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4卷48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4-28

  民俗学-楞严4卷48上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8先明发觉,初心二义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8场上部

  1、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在场的阿难为首的还有很多的大菩萨和阿罗汉,还有大众四众弟子,他们刚刚听到了佛陀的开示、教诲,粗细的怀疑和烦恼,主要是烦恼、疑惑消除,心已经完全通达了这些法的实相。他们身心快乐,从来都是没有过。

  当然这个悟并不是像佛陀一样的开悟,实际上他们对真正修行的重要性,还有如来藏、因缘法,这些真相都已经明白了。他们的这种感应很强烈,身心都是非常的放松的。

  我们以前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法的时候,还是很多时候有这种感受。不管是讲因明也好,讲中观也好,讲密法,每一次听法的时候身心的变化很大。虽然不敢说是什么开悟,很高的一种境界,但是至少是对法生起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这种感应很强烈:“哇,这个法很重要,这个讲得特别殊胜。”自己自然而然可能入于其中。其实这是很重要的。

  2、重复悲泪,

  这时阿难尊者又再次悲伤地流下眼泪,这是阿难第五次哭了。

  第一次应该当时被摩登伽女扰乱,从中解脱以后,回到佛陀那里,自己觉得自己广闻博学是一点没有用的。遇到了母女的时候,他那种对付和对治的能力一点都没有,然后在佛陀面前哭。还有其他的几次,每次佛陀批评,佛陀讲的时候,自己没有通达佛陀的密意,一直哭。

  圆瑛大师《楞严讲义》:“重复悲泪:此是阿难,第五次悲感垂泪,故曰重复。第一次因被邪术所禁,提奖归来,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第二次,三迷被破之后,重复悲泪,自述恃佛威神,不勤定力,所以虽身出家,心不入道。第三次,显见无还科中,垂泣叉手,而白佛言,虽承佛音,悟妙明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第四次,十番显见之后,剖妄出真之科,因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悲泪顶礼,求佛施大慧目。今乃第五次。”

  3、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阿难尊者哭了以后,也没有生嗔恨心,也没有生邪见,马上顶礼在佛的足下,长跪合掌,祈请或者是白佛言。

  4、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

  这样请示的:佛陀是无上大悲清净的如意宝法王,用最殊胜的、善妙的方法来开启我的心智。

  5、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

  您用以上这样的种种因缘、比喻、方便、提携、奖励、引导等种种的方式,引导什么呢?沉溺在这样、特别黑暗当中的这些众生,早日出于轮回的苦海。

  意思就是大悲的佛陀,您为了我们,开启我们的智慧,以种种的比喻和种种的示现想我们离开这样的轮回。

  6、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

  世尊,我今天已经承蒙如来如是特别殊胜的法音,我才明白,我们本来具足的如来藏,妙觉明心,实际上遍于十方。这个讲的是法身,因为如来藏本性法身遍于十方国土。

  7、含育如来十方国土,

  含育也好,幻化也好,如来的十方国土——这个是讲到化身。因为化身,在法身清净当中不动摇的情况下,在十方世界当中显现十方国土,显现十方的如来。

  8、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同时也显现出清净庄严的五种报身刹土一样的妙觉宝王的刹土,这是报身。

  阿难尊者说:世尊,我今天感受到,你这样讲完了以后,其实如来藏能以三身的方式来显现于世界。

  9、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如来最重要是,再次的给我呵斥、批评,说是多闻没有什么用的,没有什么利益的,不如修行。佛陀又再次的呵斥我,说是多闻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实修。

  10、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

  我受到了呵斥,说多闻不如修行,阿难这里讲了一个比喻:我如今就像是一个旅途漂泊的人,忽然就得到了天王赐予的华屋大厦。

  就好像一个漂泊的人,特别可怜的人,突然天老爷赐予给他一个高楼大厦这样的。

  这里的天王,实际上是佛陀;这个华屋相当于是如来藏的法门,佛陀给阿难这么一个珍贵的东西。

  11、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虽然我那已经获得了这样大的华屋,有了住处,可是真正要进入里面,需要找到门。

  虽然天王给予阿难这样的大厦,但实际上还没有进去,要进去的话,需要门的钥匙。如果钥匙都没有,你在外面跑来跑去,其实也是意义不大的。阿难已经得到了华屋,也得到了一系列的信解,但是要真正进入,需要修行。

  所以我们虽然依靠上师们的恩德,听了很多的法,但是这个法没有修,确实不行的。

  12、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

  惟愿大慈大悲的佛陀,你不舍弃大悲,开示我们在会的这些,被无史以来无名烦恼所蒙蔽的这些人。

  13、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我们还是愿意舍弃小乘毕竟能获得如来无余的涅槃,还有我们想发大乘无上的菩提心路。

  14、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

  阿难说我们要发菩提心,而且我们现在这些初学者,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摄伏也好,清净也好,断绝也好,往昔、无始以来攀缘的分别念?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清净往昔非常严重的习气,怎么样清净?

