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安忍念过传承了,是吧?刚才念了三个颂词,已经讲了两个颂词。
安忍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安忍也是一样,从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八方面承许最为殊胜。
所依殊胜,就是修安忍的身份是菩萨。
事殊胜,就是堪受害忍,耐受苦忍、谛察法忍。
安忍分三种,对别人损害的安忍、对各种痛苦苦行的安忍、谛察法忍。我们前面讲过,这里的分类,跟其他经论的分类有点不同,这里全部都跟六波罗蜜多有关系、跟菩提心有关系、跟众生有关系。
菩萨应该修安忍,就像忍辱仙人[注3],在花园里面,他的身体被分成八块,也没有产生任何的嗔恨心,一直修安忍波罗蜜多。
在修学过程当中,为了佛法,有时候需要苦行。刚才我跟学院的一个管家交谈,大概三十年前,我们最早来学院的时候,大概二十天能分到一块钱、两块钱的念经钱,生活比较苦。
比如烧水的话,没有电、没有木料,要到山上去背牛粪、树丫。我经常去砍树,经常砍不断。但是心情很好,每次到很远地方背牛粪的时候,心想,为了佛法而苦行,是很好的。
那时候,我住的地方也没有,要不断借房子。有时候基本上能安住下来了,主人就回来了,又要搬家。有一次实在找不到房子,就想能不能借一个院子,到处去借,好像也没有借到。所以现在学院里面的道友,要搬来搬去时,我还是感受很深的。
刚来学院的时候,没有电,也没有公路。买一点东西,都要到县上去,而且钱也没有。只能买一两包面,买一点煤油。晚上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有时候买几根香,点香来看书。那个时候很精进,应该比现在还精进,一直精进背诵......
现在炉霍有些寺院的一些年轻人,不想背诵。堪布对他们说,“如果能背四百个颂词,年底就给一千块钱”,于是年轻的小和尚特别喜欢背书。堪布一算,可能自己的钱不够了。现在背书,也要花钱,不然他们不背。(众笑)
我们那个时候的条件,与上师如意宝到石渠求学的条件,比较起来,确实也不算什么。他们是走路到石渠去的,路上有想象不到的辛苦,我们坐车都觉得很累很累。
你们现在至少也是交通方便,吃的也有,看书的时候,用电灯也没有困难。那个时候,我们最喜欢的就是煤油灯,还不能把灯芯调得太大,不然,煤油用得太快。没油了,又要到县上去买。
佛教的苦行,真的很有意义。生活越苦,学得越扎实,心里越安逸、越舒适。如果过着天人般的生活,都不愿意修学了,也感受不到轮回的痛苦了。
《大宝积经》里面讲了,“菩萨摩诃萨,忍一切苦,不舍众生”,最关键的是不舍众生。
不仅仅是,他陷害你的时候,你不说话,而且能救他的时候,你还是要帮助他的,这是大乘佛教的思想,这是现在很多宗教做不到的。有些宗教,只对本教徒重视,对异教徒一概冲突。
这是修安忍,下面讲精进。
师念藏语传承。
精进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精进也是一样的,以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而承许最为殊胜。
精进之事,就是披甲精进、加行精进、利生精进。
这里的分类,跟其他经论的分法有点不同。利生精进的话,表面上看来,好像没有做什么,但是为利益众生特别卖力,这也是六波罗蜜多当中的精进。
《菩萨地持经》[注4]当中说是,哪怕为度一个众生,多少多少劫在地狱中,也觉得理所当然,不烦不嫌,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精进心,特别懒惰的话,世间和出世间的修行境界都没办法增上。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说,“一切诸贼中,无过懈怠贼”,所有的盗贼里面,没有比懈怠、懒惰更可怕的贼。盗贼有各种各样的,有些盗贼只能偷你的钱包、偷你的银行卡、偷你的身份证,网络上的盗贼更厉害,他们当中最可怕的是谁呢?懒惰,天天晚上睡得特别早,早上起得特别晚,白天也一直懒惰、散乱。这种懒惰的贼,把我们的善意法,不知不觉地偷完了。以前自己好好闻思修行积累了一部分的财富,后来因为很懒惰,这些财富全部都没有了。
我希望,现在正在闻思修行的道友,以后不要退失信心,不然特别可惜。积累智慧和福德资粮是特别不容易的,“上善若水”。做善事方面,力量比较薄弱;造恶业方面,力量都比较强,不要有懒惰的贼将自己的善法全部盗完。
第五个讲禅定。
禅定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禅定也是一样的,从所依、基、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
禅定之事,就是现法乐住禅定、成就神通禅定、利生禅定。
