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己一、供养佛(284)+己二、依止善知识(285-290)+己三、四无量心+己四、此品总结
己三、四无量心=庚一、解说四无量(292-298)+庚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二、别说悲无量心=辛一、所缘境(300)+辛二、果(301)+辛三、作用(302)+辛四、分类(303)+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304-308)+辛六、赞叹功德(309-311)+辛七、生悲心之因+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辛九、最胜悲心
辛六、赞叹功德=壬一、以三种差别总说(310)+壬二、别说难以证悟(311)
30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六(赞叹功德)分二:
31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六壬一、以三种差别总说;
大悲功德源,谁不悯众生?
为此纵痛苦,悲生无量乐。
悲摄慈悯尊,尚不住寂灭,
何言贪世间,安乐及自命?
彼慈非无罪,亦非出世间,
具慧慈悲心,无罪出世间。
痛苦汹涛中,痴重暗世间,
引导之方便,岂不成无罪?
世菩提缘觉,罗汉无彼慈,
其余何须言,岂非出世间?
31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六壬二、别说难以证悟。
菩萨无痛苦,悲悯成痛苦,
彼初普畏怖,证得极欢喜。
悲生苦胜伏,世间一切乐,
行利尚不具,何有更稀奇?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78-111 2017年05月25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继续讲《经庄严论》,这个礼拜,还有明天的一堂课;下个礼拜,还有两堂课,准备把这一品讲完。
现在正在讲四无量心当中的别说悲无量心,前面已经讲了大悲心的所缘境、果、作用、分类、宣说大悲之差别分类,这些都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六个方面赞叹功德。
首先是以三种差别总说,出生的功德、不贪著的功德,还有超越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所以菩萨的大悲心,跟一般人的悲心是不相同的。
这次学习《经庄严论》,很多人应该会有感受的。平时自己觉得,“我是个好人,我有悲心,为什么呢?因为我每次看到可怜众生的时候,都会产生怜悯之心”。其实悲心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天性,而且是很多人的天性,除了极少数人以外。
大乘的大悲心,是对所有众生产生悲悯心。不管是怨恨的敌人也好,还是中等的人也好,或者是自己的人也好,都有悲心。
如果佛教徒平时没有学习,自己认为有菩提心、有大悲心。但实际上菩提心不用说,大悲心根本就一点都沾不上。这一点,在这次学习过程当中,我体会很深。从很多方面观察,的确离菩萨的大悲心差得很远。
我们还是要修行,每个众生的根机不同,有些人喜欢禅修,有些人喜欢理论,有些人喜欢念咒语。我们对大家的安排是统一的,如果不统一的话,集体学习就没办法进行。
有些人实在是做不了的话,也不要特别痛苦。比如说,要求听密法的人,一定要修完加行。有些人不想修加行,特别痛苦。又痛苦又想听密法,这样就没必要了。我觉得,不让听,就暂时不听、开开心心地不听,也可以的;有些人很喜欢念咒语,是从小的爱好,不喜欢其他的善法,这样也可以。
凡是喜欢的善法,不要舍弃。不然,这件善法做不了,其他善法放弃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方便方法,不一定适应于每个人。我的想法和原则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坚持,这个很重要。
辛六(赞叹功德)分二:一、以三种差别总说;二、别说难以证悟。
壬一、以三种差别总说:
大悲功德源,谁不悯众生?
为此纵痛苦,悲生无量乐。
第一个差别:出生大功德。
“大悲功德源”,大悲心有很大的功德,是究竟果佛地的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功德的源泉自性。佛特别多的功德、一地到十地菩萨那么多的功德,所有的来源,都是大悲心,上一节课把大悲心比喻成一棵树的树根。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比喻,或者偈颂的内容,有生之年当中,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好好地永远地记住。这样的话,收获会很大的。否则走马观花的话,泛泛地听是听了,没有重视、没有轻重,这部论典已经听了一百天,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都没有记得,这样有点可惜。
你看这里讲,大悲心是一切功德的根源。
“谁不悯众生”,想获得功德、获得佛果的有智慧的人,谁不愿意悲悯众生啊?理应悲悯。这么好的功德之源,应该要修。
有些经里面说,作为菩萨,不用修学很多的法,唯一地学一法,何为一法?就是修大悲心。有些修行人一辈子修大悲心,就像在《大圆满前行》[注1]里面讲的,卡隆巴格西经常在蚂蚁窝旁痛哭。
有些居士特别喜欢哭,好像眼泪不在眼睛里面,稍微有一点事情,水晶念珠就一串一串哗啦哗啦地下来了。如果为众生而哭,那很好;如果不是为众生而哭,“我好痛苦,我好伤心”,这样的泪水不值钱。
“为此纵痛苦”,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在显现上,还是有一些痛苦的。可能特别累,可能不轻松。但因为他有悲心,对所有的痛苦没有痛苦的感觉。
有些人对众生的悲心特别强烈,表面上看,他特别累、特别辛苦、特别伤心,但实际上,身上有病也好、很多压力也好,对他个人来讲,不会有自相的痛苦。
就像《中观四百论》[注2]里面讲的一样,父母对生病的孩子,特别疼爱。父母把孩子送到医院里面去,两三天都不睡觉,再怎么累,也没有什么感觉,因为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菩萨对众生的大悲心,远远超过了父母的疼爱之心。
“悲生无量乐”,菩萨的悲心,不但不痛苦,而且自然而然会产生不可衡量的快乐。这种快乐,声闻和缘觉都是没有的。
《大般涅槃经》当中有一句话,“怜愍心盛不觉苦,故我稽首拔苦者”,悲愍众生的心特别强烈的原因,自己再怎么样痛苦,也不觉得痛苦。
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当中讲的,“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是法尊法师译的。
大悲心非常重要,因为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所以不会有自相的痛苦。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做慈善、做善事的发心人员,心的力量很强、悲心特别强,再怎么样恶劣的环境,都愿意去。
我去过一些特别偏僻的地方,好像住一个晚上都很困难。我在那里住了两三天,特别着急,“哎哟,赶快,日程上还要待一天,太痛苦了”。但是很多志愿者、发心人员,在那里待了十几年、二十年。
发心力是很关键的,如果发心力很强烈,看起来身处的环境很痛苦、特别苦恼,但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
这是讲的大悲是功德之源。
悲摄慈悯尊,尚不住寂灭,
何言贪世间,安乐及自命?
