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12-13

  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四无碍解的因和它的作用。

  师念藏语传承。

  等性各自证,复次尽了知,

  能断一切疑,名为无碍解。

  “等性各自证,复次尽了知”,四无碍解的因、定义。

  入定中诸法平等性各别自证,入定后或后得智慧完全了知法等四者。

  或者这两句解说了四无碍解的定义,梵语“札德桑布达”,“札德”是各别,指无分别智慧各别自证。“桑”是指真实或等性,即真如。“布达”是了知,因为以作为现量无分别智慧的后得清净世间智,为他众宣说法与义等使他们懂得、理解。

  意思是现量了知一切万法本来平等的空性,或者自性,用无分别的智慧现量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

  这是从梵语引申出来的,汉文当中是无碍解,即没有任何阻碍地彻底了知这个法的自性。

  等性,是所证悟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个别自证的,什么样的个别自证?完全了知,现量了知,并不是比量,通过推理、揣测,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彻底了知无常的道理,这是现量了知;彻底了知心的本性,这是现量了知。如果你现量了知了自己心的本性,就会对上师特别感恩,为什么呢?因为上师的窍诀,让你真正了知了万物的真相,你跟其他人的见解完全是不相同的。

  现量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无碍解的意思是这样的。

  “能断一切疑,名为无碍解”,四无碍解的作用。

  对所有蕴界处等广大及空性等甚深义的法相能斩断一切怀疑,由此称为无碍解。

  它的作用是什么?断除一切实相当中的蕴界处;对现相当中的知识,断除一切怀疑。万事万物的本体是空性,空性跟光明是无二无别的,这些道理,通过闻思修行,完全能了知,这就是无碍解的作用。

  意思就是说,彻底断除一切怀疑,而明白法的真相,叫做四无碍解。

  我们现在在因地的时候,只有比较相似的四无碍解;到了佛地的时候,才具足非常究竟的四无碍解的功德。

  下面讲平时大家经常说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在《经庄严论》里面,每一个特别熟悉的道理,都有深度的分析;每一堂课,都有一些新的收获。每个人都觉得四无量很简单、四无碍解很简单,但是让你解释的话,可能闻思多年的法师也不一定能解释清楚。

  什么是福德资粮?定义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分类是什么?这样讲的时候,很多人都比较模糊。

  师念藏语传承。

  庚八、二资粮:

  菩萨之资粮,福慧无伦比,

  福得增上生,依慧无惑转。

  “菩萨之资粮”,这里讲菩萨的资粮,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福慧无伦比”,大乘菩萨的资粮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以菩提心摄持的。声闻缘觉的资粮,不是以菩提心摄持的,所以不是很大的。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注2]里面讲,贫女供灯的时候,佛陀给她授记了,将来变成灯光佛。当时胜光王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贫女仅供了一盏灯,就被佛授记了,我也应该得授记。国王很有钱,为了得到佛的授记,就供了万盏灯,光油就买了一千大瓶,灯器也是金制、银制的。但是后来佛陀并没有给他授记,说贫女是菩提心摄持的,你没有发菩提心。

  有些大老板供养做得比较大,但是内心没有以菩提心摄持,没有以空性智慧摄持。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福德资粮还是很广大的,但是在有些方面,不是无与伦比的。

  大乘的二资粮是无与伦比的,超越了声闻缘觉和世间人的资粮。

  《大宝积经》[注3]当中讲了,还有《智慧无尽经》当中也讲了,比如说菩萨的智慧资粮,相当于是十方虚空一样的,而声闻缘觉的智慧资粮,就像是昆虫吃过的芥子里面的空间一样,一点点;大乘菩萨的福德资粮,就像四大海水一样的,而小乘的福德资粮,就像是牛蹄迹里面的水一样,一丁点。

  依靠发心,以发心力摄持,也需要前世的一些福报。

  “福得增上生”,依靠这二种资粮的威力,菩萨受生轮回的过程中,以福德资粮能于轮回中获得超胜的帝释、梵天、转轮王等增上生的圆满富有。

  每个人的福报还是很有差别的,有福报的话,各方面还不错;如果福报一般般,那可能各方面都不行。

  “依慧无惑转”,以智慧资粮即便住于轮回也不为轮回过患业与烦恼所染而转入轮回。

  轮回的业、轮回的过患,不会对菩萨有染污的,菩萨在轮回当中,不会特别烦恼痛苦,他有能力、有福报。

  《入行论》当中讲的,“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福德让菩萨的身体特别舒适,智慧让菩萨的心灵特别安宁,作为菩萨,他具足福德资粮,具足智慧资粮,身心都很快乐,所以在众生界当中,怎么会有疲厌、痛苦呢?不会的。

