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2课1-8

创建日期:2022-10-26

  行为学-教言宝藏102课1-8

  第一百零二课:了知众生皆父母

  一、修行要尊重环境不要极端

  我们继续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我们讲解的文字进度并不是很快,主要还是希望通过学习,将教言成为自己修行路上很好的助伴,帮助自己精进地修法。

  这几节课主要是从共同法的角度讲解,看似在讲解理论,实际与我们平常的修法息息相关,与修行的次第道完全相符。比如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首先讲解的就是要具备清净的地处条件,上节课我们也主要讲解三清净之地处清静会给我们的修行创造很好的修行善缘。

  由于我们思想复杂的缘故,如果没有清净的圣地作为自己修行的善缘,修行过程中就会被各种混乱的妄想所扰,无法清净自己的烦恼,也难以感受到修行的增上。因此,对刚入门者而言,环境非常重要。

  当然,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我等后世弟子修学的榜样,但是在实际修行过程中,还要根据自己环境而定,而不能强行生搬硬套。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从佛法本身的角度中理解,也要懂得观待实际条件而行。我平常也看见很多不符合个人条件而做出一些极端行为者,虽然短期看来与佛法相符,但结局可能往往令人更加烦恼。

  比如有些人有工作、有家庭,无法长期离开某个环境,这时候强行要去做一些事,结果恐怕并不会很圆满。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你的心力很强大,可能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历代传承祖师也是一心办道,只问过程,不问结果,最终圆满解脱。这是由于他们凭借对法的认识与坚定意志坚持修行,懂得如何通过修行而调伏烦恼,因此任何烦恼都不会束缚他的内心。但我们是否能同样这样去做,就要问问自己了。现前很多人在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的同时,不懂得观待自己的条件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后期沾染了一身的烦恼。这个烦恼会令你对修行的兴趣渐失,当烦恼到达顶点的时候,就无法再与佛法相融,最终放弃修行。这就是由于前面行持善法过程中,不具智慧的原因所致。所以做什么事情,真需要有一些智慧。

  我们有时会单纯站在佛法的角度当中讲解佛法,讲解某一位传承上师的修行事迹,但自己能否这么去做,就要问问自己的条件。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行持极端的行为,导致最终与法结上恶缘,这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也常常劝说很多修行人,当条件不允许,暂时没有很多时间亲近导师,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多听多学导师们的教言,并且尽可能多抽一点时间修行,平时能尽量往这方面发展,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这是可以延续的行为,最可怕的是做一些极端的行为,导致自己从此以后再也无法修行下去,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悲哀。所以做任何事,都应该要有智慧。

  二、如何理解共修不能太频繁

  上节课我们纯粹站在佛法理论的角度讲解,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如何去做,但是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必须要符合实际条件。可能有些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事事都要与自己的条件相应,如何去与历代祖师相应?”要记住,如果现在条件不具足,就先从慢慢创造条件开始。如果希望自己一步到位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导致与佛法结上恶缘,是非常不值得的。

  前面我们仅仅从佛法的角度中讲解,要尽可能远离生起贪、嗔、痴三毒及五毒烦恼地处,要依止能生长出离心、菩提心、信心三功德的圣地,这会为自己的修行创造很好的条件,而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也是首先讲解三清净中的地处清净,两者讲解的内容完全一致,因此根据个人的条件,时间也真正充足的前提下前往幽静地方闭关是非常重要的。

  但还需要知道的是,我们现前只是在讲解次第道,如果只是具备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不满足其他的条件就盲目去做,是否如法?并不如法。山上的牛也一直在幽静山林中吃草,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山林,但是我们会称它为隐世者或修行者么?并不会,因为仅仅居住在山上并不代表什么。

  我们如是传讲的目的是就是告诫大家,具有了这些条件之后,还要继续精进圆满修行后面的法要。如果平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要在平常修行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前往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修行为妙。

  如今有很多地方都喜欢聚集一起共修。当然,共修是一件好事,一些不太精进的人,通过共修,感受到别人的精进,自己也会有想要多学习佛教知识,精进修行的愿望,甚至还会成为令自己精进修行的外缘,从这个角度看,共修是非常好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频繁的聚集也会有负面作用。寂光大师曾经说过:“一人修佛,二人行善,三人以上贪嗔痴!”如果聚集的人数众多,次数频繁,最初由于新鲜感的缘故,自他都不会有什么烦恼,即便有些摩擦也会互相容纳,但是随着时间与次数的增加,可能一个小小的烦恼都会被大家添油加醋,最终成为一个大事件,令人心生不满。我相信,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修行应该以调伏内心作为根本,能创造一些外缘,令自己独自一人修行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传承的要求是,可以共修,但是不能太过频繁。过于频繁的共修,可能会令道友之间产生矛盾。产生矛盾的时候,才知道负面影响的过患,就来不及了。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正负两面,我们现前是先从负面的角度当中讲解。可能有些人会问,导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解?因为我们从正面的角度中讲解独自一人修行,永远不会有很大的烦恼,除非你一个人的时候烦恼太过炽盛,无法对治,否则清净的外缘并不会给你带来烦恼,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独自在清净的环境中独自修行。

