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10-18

  NO.7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253-273)+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274-281)+己三、此品总结(282)

  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庚一、本体(275)+庚二、定数(276)+庚三、作用(277)+庚四、分类(278-280)+庚五、功德(281)

  庚四、分类=辛一、摄为两类(279)+辛二、分为三类(280)

  27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分五:

  27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一、本体;

  承许布施同,说彼令行持,

  自随行爱语,利行及同事。

  27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二、定数;

  能利之方便,令持及令行,

  如是能随行,当知四摄事。

  27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三、作用;

  初者令成器,第二令信解,

  第三令行持,第四令清净。

  27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四(分类)分二:

  27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四辛一、摄为两类;

  财摄及法摄,所缘之法等,

  是以二种摄,许为四摄事。

  28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四辛二、分为三类。

  当知以相别,分下中上摄,

  多无义有义,一切皆有义。

  28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五、功德。

  相应摄眷属,真实依此理,

  普成一切利,佛赞妙方便。

  已摄及将摄,现今正摄受,

  如是彼一切,成熟众生道。

  28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三、此品总结。

  恒不贪受用,寂禁勤住性,

  不分有境相,依彼摄群生。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72-111       2017年05月04日

  今天在这里说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待会下课念完《普贤行愿品》以后,我们学院的道友稍微停一下,我这边有一些事情要交代一下。

  第二件事情,今天念莲花生大师的心咒;明天学院这边,有些人念莲花生大师的心咒,有些人念供护法。主要的目的是,遣除每个人在修行道路当中的道障和违缘,还有一些痛苦等等。我们在全世界的各个道场,也需要遣除各自的道障。末法时代,莲花生大师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只要祈请者有恭敬和虔诚的信心,就一定能遣除一切的障碍、道障。

  这两天,学院大家共同商量之后认为,有必要每年,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修一些非常殊胜的法。

  好多老道友心中有数,法王在世的时候,大概是一个季度,或者隔几个月,就修一些特殊的法。比如大威德、莲花生大师、以及度母、观音法门等等,修很多法,以遣除修行道路当中的障碍。就如同人的身体需要沐浴、洗澡,以遣除各种垢染。否则,垢染堆积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成疾病,或者让细菌进入体内。同样的,在修行过程当中,也需要这样。

  我们这里要求每个人念一万遍,我在微博[注1]上也说了,这两天如果实在念不完,也可以在几天之内,念一万遍以上的莲花生大师心咒。这样的话,对个人来讲,功德和加持力非常大;对全世界来讲,对利益有情和弘扬佛法,有非常大的加持力和不可思议的缘起。就在今天和明天这两天。

  学院当中有个别人会念护法神,明天照样按今天的时间,也就是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钟之间,在自己的家里,念诵护法神,或者莲花生大师心咒。

  这个事,我在这里提前说一下。统计的话,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到时候安排一下吧,有没有必要?明天再说吧。

  只有这两件事情,其他没有什么了。

  今天继续讲《经庄严论》。

  新来的居士、非佛教徒,最好不要在经堂里面来来去去的。如果实在不能坐一个小时,可以在五分钟之内离开,这是允许的、合法的。

  下面我可能会从八点讲到九点钟左右,也许九点多一两分钟,也许不到九点、差一两分钟。我讲课时,心里会自动计时。过了那个时候,就讲不出来了;不到那个时候,能滔滔不绝地讲出很多内容。比如说规定早上五点钟起床,到时候不用定闹钟,就能习惯性地起来了。讲课也是这样的。

  我以前讲课,有时候比较短,有时候比较长。后来自己观察了一下,不能超过一个多小时。我一般讲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现在要念传承,《妙法莲华经》可能需要加十分钟左右、《经庄严论》可能需要加五分钟左右。

  如果你们能坚持一个小时,那很好。

  虽然课前有提示,我刚才也看到了,但是有些人只听声音不看文字,所以我再说一次。外面的好多道友可能会想,为什么每天都要这样提示?每天这样讲一下,会好一点。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我们讲什么呢?六度已经讲完了,今天讲四摄。

  大乘佛教中,菩萨是以六度四摄的方式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在座的各位学习大乘佛法,如果只学形式,就另当别论了;如果真的想成为大乘佛子,就一定要懂得六度四摄。

  六度的名称,谁都会说,佛教徒、非佛教徒都会讲。一些唯物论者经常给我讲,“你们佛教不是有布施、持戒、忍忍忍辱、还有精精精进、禅定、智慧......”,他们也能吞吞吐吐地说出六度。

