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解义慧剑10笔记
1、科判
解义慧剑=甲一、能说之(1)+甲二、所说之论+甲三、圆满末义。
甲二、所说之论=乙一、初善造论分支+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乙三、末善结尾之义。
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丙一、宣说所量之二谛(7)+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丙三、宣说如此衡量之果。
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丁一、略说二理(9)+丁二、以四理广说。
丁二、以四理广说=戊一、能量四理+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戊三、宣说八辩才之果。
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己一、总说(58)+己二、别说。
己二、别说=庚一、不依人而依法(60)+庚二、不依句而依义(61)+庚三、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62)+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63)
6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
实修了义时,不依随词语,分别二取心,而依无二智。有缘之本性,二取自性心,
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缘有实无实,缘二缘非二,如何缘亦缘,缘取是魔境,
此乃经中说。
依凭何破立,无法坏所缘,见无破立解。
离诸所能取,自然智自明,遮诸四边戏,此说殊胜智。如盲前日色,凡夫前未见,
如何思不知,凡愚皆生惧。然依真圣教,破诸边之理,上师窍诀力,如得目自见。
尔时得品尝,佛法甘露味,百倍信喜眼,专注佛智身。于此诸正法,究竟归等性,
得无说确信,说无尽法藏。
2、《涅槃经•四依品》里面,四法依也讲得比较广。
3、不要依人而要依法;法有言词的法和意义的法,应依意义而不能依表面的言词;意义有了义和不了义,我们应依了义。而了义的法有智慧的行境和心识的行境,我们应依智慧。也就是说,虽然法很了义,但了义也分两种,一种是凡夫感官能了解的对境,另一种则不为凡夫所通达、唯诸佛菩萨的智慧能了悟,也即智慧之法。而我们真正要求的就是智慧,也就是超离轮回的出世间法,所以,应依止智慧而不能依止心识。
4、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实修了义时,不依随词语,分别二取心,而依无二智。
在通达了义之法之后,与自相续结合实修之时,也不能依止具有随从语言分别的所取境与能取心之自性的心识,而应依止无有二取的智慧。如果在依止智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那我们就应退而求其次,应多看一些实修了义法方面的窍诀性开示,诸如禅宗与大圆满的教言,这样以后就能做到依智不依识。
5、有缘之本性,二取自性心,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
为什么要依智慧而不能依心识呢?因为不管是执著有也好、无也好,或者执著建立也好、遮破也好,只要有所缘,其本性绝对不超过具有外所取与内能取自性的迷乱心识。由于一切世间戏论全是二取的自性,即凡夫俗子分别念的妄想与执著,因此无论如何缘取,缘空也好、缘有也好,乃至是二、非二,都经不起观察,纯是虚妄的本性。其实,见闻觉知的法都是虚妄。《楞伽经》云:“诸法世俗生,胜义无自性。”可见,世俗中生住灭的法全部是虚妄的,而远离自性的真实胜义,绝非分别心的对境。所以只要存在这样的虚妄分别,就不能证悟远离能取所取的法性,因为这仍属心识与分别的范畴,并非远离一切戏论的实相境界。如果真正能远离一切执著相,那就能通达诸法的法性。
6、原因:缘有实无实,缘二缘非二,如何缘亦缘,缘取是魔境,此乃经中说。
“缘”是“执著”的意思。缘柱子、瓶子等有实法也好,缘虚空、石女儿等无实法也好,或缘有实、无实也好,缘非有实、非无实也好,不管怎样缘取,只要有所缘的对境和能缘的心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执著,都是依靠有动摇的心来缘的,而且这种分别念根本不可能成为斩断轮回根本的宝剑。站在最究竟的立场来讲,无论缘任何一个法,不管它是善法也好、恶法也好,这都是魔业,即魔王波旬所制造的事业,这在经中再三宣说过。
7、依凭何破立,无法坏所缘,见无破立解。
意思是说,诸如遮破有实法、建立无实法之类,依靠任何破立的分别念,都无法毁坏所缘的执著相;如果不破何法、也不立何法,而以息灭一切二取戏论的方式现见无有破立的法性,这时就解脱了所缘或戏论。
所有执著相都要息灭,一切戏论都应消于法界。如果谁以息灭一切戏论的方式真正照见了无破无立,那他就见到了一切诸法的实相。
8、离诸所能取,自然智自明,遮诸四边戏,此说殊胜智。
那此时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境界出现呢?有。因为这并不像向空中射箭或向大海扔石头一样一无感觉。虽然这个时候已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等边,能取所取全都消于法界,但这是通过各别自证的方式来了知的,也就是说,其所证知的法界就是不依任何因缘造作的心性自然光明,即自然本智。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本智无住现”。