  独自修行之余,大家聚集在一起探讨修行,会有一定的正能量,但是一旦发现由于频发聚集变成负能量时,就要尽可能远离。所以,平时尽量这么去做,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可能会想,导师说的这一切都是绝对如此么?当然不绝对,世上永久没有绝对性的,一切都站在不同根机的角度当中宣讲。比如同时对十个人讲解,有些这样讲解,有些那样讲解,导师会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做不同的讲解。比如同样是讲解聚众共修,如果内心可控,不会起烦恼,聚众共修并没有什么问题,也是非常好的。可是如果频繁聚集,而自己烦恼又很炽盛,共修时只看到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好,这个时候减少聚众共修是最好的。总之,一切都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树立。

  三、如何理解共同与不共同

  无论是书本还是导师的教言,都是针对个人的条件宣讲。比如我们说讲法要具足五种圆满,其中有一条称之为眷属圆满,就是讲解这部法是针对什么样根机的修行者而宣讲。这样一来,阅读法本的人就知道,这本书是针对怎么样条件的人而做的特定宣讲。

  比如导师为弟子讲法,有时会告诉这个人这样修,有时候让那个人那样修,就是根据他的根机而做的宣讲。以前我在亚青的时候就会听到很多相关的疑问。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时,现前修什么法,后面还要求什么法,还有多少个步骤,是不会告诉别人的。因为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七条:“非器非熟庸俗前,若传密法违第七条。”所以导师如是告诫,弟子也如是遵照,道友之间不会互相讨论自己的成熟口诀法修到了什么地步,下面还有几步等等。

  但可能汉族人与汉族人之间,非常看重友谊的缘故,也或者是其他原因,就会出现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成熟口诀法的人也能大致上知道成熟口诀法应该怎么宣讲,还知道求到什么地步的人后面还有多少步要走,甚至还会把它当成是一种正常的聊天内容。因此就有不少弟子过来问我,为什么某某人前面只求了两个法就可以进入无相定的修法,而自己要求到第五个法才轮到讲解无相定?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何处?”

  就是由于不同的人根机等条件有所不同。前者条件具足,只需要为他讲解两步,他就能进入无相定,但是对你来说,只有圆满五个有相定的修法才能圆满这个条件,所以导师讲法不同,是因为弟子根机不同。但是也要记住,彼此之间透露自己的修行消息,从密法的角度来说,已经触犯了第七条,因为你所修的是不共法。

  根据你的条件在宣讲与你条件相合的法就叫不共同。你的是两个修法,他的是三个,彼此之间就已经成为一种不共同。所谓共同是指你是一,他也是一;你是三,他也是三,这叫共同法。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讲解,实际上两个人的修法是完全一样的。

  比如导师给了我一个苹果,给你的也是一个苹果,我们彼此就没有什么可隐藏的。我可直接问你:“导师给了你什么?”“给我了苹果。你呢?”“也是苹果。”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都会非常开心地回家去了。但如果两个人得到的水果不一样,给你的是苹果,给我的是更小一点的枇杷,如果这时候彼此交流,但是由于结果不是共同的原因,内心可能就会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所以,我们所说的“不共同”指的是针对你的条件而言。比如今天导师给你的是一个枇杷,枇杷具有润肺的功效,对支气管炎有一定的好处,原因是当时你在导师身边咳嗽了几声,导师就觉得对你来说,苹果不如枇杷好,给你苹果未必能有什么效果。所以,导师会从治疗你咳嗽的角度给你一个更有效果的水果。但是你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一味以大小以及味道不同的角度观察,内心就难免产生很多烦恼。这就是不了解什么叫做不共同的原因所致。

