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辛三、分类:
彼等动不动,著味不著味,
菩萨不动摇,善住离贪中。
“彼等动不动”,动摇的四无量心是,原来已经有了,现在没有了,或减退了,这叫做动摇。
如果原来有了,以后越来越多,虽然表面上是活动的、动摇的,但在这里弥勒菩萨讲,这种活动是正常的、合理的,所以不叫动摇。比如说一地菩萨的境界,上升为二地菩萨的境界,慈悲心是有一点增上的,不算是动摇。
动摇就是退失的意思,比如发心越来越好的话,我们经常不会说是动摇;发心不太好的时候,我们会习惯说,发心动摇了。
不动摇的四无量心是,安住在境界当中,或者有进步,称为不动摇,也说是不退失。
“著味不著味”,获得四无量等持后,耽著这种禅味的功夫。“我现在缘一切众生,修得很好”,特别执著,叫做有染四无量心,是不好的;如果在修行四无量心的过程当中,没有满足之心、没有我相禅味的耽著,这叫做无染四无量心。
“菩萨不动摇”,这样四种分类中,菩萨的四无量是不动摇的。
“善住离贪中”,善妙安住远离著味、满足之贪爱中,不是动摇与有染二者。
菩萨四无量心跟其他人的四无量心是有差别的。
师念藏语传承。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慢,皆下余为胜。
如果没有讲解,藏文也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个《经庄严论》的颂词不是很好懂,藏文汉文都这样的。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毕竟它叫“颂词”嘛,对吧?
四无量心还有一些分类,有什么样的分类呢?入定和非入定的分类。
“非入定本性”,欲界众生的四无量心是没有入定的,有一些执著,愿众生快乐,愿众生离痛苦等等,这叫做未入定的四无量心。
“小中”,色界和无色界众生相续当中有梵住,他们的禅定,叫入定的四无量心。
入定的四无量心也有差别,比如色界中,第一禅天有三处、第二禅天有三处、第三禅天有三处、第四禅天有八处,总共有十七处[注1],其中第一禅天当中,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处,他们的四无量心,分别是小品、中品、大品。如是八定地安立小中大三品无量心。如果把前面的小和中,归纳起来作为小品,就分为两个,一个是小品,一个是大品。
“下地”,是指下下地低劣,上者相续的无量超胜。信解地跟一地比较起来,信解地叫下地;一地和二地相比,一地叫下地;同样的,比如说六地和七地之间,也是六地的四无量心,叫下地,这是一种分法。
“意劣”,以有没有利他心而分,声闻缘觉的四无量心跟菩萨的四无量心,比较起来,不行利他的声闻缘觉为下劣,是小品。
“有我慢”,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菩萨,因为相续当中还有一些我慢的障碍没有清除,所以是小品。
“皆下余为胜”,如此应当了知,非入定及入定的小中两品、低劣的下下地、意乐下劣、有我慢均是下劣,故为下品。其余入定位的大品、非下劣地的上上、意乐非下劣的菩萨如来、八地等三清净地不具有分别勤作而无我慢,他们的四无量为殊胜或广大。
从禅定的方面分,非入定及入定的小中两品,为下品;入定位的大品,为大品。
从地方面分,低劣的下下地,为下品;非下劣地的上上,为大品。
从意乐方面分,意乐下劣,为下品;意乐非下劣的菩萨如来,为大品。
从菩萨界方面分,有我慢均是下劣,为下品;八地等三清净地不具有分别勤作而无我慢,为大品。
这个颂词稍微难懂一点,我看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除了这个以外也没有说什么,基本上就是这种分类方法。
辛四、果:
具慧住梵住,恒常生欲界,
圆满诸资粮,成熟众有情。
悉不离梵住,远离彼违品,
放逸彼之缘,猛烈亦不变。
修四无量心,有五种果,这五种果是怎么成熟的呢?
