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尔后彼身心,获得大轻安,
当知有作意,彼彼增上已,
以增上远行,彼住正行得。
“尔后彼身心,获得大轻安”,获得九种调心的寂静以后,身体和还有心可以得到轻安。身心比较轻巧、比较舒服,没有疾病,修任何法都堪能。
有些人的身体不堪能,本来想好好修行,但是坐不住,或者生病,身体特别不好。对修行人来讲,这是很麻烦的。心想打坐,但是身体不堪能,这里痛、那里痛。晚上睡不好,白天不想吃饭,身体的毛病比较多。有些人说,“我心里想修行,但是身体不配合,没办法”。这是身体不堪能。
还有一些人心不堪能,身体能住,但是心胡思乱想,特别容易信这个、信那个。以前有一些女众,在学院闻思一段时间后,就跟着一些假活佛跑了,“我现在挺好的,我跟着他很好的”,她们根本不知道假活佛是什么样的人,心很容易受影响。
有些人心是模糊的、昏昏沉沉的、不清楚、不清明、不澄清;有些人对修法一点意乐也生不起来,修行的时候,心就痛苦、烦恼、忧愁、焦虑、浮躁。只要一听课、辅导,就打瞌睡、紧张、恐慌等等,或者心情不好,而平时心情还比较不错的。
修安住、修禅定,比较好一点的时候,就不会这样了。
《诸法集要经》里面说,“善修习诸定,引生于轻安”,修行一切禅定的人,很容易引起、生出轻安。轻安是纯洁业的相应,完全能超出三有,是很重要的。
“当知有作意,彼彼增上已”,得轻安的人,应当了知是有寂相、粗相作意。
寂相作意和粗相作意在《俱舍论》当中好像有吧?比如说,在欲界的时候,欲界的心是很粗大的,而色界的心是很寂静的;到了色界的时候,第一禅的心是很粗大的,而第二禅的心是很寂静的。《俱舍论》里面叫什么?好像是细粗相,是吧?细粗相也可以说,寂粗相也可以说,这里寂相和粗相、细相和粗相都可以说。应该这样来修持,修行越来越有进步。
比如说欲界当中,有上中下的烦恼,次第断除以后,到了色界的时候,又要不断地上去,这样一直增上,越来越寂静、细微。
“以增上远行,彼住正行得”,等持增上,从下地远行,如是安住第一静虑正行的瑜伽行者获得。越来越向上,以有寂相、粗相作意至第四静虑正行间修行。
从欲界到色界一直远行,从下面的地和下面的界往上行,远离全部的粗相,安住于上面地界的正行。这样修行的话,会有很多功德。
《华严经》当中讲过,“修习诸功德,远离一切恶,安住于正法,广行菩萨道”,修行功德,能远离一切恶,安住在正法当中,利益众生也是很容易的。如果对功德没有认识、对恶没有认识的话,是很难安住正法的,也是很难利益众生的。
刚才课前我批评了一个发心人员,他说:“我考试考得不是很好,要不要放弃发心?”我当时有点不高兴。“考试好也好,考试不好也好,无所谓的,反正这是一个假数字,考试好了有什么用?我考试不好,但是我发心很好”,要有这样的意乐。
学院当中的有些发心人员,尤其是一些技术人员,以自己的高技术在这里发心,确实很不容易。有些技术比较好一点的人,经常威胁“那我就放弃了”,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放弃的话,学院一下子找不到人替代,会有一些损失。我有时候看不惯这些人,他是想表露,学院中有他这样的一个人存在着,一旦失去他的话,看学院会不会有变化。
不管怎么样,要有追求、执著功德的意乐。住在正行当中,获得了寂静的相,远离了粗的相。修行越来越有进步,乃至菩提果之间,功德越来越增上。
“现在我已经学了十年了、二十年了,反正就是这么一回事了,就这样过下去了”,这种心态不是很好的。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修行也是有意义的。
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哪怕像刀尖一样的。刀的前面叫什么?刀刃,是吧?后面是刀背,是吧?意思是,前面很小的那一点点,那叫什么?刀尖?很锐利的部分;刀锋?你们也不行。反正,明白了吧?意思明白了没有? (众笑)
什么意思?说是明白了,问的时候又说不出来。
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也算是修行有意义。
师念藏语传承。
这以上解说了等持修法,接下来,宣说由此向下获得等持的功德。
如果心堪能的话,一切修行都是可以成功的。从欲界的心,慢慢增上到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就像前面讲的,得到大资粮道法相续的等持以后,能在诸佛菩萨面前得到很多功德,这里也是一样的。
希求神通者,净彼最堪能。
静虑得神通,真实成就彼,
为供无量佛,闻法往世界。
依此无量劫,承侍无量佛,
于彼承侍故,心成最堪能。
“希求神通者,净彼最堪能”,得到第四禅的时候,希求神通者获得了禅定正行,清净了爱、见、疑等等所有的烦恼,心达到了最殊胜的堪能。
净指的是到四禅的时候,或者到一地境界的时候,这里没有这么讲。这个时候,远离了这三种结,清净了这三种结,心得到堪能。
“静虑得神通,真实成就彼”,在静虑当中,获得了五种神通,完全成就了心堪能。我们现在的心不堪能,没有成就、没有神通,做事有一定的困难。
“为供无量佛,闻法往世界”,在最清净心堪能的时候,这种瑜伽行者在无量的佛面前,为了圆满福德资粮,做供养;在无量世界当中无量的佛面前,为了获得智慧资粮,听闻正法。
