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菩萨为什么是无罪的呢?为什么是出世间的呢?弥勒菩萨用了两个颂词来讲。
痛苦汹涛中,痴重暗世间,
引导之方便,岂不成无罪?
世间当中的人在造罪,而菩萨没有造罪,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这样的。
“痛苦汹涛中”,因为世间当中的众生,沉溺在苦苦、变苦、行苦三个根本的大苦中,或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八大分支苦中。三苦或者八苦像汹涌澎湃的轮回的海涛一样,沉溺在当中的众生,没有自由,具大恐怖。
“痴重暗世间”,大黑暗的世间众生,对四圣谛一无所知,相续完全被非常严重的无明愚痴所遮障。
世间人不断忙碌、不断追求,可是与他们心里的所愿和行为,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得到的是痛苦,并不是快乐。
“引导之方便”,菩萨看到众生特别可怜,能引导众生至解脱的大方便的因,就是他有慈悲心。
“岂不成无罪”,菩萨具有方便方法,怎么会变成罪呢?根本不会变成罪的,完全是非常清净的殊胜的无罪行为。
在世间当中,有很多菩萨行为,不管在哪里,都是无罪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很多价值观是不相同的,但是无私爱众生和无私帮助众生的行为,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我真诚地感觉到,大乘菩萨的思想非常伟大,哪怕是很渺小的所作所为,世人也不得不赞叹。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引导方法。有时候以相好报身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有时候以人们喜欢的方便方法来度化众生;有时候以强迫、恐怖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所以在世间当中,很难分辨菩萨在哪里。
在《释氏源流》[注4]里面有一个公案,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来了一个美女,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她。美女在众人当中宣布:“谁在一天当中能背诵《普门品》,我可以嫁给他。”第二天,有二十个人能背诵。
她说:“人太多了,我一个人没办法的。我们换个考题,如果谁能背诵《金刚经》,我可以嫁给他。”第二天统计,有十个人能背诵。
她说:“人还是太多了,不行。谁能在三天之内背诵《法华经》,我可以嫁给他。”结果,只有一个姓马的人能背诵。美女就跟他举行婚礼,参加婚礼的人还没有散的时候,那个美女就死了,她的肉体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就糜烂了,大家不得不把她埋了。
几天以后,来了一个和尚找那个美女。大家一看棺材里面的尸体,已经变成了金子般的骨架。最后那个和尚和骨架一起腾空而飞,不见了。
《释氏源流》里面说,她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在《佛祖统纪》里面说,她是普贤菩萨的化现。这是菩萨用世间特别有吸引力的贪欲方法来度化众生,让这些众生背诵,与佛经结上善缘。
《释氏源流》[注5]里面还有一个公案,在《景德传灯录》中讲,唐朝的时候,唐文宗特别喜欢吃蛤蜊。有一次他吃的时候,有一只根本扒不开。唐文宗觉得很奇怪,就把它放在桌上,焚香供养。突然唐文宗看到,蛤蜊显现出一个菩萨的像。他以前是不信佛的,亲眼见到菩萨后,就信仰了。他让很多大臣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大家都说不清楚。有一个大臣说,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惟政禅师很了不起,可以解这个迷。
唐文宗就请教惟政禅师,禅师说:“可能是菩萨显现。佛经里面讲,菩萨会在众生面前显现适应的身相给他说法。”皇帝说:“没有给我说法,我只是看到特别稀有的身相。”禅师说:“虽然没有直接给你说法,但是你是不是有信心了?”皇帝说:“亲眼见到佛菩萨的特别形象,我现在的信心是坚定不移的,非常诚恳的。”禅师说:“你原来不信,现在已经有信心了;原来不承认三宝,现在已经承认了,这就是说法。”后来皇帝建寺院,做了很多功德。
说法不一定非要用嘴来说,通过行为也可以说法。以身教法,是现在所提倡的,能让很多人学到知识,也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语言。
可以这么讲,当时的蛤蜊是菩萨的化现,佛菩萨以各种方式说法。
在座的人度众生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也不好说。要注意,见到的众生,不一定是你想象的样子。具有束缚的烦恼者,可能一辈子都不认识,具有修正的成就者。
以前有一个伏藏师[注6]到了莲花生大师的宫殿门口,有一个空心母挡住他。他问:“为什么挡我?”她说:“阿底峡尊者刚来藏地的时候,你去拜见他。当时我以拄着拐杖的老妇人的形象,守在门口。你不理我,你的眷属把我打倒在地,因此我今天不让你进去。”在清净刹土也有报仇的现象。(众笑)
这里讲的是什么呢?菩萨有各种方便方法度众生,是没有罪的。
藏传佛教很多的大德,刚开始在西方弘扬的时候,西方人的性格和习气非常特殊,很多大德都是先融入他们的生活。有些大德去非洲弘扬,也是先融入他们的生活。除了杀生以外,大德们什么都干过。包括去一些酒吧,去一些不净的场合,为了度众生,不得不去。逐渐逐渐,在众生的相续当中种下善根,是非常有意义的。否则这些野蛮的众生、边地的众生,永远也没办法遇到三宝,沉溺在轮回当中,永远都没有解脱的机会。
佛菩萨的勇敢心,与世间人的价值观,表面上看来是不同的,世间人完全没办法理解。
这是讲为什么没有罪的原因。
下面讲为什么是出世间。
世菩提缘觉,罗汉无彼慈,
其余何须言,岂非出世间?