  15、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我们这些人通过发无上的菩提心,获得陀罗尼,获得佛果。清净自己无始以来的各种习气、分别念,清净二取的心,获得清净的陀罗尼,入于佛陀的知见。

  陀罗尼就是总持,总持就是清净的智慧。

  16、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阿难尊者在佛面前特别的诚恳,一直想,能不能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些习气烧的一干二净,然后与佛的见解很快的时间当中能得到无二无别。

  阿难说完了以后,马上五体投地,向佛陀顶礼。完了以后,在大会当中他一心专注,因为他该说的都说完了,该哭的哭完了,在众会当中坐在一处,一直等候大慈大悲佛陀的开示。

  17、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佛陀特别悲悯在场的那些声闻、缘觉的种姓,还有在菩提心还没有得到自在一些凡夫,尤其是对未来,佛灭度以后末法时代的众生发菩提心,为他们开无上的乘,让他们修无上的法,佛陀就开始做开示、宣示。

  18、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佛陀经常在很多佛经当中对未来末法时代的众生着想,开始宣示阿难跟其他的大众,你们应该是要决定发菩提心,你们应该坚定的发菩提心,对佛如来的三摩定、楞严大定不要生厌倦心。

  19、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如果你真正要想成大乘修行人,就要发菩提心,还要对禅定不厌倦,这样的话,先应该要有两个发心,发心的开始有二种决定义。

  初心,刚开始发心的时候,有两种决定义,或者是两种决定性。

  20、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什么是二种决定义?一个决定性是:发心的时候,因的发心和果的发心要相应;还有一个决定性是:烦恼即菩提。

  阿难他一直是被一种执着束缚着,因和果都是有一种分别念,然后烦恼一直是有实相的。针对阿难的话,应该打消这两个妄念,一个因果要相应,一个烦恼的本体要清净。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39场中部

  1、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覆满慈(富楼那)四个问题、答覆阿难一个问题的总结,叙说他们已经领悟。满慈子的领悟是发菩提心,阿难也是发菩提心,对菩提的道有怀疑,现在销失了。

  1、1满慈子是四个疑惑:

  1、1、1第一个疑惑,疑惑的清净本然云何生起惑业来?

  佛答覆是万法的相续,最初起于一念之间,所以成就世间诸相。

  1、1、2第二个疑惑,就是五性(地、水、火、风、空)它是互相无碍的?

  佛答覆他,全相即是性体,都是不变的妙明真心所示现的妙体;但是妙体随缘,随缘而自在。

  1、1、3第三个疑惑,疑佛(如来)成了佛了,是不是还会起妄?成了佛了是不是还会起妄?

  佛答覆他,妄本来没有,妄本不生,就像我们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华。空中没有华,是你眼睛的毛病。你把眼睛病治好了,空中就没事了。就说我们的真心从来没有变化,妙明的本体从来没有变化,你认为有变化是你的妄;你妄尽了,这就是华严经讲的妄尽还源观。

  1、1、4第四种疑惑,疑惑一切众生为什么有妄,什么因有妄,为什么把自己的妙明真心障蔽住了?因什么有妄?

  佛告诉他,既称为妄,还有个因吗?你问因什么有妄,妄了就是妄了,还有什么因吗?妄无有因。你问因什么成妄,没有个因什么成妄。若是有个因,那就不明妄了。有所因,为什么又叫妄?叫妄就无因。

  1、2阿难是一个疑惑:把一切因缘都取掉了,那没有因缘就是自然了,悟果无因就是自然?

  佛告诉他,真如本有的,是你迷了。如果是你达妄,了达了妄本是空的,妄是原来就没有,是空的,哪来妄?既说妄了,说妄就不真了,还有个什么缘叫妄,还有什么叫自然。妄,妄非自然,妄还有因缘吗?这都叫戏论。

  当你妄尽还源,身跟心安下来了。安下来了,就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2、重复悲泪!

  从楞严经开头到现在第五次感动的流泪。这个流泪是他因为佛这么一开示,心里感动的流泪了。

  第一次流泪,阿难被邪术失掉他的本心,佛叫文殊师利菩萨持文殊咒把他给救来了,他见佛痛哭流涕,顶礼,说他一向多闻,遇到难处了,一点使不上力量,这样感动悲泪。

  第二次流泪,被佛破除他的迷惑,他又悲泪,他说我以前是仗佛的威神,我不求定力,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所以感动得哭,这是第二次阿难的流泪。

  第三次流泪,在见无当中,他承佛法音,悟明他的心了,他不敢认,佛给他启示,他第三次流泪。

  第四次流泪,在十番显见之后,把这些妄佛都给他一点点破除,让他显真,因闻见见非见,前文有见见非见,阿难就迷惑了;完了佛又给他开示,那他又清醒了,流泪,第四次流泪。

  第五次流泪,现在的信心,悟得的道,悟得的佛觉悟的深入,觉得佛恩难报,悲泣!这个是解阿难五次的悲哀,现在还不是真正明了。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4卷47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