有些人跟我讲,“我因为发心、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所以耽误了修行”,其实发心就是六波罗蜜多的修行。利益众生,哪怕是天天扫地、扫厕所,或者看门、做饭,任何工作,用很好的菩提心来摄持,表面上看来,你特别忙;实际上,你就是在修禅。有些人说,“我现在要修禅定,不发心了”,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你看,利生禅,利益众生的禅定。
汉地的《菩萨地持经》[注5],是昙无谶翻译的,它是藏传《瑜伽师地论》里面的《菩萨地论》。这里面是怎么讲的呢?禅定分为三种。
第一个是现法乐住禅定。就像我们前两天讲的一样,是世间公司、集团、学校特别流行的一些禅修。让身心很快乐、很放松,“放松,再放松”。有个人说,“我现在没办法放松,有点紧张,怎么办”。没有什么很深的理论和很高的境界,就是让身心放松下来。
《定解宝灯论》[注6]里面讲,无始以来的众生,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特别痛苦。当身心一下子放松下来后,稍微有一点寂静和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这就是现法乐住禅定。
第二个是出生三昧功德禅,成就神通的禅定。依靠菩萨的一个三摩地、一个禅定,能开发无量无边的禅定。也就是说,一个禅定,比如说狮子奋迅、楞严禅定,能生出很多禅定,像显现神通一般的。
第三个是利益众生禅定。有很多行为,包括讲经说法、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以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的任何一个行为,就是这种禅定。
什么是禅?禅就是对外不散的专注。为什么是禅定?因为利益众生时,心非常专注,没有自私的心。
利益众生是大乘最核心的价值观,对大乘菩萨来说,除了利益众生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事。大乘与小乘唯一的不同点,就是发心不同。
我每天学《经庄严论》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新发现的。以前觉得,自己这辈子没有好好禅定,有点惭愧、有点遗憾。现在看到这里,在利益众生方面,自己不敢说很真实的,但相似的,一直在不停地努力,也算是利益众生的禅定。
堪布、堪姆、法师、居士,不管什么身份,“我现在没有办法的,本来想好好发心,但是太散乱了,我想好好禅修”,利生的事业都是一种禅修。
禅修在生活当中是很重要的,对佛教的境界,要不断善妙地修行。
《佛说华手经》里面讲的,“一切佛所行,及诸深妙法,善习三昧故,皆悉能知见”,所有佛的境界、深深的妙法,都要善于修行三昧定以后,才能见到。
口头上说的再怎么好听,如果没有一点修行的境界,是不行的。早上起来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或者白天有空的时候,尽量安住在自己修过的法当中,安住的时间越长,修行的功夫越不错。这样的话,给别人讲,很容易;弘法利生,也可能很容易。如果自己一点工夫都没有下,光依靠理论给别人讲的话,是特别不合理的做法。
通过善妙修持三摩地,对佛教甚深的境界、甚深微妙的法要,才能了如指掌,不会有任何困难。
有些法师自然而然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背诵方面、禅修方面、利他心方面,特别精进,很有修行的兴趣。有些人即使没有法师的名称、没有辅导员的名称,也自然而然用自己的智慧饶益了很多人。
在居士团体当中,有些居士十几年以来不断努力,对身边人的影响力,非常不错;有些人并不在真正修行,不让他发心、让他调整某个事情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以自私心影响身边的居士。修行的态度,在日常生活当中、在遇到关键事情的时候,是能看得出来的。
遇到大乘佛法特别不容易,在有生之年当中,自己要稍微修一点。否则,现在社会真的很复杂,尤其是网络的出现,让很多人的心特别迷乱。
很多家长给小孩玩手机,“让他玩一玩手机,我能清净一点”。小孩白天晚上一直看一些恐怖的动画片、游戏,大人根本不知道内容。孩子们从小在游戏中玩玩玩,长大把真的人生也看作游戏,好象杀人不眨眼、无所谓的。
那天有一个中国的孩子在网上说,“我要自杀了,你们给我点赞”。很多人不断给他点赞、随喜,觉得他很不错的;劝他的人,却很少。
有时候我想,现在沉迷于网络的幼儿园的孩子们,过一段时间,当他们变成大人,有实权、有技术、掌控整个世界的时候,会不会用各种武器、原子弹来损害众生?人在小时候的观念,会起很大作用的。佛教徒也要关心一下,身边的孩子们天天玩的内容是什么。当他们长大之后,就会特别精通这些。
那天有人采访美国总统:“你为什么把五十九个导弹扔到叙利亚”总统说:“我正在跟某个人一起吃甜点,这个甜点特别好。这个时候他们请示:现在要不要开始?我说:挺好的、可以了。”领导一边吃美餐,一边扔导弹。网络上怎么传的段子?大家也是知道的。
