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4卷54下+55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5-08

  民俗学-楞严4卷54下+55上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19第一义门,击四钟喻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4场下部

  1、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啊,就像佛陀您所说的,前面不是已经说了吗,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你的这个心是常住的、不动摇的、稳固的,这样的常住心的话,那果地的时候这个心也应该是常住的、不动摇的。

  阿难先把佛陀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是已经说过,说是因地常住的心和果地一定要相应,无生无灭的东西要相应。

  阿难这里要想问的是什么呢?阿难认为,所有的六个根有一个断灭过程,而现在讲的六根各各没有一个真正的性质,那这样的话,果地的时候,怎么能现前?果地它是一个常有的东西,因地的话它是一种断灭的东西,那因地的断灭跟果地的常住,这两个如何相应?

  2、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他说佛陀您知道,就像我们这个果地,它有七个不同名称:

  (1)菩提:是证德,获得了、证德;

  (2)涅槃:是断德,断除了障碍方面的;

  (3)真如:是无迁无变,没有迁变的;

  (4)佛性:是本来都是众生已经具足的,或者是不坏不变这个层面讲的;

  (5)庵摩罗识:是梵语,大多数的译本当中说是它是无垢识,有些把它当作第九识,有些是第八识。但不管怎么样,它在不清净的时候,是阿赖耶;清净的时候,是无垢的自然本智,智慧的意思;

  (6)空如来藏:是我们众生具有各种功德的空如来藏,本体空性的如来藏。

  (7)大圆镜智:是洞察十方,洞察一切万法的大圆镜智。

  3、是七种名,称谓虽别,

  这样的七个法,从不同的层面来叙述佛的功德,看起来好像它有不同名称,反体来讲是不同的法。

  4、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阿难说,您说果位的菩提,虽然有七个不同的名称,但实际上它是清净所有的障碍,圆满一切功德,并且始终不会有任何的变化,不生不灭的,像金刚王一样,始终是不坏的这么一个果位。

  我们从果法、大无为法的角度来讲,菩提确实是这样的。可能我们很多人也这样想,果位是不坏不迁的这么一个东西。

  5、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

  我们现在因地的这些,不管是见精也好,听精也好,还有闻、嗅、尝、触、知觉等等这些的话,一旦离开了它的对境,比如说见的对境是明暗,闻的对境是动静,嗅的对境是通塞,所有的这些根统统没有了。

  6、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就像我们的心念,如果离开了前面的法尘,那它自己的心念、意识本来都是没有的。

  7、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阿难心里想说是什么呢?这个果位是常有的,我们因位的六根,对境没有的话,那六根也是不存在的。那在这种情况下,他真正的问题是这样的:

  您不是说果与因相应,那果与因要相应的话,你看以断灭的因的修行,想获得的七个常住的果,这两个是怎么相应?

  现在因的时候,六根离开了它的境,都没有了,全部都变成了石女的儿子一样——成了断灭的因。断灭的因怎么样修行变成七种常住不坏的果位?这个是怎么能得的到呢?

  8、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

  如果离开了明和暗的话,见,它毕竟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前面的动静、通塞这些如果没有的话,那其他的包括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些是没有的。

  9、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如果前面的法尘没有的话,那意识、念的自性是没有的。

  10、进退循环,微细推求,

  阿难对这个问题纠结了很长时间,反反复复的考虑,想来想去,我再三地、细微地推求、观察,现在深思熟虑以后,才问您的。

  11、本无我心及我心所,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本来没有我的心,我的心没有的话,那我所有的五十二种心所,这些也是没有的。实际上心和心所没有,然后六识没有,八识没有的话,那我们的所谓的这种根识,所谓的我、心、五蕴这些都是不能成立。

  12、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如果这些详细观察,不能成立的情况下,谁能安立一个因来求无上的、七种不坏的果?什么时候能求得呢?根本没办法。

  阿难想来想去,微细推求,我的心和我的心所如果没有,那无因的这种断空怎么会是求七种不坏的、无上的佛果?

