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正藏 No. 0156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卷第五/慈品第七:
尔时如来以慈悲力。化作舍利弗在大众中。尔时大众见舍利弗。心生欢喜忧苦即除。因欢喜心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阿难以如来神力故。观察众心咸皆有疑。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长跪而白佛言。世尊。舍利弗以何因缘。先如来前而取灭度。令诸大众忧苦如是。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舍利弗不但今日先如来前而取灭度。过去世时。亦不能忍见我。先取灭度。阿难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过去世时。先取灭度其事云何。佛言。善听。乃往过去阿僧祇劫。尔时有国名波罗奈。其波罗奈王名曰大光明。大光明王主六十小国八百聚落。其王常怀慈心。布施一切不逆人意。尔时有一边小国王。常怀恶逆。尔时大光明王于月日诸斋日。以五百大象载珍宝钱财衣被饮食。著大市中。及著四城门外。布施一切。时敌国怨家。闻大光明王布施一切不逆人意。有须衣服饮食金银珍宝者。恣意自取而去。
尔时边小国王闻大光明王布施之德。心生嫉妒。即集诸臣。谁能往彼波罗奈国乞大光明王头。诸臣皆无能往者。王复更宣令。谁能往彼波罗奈国乞大光明王头能去者偿金千斤。其中有一婆罗门言。我能往乞之。但给我资粮。此国去波罗奈六千余里。王即给资粮。遣至波罗奈国。时婆罗门往到波罗奈国界上。其地六种震动。惊诸禽兽四散驰走。日光障蔽月无精光。五星诸宿违失常度。赤黑白虹昼夜常现流星崩落。于其国中有诸流泉浴池华果茂盛。常所爱乐者而皆枯干。时婆罗门往到波罗奈城。在门外立。时守门神语守门者言。此大恶婆罗门从远方来。欲乞大光明王头。汝莫听入。时婆罗门住在门外。停滞一七不能得前语守门者。我从远来欲见大王。时守门者即入白王。有一婆罗门从远方来今在门外。王闻是语即出奉迎。如子见父。前为作礼。所从来耶冒涉途路得无疲倦。婆罗门言。我在他方闻王功德布施不逆人意。名声远闻上彻苍天下彻黄泉。远近歌叹实无虚言。故从远来历涉山川。今欲有所得。王言。我今名为一切之施。有所求索莫自疑难。婆罗门言。审实尔不。我不用余物。今欲大祠从王乞头。王闻是已深自思惟。我从无始生死已来。空丧此身未曾为法。空受生死劳我精神。今者此身深欲为求菩提誓及众生。今不与者违我本心。若不以此身施者。何缘当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王言。大善。须我小自捡校委付国位夫人太子。过七日已当相给与。
尔时大王即入宫中报诸夫人。天下恩爱皆当别离。人生有死事成有败。物生于春秋冬自枯。夫人太子闻是语已。譬如人噎既不能咽复不得吐。大王。今者何因缘故说如是语。王言。有婆罗门从远方来。欲乞我头我已许之。夫人太子闻是语已。举身投地举声大哭。自拔头发裂坏衣裳而作是言。大王。天下所重莫若己身云何今日难舍能舍持用施人。时五百大臣语婆罗门言。汝用是臭烂脓血头为。婆罗门言。我自乞匈用问我为。大臣语言。卿入我国我应问卿卿应答我。时婆罗门正欲实答心怀恐怖。惧畏大臣断其命根。尔时五百大臣语婆罗门。汝莫恐怖。我等今者施汝无畏。以大王故。贫婆罗门何急用是脓血头为。我等五百人。人作一七宝头。共相贸易并与所须。令汝七世无所乏少。婆罗门言。吾不用也。时诸大臣不果所愿。心生苦恼举声悲哭。白大王言。大王。今者。何忍便欲舍此国土人民夫人太子。为一婆罗门永弃孤背。王言。今为汝等及一切众生故舍身布施。时第一大臣。闻王语定必欲舍身与婆罗门。即自思惟。我今云何当见大王舍此身命。作是思惟已即入静室便以刀自断其命。
尔时大王便入后园。唤婆罗门来。汝今远来从我乞头。我以慈心怜愍汝故不逆汝意。令我来世得智慧头施于汝等。作是语已即起合掌。向十方礼而作是言。十方诸佛哀慈怜愍。诸尊菩萨威神护助。令我此事必得成办。语婆罗门随汝持去。时婆罗门言。王有力士之力。临时苦痛脱能变悔不能忍苦。或能反害于我。王审能尔者。何不以头发自系树枝。王闻是语心生慈愍。此婆罗门怯而且羸。若当不能断我头者而失大利。即随其言以发自缚著树。语婆罗门。汝断我头还著我手中。我当以手授与于汝。时婆罗门手自捉刀即前向树。尔时树神即以手拍婆罗门头闷绝倒地。