用各种供品供佛,这是福德资粮的因。汉地的佛堂里面,很多人供水果、供鲜花,这些都是福德资粮的一个因;智慧资粮的话,通过学习得智慧,这是很重要的。
“依此无量劫,承侍无量佛”,发心的菩萨在无量的佛面前、无量的世界当中,供佛和闻法无数劫。不是三个阿僧祇劫里面的一个阿僧祇劫,是无数的劫、很多的劫。在无数劫当中,承侍佛的量,也是无量无边的。因为获得心自在等持的缘故。
“于彼承侍故,心成最堪能”,这些超世的功德,得到什么呢?心堪能。于十方净土的佛前作无量承侍,意乐清净的瑜伽行者之心达到最堪能,能随心所欲趋入。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很多大德前往净土游行的公案,是非常多的。净现当中去清净刹土听法、去地狱里面度众生的传记,是比较多的。
我在翻译《圣行集萃》印度大成就者的期间,很想翻译大乐洲多杰德钦朗巴去莲师刹土的游记。但后来心态有变化、时间也有限,当时《莲师刹土云游记》就没有翻译(注:二00二年中秋月圆之夜译竟)。
在汉地憨山的传记[注5]里面讲,他证悟以后,有一次在梦中到了兜率内院,见到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给他讲心和智的差别,心是分别的,智慧是无分别的;轮回叫不清静的、染污的,涅槃叫清净的。他得到了心智差别的教言,就从梦中醒过来了。从此之后,他把这个教言着重弘扬。
汉地有很多大德,在开悟以后,或者开悟的过程当中,在净现当中,在诸佛菩萨面前,获得教授、供养诸佛、亲近诸佛、唱道歌。甚至把清净刹土当中的宝珠,带到人间,给弟子分享,这样的现象是有的。
当然不相信出世间殊胜功德的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不可实现的美梦,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通过精勤修行,也会有这样的现象。比如说我有一段时间闭关念咒语,心态不被烦恼染污。在我的梦境和感觉上,就有诸佛菩萨给我加持、开智慧等等,可以呈现很多功德。
如果在心烦意乱的状态当中,今天跟这个人关系不好、明天跟那个人关系不好;有时候产生贪心、有时候产生嗔恨心,还有嫉妒、傲慢等等,这样的时候,不要说清净的刹土,就连自己所在的发心部门,也全是坏人。
有些人讲,“我看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我发现这里不是很好的群体”,其实是你自己着魔了。任何一个世界,都不会全是不好的。对佛教团体,如果觉得,“这个群体确实有问题,全是骗子”,这个时候反观自己,应该是由于自已心不清净而导致的世界不清净。
佛看到世界,都是佛;众生看到世界,都是凡夫人。菩萨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能在无量的佛面前,获得教言、听闻佛法等等,有很多境界。
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面,比如说二十个人、五十个人、一百个人,除了一两个人以外,跟其他人的关系都不好,这说明自己的心不清净。
在密法里面讲,尊重金刚道友是非常重要的,跟志同道合的人和合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和合,说明你的修行不成功。《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当中,一个是恭敬金刚上师,一个是与金刚道友和合。以前上师在世的时候,每次灌顶和每次讲密法的时候,对关系破裂的、矛盾严重的、互相不说话的金刚道友,连灌顶场合和密法坛城都不让进。到目前为止,也是这样的。
在世间这叫做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不善巧的话,那你的世界、你的周围,都是坏人。现在我们学会里面有个别修行不好的人,在这个组,看不惯这个组长,不行;换一个组,这组更糟糕,又不行;还是自己安住吧,像刚才的牛一样,很想升天,但是烦恼深重,有漏的身体太重了,还是不行。
心堪能的话,世界都是很美好的;心不堪能的话,世界都是很丑恶的。心堪能的人,旁边都是很好的人,都是金刚道友;心不堪能的人,旁边的面孔都是獠牙毕露的、很可怕的忿怒相。
自己应该看看心能不能调顺,如果心堪能的话,即使在敌人的群体当中,自己也能接受,当做学习的机会。毁坏自己功德的人,不一定是别人。当自己的心出问题的时候,外境就会出问题的。
师念藏语传承。
这个颂词的藏文,不是很好懂。前面全部讲的是信解地,还没有得一地菩萨的修行。
是故彼等前,获得五功德。
彼成最无上,清净之法器,
一一刹那中,灭尽身粗重。
身心遍轻安,了悟诸法光,
不断真实相,未察尽得见。
如是为圆满,法身清净故,
具慧一切时,恒常摄持因。
“是故彼等前,获得五功德”,得一地菩萨之前,作为信解地的,或者是修九种心的菩萨来讲,能获得得地之相的五种功德。
信解地的菩萨,通过不断修前面讲的九种心,或者是十一种作意、六种心以后,获得了五种功德,五种功德是哪些呢?