  发了菩提心的人,看起来,好像很累的、生活很苦的,但实际上因为有前世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所以身心不像凡夫人一样的。凡夫人心力比较弱,遇到一点点事情,执著为自相,没有智慧从烦恼当中跳出来。

  在世间当中,福德是很重要的。我那天对个别人说,还是好好修曼扎,这辈子福报不好,下辈子可以有福德的。

  在《方广大庄严经》里面讲,“世间之人,见富贵者,竞来奉事,睹贫贱者,弃而远之”,世间人看到有福报的人,都拼命接近他;看到贫贱的人,都抛弃远离他。

  人是很现实的,我以后要求他的话,就对他特别好;我以后不用求他的话,就根本不会看他。

  那天我们的慈慧要求,贫困学生一定要有贫困证明。我说,尽量少一点,本身是贫困孩子,要他去开证明,很多人根本不会给他好好办的。

  世间当中没有福报的人,做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也可能很费力的;而有福报的人,特别大的事情,他一句话就解决了。就像佛经《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里的福力王子,他因为生生世世当中有很大的福报,所以办很多事情确实非常方便。

  这里讲到,有了福德资粮,在人生当中享乐;有了智慧资粮,在生死轮回当中不会烦恼。即使有烦恼,像《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里讲的,“譬如世间人,善知药禁咒,一切毒药等,不能为损害,菩萨亦如是,若具方便慧,一切烦恼毒,不能为损害”,世间非常聪明的人,了知世间的咒语、毒药,他通过方便方法能完全消除这些毒害。菩萨也是这样的,具足智慧和方便,对所有贪心嗔心痴心等等烦恼,不但不会有害,而且成为助缘。

  (师背诵藏语)《光明藏论》里面有一个教证,“如城士夫不净粪,彼乃有益甘蔗田,如是菩萨烦恼粪,彼乃有益成佛法”,肥料对甘蔗的田是有利的,同样的,烦恼对产生智慧是有用的。如果以智慧资粮摄持,有智慧的人,即使世间当中特别可怕的烦恼,也成为方便的因,是这个意思。

  下面讲到怎么分类,二资粮指的是什么?二资粮涵盖六度,六度也包含这两种资粮。

  施戒为福资,智慧乃慧资,

  余三属二资,五度皆慧资。

  “施戒为福资”,大家都知道,布施波罗蜜多和持戒波罗蜜多,这两个是福德资粮。

  “智慧乃慧资”,智慧波罗蜜多,是智慧资粮。

  “余三属二资”,其余的还有三个,安忍波罗蜜多和精进波罗蜜多和禅定波罗蜜多,既属福德资粮也属智慧资粮。

  安忍波罗蜜多,前面说过,受损害的安忍和苦行的安忍,这两个是福德资粮;谛察法忍是对空性的意义,一点都不会怯懦、不会畏惧的法忍,是智慧资粮。

  精进波罗蜜多,为了善法、为了利益众生,经商、种田,做很多事情非常精进,这是福德资粮;非常精进地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是智慧资粮,这是一个新的概念。

  佛经当中经常讲,依止善知识是智慧资粮的因。我看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没有这么说,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加了这一点,亲近善知识是智慧的因,是智慧资粮。

  《中观宝鬘论》当中讲的,“境内办学堂,师资诸事宜,田地定当赐,为智得增长”,建学校、教课、给别人书本,这些都是智慧资粮,因为是别人产生智慧的因。

  我以前去智悲学校的时候,给老师们说,你们好好给这些学生们讲课,这就是智慧资粮,因为通过给别人讲课,删除了别人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

  精进自己闻思修行就是智慧资粮,这也是很重要的。

  禅定波罗蜜多,世间四禅四无色界的禅定,还有无漏的禅定,这些都算是福德资粮;依靠禅定修出了无我的、无分别的禅定,这归于智慧资粮。

  “五度皆慧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五度为获得遍知智慧普皆回向、以不缘三轮的智慧摄持均成为智慧资粮。