尔时大光明王语树神言。汝不助我。反于善法而起留难。尔时树神闻是语已心生苦恼。即唱是言。怪哉苦哉。于虚空中无云雨血。天地大动日无精光。时婆罗门寻断王头持还本国。尔时五百太子及诸群臣。即收大光明王所余身骨起塔供养。佛告阿难。尔时第一大臣。闻大光明王以头布施心不堪忍。寻自舍命者今舍利弗是。尔时大光明王者今则我身释迦如来是。菩萨如是修习苦行。誓为众生念诸佛恩。是故超越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闻于如来欲入涅槃眼不忍见。先取灭度与本不异。过去世时不忍见我舍于身命。我于此后园在此一树下。舍转轮王头布施数满一千。况余身分身体手足。说是苦行因缘时。有无量百千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无量百千人得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果。复有无量百千人发声闻辟支佛心。一切大众诸天龙鬼神人及非人闻佛说法欢喜而去。
[注2]《直击伊朗死刑现场,受害者母亲用一个耳光,最终宽恕了杀人犯》,来源:个人图书馆之船漏又遇头顶风 2017-05-02:
伊朗位于亚洲西部,属中东国家,古时称之为「波斯」。伊朗是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之一。伊朗的死刑执行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枪决、绞刑、斩首乃至石刑。对谋杀、强奸、通奸、贩毒等严重损害了伊斯兰法的行为,则适用于绞刑等刑罚。
图为伊朗一处街头绞刑现场,椅子已经摆在那里。
图中的Balal因为当街斗殴,刺死了朋友而被宣判执行绞刑。监狱工作人员把Balal带到绞刑架上。周边很多人都来围观,包括受害人的家属。作为受害人家属,他们会参与绞刑的重要一步:推走椅子,执行绞刑。
围观的人很多,人群有Balal的家属,也有朋友。Balal的母亲在人群中看着,即使内心悲痛欲绝,但是也毫无办法。
Balal被带到了椅子上,等待着绞刑行刑。他意识到即将发生什么,正在向父母和朋友做最后的告别,也对受害人家庭表示抱歉。
执行死刑的时刻到了。当受害人的母亲站到椅子前的时候,现场的空气都凝固了。但是,在最后一刻,受害者的母亲并没有选择抽走椅子,而是打了Balal的脸。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宽恕,这种行为使绞刑执行停止了。
受害者的父母帮助Balal解开绞索。尽管受害者的家人在后面的监禁和刑罚中没有任何发言权,但是Balal因为宽恕而活下来了。
围观的人们欢呼起来,为受害者母亲的伟大欢呼,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如此的决心去宽恕别人。官员们要求观众们保持冷静。
监督牧师将死里逃生的Balal带回监狱。
受害人的父母心里十分难过,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正是因为明白这种悲伤,才会选择宽恕另一个家庭。
Balal的亲属和朋友在受害人父母选择宽恕后互相拥抱。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心灵的绞刑。但是他们因受害者的父母被救赎了。
[注3]《贤愚经》,大正藏 No. 0202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卷第二:
(一二)羼提波梨品第十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竹园林中止。尔时世尊。初始得道。度阿若憍陈如等。次度郁卑罗迦叶兄弟千人。度人渐广。蒙脱者众。于时罗阅只人。欣戴无量。莫不赞叹。如来出世。甚为奇特。众生之类。咸蒙度苦。又复叹美憍陈如等。及郁毗罗众。诸大德比丘。宿与如来有何因缘。法鼓初震。特先得闻。甘露法味。独先服尝。时诸比丘。闻诸人民之所称宣。即具以事。往白世尊。佛告之曰。乃往过去。与此众辈。有大誓愿。若我道成。当先度之。诸比丘闻已。复白佛言。久共誓愿。其事云何。唯垂哀愍。愿为解说。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乃往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当时国王。名为迦梨。尔时国中。有一大仙士。名羼提波梨。与五百弟子。处于山林。修行忍辱。于时国王与诸群臣夫人婇女。入山游观。王时疲懈。因卧休息。诸婇女辈。舍王游行。观诸花林。见羼提波梨端坐思惟。敬心内生。即以众花而散其上。因坐其前。听所说法。王觉顾望。不见诸女。与四大臣。行共求之。见诸女辈坐仙人前。寻即问曰。汝于四空定。为悉得未。答言未得。又复问曰。四无量心。汝复得未。答言未得。王又问曰。于四禅事。汝为得未。犹答未得。王即怒曰。于尔所功德。皆言未有。汝是凡夫。独与诸女。在此屏处。云何可信。又复问曰。汝常在此。为是何人。修设何事。仙人答曰。修行忍辱。王即拔剑。而语之言。若当忍辱。我欲试汝。知能忍不。即割其两手。而问仙人。犹言忍辱。复断其两脚。复问之言。故言忍辱。次截其耳鼻。颜色不变。犹称忍辱。尔时天地。六种震动。时仙人五百弟子。飞于虚空。而问师言。被如是苦。忍辱之心。不忘失耶。其师答言。心未变易。王乃惊愕。复更问言。汝云忍辱。以何为证。仙人答曰。我若实忍。至诚不虚。血当为乳。身当还复。其言已讫。血寻成乳。平完如故。王见忍证。倍怀恐怖。咄我无状。毁辱大仙。唯见垂哀受我忏悔。仙人告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尔时山中。诸龙鬼神。见迦梨王抂忍辱仙人。各怀懊恼。兴大云雾。雷电霹雳。欲害彼王。及其眷属。时仙人仰语。若为我者。莫苦伤害。时迦梨国王。忏悔之后。常请仙人。就宫供养。尔时有异梵志徒众千人。见王敬待羼提波梨。甚怀妒忌。于其屏处。坐以尘土粪秽。而以坌之。尔时仙人。见其如是。即时立誓。我今修忍。为于群生。积行不休。后会成佛。若佛道成。先以法水。洗汝尘垢。除汝欲秽。永令清净。佛告比丘。欲知尔时羼提波梨者。则我身是。时王迦梨及四大臣。今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时千梵志尘坌我者。今郁卑罗等千比丘是。我于尔时。缘彼忍辱誓当先度。是故道成。此等之众。先得度苦。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叹未曾有。欢喜奉行。
[注4]《菩萨地持经》,大正藏 No. 1581,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卷第六/菩萨地持方便处精进品第十二:
云何菩萨毗梨耶波罗蜜。略说有九种。一者自性精进。二者一切精进。三者难精进。四者一切门精进。五者善人精进。六者一切行精进。七者除恼精进。八者此世他世乐精进。九者清净精进。云何自性精进。是菩萨心堪能摄受无量善法。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炽然不断亦不颠倒。彼所起身口意业。是名菩萨自性精进。
云何一切精进。略说有二种。一依在家。二依出家。此二各有三种。一者弘誓精进。二者摄诸善法。三者利益众生。弘誓精进者。菩萨先起精进方便。心数堪能被弘誓铠。作是念言。我为一众生脱苦因缘故。以百千大劫为一日一夜。如是数亿百千大劫在地狱中。乃至成佛誓不退转。不得无上菩提终不舍精进。况复少时受于少苦。是名菩萨弘誓精进。如是像类菩萨。弘誓精进。起少解少信已。能长养无量开觉勤方便性。况复成就如是弘誓精进。菩萨为无上菩提故利益众生。不以为难生退没想。
[注5]《菩萨地持经》,大正藏 No. 1581,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卷第六/菩萨地持方便处禅品第十三:
云何菩萨禅波罗蜜。略说九种。一者自性禅。二者一切禅。三者难禅。四者一切门禅。五者善人禅。六者一切行禅。七者除恼禅。八者此世他世乐禅。九者清净禅。云何自性禅。于菩萨藏闻思。前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此二同类。或俱分。是名自性禅。