  13、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如来您不是曾经、已经说过,所谓的六根,它是湛染的、净明的、圆满的、常住的,根的本体是这样的。

  那现在完全都是违越了你真诚的语言,你现在说眼根也是不存在的、空性的;鼻根也不存在的,空性的,最后全部都不成了。

  这样的话,您前面已经说全部是常有的,后面说这些都是不成立。这成了儿戏,完全是不合理的。

  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人们称之为你如来是真实语者,无绮语者,如语者,谛实语者、金刚语?

  14、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有些写的是蒙悕,应该读xi,有些写的是蒙吝,吝啬的吝。还有一种版本,吝啬的吝旁边有个忄旁的悋。蒙悕有不同的字,但是比较常见的可能是蒙吝。

  大慈大悲的佛陀,您要开启、打开我这个迷惑不解的心,遣除我的疑惑。反正阿难觉得如来有一些语言是自相矛盾的,这次阿难还是大胆的,佛陀显现上也没有不高兴。

  15、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

  你虽然广闻博学,但是漏尽通没有灭尽,你还没有得到漏尽通。

  因为阿难还没有得到阿罗汉果位,所以一般外道的五仙人他有五通,但是第六通,漏尽通没有,圣者阿罗汉烦恼的漏最后也通了。

  16、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你自己以为心里面知道什么是颠倒的因,虚妄的因,你不是前面讲了,你认为自己已经知道颠倒的因是什么,但实际上颠倒已经现前在你面前,你还是不知道。

  佛陀觉得阿难,虽然说是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是颠倒的。但是他自己真正见不到诸法的真相,这样的颠倒,他自己都没有发觉。

  我们有时候人也是这样的,说:啊,这个是不合理的,那个是不合理的。实际上自己也是在做不合理的事情,自己都不发觉。

  17、恐汝诚心犹未信伏,

  佛陀说,我相信你有真诚的心,但是给你直接说的话,你可能不会真正的心服口服,不一定相信的。因为阿难相续当中一直是有这种小乘的实执的东西,所以如果直接说最深的这种精妙的如来藏的本体,现在他可能不一定相信。

  如果直接说的话,虽然你有一颗真心,但是你不一定能相信。其实有些时候,因为我们的相续有这样的障碍的原因,直接相信是很难的。

  18、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所以我今天换一种方式来,用世间的一种俗世的比喻来告诉你,这样的话,能遣除你的疑惑。

  19、佛陀对阿难直指的时候,是用一种世间的方法来给他开示。有时候我们可能用表示方法来讲,像去年大家灌《四心滴》的时候,好几次都有我们的六根面前的色、声、香、味、触、法,有悦意的、不悦意的;好看的、不好看的;好听的、不好听的,然后甜的、苦的等等这些六根的指示,这个时候如果利根者,依此而可以开悟,但是如果钝根者的话,没办法。

  密法当中比如说上师讲大圆满的时候,有时候摇一下手头的铃子,有时候敲一下鼓,或者有时候吹个海螺等等,有很多声音;有时候就指示虚空,这样来让你认识本性。

  20、佛陀是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让阿难认识他自己六根的本性,这里主要是闻性和声性,如果你通达了听的本性,或者是听到了声音的本性,那圆通根马上就明白了。

  下面闻和声分开讲的,闻的话,是从听闻的觉来讲的;声的话,声是外面的声尘,是从外境来讲的,这里面有很甚深的一些道理,有很多甚深的意义。

  21、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当时佛陀命令罗睺罗,让他击钟一声,然后问阿难:听到没有?阿难还有大众说:听到了!

  这是第一次罗睺罗击钟。

  22、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钟声过了,慢慢就听不到了。然后佛陀又问:你现在听得到不?阿难和大众说:现在听不到了!

  23、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罗睺罗又击一声钟,佛又问:现在听得到吗?阿难和大众说:都听得到,听到了。

  这是第二次罗睺罗击钟。

  24、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佛陀问阿难:你听到的是什么,听不到是什么,什么是闻?

  阿难和大众说:这个很清楚的,如果罗睺罗击钟的时候,我们就听得到。这个就叫做听得到;击钟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它的音响,全部都慢慢消失了,这个时候称之为没有听到。

  这个的问题反复问了两次,全部是闻,听不听得到,主要是从根识,从听不听得到这个上面讲的,下面是观察声音的本性是什么样?