“具慧住梵住”,第一种果,一般修四无量的果是转生色界,但具慧菩萨恒常安住于慈心等梵住中,心极堪能,具有不可思议的等持。
“恒常生欲界”,菩萨有禅定的功夫,本来可以转生到色界,但是因为发愿利益众生,所以就转生到欲界当中,这叫做异熟果。
“圆满诸资粮”,第二种果,菩萨修四无量,会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缘智慧的部分,圆满智慧资粮;缘众生的慈悲部分,圆满福德资粮,叫做增上果。
“成熟众有情”,第三种果,具有四无量心的菩萨,让没有入佛教的众生,入佛教;让已经入佛教的众生,次第成熟,这叫做士用果。
在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中,士用果是指,从精进角度是士夫功用之果,是士夫以精进力对众生起作用。与《大圆满前行》[注2]里面讲的士用果,说法有点不同。
善巧高明的医生,把世间所有的草都可以配成药;善巧方便的菩萨,对身边所有的众生无所不化,感化、度化的方式可以不同。《涅槃经》里面讲了,如果对众生有利,可以用一些粗暴的语言度化他。《十住毗婆沙论》[注3]当中也说了,如果对众生有利,一定要呵斥;不呵斥,是不行的。
当然这是在利益众生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利益众生,你呵斥他的话,从此之后,你们两个就变成仇人了,这样的话,可能不呵斥还好一点。这个分寸,凡夫人很难掌握。你觉得,批评他是为了他好,结果这辈子你们都没有相处的缘分了。
有些发心人员,明明看不惯某人、看到某人的过失,但不敢当面说。我说:“直接说吧!”他们说:“不行的,如果我们直接说的话,他以后再也不会理我们了,我们永远都成了他的敌人。”我说:“没有那么严重吧?你们有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就直接对他说,这对他来讲也是很好的。不管他能不能听进去,好心好意地跟他说一下,别人对你有看法、你现在有点过分了,你现在有点傲慢了、你现在行为有点不如法了,给他指点一下吧。”
很多人可能是电视电影看得太多了,特别虚假,明明看到别人的过失,应该说一些话的,却不敢说。由于内心当中意见很大,到一定的时候,有了突破口就爆发出来,矛盾越来越激化。
这是讲的士用果,第三个果。
“悉不离梵住”,第四种果,以前生生世世都喜欢修四无量心,这辈子也是这样的,以后也这样的话,这是等流果。有些人很想修行,这是因为修行的等流果成熟得很好。
“远离彼违品”,第五种果,远离四梵住的害心等四种违品是离系果。所有的违品都已经远离了。
“放逸彼之缘,猛烈亦不变”,修习梵住达到量的验相:纵然没有刻意修害心等的对治——慈心等而随意安住或没有谨慎提防,令生害心等猛烈外缘现行也不退失慈心等,即是修梵住远离违品的验相或瑞相。
在有些讲义的科判当中,修无量心之验相作为第五科判;麦彭仁波切没有把它另立科判,而是放在果科判里面。为什么放在果里面呢?因为验相也是四无量心的一种果位。
验相是什么样的呢?即使放逸的因缘非常猛烈,也不会改变四无量心。这个意思是什么呢?
如果放逸的话,身口意没有任何约束,就无法安住于慈心、悲心的境界当中,甚至损害之心、贪嗔痴、对众生的快乐不喜欢,这些放逸的违品就出现得特别多、特别猛烈。即使这样,相续当中的四无量心,也不会改变的,这个很重要。
修行人有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呢?在寂静的地方,不一定能看出来;在城市里面,在特别复杂的环境当中,或者遇到与自己关系特别不好的人,还能不能保持四无量心?会不会放弃四无量心?
在汉地《宗镜录》当中讲了,“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圣者常常善于救人,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真正的圣者就是这样的。
凡夫人是什么样的呢?大家都知道,不善于救人、放弃救人。这个众生与我的关系不好,不要说救他,就连大家一起吃一顿饭,我也一定要坐在离他很远的地方。这不是大乘佛教的行为,非常惭愧。
你们也想一想,在世间当中,与谁的关系最不好?你愿不愿意跟他共住一个月?如果这个都不愿意的话,你要度他获得无上佛果,完全是漂亮的诳语而已,根本没办法度的。
不要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好,“我现在的四无量心修得很不错了,我可能快要证悟空性了,快了、快了,你等着”,其实根本不会快的,因为你对众生的悲心修得这么差。与关系不好的人共住一个月,你可能打死也不愿意,“我不会的,我不愿意,这个众生如何如何坏”。
我看过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在《付法藏因缘传》[注4]里面,专门讲了龙树菩萨的弟子圣天论师圆寂的故事,是很感人的。好像是讲《中观四百论》,还是什么的时候讲过。龙树菩萨在圆寂前把佛教交给圣天论师,让他在世间当中好好弘扬。圣天论师在很多地方弘扬佛教,有一次去了一个外道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佛教不兴胜,归根结底是国王的见解不正。圣天论师很想救国王,但是国王不见沙门。
后来国王招聘侍卫、门卫,圣天论师通过各种办法进入了王宫,又找机会见到了国王。国王说:“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了不起的?”圣天论师说:“我有智慧,我是智者,我的辩论特别厉害,整个国家都没有比我更厉害的人。”国王不信,答应为他建立论座。
