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5]《无尽意菩萨经》,大乘大集部 第0073部,刘宋枳园寺沙门释智严共宝云译,第三卷 :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悲亦不可尽。何以故?舍利弗,如人命根即以出息入息为本,菩萨如是修学大乘以大悲为本。如转轮圣王以轮宝为本,菩萨如是修一切智以大悲为本。如大长者唯有一子愍爱情重,菩萨大悲亦复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
[注6]《生经》,大正藏 No. 0154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卷第五/佛说譬喻经第五十五:
过去无数劫时。有独母。卖麻油膏为业。时有比丘。日日于是母许。取麻油膏。为佛然灯。积有年数。佛后授比丘决。汝后当作佛。诸天国王人民。悉往贺比丘。比丘言。我受恩。独母闻比丘授决。便到佛所白言。此比丘。然麻油膏者。我所有。愿佛复授我决。佛言。此比丘作佛时。汝当从其受决。佛告舍利弗。是时比丘者。提和竭佛是。时独母我身是也。昔维耶离国。有一长者。闻佛来化。即诣佛所。稽首礼足。白佛言。意欲请佛一时三月。佛默可之。即摄衣持钵。就长者家。余人请者。不能复得。皆兴恚意。图害长者。便克日举兵。围舍数重。长者怖懅。至心于佛。无复他想。佛为说法。若干要语。长者及眷属。皆逮不起法忍。佛从座起。出解外人。说恚害之苦报。叹和慈之福。若干要言。众人意解。八万四千。发无上正真道意。诸比丘白佛。今此大会。见佛意解。为是遭时也。为宿有因缘乎。佛言。今此众会。一时度者。皆宿与佛有因缘故。比丘白言。愿佛本末说之。闻者增益功德。佛言。昔有一国。居近大海。时王名萨和达。以慈治国。视民如子。国有大灾。三年不雨。人民饥饿。王召梵志道士。问当雨不。占者答曰。满十年乃有雨耳。王闻是语。恐人民死尽。愁忧不乐。当作何计以济国人乎。复念曰。唯当身施以救众生耳。便斋戒清净。又手向十方曰。以我前后所作善行。若有福报者。愿生海中。作大身鱼。以肉供养众。便闭口不食。七日命终。得生为鱼。身长四千里。具识宿命。便堕海岸上。正像黑山。人民见山怪那得有是山。皆往视之。乃知大鱼。举国皆往。乃解取食。得免饥困。国遂还复。丰熟如故告诸比丘。尔时鱼者我身是也。尔时食我肉者。今维耶离国人是。如来往者。以肉活众生。一世中耳。今以道慧救护识神。还复本无。长离三界。众苦永灭矣。
[注7]《大圆满前行讲解》103-144讲记:
《生经》中记载:过去有位萨和达国王,他的国家发生大旱,三年没有降一滴雨,全国上下饱受极大痛苦。国王特别着急,请一些婆罗门占卜,看何时才会下雨。婆罗门说:“满十年后才会降雨。”
国王听后忧心忡忡,为了遣除百姓饥饿之苦,他决定以身救度。于是他斋戒发愿,死后要变成大鱼,用身肉供养大众,然后自己绝食七天而死。
国王死后,果然变成了黑山那么大的鱼,身长四千里。国中人民见后,割下它的肉分食,度过了当时的饥荒。
这跟莲花王的故事情节比较接近
那么,莲花王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世尊转生为莲花国王时,一次,他的领土境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许多人因此而丧生。国王唤来医生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瘟疫?”