  四摄的话,我们大多数人在名称上也会说;但在实际行动当中,有没有以四摄度化众生呢?自己要去观察。可能很多人觉得,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很简单。实际上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四摄,在学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不懂的地方。下面我们来做解释。

  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分五:一、本体;二、定数;三、作用;四、分类;五、功德。

  庚一、本体:

  承许布施同,说彼令行持,

  自随行爱语,利行及同事。

  “承许布施同”,四摄要承许的是什么?布施度。布施在前面已经讲完了,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承许四摄的布施,跟六波罗蜜多的布施,完全相同。

  “说彼”,叫爱语,是用非常温和的语言,而不是刺耳粗暴的语言,讲从布施到智慧六波罗蜜多的共相和自相,一五一十地、完整无缺地给大家讲得清清楚楚。

  有些道友可能认为,什么是爱语?爱语就是给众生说好话。如果他喜欢听故事,就给他讲故事;如果他喜欢听打仗的事情,就给他讲一些军事方面的内容。当然,这也可以属于爱语。

  但真正的爱语是什么呢?大乘佛教的爱语,一定要给众生讲六度相关的道理。包括慈悲心、空性的六度公共法相,和每一个度的自相,全部都要讲,这就是爱语。

  “令行持”,叫同行,不但给众生讲六波罗蜜多,光口头上讲还不行的,在实际行动当中,要让他们行持布施、持戒、安忍,一直到生起智慧。让众生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行持,这叫利行。

  什么是利行?我们以前认为是利他,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但应该是,先讲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然后让众生真正去做,让他布施、持戒,每一个都去做,这叫做利行。

  “自随行”,叫同事,自己也随行让他所行持的那一波罗蜜多。

  什么是同事呢?随着六波罗蜜多的内容,自己也要好好修行。不然光是口头上说,光是在法座上、在办公室、在家里面、在电话里面,“我安排就可以了,我已经告诉他们了”,这样不行的。自己也要行持,这是佛教当中最重要的。闻思修行,都是自己要行持的,这就是讲者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颂词当中讲的“自随行”。

  我先给别人讲六波罗蜜多,然后让他行持六波罗蜜多,而我自己也要行持六波罗蜜多。如果自己没有行持的话,作为一个老师也好,作为一个讲者也好,大家都不会相信的。比如说有些领导、有些老师,口头上说的很漂亮,但自己不亲自做,全让别人做,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合理的。

  “爱语,利行及同事”,如此说彼、令行持、自随行这三者,分别是指讲爱语、利行及同事后面三种摄事。字面上解释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的。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注2]当中讲,利行就是,让没有信心的人,产生信心;让破戒的人,恢复戒律;让吝啬的人,做布施;让邪行的人,行持智慧,是这样来宣说的。

  让众生行持六波罗蜜多、遣除六波罗蜜多的违品,自己也要同样地做。光口头上讲六波罗蜜多,是不行的。应该对布施持戒一直到禅定智慧之间的所有环节,自己也要尽心尽力地去做,这样才能利益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这是讲的四摄的本体,应该这样来讲。

  下面讲四摄的定数,为什么只有四摄?不是三摄、不是五摄,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是比它多,为什么不是比它少?

  当然不同经典的观点不同,也有三摄、二摄的。但总的来讲,大乘佛教里面经常讲四摄,这里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庚二、定数:

  能利之方便,令持及令行,

  如是能随行,当知四摄事。

  “能利之方便”,第一布施摄事:遣除他众的寒热饥渴等,是能利身体的方便。

  要摄受众生,就需要遣除众生身心的饥饿、苦恼,这就需要先用布施来接引众生。

  现在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经常给众生做一些布施,也有这样的理念。

  先让众生的身体得到利益,对于摄受众生,是不可缺少的。要让众生学六波罗蜜多的话,先布施基本的条件和生活资具,这些要俱足。

  “令持”,第二爱语摄事:爱语是遣除不知或邪知或怀疑波罗蜜多法相后,令其无误受持波罗蜜多的方便。

  给众生讲六波罗蜜多的道理,遣除他相续当中不知的、邪知的、怀疑的三个烦恼。以前他不懂,给他讲清楚以后,他就懂了;可能他懂一点,但完全把布施和持戒理解邪了,就给他讲真正的意思,把他的观点端正过来;他对六波罗蜜多有很多怀疑,就去遣除他的怀疑。这些叫做爱语,用爱语遣除他相续当中的不良垢染,这是第二个环节。