第二个差别:不贪著之功德。
有人想,如果生了大悲心,会不会被执著大悲心束缚着?菩萨不贪著轮涅任何法,束缚或者执著都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呢?对众生的执著,不是自私自利的执著,是解脱的因,不像世间当中的执著。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对世间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不会有什么执著的。世间人贪财、贪物、贪人,有很多贪欲,菩萨没有这些执著。
“悲摄慈悯尊,尚不住寂灭”,大悲摄持相续的慈悯尊者菩萨尚且不像声闻、缘觉一样贪著、安住于寂灭痛苦的涅槃。
有些人认为,有名声快乐、有钱快乐、长相好快乐,世间当中只有这么几种快乐。实际上声闻缘觉出世间的寂灭快乐,远远超过世间当中的所有快乐。菩萨连声闻阿罗汉的这种快乐,都不贪著。
“何言贪世间,安乐及自命”,更何况说是世间当中色声香味触带来的快乐,甚至对自己的生命都不会贪著的。为了利益众生,菩萨可以舍弃自己的头目脑髓,以及最宝贵的生命。
菩萨的悲心非常强烈,这样的悲心和智慧,完全能斩断轮回当中的所有痛苦。
《华严经》当中讲了,“清凉慈悲水,消灭炽烦恼,智慧猛盛火,烧尽烦恼习”,慈心和悲心,相当于是清净的水,可以断掉炽燃的烦恼烈火。人无我和法无我的非常猛厉的智慧火,完全可以烧掉众生相续当中的、以贪嗔痴为主的、所有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的习气和随眠部分。
菩萨的慈悲相当于是甘露水,可以平息现实生活当中苦恼、烦恼的火;菩萨的智慧相当于是火,智慧火可以焚烧众生相续当中的最深层、最细微的习气。这样,菩萨的确与世间人是不同的。
在《经庄严论》当中,有非常细致的剖析,以理服人,很多理论需要深挖。
我们的相续当中,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我执和烦恼,通过智慧和悲心、所谓的智悲,可以灭尽所有的烦恼。
这里也讲了,菩萨用慈悲摄受,不会住于寂灭的。对世间当中的安乐,更没有什么贪执的。
师念藏语传承。
彼慈非无罪,亦非出世间,
具慧慈悲心,无罪出世间。
第三个差别:超胜之功德。
“彼慈非无罪”,世间当中一般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特别疼爱、特别喜欢,这种慈悲并不是没有罪的,而是有很多罪的,为什么呢?因为会造很多恶业,包括杀生、偷盗、邪淫、说妄语、起恶心、贪心等等,依靠十种不善造的业特别多。所以世间这样的疼爱,是有罪的。
“亦非出世间”,父母对孩子的疼爱,由于有法我执与人我执的愚昧,因此也不具备出世间。
世间人的慈悲不是没有罪的,是有罪的,是在世间的圈子里、范围当中。
“具慧慈悲心,无罪出世间”,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心,完全是清净的、没有自私心的,不可能造杀盗淫妄为主的罪业,是无罪的;再加上,因为菩萨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觉悟,慈悲心是出世间的。
具有智慧菩萨行的慈悲心,第一个没有罪,不会造业;第二个完全超出了世间,世间当中有智慧的人、出世间的声闻缘觉都比不上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讲了,“世人为子造诸罪,堕在三涂长受苦”,世间当中,表面上看起来,很多父母特别疼爱子孙,但实际上为了子孙经常造恶业,堕入三恶趣当中,受很多痛苦。
世间人有时候真的是特别可怜,我经常想,包括我的父母,他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可能造了很多的业。有些业是无明而导致的,有些业是自己的邪知邪见而导致的,有些业是因为贪嗔痴而导致的。
(现场有小孩哭闹的声音)我们请了一个“歌星”。(众笑)
前几天,英国请了一个美国的歌星[注3]开演唱会,在演唱会的尾声,恐怖分子制造了爆炸,死了二十多个人,伤了五十多个人。
我们这里的“歌星”,不会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