  因此,我们站在不共同的角度当中宣讲不共同的法,是本传承的一贯作风。为什么在雪域高地会要求,成熟口诀法需要一对一的传讲,就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不能像讲解闻思一般,做大众性地讲解。无论这个讲解符不符合你的条件,能讲解的就这么多,符合条件的人,如是修学就能消尽烦恼、功德增上;如果有些太高攀或者因为内容太浅,调伏内心烦恼的效果可能就不会太明显,这就是闻思的传讲的特点。但是对于正行不共同传讲,就需要根据个人的根机而讲解相对的法,这时候还是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才更如法。

  四、修行不能流于形式

  有人问我,如今这个时代,在导师座下得法以后,是否内心只是产生一丝不好的念头,也算是触犯第一根本戒?是的,圆满守持戒律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但由于对境非常重要的缘故,即便只是产生一丝毫的不敬之心,都已经造下了极大的罪业。

  这个该怎么办?第一时间观察好自己所依止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观察好这位导师再做依止,内心就会愿意将身心完全托付给这位导师,并且以清净的敬信时时去祈祷导师。导师欺骗弟子的行为是永远不会存在的,因此前面观察到位的原因,弟子也可以放心地将身心完全托付给这位导师。

  现前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虑:如果将身心托付给这位导师,而这位导师是在欺骗自己的话,该怎么办?如果一开始就有这样一种防备的心态,就充分地说明了你最初并没有细致观察好这位导师。为什么我们小的时候都会非常依赖于自己的母亲,因为我们知道母亲永远不会害自己。即便有时会揍我们一顿,但是只要是理智孝顺的儿女,都知道是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好,而不会觉得是由于父母没有智慧,烦恼沉重才会这么做。这就是由于内心信任父母的缘故。

  同样,我们现前能否信任导师,首先就是要做好一系列观察,看看这位导师是否值得自己去信任。如果经过观察,觉得是一位值得信任,值得托付的导师,后面就要以净观为主。如果你还给自己留有余地,担心这位导师会欺骗自己,就说明你并没有真正观察好这位导师,即便看上去是在依止导师,恐怕也得不到很好的加持。所以,第一次依止导师前先观察好导师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依止导师,并不是为了过星期天,或者只是走个形式,以为这只是一种风俗习惯而已。比如现在的在家人都需要去读书,读完以后去找工作,找到工作后就要开始成家,生儿育女,最终子孙满堂才算是圆满人生,这是世间人约定俗成的规矩。但是我们如今作为佛教徒活在世上,并且还在清净的圣地修行,是否也必须要走一个过程?若是,那也没有什么深刻的理由,就只是一个习惯而已。就好像每到一定时间,人们就要去办这样的事情,可能是源于某个传统或者典故,但具体是什么理由,人们也不清楚,就只是当成一种节日,一种习惯而已。

  如果将修行也当成一种习惯,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有些人就觉得自己要修行,就要像历代传承祖师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就般,先要从形式上去依止一位导师,然后在这位导师座下听一听法。这样走个程序的做法,实际上与历代传承祖师依止导师并不一样,这也是今天很多人修行最不圆满的地方。

  历代传承祖师依止导师听闻教法、消尽烦恼、功德增上、迅速解脱,是我们从很多传记中看到的显现,反观自己在修行过程中,这些步骤也都没有缺,但为什么修了很多年后,还是没有呈现圆满的结果?就是因为你所做的一切就只是走了一个形式而已,这样的修行是无法取得好的成绩的。所以在以后在修学过程中要记住这一点,否则可能就像提出这一个问题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过失。

  总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与自己的根机相符,如是造行,修行就会越来越好。

  五、修行人依止幽静山林非常重要

  汉地和藏地对于出家人的认识不太一样。如果一个出家人经常出现在汉地的生活小区里,别人会觉得非常奇怪。即便这个出家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个小区,但是出家以后还经常在小区里出现的话,别人就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大家都觉得出家以后就和他的世俗家庭完全分离,应该一直待在寺庙里,不再进入这个家,这才叫出家。

  但是高原地方的出家,对待出家人的习惯并非如此。当然,也有不少高僧大德是从第一次出家一直到圆寂,就一直待在幽静山林之中的,但总的来说,藏地对出家人的理解是指远离对世间一切贪执,因此即便示现出家,实际可能并没有与家庭完全分离。因此在很多村庄里,见到出家人进进出出是非常正常的,他也是这一家的一员。所以,这些都是认识习惯的不同而已。

