内。心不外散,安住里面。
“依正念精进”,第二因是什么?念念不忘正念,还有很精进地不断行持。
“能生诸安乐”,第三果是什么?能生起身心轻安之乐及远离欲界苦转生上界色界之乐。
“驾驭神通住”,第四作用是什么?自在驾驭神境通等神通,自在驾驭天住、梵住、圣住,天住是指四禅及四无色定;梵住是指四无量;三解脱门等为圣住。
“位居白法首”,第五具足是什么?具足位居白法首位的功德,依靠获得心自在而成就殊胜功德,堪为解脱与解脱智的所依。
“彼等具彼三”,第六分类是什么?有三种分类,以对治支而分为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三种。
比如说一禅是有寻有伺的;二禅是无寻有伺的;三禅和四禅是无寻无伺的。
或者,以功德支而分为二禅以下具喜、三禅具乐、四禅以上具舍三种。
“遍知禅如是,智者真实行”,完全了知禅定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真正的禅定,是依靠听闻佛法和自己修行获得的。
《华严经》里面讲,“以听法因缘,能得正忆念,正忆念因缘,能生诸禅定”,以听法的因缘,能够获得正念;以忆念正法的因缘,才产生真正的禅定。意思就是说,先要听法,然后修行,才能产生禅定。
要想禅修的话,先听闻一些基本的概念和道理;有了正忆念以后,经常观察自己的念头,到一定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安住了,安住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这样是很好的。
现在我们藏地的有些闭关中心认为,一天禅修十二个小时才有收获,坐半个小时、五分钟,不算禅修。上午坐禅四个小时,中午吃个饭,下午坐禅四个小时,吃个晚饭,晚上坐禅四个小时,一天十二个小时,我们寺院的闭关中心就是这样规定的。好多喇嘛说,“三年期满后,再也不住了,因为太严格了,时间太长了”;有些人说,“这样太好了,刚开始的时候,身体和心没办法安住;过了一两个月以后,完全习惯了。上午、下午、睌上都能安住,很方便,特别有意义”。每个人的根机不同,有些人觉得特别累,有些人觉得特别好。
我那天不是讲了嘛,西方心理学认为,二十一天可以养成习惯。那二十一天以后,基本上就能安住了,禅定也是这样的。
接下来我们简单讲一下智慧,就圆满今天的六波罗蜜多了。今天的内容可能稍微多了一点,应该也可以,你们的智慧是很不错的。
正辨诸所知,依于三摩地,
解脱诸染污,善说续慧命,
一切法之最,彼等具彼三,
遍知慧如是,智者真实行。
“正辨诸所知”,第一本体是什么?能无误辨别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一切所知。
能如理如实辨别、通达什么呢?一切尽所有和如所有所摄的法,四谛、十二缘起、三解脱、八解脱等等道理,无误了知。也就是说,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摄的一切所知,是智慧的本体。
“依于三摩地”,第二因是什么?是依靠等持。
禅定当中产生的智慧,是真正的智慧。依靠寻伺分别念而得到的智慧,虽然叫智慧,但是这种智慧,不是很深奥的。真正智慧的因,是禅定。
“解脱诸染污”,第三果是什么?能解脱一切染污法,因为世间智慧能暂时压制烦恼,出世间声闻、缘觉的智慧能断除烦恼障随眠,证悟二无我的大乘智慧能断除二障随眠。
从出世间来讲,依靠声闻、缘觉、菩萨的智慧,摧毁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真正智慧的果,是这样的。
“善说续慧命”,第四作用是什么?虽然依靠了知世间经商务农等生计的智慧能暂时维持生命,但比它超胜,深广法住世能使善根之命不断,成就究竟大菩提恒常果位,因此延续微妙慧命并为他众善加宣说,能成办善法之命。
依靠世间的智慧,比如说农业、工业、科学、技术的智慧,人们可以暂时生存。现在大多数大学教的知识,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最多为了一些国家利益,基本上没有为了全球利益的。
出世间智慧的作用是什么?把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把佛陀的智慧,一直延续下去,也就是,续佛慧命。
出世间的智慧和世间的智慧,在《定解宝灯论》[注6]里面讲了智慧和妙慧的差别,智慧是诸佛菩萨相续所摄,是比较高的;妙慧由凡夫相续所摄,属于心所智慧,是比较低的。这两个有差别,藏文当中分的比较清楚,一个叫“希热”(音),一个叫“益西”(音)。
“一切法之最”,第五具足是什么?具足堪为诸法之最殊胜器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如《般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波罗蜜多之最、之首,超胜。”
在六波罗蜜多当中,智慧波罗蜜多是最深的法,大家都知道。
“彼等具彼三”,第六分类是什么?有三种,第一种是胜法位以下世间人的智慧;第二种是小出世间声闻、缘觉的智慧;第三种是大出世间圣者菩萨的智慧。
世间的智慧,一般是胜法位以下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又分为大智慧和小智慧。大智慧的话,是菩萨的智慧;小智慧的话,是声闻缘觉的智慧。
“遍知慧如是,智者真实行”,完全了知智慧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作为佛教徒,应该对智慧有所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话,可能会很盲目。
《诸法集要经》当中讲,“若人于佛教,不达道非道,由痴无正慧,常生于热恼”,现在很多佛教徒,对佛教的正道和非道,根本不通达、不了解。正因为这样,自己很愚蠢,没有智慧,处于烦恼痛苦之中。
有些佛教徒不好好闻思,对佛教一无所知,带着的大大的黄色包里面,装了很多加持品、佛像。当然装一些,总比没有好。但是把佛的智慧装在内心当中,才是最上等的佛教徒。
《道德经》是这样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根者,精进行持听闻的道,比如中观、般若波罗蜜多。
中根者,一会儿想好好学习,一会儿忘得一干二净。今天听到法,偶然对它生起信心、愿意接受,“我一定要好好闻思”;过两天,“不行,可不可以给我请个假?我不想听课了,我要走了”;走了以后,“不行,我可不可以回来?”
下根者,以讥笑的态度,对道完全排斥。
如果不被下根者嘲笑,那道就不能称为“道”了。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只有上根者才能理解道。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世间的《道德经》当中,就是这样讲的。我们六波罗蜜多的智慧,很多人都不能接受。
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家是特别好的,很感谢大家喜欢学习。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了道和非道的差别;哪些是真正的佛教,哪些不是真正的佛教;哪些是真正的善知识,哪些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大家不容易上当受骗、不容易迷茫迷信。
如果佛教徒很迷信,那么在非佛教徒的眼目当中,佛教徒就成了怪物。作为佛教徒,在形式上、形象上、威仪上,在很多方面,要有进步,随顺不同的场合。
比如说转经轮,在合理的场合当中,我们应该用转经轮;在不太合理的环境当中,我们还是不要拿这个。在政府的会议室,或者工厂里面,所有人都不信教,如果你一个人拿着转经轮的话,大家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
我们内心当中的信仰,别人不一定能接受,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有一种智慧。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要看与环境适不适合、与文化适不适合,与这里人的理念适不适合。不然,背着大大的包、拿着转经轮,在街上、火车站、飞机场,看起来都有点担心。
我那天跟我们的法师、堪布、堪姆们说,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开会的时候,不要拿一个转经轮,应该拿个笔记本,这样与时代比较相应。
我希望我们各个学会的菩萨们,能相应、适应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不然,很多人都害怕你们,“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
好,今天讲到这里,这就是智慧波罗蜜多,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