  25、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陀第三次下命令让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如今有没有声音?阿难和大众说:有声音。

  这是第三次罗睺罗击钟。

  26、我们吹海螺的时候,你就听,海螺的声音是什么样,听是什么样?其实在这方面应该有知觉。

  刚来的时候,每天都是自己发愿自己吹。有些被辅导的人要吹的话,我说不用,我自己来吹。我想我即生当中传如来的教法,我愿生生世世有这个机会,然后自己吹。以前我自己吹的时候,我每次想这一辈子当中我还有传法的机会。吹海螺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机缘。

  以前刚来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在甘多拉讲课,快要上课的时候,吹海螺的人就开始吹海螺。这个时候念麦彭仁波切的咒语,旁边吹海螺,法王进来的时候,基本上是咒语念完了,也吹完了,以前是这样的。

  27、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稍微过了一会儿以后,声音消失,这个时候佛陀又问:现在有没有声音?阿难和大众说:现在没有声音了,无声了!

  28、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片刻,稍微过一会以后,罗睺罗第四次击钟,佛陀又问:现在有没有声音?阿难和大众说:现在有声音了!

  这是第四次罗睺罗击钟。

  29、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陀问:什么是声,什么是无声?阿难和大众说:如果这个钟,有人击它,发出声音的话,这个叫做有声;击完了以后,很长时间,声音就慢慢消了,音和响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叫做无声。

  第55场上部

  30、四次罗睺罗击钟,前两次是闻上面撞钟,佛陀问:“你听到没有?”;后两次是声上面撞钟,佛陀问:“有没有声音?”

  如果我们不用很细致的智慧来观察,只是一个人敲钟,一个人听,另一个人开始问。那这样的话,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交流,除此之外,可能我们也想不出来什么,但在这里有很甚深的意义。

  阿难所提的问题是,佛陀你说最后的果位是常住不坏的东西,而因地的时候,用断灭心来求果,那么这个怎么合理呢?

  佛陀用世间的一个比喻来给他讲,你看看你听到的这个声音,到底是常有还是断灭?

  阿难觉得这个肯定是断灭的,我先听到了,听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前面是有声音了,后面就没有声音了。这两个应该是断灭的,这里面跟未来的解脱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佛陀在这样的一个问答当中,给阿难要直指什么样的一个道理呢?当你听的时候,你的这种听闻实际上是我们的心识,这样的心识的明觉一直是常有的,这个是不能断灭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先听得到,然后听不到,但是这个是虚假的。真正听闻的明觉是常有的,你睡眠时候的明觉也是常有的。而外在的声尘,声音的微尘,这个是断灭的。

  所以说你在因地的时候,依靠不断地进行真正认识自己觉性的修行,那果地的时候,七种不坏的成果也是自然而然得到的。

  所以从表面上看来好像这个问题不了了之了,佛陀没有直接给他回答。实际上阿难应该明白,现在安住在远离一切戏论的一种恒常的境界当中,不断的修行,这个是因地的常法。然后到了果地的时候,现前这样的这种境界,那么这个以外没有什么依靠因缘而产生的东西。

  31、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陀给阿难和大众说:按照你们前面的回答,好像你们所说的应该前后不符合,有颠倒、错乱,前后矛盾。

  阿难和大众在同一时间当中,大家异口同声,在这个时候问佛:啊?我们怎么有自相矛盾了?大家都有点不服,说我们怎么会是有自相错乱,或者说是颠倒、错乱的现象呢?我们没有。

  32、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

  在闻和声这两个问题上,佛陀对阿难进行剖析:

  佛陀说,我问你们当时听到没有?你们说已经听到了,是吧?

  然后我又问你们,有没有声音?这个时候你们说有声音,是吧?

  33、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那么一会儿你们说闻,一会儿说声,实际上你们回答的是不定的。

  一会说听到,一会说听不到,一会说是有声音,一会说没有声音,那这些难道不矛盾吗?

