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见(见地)与九乘《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二 见(见地)与九乘
1 大手印、大圆满、中观
2 见地
3 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根器的法教
4 月亮的比喻
1 大手印、大圆满、中观
无论九乘的哪一乘,其见地的要点,除了空性之外,别无其他。每个法乘都是为了要让行者体证事物的空性,并运用于修行中,且都维护了毫无瑕疵且正确无误的法要。没有人想去修行某个其自身已经了知并不完美的道路,因此,各个法乘都主张特定的见地和运用的方法,且此方法乃是真诚且纯正的。
依此缘故,不同法乘的见地或取向也有所不同。小乘法教的见地,是从最基本的奢摩他——“止”修开始修持。这是经由不断以观照而专注于静止来达成,最终的成果为成就全然平等舍之境,即所有念头尽皆止息的静止状态。
从小乘而上,关于心性真貌的观念便越来越精细和细微。不过,在所有这些修持当中,要一直持守某个观念,尽管这个观念比起我们一般俗念中的观念来说细微得多。
声闻乘通常被称为单一取向。实际上,在佛陀圆寂之后,声闻乘行者分为十八派别。这十八分支其一,称为说一切有部的派别在藏地以寺庙的传承延续,另一者则传至斯里兰卡并在其他国家弘扬,其他十六派别都已销声匿迹。缘觉乘提及有两种行者:如鹦鹉般的“群众型”,以及如犀牛般的“独身型”。
菩萨乘或称大乘,具有各种不同的法门,例如三十七道品(三十七佛子行)。也有不同的哲学派别,例如唯识和中观。这些又各自有许多的分支,以及许多详尽的分类。大乘法教是借心智的洞察力来奠定空性的见地,以便“离于四种极端和八种心意造作”。大乘行者主张,此心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既非两者皆是、亦非两者皆非。最终的主张是,空性乃超越此四种极端(四边)。这个见地依然留存一些对于空性概念的细微想法或执着。
大手印、大圆满、中观的见地之间有任何差异吗?有时候会说,大手印为根基,中观为道路,大圆满则是果实。这其中是否有差异,端看我们要讨论的层面为何。请大家明了,中观并非仅是中观;你必须界定考量的层面。中观有着不同的分派,自续派中观、应成派中观,以及了义大中观。
大手印则分为经部大手印、续部大手印,以及精要大手印。经教大手印即是大乘所描述五道十地的次第修持。这和大圆满绝对不同,因此并非仅称为大手印,而是经教大手印。续部大手印相应于玛哈瑜伽和阿努瑜伽,运用“譬喻智”来达到“真实智”。精要大手印则和大圆满一样,只是没有“妥嘎”(Togal,脱噶、托嘎,顿超)。了义大中观和大圆满“且却”(Trekcho,彻却、彻确,立断)的见地并无不同。
在大圆满中,也有不同的层次。光是提到“大圆满”而不指出我们所谈及的特定层面,是不够的。大圆满并非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具有四个分支。
其一为外在的心部,犹如身体;
其二为内在的界部,犹如心脏;
其三为秘密的窍诀部,犹如心脏中的脉管;
最后是极密的无上部,犹如心脏中的生命能量,生命力的纯粹精要。
这四个分支有何差异,不全都是大圆满吗?
