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11-06

  NO.7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俱舍问答》第三品 分别世间品问答题:

  240、什么叫做欲界、色界、无色界?

  答:欲界:依靠五欲妙而产生并增上烦恼为欲界,包括地狱、饿鬼、旁生、人及六欲天并器世间。

  色界:功德、住所皆胜欲界,虽离欲贪但能增上自地烦恼,色相善妙,名为色界,包括四禅十七处天。

  无色界:无单独住所,以无色等持未退失而死后,立即形成四名蕴(受想行识四蕴)于该处转生,为无色界。包括: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244、哪些是色界十七处?克什米尔有部如何认为?

  答: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明天

  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天:

  凡夫住地: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

  圣者住地: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印度有部与经部:承许色界十七处天,如上。

  克什米尔有部:承许为十六处天,以初禅天中,梵辅天与大梵天同在一处,大梵天如处城市,梵辅天如处周边,并无二处。这样,于色界十七天中,除大梵天,为十六处天。

  [注2]《大圆满前行讲解》因果不虚067-144讲记:

  己四、士用果:

  所谓的士用果,《小乘阿毗达磨》和《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讲了,“士”指士夫,“用”指功用,合在一起就是士夫使用工具造作的各类事情,如农夫耕耘而得庄稼,商人经营而获利润,工匠用技艺而成器物。同样,一个人杀生的话,身口意因缘聚合之后,断了众生的命根,成熟了一个果报,这就像陶师做陶器一样,需要一定的功用才能成就,故称为“士用果”。

  不过,《前行》对此的解释略有不同。它不仅是指士夫以功用做这件事,而且还强调不管你造的是善业、恶业,如果没有进行中断,增长率会非常高。就如同把钱存在银行里,存的时间越长,利息越高一样,我们造了恶业之后,倘若没以忏悔来尽快对治,那么随着时间流逝,成熟的果报将与日俱增,痛苦会世世代代辗转蔓延。比如《百业经》中有个居士,他嗔骂僧众像跛子一样坐在法座上,天天由自己进行供养,以此恶业而于五百世中生为跛子。可见,造了一刹那恶业的话,最终的果报不可思议,假如没有忏悔清净,恶业就会越来越增长,依此终将漂泊在茫茫轮回中,永无出期。

  [注3]《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论·第1174部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卷第九/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

  汝说佛问诸比丘。汝等聚会为何所说。今当答。佛将欲说法门故。作如是问。或欲结戒故。命其自说如是种种说法故。问而无咎。世间亦有知而复问。如见人食问言食耶。如天寒时问言寒耶。佛亦如是知而复问随俗无咎。汝言自赞毁他非一切智人者。今当答。佛不贪身不贪供养。不恚他人不增上慢。所以自说我于世间最第一者。有信众生诸根猛利舍恶知识。以我为师是人长夜当得安隐。是故佛自赞身。复次有人求第一乐道。而有懈怠不能精进。是故佛言无上利中不应懈怠。我于世间第一导师善说正法。宜勤精进可得道果。如是等因缘自赞其身。非为自贵轻贱他人。呵恶人者欲令除灭恶法。非为憎恚众生。有人求如法利。其心清净质直。而与恶知识和合。欲令远离此故而呵骂之。未得佛时尚以髓脑施人。何况成佛而当呵骂。

  [注4]《付法藏因缘传》,大正藏 No. 2058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卷第六:

  龙树菩萨临去此世。告大弟子迦那提婆。善男子听。佛以大悲愍伤众生。演甘露味利益来世。次第相付乃至于我。我欲去世嘱累于汝。汝当流布至心受持。提婆敬诺当承尊教。于是宣说真法宝藏。以智慧力摧伏异学。博识渊览才辩超绝。擅名天下独步诸国。其初托生南天竺土婆罗门种。尊贵豪胜。由毁神眼遂无一目。因是号曰迦那提婆。智慧深远机明内发。顾目观察无愧于心。唯以其言人未信受。道化不行夙夜忧念。于彼国中有一天神。锻金为形立高六丈。咸皆号曰大自在天。有求愿者令现获报。提婆诣庙求入拜觐。主庙者言天像至神。人有见者不敢正视。又令退后失魂百日。汝今但当诣门乞愿。更复何求而欲见耶。提婆答言。神审若斯吾乃愿见。设不如是非我所欲。时人闻之咸奇其意。追入庙者数千万人。提婆既至稽首为礼。天动其眼怒目视之。提婆语曰。天实神矣。然今相观甚大卑劣。夫为神者。当以精灵偃伏群类。而假黄金颇梨为饰。荧惑民物何期小也。即登高梯凿出其目。时诸观者咸有疑意。大自在天威德高远。云何为此小婆罗门之所毁辱。将无彼神名过其实。尔时提婆晓众人曰。神明远大近事试我。我深达彼心所念故。登金山聚出颇梨珠。咸令一切皆悉了知。精灵纯粹不假形质。吾既非慢。神岂辱也。作是语已从庙而出。即于其夜求诸供备。明日清旦敬祀天神。迦那提婆名德素著智与神会。其所发言无不响应。一夜之中供具斯备。大自在天作一肉形。高数四丈。左眼枯涸徐步安详而来就坐。遍观肴膳叹未曾有。嘉其德力能有所致。而告之曰。善哉大士。深得吾心以智见供。汝今真是敬信我者。世人愚痴唯得吾形。以食奉献畏而诬我。今汝供馔。美味具足我之左眼宜当垂给。若能见与真上施也。提婆答言善哉受教。即以左手出眼与之。天神力故出而随生。索之不已。出眼数万。天神赞曰。善哉摩纳。真上施也。欲求何愿必满汝意。是时提婆白天神曰。我索明识不假于外。唯恨吾教人莫信受。正愿我言后必流布。神曰甚善。即便起退。于是提婆诣龙树所。剃除须发受出家法。周游扬化广济群生。南天竺王总御诸国。怀贡高心信用邪道。沙门释子一不得见。国人远近咸受其化。提婆念曰。树不伐本枝条难倾。人主不化道岂流布。其国政法王家出钱雇人宿卫。尔时提婆应募为将荷戟前驰。整勒部曲威德恩仁物乐其政。王嘉其意问曰。何人侍者。答言。此人应募。既不食禀。又不取贾。在事恭谨性好闲习。未达其心何求何欲。王即召之具问其意。答言大王。我是智人善于言论。欲于王前而求试验。即便许之为建论座。尔时提婆即立三义。一切圣中佛最殊胜。若于诸法佛法无比。救世福田众僧第一。八方论士能坏斯语。我当斩首以谢其屈。所以者何立理不明是为愚痴。若斯之头非吾所惜。八方论士咸来云集。亦各言曰。我若有屈斩首相谢。愚痴之头非吾甘乐。提婆语言。我所修法仁活万物。要不如者当剃汝发以为弟子。不斩头也。立此要已便共论义。诸外道中情智浅者。适至一言寻便屈滞。智慧胜者远至二日。辞理俱匮。悉剃其发度令出家。尔时有一外道弟子。凶顽无智耻其师屈。形虽随众心结怨忿。含毒炽盛啮刀自誓。彼口胜我我刀伏汝。作是语已持挟利刀。常于日夜伺求其便。尔时提婆出在闲林。造百论经以破邪见。弟子分散树下思惟。提婆菩萨起定经行。外道弟子往至其所。执刀穷之。汝昔曾以智伏吾师。我于今者刀破汝腹。即便决之。五藏出外。命犹未绝。愍其狂愚而告之曰。我有衣钵在吾坐所。汝可取之急上山去。我诸弟子未得道者。若脱遇汝必当相执。或送于王困汝不少。夫身名者众患根本。汝今迷惑爱惜情重。是故宜当好自防护。时诸弟子有先来者。睹见其师发声悲哭。合诸门徒竞各云集。惊怖号啕宛转于地。其中或有狂突奔走。共相分卫追截要路。尔时提婆语众人曰。诸法本空无我我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谁亲谁怨孰为恼害。汝等今者愚痴所覆。横生妄见种不善业。彼人所害害吾往报。非杀我也。于是放身蝉蜕而去。迦那提婆未舍身时。告于尊者罗睺罗曰。佛婆伽婆为度众生。演畅妙法利益来世。次第委嘱乃至于我。我若灭后当付于汝。汝宜护持深经宝藏。令诸众生普皆蒙益。罗睺罗言。善哉受教。于后敷演深经妙法。以智慧力摧灭邪道。三闻说法尽能受持。龙树提婆及斯大士名德并著美声俱闻。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己三(四无量心)分二:一、解说四无量;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一(解说四无量)分六:一、本体;二、所缘;三、分类;四、果;、五、违品;六、功德。

  辛一、本体:

  坚稳梵断违,具无分别慧,

  趋入三所缘,成熟诸有情。

  菩萨的四无量具足四种法相:坚稳菩萨相续中的慈悲喜舍四梵住依次断除了慈心等各自的违品害心、损恼、不喜、贪嗔使心不平;具足无分别智慧的助伴;趋入众生、法及无缘三所缘;作用是不舍众生并成熟众生。

  具体来说,1、以慈心断除害心愿值遇安乐。2、不缘修慈心者、对境众生、所修慈心这三轮。3、趋入三种所缘。4、凡夫与外道的慈心是认为我与众生有而缘众生,声闻、缘觉的慈心虽然无有任何所谓的我与众生,但缘于五蕴众多无常苦自性的多法而生慈心。入地菩萨与佛陀的慈心胜义中既不缘众生也不缘法,证悟自性是空性但感受迷乱自现如幻痛苦的众生本体也是空性而于无缘中饶益无量有情。

  仅缘众生的四无量,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共有;缘于法的慈心等,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共有;无缘慈心等,是菩萨、佛陀不共,这是《瑜伽师地论》中解释的。《圣无尽慧经》中云:“初发心菩萨之慈心缘众生,未现量证悟二无我故;一地至七地间入行菩萨缘法之慈心,现量缘清净法界故;八地以上获得无生法忍,慈心无缘,不分别中无勤作而生慈心故。”