“世菩提缘觉,罗汉无彼慈”,在此世间,自己觉悟或自己证悟尽智、无生智菩提的利根缘觉阿罗汉尚且也不具备这样的慈悯心。
世是指在世间当中;菩提缘觉罗汉,指的是缘觉菩提,因为缘觉也可以叫菩提,声闻也可以叫菩提。
《入中论自释》里面讲,“布达”的意义是有觉悟。声闻缘觉都有一些觉悟,虽然没有像佛一样的觉悟。
这里说世间当中的菩提缘觉阿罗汉,指的是有尽智和无生智的阿罗汉。对声闻也可以叫阿罗汉,对缘觉也可以叫阿罗汉,对佛也可以叫阿罗汉。阿罗汉在汉语里面是出有坏的意思,梵语当中叫阿罗汉,藏文叫扎烔巴。
(师背诵藏语)藏传佛教有些寺院的维那师,尤其是格鲁派的很多维那师,顶礼佛陀的时候,他们很那个......(师背诵藏语)我们以前去印度的时候,很想知道,为什么维那师的手一直这样做。(师模仿手式)
扎烔巴是阿罗汉的意思,这里是指缘觉阿罗汉,他没有像菩萨那样利益一切众生的悲心。缘觉已经证悟了全部的人无我,和一部分法无我,为什么没有大悲心呢?因为他受到的教育理念是,获得自身的成就和寂灭,所以他没有度一切众生的悲心。
“其余何须言,岂非出世间”,那么除此之外的声闻、世间人就更不必说。这样的悲悯与慈心怎么会不是出世间呢?既然都已超越出世间的声闻、缘觉,那超出世间人就不言而喻了。
出世间的声闻,世间当中的人、天人,这些众生的悲心只是部分的,比如只对特别可怜的、被苦苦折磨的众生,生起悲心,不会对所有众生产生悲心。
菩萨为什么是出世间呢?原因讲得很清楚。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的缘觉,还不能在任何场合现前各种各样的身相度化众生,那其他的声闻、世间人就更不能了。所以菩萨度化众生的心、行为,远远超过这些声闻缘觉、世间人。
《华严经》中讲,“大士游行诸世界,悉能安隐诸群生,普使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菩萨经常在世界各地的各种众生类当中,为了众生的安乐而旅行。他愿意去各个地方,为了众生能够获得快乐,不惜一切代价,而且他没有满足心、也没有厌烦心。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有时候去人间、有时候去天界、有时候去地狱,他是到处都去的特别开心的旅行家。
现在有的佛教徒说,“我什么地方都去过,南极也去过、北极也去过、印度也去过、阿富汗也去过、中东也去过。我现在只有一个地方还没有去,其他地方都去过了”。你去的话,也许只是为了拍照片、为了自利。
二零一五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注7]在演讲中说,现在是一个利已主义的时代,也是一个自拍的时代。
那天这里的发心人员给了我一个自拍杆,我当时心里想,如果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自拍杆,还是很好的;现在好像也没什么值得自拍的,还不如拍其他的内容好一点。自拍代表什么呢?对自己充满信心,自我主义、自我快乐、自我宣传、自我赞扬的心态。来佛学院的旅行家,每个人都拿着自拍的仪器、长长的自拍杆,一路上都“啪啪啪”拍自己。
菩萨自拍不一定很多的,他关注的是,怎么解决众生的痛苦?自己与众生比较起来,更重视众生,对自身不是特别贪著。不管是有名声也好、有财富也好、有赞叹也好,还是有诽谤、挖苦、轻毁、欺负、轻蔑等等,菩萨不会特别在意,他最关心的是众生的苦乐、衰败。
我们真的很需要关注这个世界,现在很多人得了抑郁症,跳楼自杀的人越来越多,恐怖分子越来越多。狄更斯在《双城记》[注8]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前途是充满光明、充满痛苦的,我觉得讲的确实是对的。
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不能调伏烦恼,得了抑郁症、得了自闭症、得了各种各样的疾病、癌症、绝症,不要说度化众生,就是连即生当中,自己的生命都没办法保住。
很多的内因和外因,给我们带来了不安全感。作为大乘佛教徒,不仅要学会自拍,也要学会帮忙,拍一拍旁边的朋友。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自拍,就像地狱众生吃东西的景象,每个人只想自己吃、不帮助别人,结果大家都吃不到;如果每个人都喂别人吃,结果大家都吃到了。