大圆满的外层心部强调心的明性;
内层界部强调心的空性;
秘密窍诀部则强调两者合一;
极密的无上部教导一切——基、道、果,以及“且却”和“妥嘎”。最后这个分支,就好像有个人具有完整的五根,任何都不缺。
各个法乘最初都是要将真诚纯正的见地放入修行,而非错误的见地。但若有人从较高层次的法乘来看,就显得下层法乘的观点都不完整;这个准则从下而上一直到第八法乘都适用。只要有人从大手印、大圆满、或究竟中观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见地看起来都具有某些细微的妄念。
2 见地
关于见地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认识佛性。佛性的梵文是sugata-garbha(善逝藏),藏文为deshek nyingpo。我们必须明了,我们要运用于修行的就是这个见地。在九乘的前八乘——声闻、缘觉和菩萨乘,事部、作部和瑜伽密,玛哈瑜伽和阿努喻伽,是以对佛性逐渐加深的观念,当作牢记在心的参考依据。在此八乘中,佛性的见者或观者被称为观照或细心觉察,以便时刻护守佛性,就好像牧场的人看管好自己的牛群那般。因此在这八乘当中,有两件事情:佛性和持续的专注以便“不会忘记”。首先应当要认出佛性,接下来是保任佛性而毫不散乱。若是观照离于佛性而分心,修行者便与常人没有不同。这就是前八乘的通用准则。
藏文对于佛性的译词deshek或nyingpo,前者指的是佛陀、一切如来和善逝、觉者,后者则为根本自性。正如牛乳的精华为酥油,诸佛的精要即是了悟的状态。此佛性正是九乘各乘所要修持的,只是运用于修持的确切方式各不相同,这是因为越往上层,了解的精细程度就会越细微。
各乘从声闻乘开始,各自有特定的见地、修持和行止。每个法乘都有相同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空性;每个法乘也都运用“止”(shamatha,奢摩他)和“观”(vipashyana,毘婆奢那)的修持。在大乘层次,究竟的“止”和“观”被称为“能使如来欢喜的止观”。尽管所用的名称相同,在深度上却远胜于声闻乘所修的“止”和“观”。从声闻乘开始,每个法乘都修持止观,因此不要以为到了大圆满的层次,这两个就会被忽略或舍弃。相反的,在阿底瑜伽(无上瑜伽)的层次,内在持定于“日巴”(rigpa。本觉)、觉性的无二状态,即是止的层面;觉醒或能知的性质(觉性),即是观的层面。我们本来的自性,也称为觉性的智慧或能知的觉醒(awareness wisdom or cognizant wakefulness),是透过止观来确认或认出。引述一段著名的教言:“觉醒之心乃是止观双运。”
在此我们必须了解的准则是像这样的说明:“相同的用词,更胜一筹的意涵。”止和观在究竟上并不可分,两者自然而然地包含于阿底瑜伽中并被加以修持。超凡出世之止,在此意指着确认并安住于真正空性的本身。我们并非仅仅得到空性的观念,而实际在亲身直接体证上,我们确认空性并自然安住于该状态。自然安住,就是不造作任何人为臆想、仅安住于空性觉受的真诚之止。观则是与此状态不偏不离。
根据一般止观的方法,要先修止,而后求观。修止,意指要能有心意静止的状态,且接着加以修习。求观,意指要试着找出观者是谁;试着指认保持安静的是何者。两种修持都显然相当程度涉及了概念性的思考。唯有在精要大手印和大圆满中,才是无有戏论的空性。大圆满首先就确认空性,毋须加以造作。强调要褪去觉性的外衣而使其赤裸,对空性不予任何方式的攀执,真实而纯正的观,就是心的空性和明性。
大圆满的独特所在,就是其见地全然离于各种观念。这个见地称为“果地之见”,意指毫无任何概念型态。大圆满就如寺院的最高顶端,金色的顶严;在其之上,除了天空之外无他。大圆满极密的无上部,就如寺院的金色顶严,是九乘的最高顶端。
当我们阅读佛经,开头都会有个梵文的经名,其后则是经书的内涵。经书的末尾会提到:“这部称为某某名称的佛经于此圆满。”同样的,在大圆满中,一切轮回与涅槃的现象,都在法身觉性单一界之广空中完成或圆满。大圆满(藏文称为dzogchen)总集了完成或圆满,是因为其中dzog的意思是“达成”,换句话说已无进一步的事物;做完了、结束了、完成的。密续中有段话说:“圆满如一——一切于觉心中圆满。圆满如二——轮回和涅槃的所有现象皆圆满。”