  前面的五度作为因,通过三轮体空的方式来回响、摄持,这样以后,就变成智慧资粮的因。

  其他经论的有些分类是,布施、持戒、安忍、禅定是福德资粮;智慧是智慧资粮;精进既是福德资粮也是智慧资粮。

  《经庄严论》的分法有点不同,大家应该记住。闻思的人,每次学到不同观点的时候,要记下来。以后要用的时候,能直接用上,这是很重要的。不然好像是装在口袋里面一样,什么都不知道。藏族有一种说法叫做,“这个人是笨蛋,好像装在口袋里面一样,什么都不知道”,这样是不行的。已经闻思了多少多少年,连六波罗蜜多的分法都不懂,那你消耗的米饭、菜,这些都浪费了。每天吃了多少斤,在闻思过程当中,应该把费用赚回来。不然,是不行的。

  其他论师讲到,忏悔罪业、随喜资粮、请转法轮,这些都属于福德资粮;布施、持戒及修行——福德三事等也属于福德资粮。以依止、承侍善知识,闻思修行证悟的因缘,这些都归为智慧资粮。

  我以前也许看到过,但是这次好像是第一次注意到,闻思修行是智慧资粮的因,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说,“我现在闻思是不行的,一定要修行,不然将来怎么成佛?”其实闻思就是成佛的因。

  成佛的因,除了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通过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才能真正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

  用智慧摄持,是很重要的。(师背诵藏语)《入菩萨行论》讲,“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前面的五度,是为了产生智慧。如果没有产生智慧,修任何善法都是很困难的。

  汉地《宗镜录》[注4]里面讲的公案,在《大庄严论经》[注5]当中也有。有一个幻化师,在灵鹫山迎请了很多比丘,到他家来应供。这些比丘正在用餐的时候,幻化师用木板、石子等道具幻化出一个美女,并跟她产生种种关系,非常逼真、真实。这个时候,那些比丘特别讨厌他,觉得“早知道这样,我们就不来应供了”。

  过了一会,好像幻化师与美女吵架了,幻化师用刀杀了美女,从她身体上一点一点的割肉,特别残忍,美女特别痛苦。这些比丘特别不高兴,“他是这么残忍、这么坏的人,早知道我们吃毒药都可以,不应该吃他的食物”。

  这个时候,美女全部消失了。幻化师告诉这些比丘,“美女其实是我幻化的。佛陀早就说了,一切诸法如梦如幻。你们只是听得很多,说说而已。今天我显示给你们看,美女是幻术,诸法实际上都是这样的”。幻化师给这些比丘们讲完后,比丘们对佛说的如梦如幻的道理,生起了前所未有的定解。

  《宗镜录》里面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我们以前用过。世间的一切法就像幻化一样的,如果真的知道这样的道理,心就不会动摇的。

  刚才的比丘们口头上说诸法如梦如幻,但没有以智慧摄持,当看到幻术的境界,心就动摇了。

  我们看电影、看电视、看电脑的时候,对里面发生的事情,偶尔生嗔恨心、偶尔生贪心、偶尔生嫉妒心,这是幻化引起的分别念,是特别不值得的。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是非常好的。

  世间的所有万法,的确是佛佗所说的那样,跟幻化术没有什么差别。如果真的知道,心就不会动摇了。可惜的是什么呢?只是理论上知道如梦如幻,实际上对如梦如幻的身体也好,如梦如幻的眷属也好,如梦如幻的感情也好,如梦如幻的生活也好,还是很执迷不悟。这是很多众生需要面对、需要修行的,通过闻思修行,可以逐渐逐渐断除这样的实执。

  接下来还有两个颂词,就马上讲完了。今天我也忙,你们也忙。你们忙的是要睡觉,开玩笑的,不能这么说,很多人是非常精进的。我也要睡觉,但今天不是为睡觉而忙的。

  下面讲什么?讲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定义,还有作用,这两个。

  后面两个颂词一起念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平时得修行,反复行持善,

  坚稳之资粮,能成一切利。

  “平时得修行,反复行持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定义。

  平时反反复复修持善法,就是资粮。在平时生活当中行持善法,不是非要专门抽出时间,不是这样的。睡觉之前,早上醒来,连梦中也能修持善法,积累资粮。

  资粮的梵语叫“桑巴绕”,“桑”是平常的意思,“巴”是修行的意思,“绕”是成就一切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在平常的时间当中,修一切善事。

  不是只修胜义谛,不修世俗谛;也不是只修世俗谛,不修胜义谛。我真的特别感恩上师如意宝,在我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给了我们这样的指点。

  如要遇到特别重视胜义谛、比较轻视世俗谛的上师,可能我天天都观空性,对世俗的善根不一定很重视;如要遇到特别重视世俗谛、比较轻视胜义谛的上师,也许我对世俗的善根特别重视,对胜义的甚深空性方面都不重视。

