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113笔记

创建日期:2023-04-30

  哲学-中观庄严113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己一、略说无过之理(142-144,97课)+己二、广说彼义(145-171,97-113课包括两个小结)

  己一、略说无过之理=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143,97课)+庚二、无以反驳之理(144,97课)

  己二、广说彼义=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146-163,97-109课小结)+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165-171,109-113课小结)

  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辛一、总说能立所立之安立合理(165,109+110课)+辛二、别说前后世因果缘起之安立合理(166-170,110-112课)+辛三、以赞叹远离常断而结尾(171,112+113课)

  辛二、别说前后世因果缘起之安立合理=壬一、略说立宗(167,110课)+壬二、以理广证(168-170,111+112课)

  壬二、以理广证=癸一、破非理观点(169,111课)+癸二、建立合理观点(170,111+112课)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113课)+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171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三、以赞叹远离常断而结尾:

  故诸常断见,此论悉远离,灭尽及随生,如种芽茎等。

  17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2、粗大的常见和断见

  常见就是指任何法永远不会坏灭,就像外道所承认的大自在天或者常我等;断见是指,不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此法原本存在,后来依靠其他违缘而毁灭,之后再也不会产生。

  3、观待空性的常见和断见

  一切万法,即使在胜义中也实有存在,这是常见;有实宗认为微尘、心识等在胜义中实有。

  不要说胜义中,甚至名言中也不承认,即是断见。

  4、对治常见和断见

  在名言中,万法全部存在,以此不会堕入常边或有边,并可对治无的边;

  胜义中一切万法均无有自性,它不是无边与断边,并可遣除有的边。

  尽管如此,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这些道理,全部属于能取所取分别念的范畴,对于这种细微的常见与断见,仍旧需要生起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境界来断除。

  真正达到中观应成派所抉择万法离戏的境界,或者说诸佛圣者各别自证的境界时,便会灭尽一切执著相,这时,可以完全超离名言中存在的常边与胜义中无自性的断边。就像《中论》所抉择的一样,到了最究竟的境界,一切见解全部扫尽无余。

  5、对治次第

  遣除粗边、细边、极细边的前前见解是后后见解的基础。比如,外道、佛教有实宗、中观自续派,以上上宗派的见解可以遣除下下宗派的常见与断见,在这一过程中,上上的见解逐渐产生。

  外道所承认的常见和断见遣除后,佛教真正的因果正见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来,因为外道认为人死后不再流转,或者认为神我始终存在,这种观点能否作为佛教的见解呢?根本不能。这种见解遣除以后,有部宗或者唯识宗所承认的中等常见和断见,以及中观自续派细微的常见和断见,全部都遣除,自相续中可以生起中观应成派或者密宗的究竟见解。

  当离戏达到究竟之后,即是符合至高无上之实相的见解。这时,既不堕于常边也不堕于断边,这就是佛陀至高无上的究竟智慧。因此,入根本慧定时,完全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状态当中,而在后得时,根据菩萨或者宗派见解的不同,可以遣除粗、中、细的各种边执,当所有常见断见全部遣除以后,所谓的真实正见也可以建立。

  6、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在自相续逐渐长期地串习无我自性,对一切诸法实相所产生的颠倒增益,无须任何勤作便可断除。颂词中的“惑”,表面看来是指烦恼,实际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共称。

  7、轮回

  现在的凡夫人在未来仍会继续转世,因为并未具足通达无我空性这一障碍,自相续中的业和烦恼等因缘已经齐全,这样一来,后世必定一直不断出现;一旦具足产生我执的障碍——二无我的境界已经出现,自相续中不断流转三有的业和烦恼的因已经烧尽,这时肯定不再流转。

  8、五道十地

  首先学习中观时,应该通过因明的各种推理以及离一多因等正理进行抉择,对胜义谛的相关疑惑全部遣除,从而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一般来说,在加行道和资粮道是以总相的方式来通达,到一地菩萨以上则是以现量的方式来通达。

  佛陀照见一切万法的障碍一点也没有,以前在三个阿僧祇劫中积累福慧二种资粮的因缘全部具足,为什么不能照见一切万法呢?肯定能照见。这一点通过事势理可以成立。

  不管见道、修道等任何一道,均可说为所断的对治。比如一地菩萨的道,即是一地所断的对治。所断的对治或者道,《现观庄严论》中将其称为修治,其中尤其对一地到九地之前作了广泛宣说,在讲到十地时,则以比较的方式来广说。

  一切对治法可以断除所有所断,比如具足无二智慧时,依靠它可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但反过来说,所有所知障和烦恼障会不会遮蔽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呢?绝对不会的。

  按照一般共称之五道十地的安立,应从《入中论》、《现观庄严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其他论典中了知,此处不作广说。

  9、断除所断之方式

  在断除障碍和增长智慧方面,大乘所有的观点,如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之间的广派和深派无有任何相违,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的观点也无有相违,同理,他们所传下来的诸位智者的观点也根本不相违。

  《定解宝灯论》中也曾讲过,有些人认为释迦牟尼佛的第二转法轮最了义,并对龙猛菩萨极为赞叹;有些认为第三转法轮最了义,因此对无著菩萨极为赞叹。而自宗宁玛派的观点,正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一样,二转和三转法轮都可以说为最了义,两大祖师的观点并不相违。

  总的来说,资粮道、一地的功德都不可思议,更何况十地的智慧,当然更加不可思议,而它们的所断——颠倒的伎俩也是变化莫测、不可计数,在很多大乘经典中,对断除所断的方式以及所断的分类等作了比较清楚的宣讲。

  10、烦恼障与所知障

  10、1事势理

  从总的方面而言,烦恼障与所知障的定数为二,这一点通过事势理可以成立。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所有的障碍可以包括在二障中,除此以外一概不承许,名称上虽然可以有习气障、胎障、禅定障等说法,真正归类时,应该全部包括在两大障碍当中。

  这一点为什么以事势理可以成立呢?众生修习佛法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获得阿罗汉、菩萨等果位的解脱;二是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障碍的法,一是障碍获得解脱,二是障碍获得佛果,除此之外无有其他。

  一切障碍中,比较粗大的部分均可包括在烦恼障里面,而最细微的部分,实际就是对如实现前所知万法之自性作障碍的,因此超不出所知障的范畴。

  10、2法障碍

  什么法障碍解脱呢?我执、我所执等即为烦恼,可以障碍解脱。

  什么法障碍了知诸法呢?所谓的“了知诸法”就是指获得遍智的果位。佛陀依靠遍智的方式度化一切众生,可以说遍智即是佛果。对它作障碍的,即是未现前一切法之自性的愚痴,这就是所知障。

  10、3烦恼障与所知障二者的差别

  对于烦恼障与所知障二者的差别,从因的角度,依靠人我产生的障碍叫做烦恼障,依靠法我产生的障碍叫做所知障。从本体方面,《宝性论》中也说:吝啬等烦恼叫做烦恼障,三轮执著叫做所知障。从作用上分,对解脱起障碍的,叫做烦恼障;对佛果起障碍的,叫做所知障。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实际要点并不相违。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1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