大圆满法教可用下述譬喻来描述。当你爬山的时候,只能于同一时间看到某一方向。不过一旦你到达了一切山之王者的须弥山顶端,便能同时间看到四个方向;所有的地方你都看得到。这是因为较低层次法乘的所有特性都包含在较高的见地之中。从较高的见地来看,你将知道较低见地的缺失,就如同你能从山顶之巅的有利位置看到所有事物一样。这并不表示较低层次的法乘会认为他们自己特定的见地是不完整的;反而是各个法乘都确信自己特定的见地、修持、行止以及修行之成果都是完美的。声闻乘的十八个派别都相信他们的见地完美无缺,缘觉乘和其他法乘也都是如此。唯有当我们达到了山顶最高之处,才能清楚看见下方的所有事物。
此即为何佛陀会这样描述九个法乘:“我的教法是一种渐进式的前进,从最开端开始一直到最高层的完美,就像从最低层延伸到最高层的楼梯之阶梯,也象是个慢慢长大的新生婴儿。”
3 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根器的法教
人们具有不同的能力,传统上将不同的人分为上、中、下三种根器,每种又各自分为上、中、下三类,因此共有九种不同根器的人们。传授法教的方式也因这个分类而有所差异。对于上根器者(上士)的上、中、下三种根器来说,上士道为诸佛密意传,也就是阿底瑜伽、阿努瑜伽、玛哈瑜伽等三内密的法教。对于中根器者(中士)的上、中、下三种根器来说,中士道为事部、行部和瑜伽部等三外密。对于下根器者(下士)的上、中、下三种根器来说,下士道为声闻、缘觉、菩萨等三法乘。
之所以会这么区分,并非佛陀的法教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以致那些称为“上上”者是佛陀法教中最好的,而“下下”者就是最糟的法教。佛陀一切的法教都是超凡的。法教有所不同,只是因为人们有所不同。适合于某种特定心智能力的法教,被称为九乘当中的某一乘。并非佛陀给予了好的和坏的法教,而我们则需要找出其中好的法教;请明了,事情根本不是这样的。这些法教乃为个别之人善巧地量身打造。佛陀以其全知,能够知晓来找他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法教才是合宜,并且也以合宜的方式给予法教。举例来说,当你要找人搬运重物,你要给对方能够承受的包装物品。如果你把小乘法教给予能够了解无上瑜伽的人,就像把一个微小的包裹交给能用小指就拿得动的强壮大男人,这样不够。但若你把最高的金刚乘法教给了某个属于声闻乘的行者,就好比将大男人才能扛得动的沉重负担堆在小孩的肩上,那个小孩就会摔跤,铁定无法担当。以此类推,根据个人能力给予适当法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若是进一步分类,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三内密)乃为法身佛的三FaLun。事部、行部和瑜伽部(三外密)乃物报身佛所宣说的三FaLun。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则是化身佛所教导的三FaLun。这些法教的传续分别为诸佛密意传、持明征示传,以及士夫口耳传。①然而所有这些,都是由觉者佛陀所给予的,也就是分别由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所传授。
┅
① 又称(1)如来密意传,(2)持明表示传,(3)补特迦罗耳传。
┅
这些法教都是为了要恰巧合宜于我们自己的习性和个别的能力。当我们觉得所受法教适合我们并且能够理解,我们便能在修习当中快速进展。例如一位菩萨乘的行者领受大乘的法教,便能藉由这些法教而快速进展。
当人们刚开始接触藏传佛教,他们或许会认为:“这个宗教好奇怪啊!藏传佛教充满了一堆不同的本尊和仪式,有够古怪!”在其他佛教传统中长大的人们,其成长方式可能稍有限制。这些人由于并未以较宽广的角度来完整受教,便相信自己所知的佛法才是佛法,其他地方的都不是。这种态度好似只有一支手臂的人,或只有一腿或一头,或只有人类身体的内脏,而其他部分都有缺失:他并非是完整的人身。会有这种狭隘的观点,就是因为未曾完整受教。若是伟大的学者或对佛教整体非常熟知的人,根本不会有这种问题。他将能看到法教的各适其所,而不会落入有限的思考:“大乘或金刚乘有什么用!声闻乘就足够了。为什么大家不修持声闻乘就好,其他的法教根本无关紧要。”另外有人可能会想:“大乘法教才是真正的法教,其他的都不算数。”还有的人会说:“金刚乘才是正确的法教,那些像大乘或小乘等较低层次的法教,有什么用呢?”所有这些态度都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必须具有能够发挥功能的完整人身。