很多经典都讲,这种智慧应该存在。这并不是无情法,证悟空性的时候并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像晚上睡着了一样,此时完全了知这种境界。虽然远离了一切执著,但是这种远离一切执著的相,或者说远离一切执著的殊胜境界则无欺存在。
当然,这样的心性光明,也自然遮破有无等四边戏论,其实这就是佛所说的殊胜智慧,即一切获得中最殊胜的获得。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并不是众生心想“一切万法皆为空性”的分别念,而是以自己的信心坚持不懈地修持上师教言,最后真正现证远离一切戏论的诸法实相,这才是智慧到达了彼岸。
9、如盲前日色,凡夫前未见,如何思不知,凡愚皆生惧。
就像盲人,在他面前虽然有柱子、瓶子、山河大地等形形色色的色法,但是,因为没有双目的原因,外面无边无际的境相根本无法照见。同样的道理,没有积累资粮、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的愚笨凡夫,虽然心的本体或一切万法的本性,从来没有远离过他们而俱生存在,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以观现世的心来思维、观察,也不可能了知哪怕一点一滴。
10、如盲前日色,凡夫前未见,如何思不知,凡愚皆生惧。=圣天论师说:“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譬如生盲不见日,非为无日出世间。”“诸有目者悉睹见,各随所务修其业。”《华严经》
11、然依真圣教,破诸边之理,上师窍诀力,如得目自见。
既然凡夫愚者就像盲人见不到任何色法一样见不到实相,那是不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就根本见不到了呢?绝对不是。自古以来证悟法性而开悟的高僧大德比比皆是,这通过他们的传记也可以看出来,同样,只要我们追随他们的足迹,也一定能见到万法的自性。
我们要依靠什么呢?要依靠佛陀的圣教,尤其是了义的经典,如《般若经》、《宝积经》、《楞严经》等,这些不可缺少,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破除一切边的理证,这在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等论典中都有详细宣说。这些论典所阐释的,完全是作者本人以及前辈理自在无与伦比的智慧结晶——破除一切边的殊胜正理。
除了依靠了义经典和破一切边的理证之外,还要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如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传承上师所留下来的珍宝要诀。显宗也有窍诀,密宗的窍诀更不用说,从莲华生大师一直传到法王如意宝,代代相传的口诀如纯金般清净无染,依靠这些窍诀的力量,一切万法的本性就非常容易见到。
所以在座各位,在对上师三宝有信心的基础上,还应依靠佛陀的经典、破除一切边的理证以及传承上师的窍诀,三者缺一不可,依靠这三种因缘,我们就能通达远离二取的本来面目。
12、尔时得品尝,佛法甘露味,百倍信喜眼,专注佛智身。
成了一地菩萨也好,或者虽然没有到一地,但已获得了一种境界:虽然是凡夫,但对法忍深信不疑,在这个时候就完全能品尝到,佛陀所宣说的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的境界。这种境界虽然已经品尝到了,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说不出来,也就是说,虽然不可言说的境界自己完全已经通达了,但通过语言和分别念来为他人指示却非常困难。
那个时候真正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因为已经摧毁了轮回的根本,真正得到了超离生死流转的境界。这时的信心也可谓至真至纯。这样的信喜可喻为双目,但并非肉眼,而是指真正能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这种慧眼在佛的法身智当中始终都不会离开,它一直专注于佛的智慧身体,也就是说始终安住在法乐当中,即所谓的法喜充满。
13、于此诸正法,究竟归等性,得无说确信,说无尽法藏。
在那个时候,已经证悟了一切好与不好、快乐与痛苦、高贵与贫贱等完全平等的境界,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分别,这样的等性境界完全已经获得。这时,所有的言说思维都无法描述,即得到了无说确信。此时,邪魔外道或具邪见者怎么样遮破也毫无办法,即使所有的天、人、非人都想践踏这种境界也无济于事,因为一切诸法的实相已经圆满证悟。
解义慧剑科判
6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第10课)
实修了义时,不依随词语,
分别二取心,而依无二智。
有缘之本性,二取自性心,
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
缘有实无实,缘二缘非二,
如何缘亦缘,缘取是魔境,
此乃经中说。
依凭何破立,无法坏所缘,
见无破立解。
离诸所能取,自然智自明,
遮诸四边戏,此说殊胜智。
如盲前日色,凡夫前未见,
如何思不知,凡愚皆生惧。
然依真圣教,破诸边之理,
上师窍诀力,如得目自见。
尔时得品尝,佛法甘露味,
百倍信喜眼,专注佛智身。
于此诸正法,究竟归等性,
得无说确信,说无尽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