  但无论是处于哪一种习惯,出家就是为了断除世间的一切妙欲,所以汉地的这些习惯也非常好。但我们现前所要说的是,由于要远离一切世俗贪欲,所以寻找清净的圣地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对家居士来说,由于很多条件不圆满的原因,行持各种善法时能尽可能配合着家庭成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为了令自己的修行能更长久。我平常看到不少人,以修行的名义,在生活中只顺着自己的想法走,修到后面给自他都带来极大的烦恼。虽然临时看来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但可能你并不是太在乎这个家庭和这一番事业,所以当与这个家庭开始产生一些矛盾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结果。尤其是当事业陷入低潮时,更是与一帆风顺的时的感受截然不同。

  当一切都很顺心时,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不仅家人很支持自己,与家人能和谐相处,事业也有非常出色,一切都很如意。可是一旦当你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家庭成员之间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烦恼。尤其面对一个凡夫没有能力解决的事情时,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会四处去问,该如何让这个家庭破镜重圆,如何让自己的事业东山再起?要记住,当结果呈现时才想到要去改变就已经太迟了,想要在短时间内能有所改变是很困难的,但也只有到了这样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烦恼?

  我们现在就是要提前让自己远离烦恼,为修行创造顺缘,能有尽量多的时间用于修行。当你一切顺利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修行时间,但是当烦恼沉重的时候,连短短的修行时间都很难找到。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智慧,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目的也正在此上。

  六、早起修法也是依止清净处

  我们现在讲解的是清净地处对于修行的重要性。有些居士的家里有个小小的佛堂,平时能在其中修行非常好,但是这并不是说家家户户都必须有佛堂。我们说过,行持善法要符合自己的条件,如果全家人信仰佛教,而且经济条件允许,家里有个小佛堂当然非常好,但很多家庭并不是一家人都信仰佛,如果因为你一个人信仰佛教就要在家里搞个佛堂,可能就会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这时该如何寻找清净地处?如果家里没有佛堂,就要尽可能去寻找没有人干扰的地方,比如阳台,或者卧室,只要是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就属于清净的地处。

  有些可能会问,如果这样去修的话,面前就不能挂很多唐卡,佛像,这会不会令修行变得不圆满?不会,因为我们修的是心,而不是相。外相可以为修行创造一个好的缘起,但是当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时并不表示不能去修,而是要去寻找幽静的地方去修,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可能又担心,由于家人不信仰佛教的缘故,自己想要寻找到清净的地方并不容易。虽然我可以暂时在阳台上独自修行,但是家人可能也还是会走进来干扰我的修行,这可怎么办?那就选择他人不会干扰你的时间去修行,比如早点起床。

  可能有你会觉得,如果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修行,实在是太累了。但是也有不少生活习惯很好的人和我说,他每天四五点就能起床。前段时间我也问了一些医生,他们平时几点起床。他们都说自己五点前就起床,有些住在寺院边上,当寺院晨钟响起,他就马上能起来。虽然他没什么信仰,但是生活习惯非常健康。早上起床后就去晨跑,然后了解一下新闻,吃完早餐就去工作了。

  所以不是修行人才会早起,很多世间人都选择早起,尤其如今还有很多养生达人也在讲解,并不是睡得时间越多就越健康,而是早睡早起才有利健康,才是真正的养生。虽然具体的道理我也不是很懂,但是世间人都能做到早起,修行人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七、清晨是最好的修行时光

  世间人仅仅为了养生,都能做到每天四五点起床,修行人有自己的伟大的事业,更应如此。有时候确实觉得太累起不来,但仔细想想,很多人五点都已经起床修法了,并且自己的家人可能要睡到六七点,这时候早点起床修法与家人互不干扰,是多好的一件事!

  很多人都抱怨没有合适的修行场地,也没有合适的修行时间,但再仔细想想,只要你去创造,时时处处都是修行的善缘。当然,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就永远找不到修行的地方,也抽不出修行的时间。毕竟我们的身心平时都被贪嗔痴所侵占,哪有修行的时间呢?只要将贪嗔痴搁置一旁,永远都有修行的机会,处处都是修行的善缘。

  所以,早晨的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是最清净的时光,能早起是非常好的。此时没有他人的干扰,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还可以做一些功课,因此养成早起修法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我问一些早起的世间人,他们早起是否每天如此,还是特定的时间才早起?他们说,并不是,而是天天如此。城市里的很多人,周一到周五由于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早起,周六周日就会给自己好好放松,一觉睡到八九点。要记住,人总是屈从于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但你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周一至周五能五点起床,就是一个好习惯,但是周六周日八九点起床,就不是个好习惯。等到了周一,你就会变得不想起床,等到不得不起床的时候才起床。这样一来,你很可能会迟到,迟到的次数多可能就会被炒鱿鱼。即便你自己是老板,如果也这么懈怠的话,可能过不了多久,你的公司也要关门了。所以我们不能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以前我在禅院时,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不仅那时候觉得早上四点起床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现在想想也是我一生当中感觉时间最长的时光,尤其冬天的时候,就好像真的是认认真真过时间一般。现在就觉得时间真不是时间,也感受不到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的存在。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吃完早餐后不知道自己做了点什么就要吃午饭了,午饭后好像又不知道忙了点什么要吃晚饭了,晚饭后很快就要睡觉了,每天都过得这么迷迷糊糊的。我想这个和早上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能早点起床是非常必要的。