云何菩萨一切禅。略说二种。一者世闻。二者出世间。又随其所应各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三者利益众生禅。菩萨禅定离一世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自举心息。舍离味著及一切相。是名现法乐住禅。菩萨禅定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三昧。彼诸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其名。况复能起及所出生。二乘解脱。除入一切入无碍慧无诤愿智胜妙功德。是名菩萨出生三昧功德禅。利益众生禅者。有十一种。如前说。菩萨依布施。众生所作。以义饶益。皆与同事。为除众苦。如所应说知恩报恩。护诸恐怖。诸难忧苦能为开解。资生不具给施所须。如法畜众善能随顺。见实功德欢喜赞叹。有过恶者等心析伏。神力恐怖或令欢喜是名略说一切禅。无余无上。
[注6]《定解宝灯论》,麦彭仁波切 造论,堪布索达吉 译讲,三、入定有无执著相
己二(宣说彼之歧途)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争议。
庚一、真实宣说:
若说无有执著相,有些愚者初不执,
一切放松真可笑。众生平庸过放松,
流转三界轮回中,无需仍旧再三劝。
显宗经典以及密宗续部都一致讲到:无执著即是禅定波罗蜜多。有些非禅宗根基者对此无法接受,比如个别修学净土宗或将佛教作为学术研究的法师,他们再再毁谤禅宗的不执著,认为这种说法非常不应理。
实际上,诸如此类的妄下断言者,若能详细翻阅释迦牟尼佛的《大藏经》就可以发现,禅宗所宣扬的不执著非常符合经教所诠之义。但对于所谓的不执著,若认为初入佛门、任何基础都没打好时就应如此行持的话,那他已经断绝了世俗方面的善根,因其对中观方面的推理一窍不通,而禅宗直指方面的窍诀,除利根以外的所谓愚者完全无法领会其中蕴藏的深奥内涵,故而最初即修持什么也不执著实在太过分了!
个别愚者自认为什么都不执著坦然放松特别舒服,于是开始全然放松并于无念之中安住。他在对别人宣说时,也一概如此教导:“什么都不用执著,不用念经、磕头……只要直接入定,安住在空性的状态当中,不空不行……”以前有位法师跟我一起去汉地,他见到任何人都说:“你们要观空,《金刚经》中说什么都要空,空、空……”修行不是这样的,如果最初就“空、空、空”、“放松、放松、放松”,麦彭仁波切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过于放松,才导致于三界轮回中不断流转,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千万不要再劝他们放松了!如果到某些寺院或佛教团体,这种感觉就会特别强烈,很多人提倡坐禅、坐禅,而且要求必须像《金刚经》中所讲那样将一切都观空,放松、放松……这实在太滑稽可笑了。
现在汉地有些人说他们过年团聚时菜色非常丰盛,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令人垂涎三尺,但如此奢华浪费,究其实质而言又有何意义?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倒进垃圾桶。这些人暂且不要说修行,即使生活上也太过于放松了。不过,你们也许认为“放松一点好,学院戒律严谨、生活艰苦,一切都太紧了,应该放松……”,但无论如何,对于自心的修行不应该过于放松,三界众生放松的时间已经太长了,没必要一再地劝他放松。
大圆满中有“放松”这一说法,如放松安住、中庸安住、自然安住等,词句虽然相同,意义却有天壤之别,因此,麦彭仁波切在诸多经论中都一再强调对于词同义异的说法应善于辨别分析。应了知大圆满中虽有放下一切执著、自然安住的不共窍诀,但在方式方法上却与前面所说的无念安住大相径庭。
如果说不能放松,那是不是一直都不能放松呢?也并不是这样。在适当的时候放松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一味放松尤其最初时不能放松,因初学者没有任何基础而直接入于空的状态是相当危险的。
萨迦班智达曾经说:藏地的大圆满与汉地的和尚宗无有二致。后来龢萨格西也如是宣说到:大圆满最初即自然安住,何者也不执著,这与大和尚摩诃衍的修行相差无几。