  辛二、所缘:

  坚稳缘求乐,苦逼具乐者,

  具惑彼等法,悟入彼真如。

  坚稳菩萨的慈心等四无量的所缘,慈心是缘于求乐的众生而希望他们值遇安乐;悲心缘于痛苦所逼的众生而希望他们离苦;喜心缘于具安乐的众生而希望他们不离安乐;舍心缘于遇到乐受、值遇亲人等生贪心、遇到苦受与怨敌等起嗔心的具烦恼众生,希望他们不生贪嗔,无有贪嗔处于等舍。这一切都是说明缘于某某有情类。缘法的慈心,缘于阐示四无量的佛法真实大乘经藏而想到那些所缘境仅是行法的法相。能缘的慈心缘于所缘境四种众生与大乘法而悟入其以所取能取而空的真如。

  彼义真如故,得寂清净故,

  二业灭惑故,乃无缘慈心。

  无缘慈心等四无量意义的分类,1、由缘于众生与法之真如的缘故称为无缘慈心,因为它没有缘于我与法或内与外的缘故。2、八地获得无生法忍时,寂灭分别念与勤作,使四无量的种子增长究竟,无勤作无寻伺任运自成极其清净的缘故安立为无缘慈心等。3、慈心的身业与语业二业虽是由慈心的等流所生,但属于色蕴,由于它们无有分别念而安立为无缘慈心。4、灭尽贪嗔等烦恼的缘故,圣者的慈心称为无缘慈心,烦恼称为心之所缘,因为特别缘于对境而紧紧执著,为此如经中也说“断心结故称断所缘”。由于无有这样的所缘,因此慈心等也就是无缘。以上以四种理由说明是无缘慈心。

  辛三、分类:

  彼等动不动,著味不著味,

  菩萨不动摇,善住离贪中。

  慈心等四无量,有后来会退失或减退的部分,称为动摇;具有安住及胜进的部分即是不动摇,不会退失。获得四无量等持有贪著其等持味并以之为满足不求上面功德,是有染;不著味不执为满足,称为无染无量心。这样四种分类中,菩萨的四无量是不动摇,善妙安住远离著味、满足之贪爱中,不是动摇与有染二者。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慢,皆下余为胜。

  此外,无量心的分类,依于非入定本性欲界心的四无量是下品,色界与无色界称为入定——具体而言,初禅天有梵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处,二禅有少光天等三处,三禅有少净天等三处,四禅有无云光天等三处及无烦天等净居五天共八处,其中,梵天的四无量是小品,梵辅天的四无量是中品,大梵天的四无量是大品。如是八定地安立小中大三品无量心,其中的小品、中品归为小品,而分为大品与小品。再者,所谓“下地”是指下下地低劣,上者相续的无量超胜,信解行地修的四无量下劣、微小,一地的四无量殊胜、广大;一地的四无量低劣,二地的四无量殊胜,观待地地而安立大小。所谓意劣,由于不行利他的缘故声闻、缘觉的四无量是小品,一地至七地间有分别勤作有我慢,故为小品。如此应当了知,非入定及入定的小中两品、低劣的下下地、意乐下劣、有我慢均是下劣,故为下品。其余入定位的大品、非下劣地的上上、意乐非下劣的菩萨如来、八地等三清净地不具有分别勤作而无我慢,他们的四无量为殊胜或广大。

  辛四、果:

  具慧住梵住,恒常生欲界,

  圆满诸资粮,成熟众有情。

  悉不离梵住,远离彼违品,

  放逸彼之缘,猛烈亦不变。

  一般修四无量的果是转生色界,但具慧菩萨恒常安住于慈心等梵住中,心极堪能,具有不可思议的等持,因此恒常为利有情转生欲界,是异熟果。菩萨修四无量,能圆满福慧资粮,是增上果。具足四无量的菩萨令没有入佛教的众生入佛教,入佛教者次第向上成熟,从精进角度是士夫功用之果或士用果。今生串习将来世世不离梵住,是等流果。远离四梵住的害心等四种违品是离系果。修习梵住达到量的验相:纵然没有刻意修害心等的对治——慈心等而随意安住或没有谨慎提防,令生害心等猛烈外缘现行也不退失慈心等,即是修梵住远离违品的验相或瑞相。如果把它作为果的附述,就属于它的科判里;如果另行分,那么修无量心之验相作为第五科判,这样就有七个科判。

  辛五、违品:

  菩萨具害心,损恼不欢喜,

  嗔心及贪心,招致众过患。

  菩萨不具有四无量的过失:但愿众生不遇快乐,为使他们痛苦而杀害、殴打等进行损害心是慈心的违品;身体锤打等作损恼是希望众生离苦之悲心的违品;见到具安乐的众生,以嫉妒心不欣悦、不欢喜,是喜心的违品;遇到苦受及见到怨敌等众生生起嗔心,遇到乐受及见到亲友等众生生起贪心,即是舍心的违品。如若具有四无量的违品,就会招致众多有害身心的种种痛苦过患。

 

上一篇:NO.7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