  为什么我会觉得在禅院的时候是真正享受时间的时光?因为当时我进禅院闭关的时间正好是冬天,冬天本来就不需要去外面办什么事情,闭关是最合适的;其次,闭关的时候需要早起,从早上一直修到晚上,就觉得一天的时间非常漫长,甚至一开始还感觉无法打发这个时间,觉得一天是不是有四十八个小时,但是后面习惯以后就觉得这是真正在享用时间。在那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尽量早起,一旦你养成了五点起床的习惯,就会觉得一切都不一样了。

  八、养成早起修法的好习惯

  我们多睡的一两个小时在睡觉的时候可能什么感觉,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早起这一两个小时,就会多出很多时间。所以每天早起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些可能会想,自己睡懒觉是由于平时工作忙碌,感到非常疲惫,所以周末需要多睡一会补充一下。我想,这可能是你自己的理解。当然,睡觉是必须的,但没有任何证据说明睡得越多对身体越好。虽然你平时工作忙,但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之中。虽然有时候需要加班,可也没有谁是每天都在日日夜夜加班的。所以还是要尽量克服自己的习气,给自己培养一个好习惯。

  在高原地方,晚上天黑后,家家户户都会把大门锁上,在家里吃完晚饭后该修法就修法,如果什么都不做的,就稍微休息一下准备睡觉。但是在汉地,很多人天一黑就出来了。在高原天黑以后出门的可就是老鼠了。老鼠白天一直躺在家里,天黑出门是它最开心的事情,因为人们要开始睡觉,晚上就是它的世界了。所以在高原,天黑以后几乎没有什么人出门。当然,世间人可能会说,由于平时工作太忙的缘故,很多活动与交流不得不挪到晚上。但这时候还要问问自己,这是否只是你的一种习惯而已?尤其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最好就是办完该办的事情以后,早点睡觉,第二天早点起床,有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不需要再浪费什么时间。

  我看见很多居士每天起床后就会在群里发一个五方佛的标志,虽然没有多余的话,但是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开始打坐修行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方式。以前我们在禅院的时候,管家早上会吹三次海螺,第一次就是告诉大家要起床了,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必须已经进入修行的状态。虽然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但是如果用这种手机打卡的方式作为修学的助伴,虽然我也不知道有多大的功德,但是对于互相提醒,早点起床修法也是挺好的。

  很多五湖四海的信众,将自己的生活中的琐事暂时搁置一旁来到高原,但仅仅是待在这里远远不够,还应该将身心完全投入修法之中。回到城市中,也同样要坚持这个习惯,早晨五点就可以开始起床修行了。如果实在做不到,就多搞几个闹钟,左边放一个,右边放一个。如今要找这些便宜的产品一点都不难。

  以前我在禅院的时候,一开始也做不到想什么时候起来就什么时候起来。尤其那时候还年轻,有时候几个和尚坐在一起不知不觉就聊了通宵,然后凌晨四点要开始修法。今天一次还可以,第二天继续聊,第三次继续通宵……时间长了,可受不了了。眼睛睁着就能睡着,这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所以我也是告诫大家,养成早起的习惯是非常好,也非常有必要。我们现在没有很圆满的条件,不能像寺院一样,做到严格执行一切要求。比如在禅院的时候,有些管家老和尚还会亲自敲门,看看里面的和尚有没有开始起来修法。我们现在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更要形成一种自觉。修行并不是谁强迫我们去修行,而是我们已经了知修行的重要性而自己选择走上解脱之道。既然如此,就更要自觉一点。

  以上就是接着上一课从地处条件清净的角度当中宣讲,清净之圣地就是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目的就是为了舍弃“贪嗔痴”三毒及五毒烦恼的恶缘。只要独自一人在幽静地方修行,这种毒就很难生起,因为没有这样的恶缘,所以我们要努力创造这样的修行条件。除此之外,我们还讲了独自一人修行和频繁聚集修行之间的差异。这些道理对于平时修行环境的辨别都非常重要。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1课9-17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2课9-17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