现在这个时代,大乘佛教的甘露精髓特别珍贵,能说的、能行的、能弘扬的人有多少呢?大家也是清楚的。所以在世间当中,菩萨精神非常可贵。
《经庄严论》这本书,是很好的,这次非常感谢你们,因为我有了很认真看一遍的机会。以前法王如意宝是在八九年冬天讲的吧,那个时候我虽然也认真看了,但主要的心思还是放在五部大论上面,背因明、背中观。当时觉得《经庄严论》太简单了,现在看起来,还是有错误的。法王的很多教言,记得的不多、记录的也不多。
就像米拉日巴[注9]在道歌里面讲的,上师在的时候信心没有,有信心的时候上师不在了;父母在的时候不报恩,想报恩的时候父母不在了。
我当时不是没有信心,但是心主要放在了五部大论上,一定要学好,一定要成为世间很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胜过其他道友。对大乘佛教的修行方面,的确不是很重视。讲是能讲一点,但是做的话,自己比较惭愧。
师念藏语传承。
壬二、别说难以证悟:
菩萨无痛苦,悲悯成痛苦,
彼初普畏怖,证得极欢喜。
悲生苦胜伏,世间一切乐,
行利尚不具,何有更稀奇?
“菩萨无痛苦”,菩萨实际上是没有痛苦的,世间当中的爱别离苦、无吃无穿,人与人之间由自私自利而引发的痛苦,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没有的。
“悲悯成痛苦”,菩萨的痛苦是什么?看到众生被烦恼折磨,非常可怜,这是菩萨的痛苦。
“彼初普畏怖”,因慈爱众生而受苦,仅仅最初在信解行地才会生起畏惧,因为没有获得自他平等性心,没有通达轮回与其痛苦均是空性。
在没有得一地的凡夫界,有自相的怖畏和痛苦。
“证得极欢喜”,达到圣地后证悟法界普行的法相时,获得自他平等性之心,以悲悯心驱使为救度其他众生的痛苦,直接承受地狱的痛苦,自己也会为利他众而前往。
一旦获得一地、证得极喜地的时候,所有的痛苦都没有了,全部都转化为无有。
这是第一段的意思,菩萨没有自相的痛苦。
“悲生苦胜伏,世间一切乐”,菩萨大悲而产生的痛苦、悲悯众生而引起的痛苦,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痛苦,它可以胜过一切世间当中有漏的快乐,胜伏人和天人所有的色声香味触的快乐。
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我可怜一个众生,想度他,表面上看,这好像是痛苦的;但实际上,我的痛苦不是真正的痛苦,而是利益众生的快乐。哪怕是度一个众生,也是很开心的、很快乐的。这样的快乐,远远超过了所有世间和天人的快乐。
“行利尚不具,何有更稀奇”,自利者,也就是声闻或者缘觉阿罗汉,他们都不会具有这么大的快乐、利益众生的这种快乐。世间人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有很好的教言。我今天一直开会,这样、那样的事情,没有来得及看,希望你们自己看。
菩萨是很奇怪的人,为什么奇怪呢?把众生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第一地菩萨基本上能自他交换了,一方面觉悟了众生是如梦如幻的,另一方面觉悟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
在《中观根本慧论》的第九品《观本住品》里面讲了,“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没有法,怎么会有人?没有人,怎么会有法?近取者和近取法两者,完全是互相观待的。
比如说我和我的东西,用智慧观察的时候,那你看看,是我在前面,还是我的法在前面?如果我在前面,我的法不存在,那么不存在法的补特伽罗我要存在,是不可能的;如果法在前面,我不存在,那么存在法的补特伽罗我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有部宗认为,见者不一定存在,所见的法应该是有的。比如说先有瓶子和柱子,后来有主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我和我所是互相观待的。这是中观里面很好的一种观察方法,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学过?