  “及令行”,第三利行摄事:令实行波罗蜜多的方便。

  不能光停留在文字上,只听听而已的,要在实际行动当中,让众生布施、持戒,一直做下去,这是利行的方便方法,要真正行持。

  “如是能随行”,第四同事摄事:如是同事是再三随行波罗蜜多的方便,因为说法者自己若行持彼法,则将他们安置于彼,他们也能策励随行法。

  说法者光是给别人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自己没有随行、没有行持,那下面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行持方法,不是很合理的。因此,一定要有随行。

  “当知四摄事”,因此应当了知,摄集所化众生为眷属令其成熟的方便就是四摄事,不需再多,若少则不能包含。

  这样一来,通过这四种方式成熟众生,再不需要更多的了。因为要摄受一个众生的话,首先布施给他资具;具足之后,遣除他心里所有的疑惑和不良的垢染;遣除以后,让他行持波罗蜜多,同时自己也行持波罗蜜多。

  比如说你是一个法师,要摄受别人。首先为了给他提供住处等基本的生活因缘,要做布施,这个很重要的;然后给他提供道场。现在有些道场,吃的很好、住的很好,但是里面没有爱语。爱语是什么呢?一定要给他讲六波罗蜜多的道理。不然他来了以后,什么都不懂,应该给他讲道理;然后光是讲,光是听,还不行的,应该教他怎么行持;然后他一边行持,一边看你这个讲者,是如何做布施、如何持戒、如何安忍的。通过这四种方式,你能真正利益众生。

  《大宝积经》当中说了,“以施爱利益,同事摄众生,普令于大乘,悉当得成熟”,以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四摄的方式,让众生成熟于大乘的道当中。也就是说,大乘通过六波罗蜜多,以四摄的方式,让众生成熟。

  很多众生还没有开发、没有成熟,就像一粒种子,还没有灌水。要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让他们将来成熟,有这种希望,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成熟众生确实是很困难的。有些法师、有些发菩提心的人,不太会四摄,利益众生很困难。

  《大智度论》[注3]当中讲过,在四摄当中布施为先,通过布施把众生慢慢集中在身边,然后教令得无上安隐涅槃。

  《大方等大集经》[注4]当中讲的,如果不能以四摄摄取众生,不了知众生上中下的根机,是名魔业、魔的事业。也就是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首先要基本知道众生的根机。到任何地方,要会观察,这里的众生到底是什么样的。

  《毗奈耶经》当中讲,堪布堪姆要讲经说法的话,首先应该提供生活资具。现在很多人来了以后,“我的住处在哪里?我吃什么呀?你应该给我提供”,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不合理的,因为戒律里面说过。法师如果非常贫穷,连自己的住处都没有、自己的生活资具都需要补助,那摄受众生还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个步要布施。

  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有一些布施,大家就可能集中过来。藏地学校的有些老师,很有善巧方便,经常给每个学生买一些糖、买一些冰淇淋、买一碗凉粉。而有些老师,讲得再好,“我们都不喜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只会口头上说;某个老师对我们特别好,因为他天天给我们买好吃的东西,有时候给我选酸的,有时候选辣的,有时候选苦的,有时候选咸的,那个老师特别棒”。(众笑)

  要善巧方便,刚开始需要布施,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不需要依靠财物了。

  我最近看到一些上师如意宝最早期的照片,看着看着,引起了很多的感慨。最早的时候上师如意宝设立道场,特别费力,完全是依靠他的感召力创造的,不然是没办法的。学院当中的经堂、路、电,现在想起来,方方面面所有的资具、条件,都是上师布施的。

  我今天看到一张照片,本来想在电脑上给你们看一下,但刚才来的时候忘了。从当时的老经堂,甘多拉经堂,到法王的宿舍门口,有一条小小的水泥路。这条水泥路应该说是我们佛学院最早的水泥路、第一条水泥路,法王讲完课以后,就走这条路下来回宿舍。

  应该是一九八六年的时候,我们学院的那条公路刚通。那个时候,整个学院有一个很破旧的厨房。有时候想一想这些,对厨房的事情,法王当时是怎么说的?对经堂的事情,法王是怎么讲的?在当时的政策、环境、形势当中的,营造这种条件和道场,是很不容易的。我在想,法王以他的摄受能力,给我们布施了这座有形和无形的道场。

  布施不一定是,给每个人多少美元、多少人民币、多少钱。法师给你提供的一切,都属于布施。

上一篇:NO.7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