医生回禀:“若有如河达鱼的肉,便可制止瘟疫,其他办法因为瘟疫所覆盖的面积太大,暂时无法知晓。”
听到此话,国王选择了一良辰吉日,清晨沐浴、更衣、受持八关斋戒,对三宝作了广大供养、猛烈祈祷之后,便发愿:“愿我死后,立即转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说罢,便从数百丈高的皇宫上纵身跳下,即刻化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如果是胎生、卵生,变成另一个身体需要很长时间。但由于他是化生,所以身体立即就变成了如河达鱼。)
接着,那条鱼以人语对众人说:“我是如河达鱼,你们取我的肉吃吧!”他们刚好缺少这味药,一般人在面临自身利益时,不会管其他众生的死活,于是纷纷割取它的肉。身体的一侧被割完后,如河达鱼又翻到另一侧让人割,一侧的肉割下后,又长出来……就这样轮番交替。食用鱼肉之后,所有病人全部恢复了健康。
如河达鱼又对众人说:“我就是你们的莲花国王,为了让你们摆脱疾病,舍弃自己的性命转生为如河达鱼。你们若想报答我,就应该竭尽全力断恶行善。”众人也依照它的教诲去做。从此之后,由于国王的发心力,他们都没有堕入恶趣与邪道中。这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也有。
所以,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完全可以舍弃自己。《菩萨本生鬘论》中亦云:“菩萨悲愿力,愍恤诸群生,勇猛捐自身,不生忧苦想。”菩萨的悲愿力特别强大,因为悲悯垂念所有众生,在猛厉的大悲心驱动下,随时可捐出自己的身体,而且从来也不会有任何埋怨、后悔、痛苦。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四、分类:
悲尊此悲悯,自性妙抉择,
先前具串习,除违得清净。
悲心有四种类别:1、自性悲心:大悲尊者菩萨的这种悲悯是以自性种姓所致具有自性的悲心。2、妙抉择悲心:善妙抉择悲心的功德与无悲心的过患,众生无有自由徘徊于三苦中,他们曾无数次成为自己的亲友,虽然同样都是求快乐不想受苦,但却事与愿违等,分别抉择修悲心之理。3,昔修悲心:以往串习过悲心。4、离贪悲心:断除违品害心损恼等的悲心得以清净,后面这种是得到对谁既不生贪也不生嗔远离贪心的悲心。如此有自性、妙抉择、修习、离贪四种。
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其殊胜性。
壬一、真实宣说:
非等恒胜意,非行非离贪,
非无缘非悲,无悲非菩提。
1、如果不具备平等的悲心,那就不是大悲心,成了凡夫与声闻、缘觉的悲心一样。为什么呢?凡夫、声闻、缘觉虽然对于有现行苦苦的众生生悲心,但对具乐受与舍受的众生不生悲心,就是不平等,所以不是大悲心;菩萨照见有漏的乐受苦受舍受不超出三苦,就像对无间地狱的众生悲悯一样,对直至有顶之间的一切众生也如此平等生悲心,为此称等性大悲。
2、偶尔生悲心偶尔不生悲心之类是凡夫异生的悲心;声闻、缘觉虽然对众生也有相似的悲心,但无余涅槃时就穷尽、中断,因此不是恒常,不能叫大悲心;菩萨的悲心在有学道位连续产生,即使入于无余涅槃的法界也永不穷尽,因此是恒常的悲心,是大悲心。
3、不是以肩付利他重任的殊胜意乐的悲心,世间人杂有自利将亲友等执为我所而悲悯,仅是对利己者慈悲;声闻、缘觉没有以证悟自他平等而负荷利他之任的意乐,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菩萨获得一地后现量证悟自他平等性的法性,从意乐方面具足自利他利无别负担利他之任的增上意乐的悲心,是大悲心。
4、一般人见到有情痛苦会有相似悲悯,但不会直接成办救苦之事,不是大悲心;声闻、缘觉虽然对一切苦难众生有相似的悲心,但不行持救苦;菩萨乃至轮回边际成办利乐有情的缘故他们是大悲尊者。
5、众生虽然对亲者有悲心,但并非一切情况,有时会生起嗔心,对怨敌有嗔心,因此不离烦恼;声闻、缘觉圣者虽然没有真正的嗔恨,但没有断除其细微习气,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菩萨远离了悲心的违品贪著嗔恨损恼的随眠,因此他们的悲心是大悲心。
6、虽然有悲心,但不是以不缘悲心三轮相状,那就不是大悲心,具有无分别智慧,那才是大悲心。虽有承许八地以上无分别成熟位才有大悲心,但对应总的圣者菩萨也无有不当。如此所说菩萨的这种大悲达到究竟无缘的大悲任运自成,称为佛地佛陀之大悲。
悲心与大悲心,(大悲心在藏文有特别的敬语,汉文中除“大”字外无有差别),但以“大”作为差别就需要理解成此处刚刚所讲那样。如此宣说了非平等、非恒常等六种悲心,不是大慈大悲,具足与之相反的六种特法,则是大悲。如刚刚所讲,无有大慈悲者不称为大悲尊者菩提萨埵。