第一个功德。
“彼成最无上,清净之法器”,超越了凡夫、声闻和缘觉的智慧,大乘菩萨不共的慈悲和智慧成为最无上的法器。
“一一刹那中,灭尽身粗重”,大乘菩萨的法器,通过修行以后,每一刹那间,可以将身体的沉重、生病,和像猴子、流水、闪电一样不清净的心,一一灭尽。
粗重,是一个专用词,有烦恼的意思。如果成为无上的法器,每一刹那间,会灭尽身体不舒服的粗重烦恼和心不堪能的粗重烦恼。
对上课闻法,包括每天下课后,这边有很多小组在辅导,我很开心。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你们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能够无忧无虑地交流大乘佛法。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快乐。心专注于大乘佛法,很平静地、很平和地在大乘佛法当中闻思修行。没有像世间人一样的眼泪、哭声、焦虑、痛苦挣扎,这些都没有。
大乘法器在每一个刹那间,能够把身体不适应和心灵不适应的粗重烦恼,一一灭掉,这是第一个功德。
第二个功德。
“身心遍轻安”,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粗重的烦恼灭尽以后,身体和心在一切时候得到轻安。吃饭也好、走路也好,或者上班好、下班也好,在任何时候,身体都轻飘飘的。不是起身站立都困难,不会这样的。
“你给我拿水来,你帮我搬东西、拿行李”,有些人是摆架子,有些人是特别懒惰。一般来讲,自己穿衣服、自己拿东西、自己推东西,这样是很好的,没有必要非叫别人帮忙,这样不太好。如果身体确实不好的话,请人扶着你、背着你,这是没有办法的。对于身体很轻安的人,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身体在一切时候,都应该要这样。
心也要这样,不要依靠别人。我那天说到玻璃心,原来是玻璃心,通过慢慢加工以后,越来越硬了,成为金刚心。不会今天很开心的,明天就不行了,后天又稍微好一点;或者上午还可以的,下午就很差,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随时变化,这是心不轻安。
在任何时候,在特别大的违缘和痛苦面前,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态,这叫做心轻安。
身心轻安是第二个功德。
前两种功德,如同洗涤人用肥皂水能清净布等一样,以寂止的水净化身体的不堪能,身心遍布轻安的安乐。
就像用洗衣份、肥皂,能洗干净衣服上的障垢,同样的道理,寂止的水能把身体和心不好的地方、不调顺的地方,好好地洗净。
第三个功德。
“了悟诸法光,不断”,并不是对殊胜经藏等有些了知有些不了知那样,而是一切时分通晓了知妙法之义的光明不间断,即是第三功德。
完全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这种智慧的光不间断,要用这种智慧来净除身心的不清净。如果自己没有智慧的话,别人说,“你不要痛苦”,“好,我现在不痛苦了”;别人说,“你要身体健康”,“好,我身体健康”,完全靠别人是很困难的。
《萨迦格言》里面讲,总是靠别人的话,最后会堕落的,讲了天鹅与青蛙的故事。大家会讲吧? 乌龟?对,天鹅与乌龟的故事。乌龟依靠天鹅,在空中飞,最后掉下来了。颂词是这么讲的,“常依他人扶持者,一旦此人会遭殃,犹如天鹅携乌龟,终于摔死于地上”,总是依靠别人,最终会掉落的。(众笑)
第四个功德。
“真实相,未察尽得见”,得地的表相或征相是未刻意观察也完全得以见到,即是第四功德。
一地菩萨的征相,比如说,身上没有虱子等昆虫,梦中沐浴身体等得地梦相,未刻意观察就自然而然会见到。一地菩萨的瑞相,在加行道的时候,会提前见到,这是第四个功德。
第三、四功德,是胜观所生的验相。
第五个功德。
“如是为圆满,法身清净故”,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面两个功德是寂止所生的验相,后面两个功德是胜观所生的验相,再后面为了圆满法身,清净二障。
一地到十地之间都有圆满的法身、不同程度的报身;佛地的时候,烦恼障和所知障得到清净。
“具慧一切时,恒常摄持因”,从十地到佛地之间的果是断证圆满,具有智慧的菩萨入定也好、出定也好,不断修行、积累、摄持断证的因,这是第五个功德。
具有智慧的人恒常去修行,恒常去创造断证圆满的因,也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可以这样来理解。
以上是麦彭仁波切按照《摄乘论》的观点来分的,安慧论师的分法是,“身心遍轻安”,分为身轻安和心轻安两个功德;其它的一、三、四项功德都一样;最后的偈颂“如是为圆满,法身清净故,具慧一切时,恒常摄持因”,是总结文。
按照安慧论师的观点,颂词“灭尽身粗重”,指的是灭尽身心粗重,这是第一个功德;第二个功德是身体遍布轻安之乐;第三个功德是心遍布轻安之乐;第四个功德是法光不间断,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证悟光芒不间断;第五个功德是见到征相,还没有得到一地,但是已经有授记了,各种征相提前见到了,总共有这五种功德。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