  上师如意宝的一生当中,既重视空性的智慧,大家看他老人家的著作就可以知道,从讲经说法的内容也能看出来;又重视世俗谛,比如每天念经,修加行。作为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我们并不是自赞毁他。从我们的品牌、传承来讲,一方面觉得自己很荣幸,另一方面也以此为傲。既没有舍弃世俗谛的善根,也没有舍弃胜义谛的善根,具足世俗谛和胜义谛,可以更好承办众生的利益。

  资粮的意思,在印度语言中是“桑巴绕”,与我们经常念的加倍咒中的“桑巴绕桑巴绕”不是一个意思。(众笑)

  我们每次念诵的时候,有些人发音不太准,我听到的好像是“糌粑绕糌粑绕”,吃糌粑、吃糌粑,这样不太好。应该是“桑巴绕”,不是“糌粑绕”,吃糌粑的意思,这样不行的。(众笑)

  记得我刚来时,法王如意宝还没有要求念这个加倍咒,念诵前面没有“桑巴绕桑巴绕”,也没有“糌粑绕糌粑绕”。后来他看到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当中,行持善法的时候经常念这个加倍咒,才要求在念诵之前,先念诵三遍加倍咒。

  这里的“桑巴绕”是什么意思呢?恒常修行六度的所有善法,能成就佛佗三身。

  “坚稳之资粮,能成一切利”,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作用。

  坚稳菩萨的二资粮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有了这两种资粮,能成办自他二利。

  我们很需要有智慧资粮,也需要有福德资粮。

  《华严经》里面讲的,“若以清净心,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闻教能随入”,我很喜欢这个教证。如果以清净的心来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具有这两种资粮的功德,那听闻过的法,就能用在修行当中、人生当中,这句话很重要的。

  有些人听了很多年的法,最后变成了业际颠倒者,特别可怜。闻闻闻,最后成为诽谤上师三宝的因,变成了法油子、老油条。而有福报的人,他一辈子所闻的教法,完全能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利益众生方面,自己修行也能善始善终。

  祈祷上师三宝确实很重要,积累善法在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里面讲了很多。古大德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特别努力,但是没有福报的话,还是不行的。不断积累小小的福德,自己的修行才会很成功。

  我们刚才讲的,“闻教能随入”,具有闻思修行功德的人,最后是会修行圆满的。

  我很希望你们,即使现在不能开悟、不能证悟、不能做大的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些都不要紧,但是一定要发愿,“我在有生之年当中、乃至生生世世,不要变成诽谤佛法的人,哪怕是粉身碎骨。我再这么样的话,都不要变成一个诽谤三宝或者背离三宝的人”。不管是对上师也好,对道友也好,在这一辈子当中,你的见解一定要稳固下来。

  世界动荡特别快,个人生活变化也非常快,从年轻到现在的心也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来讲,可以说利益不大、损害也不大。唯一的,无论遇到什么,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要变,每个人都应该发自内心地祈祷。

  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当中发过很多愿,不管怎么样,我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要变。即使我的信心不是很强烈,也不要做出违背上师三宝的任何行为,这是我的底线。除非神智被迷幻药迷住了,那没办法了。戒律里面说,如果精神不正常,就不算犯戒。除此之外,只要我的神智正常,在我的有生之年,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我的信仰不会改变。

  不能坚稳,天天动摇,确实是很可怜的。好,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讲资粮的分类,这个境界比较高,我们好多人还没有到一地。

  是为趋入地,无相任运成,

  灌项及究竟,坚稳修资粮。

  “是为趋入地”,从凡夫到世间胜法位之间,叫做信解行地。信解行地的资粮,全是为了得以趋入第一地而积累的、准备的。

  “无相”,从二地到六地之间的所有资粮,是为了无相第七地而准备的、积累的。获得七地时,不作意、不分别经等种种法为不同他义,因此称无相。

  “任运成”,七地的福慧资粮,是为获得八地、九地任运自成二资粮。八地和九地,一般叫做任运自成的地,很多功德自然而然显现的。

  “灌项”,八地、九地积二资粮是为获得蒙诸佛予以补处灌顶的十地。因为十地末位的时候,十方诸佛菩萨要对他进行灌顶。

  “究竟”,十地积二资粮是为获得究竟佛地。

  “坚稳修资粮”,为此,坚稳菩萨如是修行福慧资粮。坚稳菩萨得地以后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蒸蒸日上的。

  《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讲,“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乃至得佛果之前,智慧和功德还是会增上的,所以要积累资粮。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