  佛陀主要说这个闻跟我们明清的识有关系,这是个常法,是一个恒常的东西;声的话,是一个刹那性的东西,如果混一起来回答的话,那肯定是自相矛盾的。

  34、前面是破有声和有闻,下面破无声和无闻。

  35、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

  声音没有发出、声音消失的时候,你说没有闻到。

  36、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

  如果你真的没有闻,那闻性已经没有了,已经灭了。灭了以后的话,就像枯木一样的。枯木的话,再怎么样因缘具足也是不可能重新生长或者说是开花结果,不可能的事情。

  37、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如果闻性都已经没有了,那再去敲钟的话,这个敲钟的声音你怎么知道?这样的话,为什么不是自相矛盾?

  这是给他讲的一个自相矛盾,如果真正的闻性是实有的话,闻性已经灭了,灭了以后再也不可能有的,那钟声再敲,也不可能有;像枯木一样,枯木,你再怎么样浇水,也不可能重新生长。

  38、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

  你知道这个声音是有,知道这个声音没有,说有和说没有,有声和无声的这些说法,实际上是声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当中的声尘。这个声尘、这个声音的外境,你认为是有或是无。

  39、岂彼闻性为汝有无?

  声尘的有和无,因为这个缘起,难道你也承认你的闻性是有和无吗?因为声尘有和无的原因,把闻性也说是有和无的话,那就错了,闻性不会有变化的。

  虽然外面色法的有和无,是有的,但是你的见性是常有的,见精不能有变化的,这个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

  40、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如果随着声尘的有、无变化,你的闻性也是变成有和无的话,那么你的闻性如果已经没有的话,谁知道这个是无者?没有听到声音,或者是没有听闻的这个是谁呢?

  因为闻已经没有了,闻已经没有的话,闻者没有,闻者没有的话,谁能听到?每一个众生的这种明觉、明心是常有的,但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尘是变化性的。声尘,如果有境的时候,它是有的;有境没有的时候,它就没有了,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变化性的。

  41、唯识宗认为,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是远离二取的这种明心一直是存在的,跟这个说法有点点相同的。

  有没有闻的话,实际上闻它带有一种如来藏妙明本觉的一种现分,这个现分一直是不会灭的,无生无灭的。它在因地的时候可以依靠修行的方式,果地的时候现前它自己本有的功德。大圆满中有一些直指方法,《楞严经》的这些分析也是很有意思,学了这个《楞严经》以后,稍微对觉性方面有所认识的人,可能有很多道理都应该是明白的。

  42、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

  所以阿难,这个声尘,外面的这个声音的微尘,它是可有可无的。有时候是有的,有时候是没有的,但是你的闻性完全是不同的,闻性是不动的,就像虚空是不动的,但是虚空当中的云,时而有、时而没有,云是可以生灭的。

  43、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因为这个原因,不是因为声尘有生灭的原因,你的闻性随着声尘的产生,随着声音的毁灭,你的闻性也是变成有,变成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是这样的。

  44、长水子璇《首楞严义疏》卷四:闻性不动其犹镜明,声之生灭正如影像。

  闻性是不动的,就像是镜明一样;声音的生灭,就像是镜子的影像一样。其实镜子也并不是长久不动的,但相对而言,镜子和镜子上面的影像还是有差别。一个是坚固的东西,一个是很快生灭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外面的声尘它随着因缘可以生灭的,闻性它依靠自己有境的如来藏的妙明本觉,是无生无灭的。其实这里的闻性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其他的根都可以通用。

  45、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佛陀给阿难说,你因为颠倒、因为迷惑,把声音误认为是闻。其实声是无常的,闻性它是常有的,难怪你分不清楚前面的常和断。

  因为阿难给佛陀说,断灭的因求常有的果,是不合理的,您怎么会是实语者?佛陀还是在心里面记住了,说你现在声和闻都分不清楚,难怪前面的常和断你分不清楚,向我提问,还是情有可原的。

  46、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这里“动”和“静”,是外面的声尘;“闭塞”,根没有取境的时候叫闭塞;“开通”,根正在取境的时候,叫开通。

  那这样的话,始终你不应该说离开了动和静、闭塞和开通的话,那闻也没有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离开了根和尘,闻性也就没有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离开了根,诸根都没有了;离开了尘,外境的六尘都没有了,但是你的这个闻性还是存在的。实际上我们有一种妙明本觉,不依靠根、不依靠外境,它一直常住存在的,这是佛陀用敲鼓的声音做的一个比喻来直指。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4卷53下+54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