打个比方,若要建造一座完美的寺院,首先必须要有坚固的基底和适当的基座,以便让寺院座落于此。这两个要素就是小乘法教。没有基座,便无法建造任何东西。其次,我们需要一个庞大而美好的结构;这就像大乘法教。最后,房子里面应该不能空无一物,而应该要有佛陀身、口、意的精美代表物;这就好比金刚乘的法教。否则,就象是随便一个世间的官殿,一点真正的利益也没有。类同于此,我们应该把三大法教的层次组合并融合成修行的单一整体。我们的修行就能像一座完美的寺院,具有适当的基座、庄严的建筑,并且内含佛陀身、口、念的代表物。这就是将小乘、大乘、金刚乘三个层次的法教融个为一的方法。
这种融合为一的方法,最重要的层面就在于正确的观点。我们的工作是要找出到底哪种取向或看法,才能真正终结我们的无明和迷妄。哪个看法为真?哪个看法为假?端赖我们自己通彻确立。这并非意谓着我们必须像个伟大的班智达那样,研读所有无量无数的细节,因为我们的寿命并不足以让我们这么做,我们即使终其一生都不够用。相反的,(我们应当)专修于窍诀传承,例如这句涵摄最为精辟要点的教言:“要确立自心本性,而非确立一切法教的特性。”
窍诀传承相当重要,这是个浓缩精要修持于其重点并且言简意賅的法系。借由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口语传续,以及为“般若波罗密多”(Prajnaparamita,出世智慧)的法系,我们能够亲身运用这些窍诀,并且和我们内在所具的佛性相见。
修持层次的不同,是在于所涉及的概念分别心程度不同。法乘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使用相同的专门术语,而在于所用字义层次的越来越高深。正如我先前所说,若从上方俯瞰检视,较低层次的法乘看来具有些微的缺失,这是因为概念之心的框架依然存在。驱使我们无尽轮回的就是分别二元的思考。据说前八法乘都仍在概念之心的范畴中,尽管此概念性的细微程度不断递增。前八法乘和大圆满、大手印、中观之间的差异,是因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究竟见地乃离于分别之心,和前八法乘不同。只要分别心还在,见地就不会究竟。究竟的见地是没有执着的。我们不可能因分别心而证悟;所有不同的派别都认同这一点。萨迦派有句名言:“若执着尚存,见地已丧失。”格鲁派也认为,最高的见地是离于分别心的。接下来唯一的重点就是,融摄分别心的任务要如何趋近而达成。
各个法乘之间的差异,毫无例外地都在于我们概念性的理解究竟有多么粗重或细微。从最低层至第八层的阿努瑜伽,都仍有些概念心的框架。唯有大圆满或精要大手印的见地是全然离于分别心。因为这个缘故,据说其他法乘需要相当久的时间才能修道证悟。声闻乘的法教要耗上难以计数的时劫(阿僧祇劫,“阿僧祇”为梵音)。菩萨乘所花的时间则多到数目不可思量、几乎无法计算的生生世世。事部、行部和瑜伽部三外密,大约十三到十六个生世才能达到果位。而依照大圆满或大手印,无二觉性真正被指出且被正确认识时,就有如将毫无瑕染的法身直接放到手心中一样。试着以正确的见地来修持,从睡醒之时到全天之中,以及将近整个晚上,除了三小时的睡眠外,那么你不需超过十三年便能成就全然的证悟!
当一位具德的上师遇见一个足以领受法教、具有最高根器的弟子,并且传达或指出无有缺误的心性而让弟子认识时,便能出现证悟。确实可被指出、确实可被认识、确实可被修习。如果这个弟子依此修持十三年,毫无疑问地将能成就全然证悟。因此,各个法乘之间的另一个差异,就在于达到究竟证悟所需耗费的时间长短。
4 月亮的比喻
从最高法乘的观点来看,所有下方的法乘都像个从来没有真正见过月亮的人,而却在谈论月亮的种种。这个人可能会描述月亮的模样、组合的成分、盈亏的过程等等,但这全都是道听途说。在此为了指出一个细微的差别,就以这个譬喻来说明大手印的渐进法门,以四部瑜伽而修道进展的法系。首先,“专一”瑜伽为止;其次,“离戏”瑜伽为观。在离戏瑜伽的一开始,行者于某个时刻会象是在农历初三那天,有人要他“向上瞧瞧天空”的人。这个弟子向上面看去而瞧见月牙如银边。尽管那只是个银边,但它的确是月亮。这称为认识心性的当下时刻。这让人第一次真正体验到空性。心性一旦经人指出,就能被直接看到而无有错失。从初三到初十五日,这个月亮将会越来越完满。相同地,行者对于心性越来越熟悉,以致不再受到干扰。认识佛性而毫不间断,没有超越于此的了悟。但是,在我们真正见到月亮之前,我们只能谈论月亮、描绘示图,并端详着那张图示,这全都是概念式的理解。当我们被引介见地时,才是首度看到真正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