圣天论师立了三个义,世界上最觉悟者就是佛陀;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就是法;世界上最有成就者就是僧人。也就是说,三宝是世界上最微妙的。如果谁能辩败我的话,我可以把头给他,以我的生命、我的头,做赌注、作证。
国家里面的很多人参加辩论,有些愚者,被圣天论师的一句话,就辩服了;有些智者,与圣天论师辩论几天,最后全部辩败。他们说:“我们输了,要不要把我们的头给你?”圣天论师说:“我们佛教徒不害众生,头是不要,头发还是要的。”意思是让他们出家。国王也不得不赞叹他很厉害,包括国王在内的很多人开始行持善法、出家,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个跟圣天论师辩论的外道的弟子,特别不满,心怀恶意,他想:“圣天论师侮辱了我的师父,我虽然辩不赢他,但是我可以用刀刺他。”他就拿着武器,一直跟踪圣天论师。
有一天圣天论师独自在树下造《百论经》,他的弟子们在远处看书学习、禅修。这个时候那个坏人突然冒出来,对圣天论师行凶,用兵器刺入他的身体,五脏都掏出来了,伤得特别厉害。圣天论师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悲悯那个杀害他的人,“你赶快跑,不然我的弟子来了以后,你肯定会遭殃的。在我的屋子里面,有一些资具,你赶快拿着逃跑。我不会恨你的,因为你被烦恼控制了。”那个坏人可能跑到他的家里去,把一些资具、食物拿跑了。
过了一会儿,圣天论师的弟子们来了,一看上师已经重伤,没有什么希望了。那些没有得圣者果位的、没有证悟空性的弟子,气得不得了,一定要去报仇。
有没有证悟空性,遇到一些特殊因缘的时候,就会知道。如果证悟空性的话,就没有什么的。佛经里面讲,(师背诵藏语)什么意思呢?凡夫人突然生嗔恨心。这句话我还是很喜欢的,我觉得,凡夫人真的是无缘无故、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生气了。(师背诵藏语)这句话大家要记住,凡夫人突然生嗔恨心。
当时不需要“突然”,因为上师已经不行了。有些人想办法,有些人哭,有些人特别生气,上师用最后一口气对他们说:“第一,你们不要伤心,诸法都是空性的,既然没有我和我所,还有什么痛苦呢?第二,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在自己的相续当中,种下恶的种子;第三,这个人杀害我,我不怪他,是我的因果报应。”说完了以后,上师就示现圆寂了。
我有时候想起圣天论师圆寂的故事,一方面是,他为了佛法而献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另一方面是,我们遇到一点点危害的时候,特别生气,甚至报仇,这些都不是大乘佛法的行为。
在这里也讲了,遇到四无量心的违品,放逸的、猛厉的恶缘的时候,我们的心态,能不能做到如如不动、保持不变?如果能做到,这就是修行的成果、修行的验相。不用去看什么心理学老师,与你关系最不好的人,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这是你修四无量心最好的验相。
辛五、违品:
菩萨具害心,损恼不欢喜,
嗔心及贪心,招致众过患。
菩萨不具足四无量心的过失,主要是前面讲的违品。
“菩萨具害心”,但愿众生不遇快乐,为使他们痛苦而杀害、殴打等进行损害心是慈心的违品。
打他、揍他、害他,众生很可怜的,不管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网上,大家不要有害心。
在我的生命当中,以前很多人害过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我对有些众生特别好,但是他们无缘无故通过各种方式来害我。虽然我没有得什么菩萨果位,但发自内心来讲,自己还算是修得比较不错的。
“损恼”,身体锤打等作损恼是希望众生离苦之悲心的违品。
悲心是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如果众生身体、语言苦恼和损恼,就是悲心的违品。
“不欢喜”,见到具安乐的众生,以嫉妒心不欣悦、不欢喜,是喜心的违品。
但愿众生不要快乐,如果他们快乐,心里就很不开心,这就是违品。一看到他发财了、他学得很好、他长得很好,心里就闷闷不乐,说话的过程当中,语气都自然而然变了,有些人就是这样的。
我很会观察,也不得不敏感。如果两个人的关系不好,我就不能提其中一个人的名字。本来是特别开心的,一旦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另一个人就愣住了,像触电一样的,表现出不欢喜,语气也变了。
“嗔心及贪心”,遇到苦受及见到怨敌等众生生起嗔心,遇到乐受及见到亲友等众生生起贪心,即是舍心的违品。
贪心和嗔心,是心不平衡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有舍心的话,就不会产生贪嗔这样的心态。
“招致众过患”,如若具有四无量的违品,就会招致众多有害身心的种种痛苦过患。
四无量心的违品,下面还会讲,我们应该修这些方面的法。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