麦彭仁波切对此驳斥说:您大概对于宁玛派教法不太熟悉才会如此随口宣说,宁玛巴的教法是在广泛闻思以及共不共加行的基础上开始安住的,这一点不仅我们自宗,而且宗喀巴大师的教言中也显而易见,祈请您老人家最好再三参阅我宗教法之后再作定论。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最初即入于空的说法纯属邪说。《法界宝藏论》中也说:自认为安住大圆满的“大牦牛们”将自己的寻伺分别念称作觉性菩提心,可你们对觉性妙力的作用与觉性妙力二者尚且分辨不清,更何况真正的觉性菩提心,这与牦牛又有何区别!因此,根本没有认识心之本性,最初就自然安住、放松是极大的过患,希望诸位不论弘扬佛法还是自己修持,首先最好在相续中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之后再自然放松安住,这一点至关重要。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针对噶举派和宁玛巴个别修行人的不执著作了十分严厉的呵斥,说最初就什么都不执著具有极大过患和歧途。对于初入佛门的弟子,应首先让他修加行、磕头,闻思《亲友书》、《大圆满前行》等有关显密经论教典,待其对佛教打好稳固基础后,再宣讲心的本性使其对心性有所认识,之后才让他自然安住,这是最为坚实稳妥的修行捷径。
[注7]1、《入菩萨行论讲解》61-201讲记:
癸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分三: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二、主要宣说修心;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子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分四: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丑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分三:一、平时行为寂静;二、必定随顺他众;三、善行自己之事。
寅一、平时行为寂静: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
性格不好的人,跟谁都容易发生矛盾。我们藏族人比喻说:“性格恶劣者,如同牛角装在口袋里。”牛角弯弯曲曲,装在口袋里,到哪里去都不方便,稍微动一下,袋子里就“嚓嚓”作响,让人感到心烦意乱。性格不好的人也是这样,他在哪个团体,哪个团体就不安宁,经常和人发生争执。在小组里不行,大组里也不行,噶举派里不行,禅宗里面也不行,不管是对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他跟谁都合不拢。其实佛教徒不应该这样,尤其大乘行人更要学会宽容,对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应像自己的身体那样对待,没有必要互相排斥。所以,大家在行持善法的时候,应该忘记自己,全心全力地帮助众生,有了这样的心态,什么事情都可以接受。否则只有画地为牢,把自己束缚在狭小的范围中,什么都不能接受,什么都不愿意采纳。
2、《入菩萨行论讲解》163-201讲记:
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法王如意宝曾讲过一个殊胜教言,这个教言分为三点:一、对上等者要恭敬有加;二、对中等者要和睦相处;三、对下等者要慈悲爱护。具体而言,无论在什么场合,对需要恭敬的人,不能随随便便得罪;对与自己地位、学识等同的人,应该和睦相处,不能像牛角装在口袋里一样,扰乱别人的心;对下等者不能欺负,也不能有傲慢心,应当以慈悲心来爱护他,这是做人的一个标准。我个人而言,虽然自己做人很差,但这辈子一直以这个窍诀作为追求的目标。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癸二、布施等堪为最胜:
布施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布施等六度一一都具有八种殊胜,因此堪为最殊胜。八种殊胜是指所依殊胜、事殊胜、缘由殊胜、回向殊胜、因殊胜、智慧殊胜、田殊胜、处殊胜。由于具足这八种殊胜,因此具备到彼岸、微妙、殊胜之功德。具体来说,布施:1、所依殊胜:布施者不是像凡夫、声闻、缘觉一样,而是菩萨,因此所依殊胜。2、所施事殊胜:与声闻布施衣食等少许财物、布施声闻法藏、救护今生损害的布施相比更为殊胜,是布施极难施舍的广大受用、头颅肢体等,主要是能将众生安置于超越有寂边大菩提的大乘法的无量布施。3、缘由殊胜:动机不是像声闻一样以欲乐信而主要是见到众生痛苦以悲心施舍。4、普皆回向殊胜:因为不是为了人天乐果与声闻、缘觉菩提回向,而是为利一切有情获得无上圆满菩提回向。5、因殊胜:前世真实串习以无贪等三善根摄持的布施习气存于阿赖耶上所致,无论转生到哪里,都连续行持布施波罗蜜多,这是近取因,如同种子;缘由或等起悲心是俱有缘,如同水与土等是助伴。6、智慧殊胜:由不缘布施三轮的无分别智慧摄持。7、田殊胜:田有五种,婆罗门、商人等自己有少许财物,也会作乞讨,是乞田;病人等是痛苦田;无吃无穿等众生是无怙田;为求财而造罪者,是邪行田;具足戒慧等功德者是功德田。虽然按照声闻与世间人规重视功德田,但菩萨以悲心所牵重视痛苦田,为了除苦,更是为了遣除苦因而布施,对功德田等也如理布施。痛苦田,对境越下劣、越痛苦,布施越殊胜,诸如,与布施许多富人相比,布施穷人功德更大;与布施穷人相比,布施格外悲惨可怜的人功德更大;与布施格外悲惨可怜的人相比,布施饿鬼功德更大;与布施饿鬼相比,布施特障饿鬼功德更大。功德田,对境越是高上,功德越大,与布施无量一般人相比,布施具戒者、声闻、缘觉、菩萨、佛,功德越来越超胜。与自利相比,更主要行他利的菩萨布施的田更为赐予有苦因苦果者,即是以田堪为最殊胜的差别。8、处殊胜:所谓“处”是指布施所安住之处,安住信解、安住作意、安住等持这三种与前面求法品的三种相同,信解是指对于宣说波罗蜜多的大乘法如是诚信;作意是指思量品味布施等及前面的布施善妙,对他者的布施随喜,对自他未来的布施喜爱;等持是指自在拥有虚空藏等等持而布施,至佛地证得三身而自在利他。这般从所依等八个方面,承许菩萨的布施比世间人、声闻、缘觉的布施殊胜。同样应当了知,从持戒至智慧之间,各自事的分类、缘于大乘法而将他众安置于大乘是殊胜的,而安置于声闻、缘觉并非如此,除这两者外,其余六种无有差别。
持戒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持戒,1、所依:是菩萨守持。2、事:菩萨的严禁恶行、摄集善法及饶益有情三种。3、缘由:慈悲众生。4、普皆回向无上菩提。5、因:前世串习戒律。6、以无分别智慧摄持。7、田:缘于大乘法而将众生安置于大乘。8、以信解、作意、等持三处而守戒。如是从所依等八个方面承许菩萨的持戒最为殊胜。
安忍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安忍之事:堪受害忍,耐受苦忍、谛察法忍。其余如前而了知。安忍从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
精进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精进之事:披甲精进、加行精进、利生精进。精进以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而承许最为殊胜。
禅定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禅定之事:现法乐住禅定、成就神通禅定、利生禅定。禅定从所依、基、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
智慧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智慧之事:了知世俗谛之智慧、了知胜义谛之智慧、了知成办众生利之智慧。智慧从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应当了知基或事之内最为殊胜是以下中上之理而堪为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