在虚拟游戏当中长大的人,不说什么修行,不说什么利他,连保护自己的信念,到一定的时候,恐怕都是不行的。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变成了什么样?也许“如梦如幻”学得太好了。
下面讲智慧。
智慧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智慧也是这样的,从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应当了知基或事之内最为殊胜是以下中上之理而堪为最胜。
智慧之事,就是了知世俗谛之智慧、了知胜义谛之智慧、了知成办众生利之智慧。六波罗蜜多的智慧,光通达二谛还不行,要有利益众生的智慧,这是很关键的。
这里的八种殊胜,我要讲的是承办利益众生的智慧。
对于《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里面讲的二谛,没有学过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二谛。希望你们能掌握二谛,对你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光通达空性,光通达世俗谛,是不行的,还要利益众生。
佛教的智慧跟现实生活当中的智慧,有一点差别。不管是在东方文化中,还是在西方文化中,利益是什么呢?很多人说,利益是维护自己,养家糊口。很多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这样的,我去过很多学校,经常问分管教务的教授,“你们学校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获得高的学位,让他们的家庭幸福”。放眼看,不要说为全部众生,就是为全世界考虑的人,都比较少。各个国家、各个家庭,都是想着自己的,没有想着利益众生的,这的确是非常恐怖的。
菩萨能以任何方法利益众生,就像《中观四百论》里面讲的,“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善巧的医师,没有不能治的病,同样的道理,获得了善巧力的菩萨,不能度化的众生是很少的。
具有善巧力的菩萨,有没有不能度的众生呢?有是有,在佛陀面前,也有个别众生根本度不了。佛陀从东边来的时候,他就往西边跑;佛陀从西边来的时候,他就往北边跑。
我们因为没有善巧方便,连身边的人都度不了,“这些人都是坏人,这些人都跟我没关系”。不具足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是很难的。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过,道友们在度化过程当中,确实需要善巧方便。
有些年轻人认为,有理就可以了,“某某人是没有道理的”。但有时候,有道理不一定能吃得开。虽然你讲的道理非常合理、非常好,但是某些地方、某些群体、某些国家、某些家庭、某些人,不讲道理,根本没办法说服他。这个时候,你不如随顺他。
现在很多家庭成员吵架、离婚,双方都认为对方不讲道理,而自己有道理。这也许是姻缘到了尽头,也许是没有善巧方便。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本没有考虑对方的价值观。只承认自己的道理,不承认对方的道理。
佛教徒应该把环境、气氛弄好。汉地的知识分子,到了国外以后,由于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强,所以当他们聚集在一个群体当中时,就很难有和谐的气氛。原因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是个人主义。现在的独生子,从小都被父母、老师当做掌上明珠,“我的宝贝呀,你就是我家的依靠”,从小都在赞叹声中长大。遇到别人对他有点不恭敬的话,就不行。再加上有傲慢心,“我在什么地方留过学,很了不起的”。我有我的傲慢,他有他的傲慢,双方和合就很困难。
为什么基督教徒之间、其他宗教徒之间,能合得来?为什么佛教徒之间,都是水火不容啊?当面的话,互相都“你好你好你好”;背后的话,“就是那个人很坏的”,这样不好。(众笑)
先做好人,再学小乘佛法,再学大乘佛法,再利益众生。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好的习气,从小已经习惯了,应该把这些习气洗掉,把傲慢尽量放下。多看别人的功德,少看别人的过失;多说别人的优点,少说别人的缺点,这样自己也会有容身之地的。
否则,就像《入菩萨行论》[注7]里面说的,把很多牛角放在口袋里面,“嚓嚓”作响,一点都不和睦。你们都知道,牛角是弯弯曲曲的,好几个牛角装在口袋里面......
我小的时候,因为卖牛角能赚一点钱,所以经常到山上去捡牛角。有些牦牛早就死了,只剩下骨架。把捡到的几个牛角放在一个口袋里面,然后背到乡上去卖。这个时候,自己就能感觉到,那些牛角特别不和。
所以佛教徒之间,不应该像牛角装在口袋里面一样,应该能和睦相处。有和睦的气氛,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