壬二(以比喻说明大悲之殊胜性)[ 此处藏文没有分,但根本下文意义而分二。]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悲忍及思维,愿生成熟众,
初根终胜果,此是悲妙树。
比喻,妙树有根、干、枝、叶、花、果六法。所比喻:大悲也具有想救度一切众生离苦的大悲心;安忍种种苦行;思维现行种种利生的方便;发愿生生世世投生为利生的圆满身体、受用、眷属、处所;以愿力不管转生何世都是利益自他的众多受生;以这种途径成熟有情。第一大悲相当于后面五法的根本,相当于菩萨一切功德的根本,是先导。《无尽慧请问经》中云:“舍利子尊者,犹如呼吸是人命根之先导。如是为真实修成大乘,菩萨大悲为先导。”《圣伽耶山经》中云:“菩萨之菩提心根本是大悲心,众生是所缘。”最终成熟众生,是由树中成熟硕果,这是悲心妙树。依靠根本大悲心长出为利众生安忍种种痛苦的树干,依靠安忍的树干,产生树枝般思维救度众生离苦的方便,由思维方便的树枝中并不是仅以一生就能利益无边众生,因此发愿生生世世次第受生无量有情,这如同树叶,由宏愿的树叶中生出为利众生如愿投生的花朵,由投生之花中生出成熟众生之果,如此赞叹悲心如同妙树。
癸二、广说:
若无根本悲,不能忍苦行,
具慧不耐苦,不思利众生。
以若无有根本则其余不存在之理说明:如果没有树根,那么树干至果实之间不会产生,同样,如果没有如树根般的大悲心,则心里不能堪忍为利众生甘受苦行,就像世间人也是对亲人等有慈爱,为他们也能吃苦,而不会勤奋努力利他;声闻、缘觉也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苦行;菩萨们以大悲心驱使永远不舍弃为利众生而苦行。具慧者,如果不能为了他众自己忍耐痛苦,就不会思维为利众生当行如此这般的方便。虽然有方便,但自己不能成办,所以也就不会考虑它。
离思不发愿,清净之投生,
不得善妙生,不能成熟众。
远离思维为利众生而行事的具慧者,不会发愿为利有情要具足不杂罪业纯洁及不夹杂作意自利清净的投生,菩萨是以发愿想为利众生行事而受生轮回,并不是像世间人欲求获得善趣安乐的意乐行善那样,也不是像声闻、缘觉断除投生轮回一样。如果没有以发愿力获得于此世间饶益众生的善妙投生,就不会成熟众生,或者像世间人以业异熟得以投生一样不能成熟众生,或者像声闻、缘觉一样中断投生也不能利益众生。可见,如果没有根本大悲心,不可能出生树干般的安忍至树果般的成熟众生之间五法。
悲润是慈心,彼苦以乐广,
如理而作意,树枝繁茂增。
愿力不间断,舍受叶二缘,
成就故花果,得生当了知。
以若有根本则其余均随行之理说明:树根如若用水来滋润就会根深蒂固,从中树干至树果之间会茁壮成长。同样,根本悲心的水或者用水来滋润,是指慈心。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滋润指慈心。也见有些《注释》中解说为:所谓滋润,如同树根的细须饮地里的水使树成长,为此共称根饮,如根之极根。即便如此,但那是属于根本范畴而解释成根本就是悲心自己,才是此处的意义。慈心与悲心以法性一者有另一者间接具足,而不该认定悲心不是根本另外根本为慈心,按照《注释》所说作为根本增上的助伴慈心如同以水浇灌或滋润一样来理解,则正确,悲心的水是慈心,颂词中也有“悲润是慈心”,《注释》中也是这样解说的。所谓滋润,根须饮水或吸水,或者用水洒在或浇在根部,与用水浇灌或滋润的意义相同。由于能使悲心的根本增上的缘故如同用水浇灌是指慈心,如果以慈心的水滋润悲心的根,那么悲心就会增长。有了缘于痛苦众生而希望他们离苦的悲心,从中,以希望对境具足安乐的慈心成办其利乐,将众生视为极疼爱的爱子般。就像对于病儿,父母千方百计使他远离病苦获得快乐,而不会生起辛苦想,想到药等这种措施能有利于他,为此辛勤会生起欢喜想。同样,菩萨对众生有慈心,为了利他即使自己感受身心的痛苦,也以想利他的慈心认为这不是痛苦是最应接受的而生起安乐想,依此安乐想使无所不忍的安忍树干会广大茁壮。如此由广大茁壮的安忍树干之因中,如理作意行利他的方便门二无我、神通、色等二谛所摄的法及种种无量方便,使利他勇心的树枝繁茂增长,由其因中利乐众生不间断的大愿相续不断于无数生世中发下,舍弃前前微小的旧愿树叶,越来越向上取受较前更广大增长的新愿树叶。应当了知,形成投生之花与成熟他众之果的两种缘的发愿成就的缘故才现前形成投生之花,才有以受生的所依成熟无量众生之果,花果这两者得以出生。树也以自己的近取因及土水等俱有缘二者开花结果。同样,菩萨的投生与成熟他众是来自菩萨自己的愿力与对境众生这两者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