菩萨完全明白这个道理,从胜义当中讲,一切万法都抉择为空性;在世俗当中,所有的万法都抉择为如梦如幻。
我那天引用过一个偈颂,今天在这里再引用一下,因为它从心里面冒出来了(师背诵藏语)。以前有个法师只会背几个颂词,天天都引用这几个颂词。但我不算是这样的,今天以后,暂时不用这个偈颂了。《中观根本慧论》里面的,“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这个偈颂是很重要的。菩萨完全懂得,整个世间当中的所有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闼婆城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显现是有的,做梦一样的、做幻术一样的,谁也不会否认的。
有没有暂时的快乐?是有的;真正的快乐存不存在?是不存在的。显现当中的痛苦有没有呢?痛苦是肯定有的,菩萨也认为是有的,但真实当中,也是不存在的。这不是光口头上不存在,用智慧剖析的时候,是真正没有的。
三界轮回当中的众生,因为没有通达这个道理,所以对生死还是很执著的。如果通达了这些道理,一方面自己对轮回没有什么执著,另一方面对众生也会有度脱他们的心,“看这么多可怜的众生,不懂这个道理,我一定要度他们”。
《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因为菩萨有巧妙的智慧,还有特别健康的身体,所以他完全可以在生死轮回当中,不断度化众生,不会一会儿就疲厌了、一会儿就痛苦了。
那天提到的工程部门的一个发心人员,我以为,他刚发心就退了。后来转告我,他当时搞错了、想错了,没有退,还是很积极地发心,这样很好。今天在这里,我要赞叹一下。
有些发心人员,一直做得比较好,善始善终;有些人刚开始就不成功,有些人是中间夭折。藏族有一个很不好的比喻,天亮的时候要尿床。
反正发心人员的故事,自己可以叙述。国外有一个叫做自己讲自己的故事的演讲,不要别人讲,别人讲的话,不一定很真实。发心是菩萨行为,在发心过程当中,自己最认识自己,最清楚、最了解自己。
刚才也讲了,菩萨不会生厌倦心,而凡夫人根据环境的不同、时间的不同、朋友的不同、老师的不同,经常生厌离心。
我觉得,自己很喜欢真理,但是老师比真理还要重要。因为老师或者善知识或者上师,直接原原本本把真理教给我。
我最近看了一部小的经典,叫做《依止善知识经》,里面只有一段佛与阿难的对话,没有更多的内容。佛说,所有的修行,都要依靠善知识、依靠善友、依靠善依,可能指的是依处、环境;所有的修行都要依靠这三个方面,远离恶知识、远离恶友、远离恶依,可能是环境的意思。这部经典很短,只有这个内容。我把这部经典给你们传完了,只有两句话,的确是很重要的。(众笑)
发菩提心不成功的原因,有些是老师不好,有些是朋友的原因,有些是环境的原因,或者是文化的原因。与自己的福报也有关系,福报好一点的话,就一直有善知识和善友伴随着、陪着;福报不太好的话,往往会遇到恶人、坏人。
凡夫人、初学者尽量不要离开善知识和善友,还有善依、善的环境。依,是依靠学问,也可以是依靠环境。反正我的理解是,善依是依处的意思,依处有环境的意思。
今天这里也讲了,不要退转大悲菩提心。
菩萨的行为是非常稀有的,把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痛苦根本不算痛苦,这样的行为,对自己来讲,是很快乐的。很多人都是为了自己而痛苦,为了家庭而苦、为了身体而苦。而菩萨具有特别强大的大悲心,他自己怎么样都可以,都不会特别在乎。
发心人员表面上度众生很辛苦,实际上自己过得很快乐。很多人学佛以后,我执减少了、烦恼减少了,原因是什么?因为有利他心、有空性见解,依靠这两个,人生就有了价值。
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这么多,刚好九点钟,OK。今天讲到这里,后面的传承念了,是吧。
看完法本以后,就这样(师以法本触前额)自己对自己加持一下,这是一种信心的表示。比如说念完经、看完书以后,我们藏传佛教有这样的习惯。
很多修行比较好的善知识,每一次看完一本书,把这本书收回去的时候,就这样(师以法本触前额)祈祷一下,再放进书架里面。
一般念诵也是这样的,你要念的时候,从书架里面拿来书(师以法本触前额),然后打开;念完了以后,又这样(师以法本触前额),把这本书放进书架。一方面,这是对经书的恭敬心;另一方面,书里面有很多佛佗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见解脱、闻解脱和触解脱,所以跟我接触一下(师以法本触前额),有非常大的加持。
我们经常说,“给我加持一下”,专门请高僧大德和善知识用一些佛经来接触自己。如果没有这种机会,就自己用一些精装本,拼命地使劲敲自己(师以法本触前额),自己对自己加持。特别痛的话,说明获得了最大的加持。
菩萨是没有真正痛苦的,如果有痛苦的感受,那是佛经给你带来的特别快乐的加持。(师使劲以法本触碰前额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